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關燈
知道湊得怎麼樣了?” “少不得還要靠你幫忙!”話一說了出來,李婆婆索性說得明白些,“而且要靠你幫大忙!” 小王媽很沉着地問道:“可曾算過,要多少?” 李婆婆猶在沉吟盤算之際,聽得藹如與阿翠的聲音,便住口不言;向小王媽使個眼色,意思是彼此所談的話,須當檢點,有些是不必向藹如提起的。

     小王媽點一點頭,表示領會。

    接着起身去掀開門簾,正看到藹如一張仿佛生來不知憂愁為何物的春風面。

    受了這份喜氣的感染,小王媽不由得笑道:“狀元娘子回來了。

    ” “你也這麼說!”藹如嗔道,“到處都拿我取笑兒;倒是有完的時候沒有?” “别人想人取笑還不能夠呢。

    ”小王媽問道:“上街去了?” “嗯。

    ”藹如回頭吩咐阿翠,“你把網籃拿到我屋裡;麻繩子就擺在走廊上。

    ” 網籃、麻繩都是打點行裝的用品,小王媽便趁勢說道:“婆婆正跟我商量進京的事,小姐回來得正好。

    既然定了主意,就該早商量出一個起落來。

    ” 聽這一說,藹如立刻又興奮了。

    進屋挨着她母親坐下,放出聚精會神的姿态,靜聽下文。

     “小王媽的話很不錯;該聽她的。

    ”李婆婆用這句話開頭,暗示小王媽很幫忙,讓女兒可以放心。

    接着,複述了保留寓所的決定,将打算變賣的木器和屏風,寄放在望海閣。

    說到這裡,停了下來,要看女兒的反應。

     “說什麼寄存?”藹如卻真爽朗,“幹脆送給小王媽算了。

    ” “那可不敢當。

    ” “你别客氣。

    ”藹如搶着說道:“有辦不通的事,少不得還是要找你。

    不過,你放心,不會自使你的銀子;遲則一年,早則三、五個月,會加利還你。

    ” 小王媽深知藹如言出必行,得此承諾,不怕本利無歸,所以寬心大放,但表面上卻不能不做作,苦笑着說:“婆婆你看!小姐的話,真比刀子還厲害。

    我自覺嘴還不笨,就是遇見小姐,可沒有轍了。

    ” 有此一句話,李婆婆亦是寬心大放,知道借多少都可以,便笑着不響,隻等女兒跟小王媽交涉。

     藹如也很得意,但不肯強人所難,和顔悅色地問道:“你能給我們湊多少銀子?”小王媽答說:“多了怕湊不齊,三、四百銀子,我盡力去辦。

    ” “那就要四百兩銀子。

    ”藹如很快地答說,“我也不管是你自己的銀子,還是你替我去借?反正我照市行息;至多一年,定規還清。

    ” 就這麼三言兩語,将李婆婆盤馬彎弓,說了半天還不曾有結果的一件大事談妥了。

     ※※※ 夜來累了,卻怎麼樣也不願上床。

    秋燈夜雨,無端又上了心事。

    不知洪鈞此刻人在哪裡?說就有信來,這信可是在路上?一切都無從猜測,心想,隻有用牙牌蔔個課,或許有所啟發。

     隔室的李婆婆也是心中有事,連宵不寐。

    聽得女兒房中牙牌聲響,悄悄地摸索而來。

    直到燈前,藹如方始發覺,驟睹有人,倒吓了一跳。

     “我道是誰?”她拍一拍胸說,“娘,怎還不睡。

    ” “不想睡。

    ”李婆婆問道:“你在起牙牌數,怎麼說?” “還不知道呢!”藹如一面翻牌,一面順口說道:“娘,你替我禱告,來一副好牌。

    ” “要怎麼才好?” “自然是‘上上’。

    幹萬來不得‘下下’。

    我已經有了兩副了,下下,上上;再來下下,就中間好那麼一段,我可不要!” “那,”李婆婆說,“那就再來一副上上。

    ” 居然說中了,真是上上。

    藹如高興地笑道:“娘,你成了‘李鐵嘴’了!下下、上上、上上;卦象就是苦盡甘來,越往後越好的樣子。

    ” “你倒是看看書嘛!到底怎麼說?” 李婆婆拿那本“蘭閨清玩”推到藹如面前。

    她翻到地方,定睛一看,便浮起了笑容。

    隻見她眼睛睜得大大地,長長的睫毛,不住閃動;淡紅的、像菱角樣的嘴唇,漸漸綻開;臉上不僅有喜色,更多的是驚異的表情。

     “怎麼樣?”見此光景,李婆婆更急着要問了。

     “娘!起的這一課,着實有點道理。

    我念給你聽:‘泅上何人識沛公?誰知草末起英雄!帝王卿相非常業,多在魚鹽版築中。

    ’意思是,不要門縫裡張眼,把人看扁了,撈魚的、曬鹽的、做泥水木匠的,也會封侯拜相做皇帝。

    ” “那要靠運氣。

    ” “不是!”藹如脫口便答,“娘,這一課還有兩段話,一段是解釋:‘愁面笑容開,憂心事可諧;但憑理做去,不必費疑猜’!” 她念得很慢,所以最後兩句,李婆婆字字聽清,語語領會,深深點頭:“倒是有點道理!可不是嗎?‘但憑理做去,不必費疑猜’。

