第十五節

關燈
法推辭了,苦笑着說:“李姑娘的吩咐,我不能不聽。

    什麼時候走,怎麼走法?” “我娘跟我都暈船,隻好起旱。

    ” “起早就要早走。

    ”小王媽問馬地保,“不知道到京裡要幾天?” “先到省城,要三天。

    過黃河由德州出省,本來一條大路往北,聽說景州發大水,路斷了,要繞路。

    我看,起碼也要半個月,才到得了京裡。

    ” “今天七月二十二。

    ”小王媽說,“趕在月裡動身,可以到京裡吃月餅。

    現在就挑日子吧!” 這下提醒了藹如,趕在中秋以前,能與洪鈞相聚,人月雙圓,多麼有趣!因而興緻勃勃地親自去查皇曆,卻隻有七月二十五是宜于長行的黃道吉日。

     “隻有三天的功夫,怕大局促了些!”她躊躇着說。

     “是啊!”李婆婆将出遠門看作一件頭等大事,必得從容安排,所以也說:“萬萬來不及。

    ” “有什麼來不及?”小王媽怕藹如手頭散漫,如果遲遲不走,那四百兩銀子拉散了,又會不夠,因而極力慫恿,“收拾行李,我來幫忙。

    一定要趕在八月半以前到京,才有意思。

    ” 這句話不但藹如同意,也說動了李婆婆,決定七月二十五動身。

    于是馬地保去雇車;小王媽母子幫着收拾行李,到起更時分,方始回家。

     一回望海閣,馬地保在那裡坐等,據說晚飯以前就來了。

    小王媽不免詫異,不知他有什麼要緊事,非等着她來面談不可。

     “王大嫂,”從小王媽作了望海閣的主政,馬地保對她便改了稱呼,“李家娘兒倆要進京,是誰的主意?” 這話太突兀了!小王媽心知其中大有文章,急急問道:“怎麼回事?莫非不能去?” “不是不能去。

    總得要洪三爺有信來了,再動身也還不遲。

    ” “怎麼呢?” 馬地保呆了一會,歎口氣說:“我看事情不妙!我跟你實說了吧!” 于是馬地保将受托進京,去為洪鈞遞信送禮的經過,從頭細訴,聽得小王媽臉色大變。

     “唉!老馬,”她着急地說,“你這些話,怎麼早不說呢?” “我哪知道她們忽然要進京?”馬地保答道,“這些話是犯忌諱的,我也不能亂說。

    ” 小王媽也知道錯怪了馬地保,更知道怪誰都沒有用。

    如今與李家休戚相關,要緊的是,她們母女的行止該有個最後決定。

     不去又如何?去又如何?小王媽在想,若說勸李家母女不必進京,首先這話就難以啟齒,“老馬,”她問,“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怎麼還能攔住她們娘兒倆不走?如果說了實話,隻怕馬上就要出人命!” “到了京裡呢?倘或不是那回事,隻怕更要出人命。

    ” “不會的!”小王媽突然想通了,“且不說洪三爺不是沒有良心的人,能傷這種陰鴛,哪裡會中狀元?萬一真的變心了,我們那位‘狀元娘子’,知書識字,有計謀、有決斷,也不是好慧的人。

    隻要見着洪三爺的面,當面鑼、對面鼓,三句話一問,包管問得人啞口無言,乖乖兒地擡花轎過來。

    ” “能見着面,自然好辦;就怕見不着面!” “嗐,老馬!”小王媽倒是須眉氣概,毫不畏難,“不是我說你,你啊,太老實了!狀元又不是住在皇宮内院,會見不着面?洪三爺總也有衙門吧?破功夫到他的衙門去等。

    他莫非就因此不上衙門了?” 馬地保受了她的鼓舞,也振作了,“好!”他慨然答說,“我聽你的話。

    ” “這才是!老馬,”小王媽格外為他鼓勁,“這趟去,事情一定會圓滿。

    不過要靠你多辛苦。

    等你回來,我另外謝你。

    阿培要請你照應,我叫他拜你做幹爹!” “不敢當,不敢當!阿培我一定盡心照應,不用拜什麼幹爹,也談不到謝我。

    但願這一趟辛苦不白吃,我回來也有面子。

    ” “包你有面子。

    事情成功了,洪三爺也會謝你。

    不過,總而言之一句話,這一去,裡裡外外,一切要靠你費心。

    ” 話是如此,小王媽卻是一整夜都睡不安穩。

    為李家母女思前想後,總覺得事情不會壞到洪鈞不認賬的程度;更不會避不見面,因為要躲也躲不了的。

    隻是有一點,或許洪家的親友,不贊成用花轎迎娶藹如進門,那倒是個麻煩。

    不過,到了那個地步,藹如怕也不能不委屈了。

     當然,她這些想法,深藏于心,甚至連神色間,亦很注意,仍然裝得高高興興地,到李家幫忙收拾行李。

    到晚來,草草已定;留在那裡吃完了飯,找個機會悄悄向李婆婆說道:“有幾樣要緊東西,婆婆倒要檢一檢;最好收在一起,放在妥當地方。

    ” “你是說,我們娘兒倆剩下的一點首飾?” “不是!”小王媽答說:“第一、是洪三爺親筆寫的庚帖;第二。

    是洪三爺以前給小姐來的那許多信。

    ” “那些信是她的寶貝,早已都收在拜匣裡了。

    庚帖在我枕箱裡。

    ”李婆婆想了一下,點點頭說:“對!庚帖也交給她自己好了。

    ” 當天晚上,李婆婆就将洪鈞的庚帖撿出來,親手交給藹如。

    這使得她想到一件久萦于懷的心事,隻是不大容易出口。

     想了半天,終于還是背轉身子問道:“喜事不知道在哪兒辦?” “那得要看三爺的意思。

    ”李婆婆答說,“在哪裡辦喜事都可以,要緊的是,得有那筆辦喜事的錢。

    ” 這使得藹如又添了一段心事。

    看樣子洪鈞在眼前一定籌不出那樣一筆款子,可能明年也還不行。

    佳期有待,還在其次;尴尬的是進京以後,不曾過門的洪家媳婦,如何得能侍奉巾栉,主持中饋? 這是眼前所無法作成任何結論的事。

    好在旅途無事,慢慢琢磨,總能想出一個補救的辦法來。

     ※※※ 到京那天是八月十二。

    前一天在固安宿店就商量好的,到了京裡,先不必投店,直接到長元吳會館。

    一切行止,都等見了洪鈞的面,再作道理。

     車到會館,李婆婆母女先不下車,由馬地保登門求見。

    門房還依稀相識,聽說他要看洪狀元,隻說得一聲:“你等一等!”随即往裡而去。

     這下行了!馬地保很高興地對跟在身邊的阿培說:“是在家!” 聽得這一聲,阿培先到車前去報信。

    于是藹如一顆心頓時跳得很厲害了!多少天朝思暮想,不知他是豐腴是清瘦?做了狀元,樣子又有什麼不同?最讓她擔心的是,此行事先并未寫信通知,驟然相見,洪鈞必定驚喜交集;勾動他的蓄積已久的相思,會不會當着人便傾瀉而出,說些隻好私下相處才能說的話,豈不叫人羞窘。

     正在這樣七上八下地想心事,車前倒又有聲音了,“婆婆,姑娘,”是馬地保在說:“你們請下來了。

    ” 掀開車帷,藹如便是一驚!馬地保的臉色非常難看,陰郁之中,含着悲憤;一雙眼睛中更有掩抑不住的怒火。

    這是為什麼?她在想,莫非洪鈞做了官,使官派,得罪了貧賤之交的馬地保? 一念未畢,有個衣冠楚楚的中年人,含笑上前,很親熱地說道:“這兩位想來是李婆婆、李姑娘了?” “是的!我們姓李。

    ”藹如很大方地應對,“貴姓?” “敝姓張。

    ” “他是長元吳會館的張司事。

    ”馬地保的态度和聲音很冷,也很不客氣,“洪三爺不在會館。

    ” 洪鈞不在會館這件事很普通,無非一時不得見面,微感失望而已。

    可是照馬地保的神态,以及先說“在家”,又說“不在”這前後不符的情形看,這句話就不能等閑視之了! 藹如竭力保持着平靜,問一句:“喔,到哪裡去了?是在衙門裡?” “不是!”張司事答說,“大概還在保定。

    ” 就這一句話,使得藹如疑雲大起。

    轉眼看她母親,臉色亦很不自然。

    不過藹如仍很沉着,捉住張司事話中的毛病問道:“怎麼說是‘大概’?” 張司事是有意不确指洪鈞的蹤迹,料到藹如會問,早就想好了話回答:“洪狀元在李大人那裡作客,賓主投緣得很;李大人新近調了湖廣總督,也許邀他到武昌去了。

    是不是還在保定,不大清楚。

    ” 話越說越玄了!藹如開始捉摸到馬地保何以有此臉色的緣故。

    而心亂如麻,有句話差一點奪口而出:真不該冒昧到京裡來的! 一直不曾開口的李婆婆,此時倒顯得很老練,問了一句很要緊的話:“那麼我們娘兒倆呢?怎麼辦?” “有我,有我!”張司事立即接口,“既然是洪狀元的熟人,我應該照應。

    會館裡不便住女眷;有我們同鄉眷屬進京,多暫時借住水月庵,離這裡不算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