    還有一段話呢?” “還有一段話,也有道理。

    不過,”藹如說道:“跟娘不大說得清楚。

    ” “你不管!你先念來我聽聽。

    ” 于是藹如照本宣科:“‘斷曰:王曾布衣,乃居魁首!仰之彌高,泰山北鬥。

    有德則稱,無德則否’。

    ” 這幾句話,李婆婆一句都沒有聽懂,忍不住問道:“你隻說,有點什麼道理?” 藹如認為這四言六句的斷語,完全是說的她自己。

    王曾何許人?她不知道;“魁首”是不是指狀元?她亦不能斷定;但着一“乃”字,語氣中表示大出一般人的意外,卻是很明顯的——就好比有人感歎:李藹如居然成了狀元娘子!這口吻是相同的。

    而她之認為有道理,則在最後兩句。

     其實這最後的八個字,也是對她的絕大的安慰與激勵。

    在望海閣那幾年的生涯,畢竟是她心頭無法彌補平複的創傷。

    在風塵中打過滾而想掙一頂花轎,固是力争上遊;能坐花轎,着紅裙,将來還有一副诰封,亦不妨說是福命好;但甫出淤泥,一步登天,輕巧巧得來一個“狀元娘子”的銜頭,勞動煙台官場,登門稱賀,這就太過份了!清夜扪心,未免受之有愧,令人不安。

     此刻,這份不安之心是大大地減少了;因為牙牌數中為她作了最好的寬解。

    隻要自己的儀态、語言、才幹,最要緊的是德性像個大家賢媛,又何愧于此銜頭?倘或樣樣不夠格,即令皇帝封過,無奈人人心裡有此感想:什麼狀元娘子?哪一點看來都不像。

     這就是“有德則稱,無德則否”的道理。

    藹如聽洪鈞為她講過史記,起自泗上的“沛公”劉邦,早年出言粗魯,侮慢儒生,十足無賴的行徑。

    等他做了皇帝,從龍之臣,在殿上飲酒争功,喝醉了毫無規矩,亂叫皇帝的名字,甚至拔出劍來在柱上亂砍。

    後來定了朝儀,方始顯出稱帝之貴。

    這雖是叔孫通的一大功勞,而主要的,還是劉邦的度量寬宏,用人不疑,夠資格做皇帝之故。

    倘或望之不似人君,再嚴格周密的朝儀,亦不能約束那班跋扈的功臣。

     白壁有瑕,到底還是白壁!她在想,如果是那種“燒料”,燒得再好,也還是不值錢的東西。

    這種以有瑕白壁,而瑕不掩瑜的想法,她覺得隻可借以自慰,向母親說破是不相宜的。

    因此,含含糊糊地不肯再細講這一課的論斷。

    李婆婆當然不會想到她有那樣曲曲折折的心思,隻道她在文義的了解上有困難,也就不再往下問了。

     ※※※ 第二天一早,小王媽又來了。

    一方面是來回報,四百兩銀子已經湊齊;說是轉借來的,利息倒不高,但須寫張借據,藹如毫不考慮地,親自動筆寫下,先交了給她。

     另一方面,小王媽是來幫忙料理長行進京的一切。

    最要緊的是,一路上找什麼人照應,先要商量好。

     “‘車船店腳牙,無罪也該殺’,沒有個妥當的,我不放心。

    ”小王媽說,“我的意思,讓阿培送了去。

    到了京裡,請小姐看情形。

    如果三爺覺得他不成材,叫他回來也可以。

    ” “這你不用管了!”藹如大包大攬地一口答應,“我可以作一半主。

    隻要阿培肯上進,包他将來有出息。

    ” “有小姐這句話,我就放心了!”小王媽又說,“此外還得有個人;我已經叫阿培去約老馬了。

    ” 這正符合李婆婆母女的心意。

    等阿培将馬地保約了來,便由小王媽開口,說知經過,要求他“再辛苦一趟”。

     在大家的意料中,馬地保必是一諾無辭;誰知面有難色!不過,亦都不疑有他,隻以為馬地保憚于跋涉;或者他個人有什麼不能分身的苦衷。

     藹如一向不願強人所難,這一次關系重大,而且委實别無可恃之人,隻好破例了,“老馬,”她用堅持的語氣說,“你無論如何再幫我們一次忙!” 這讓馬地保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