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關燈
小
中
大
是第三夜了!從馬地保回煙台那天開始,藹如夜夜獨對孤燈,一直發愣到天亮。
一直有句話盤旋在腦中,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寫信沒有功夫;将馬地保喚到保定,無論深夜、清晨,抽片刻跟他見個面,難道也沒有功夫。
就不為人家,為他自己,煙台是何情形,不也是先聞為快嗎?她在想,如果自己是洪鈞,聽馬地保一到而無法見面問個清楚,隻怕晚上覺都睡不着。
想來想去,終于想到有一點是可以确定的,她及她與他之間的一切,在洪鈞看來,至少不會比作直隸總督上賓這件事來得重要。
于是藹如恍然大悟,原來洪鈞将功名富貴看得高于一切。
這使得她對他的評價打了一個折扣。
可是,她旋即想到,她不應該鄙薄他,既成夫婦,便當體諒。
這一念之轉,使她的想法改變了。
作為一個男子漢,求功名、取富貴,不正是有出息嗎?何況功名富貴,與己相關;如果他不是狀元,自己又何來“狀元娘子”的美稱?她在想,功名富貴之外,他總還要些别的東西,自己在他心目中,依然占着極大的分量。
倘或要求他将她看得比功名富貴還重要,那不太過份了些?何謂相夫?何謂内助?豈非就是要助夫取得功名富貴?然則自己如有那種想法,不恰恰與賢妻之所以為賢,背道而馳? 三天來的焦慮苦思,萬般凄楚,就這片刻間,一掃而空;心境豁然,依舊覺得萬物有情,生意盎然。
于是,她想到母親,應該趕緊将這些想法去告訴她,讓老人家也寬寬心。
“阿彌陀佛!你總算想通了。
”李婆婆說,“男人家都是這樣子的,一離了家就想不起家。
從前你父親出門四年,别說捎家用回來,連封信都沒有。
一到回來了,你知道怎麼着?” “怎麼着?”藹如極感興味地問。
“帶回來四口箱子,倒有三口箱子裝的是替我買的東西,穿的、用的、吃的,樣樣俱全。
說句不怕人笑的話,連裹腳布都買到了。
” “那時候,娘,你怎麼樣?不罵爹了?” “罵還是罵他。
”李婆婆說,“心裡可又是一種想法。
” “怎麼想?” “我在想:罷了!這四年的苦,吃得也還值。
” 四年的苦!藹如心想,自己才吃了四個月的苦,算不了什麼? “閑話少說,我心裡一直在盤算;說出來,你看使得使不得?”李婆婆說,“與其彼此心挂兩頭,又多一份開銷,倒不如幹脆上京去。
我在想,三爺大概也有這麼一個想法,隻是說不出口。
” “怎麼呢?” “這點你都想不明白。
譬如你是三爺,說要接我們娘兒倆進京,莫非就是那麼一句話,不要寄盤纏來?” “啊!我懂了!我知道他為什麼不寫信來的緣故了!”藹如歡欣地嚷着;突然發覺自己忘形可笑,伸一伸舌頭,低聲說道:“三爺中了狀元,花費很不少,在京裡一定借了債,再沒法子替我們湊錢,所以索性連信也懶得寫了。
” “這也是有的。
”李婆婆又問:“你看我想得對不對?” “娘,你早就該告訴我了。
”藹如站起身說,“我收拾行李去。
” 盤纏尚無着落,行期更未決定,說收拾行李,豈非可笑。
可是,李婆婆不忍掃她的興,所以沒有攔她。
而藹如卻真的立即動手,檢點箱籠,什麼是該帶走的;什麼是可以送人的;什麼是不妨變賣的,就此大忙而特忙了! 李婆婆默默地看在眼裡,也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派阿翠将小王媽去請了來,從容談起,說馬地保進京,雖不曾見着洪鈞,但洪鈞多時沒有信的原因卻找出來了,是由于洪鈞負了債,不能寄盤纏來接她們母女,“男人家好面子,自己覺得空口說白話不好意思,所以一直沒有信。
”李婆婆用非常世故的語氣說,“話到該說的時候,一定要說;不管多麼為難的事,硬着頭皮說了出來,也就說出來了!如果不敢說,不肯說,錯過了那個時候,越想越覺得說不出口,那就永遠沒有說的時候了!” 小王媽聽在耳中,心裡卻有将信将疑的感覺——馬地保一回來,她就跟他見過面了;聽他所談前後經過,似乎不大對勁。
她雖然不能找出自己的這種感覺的由來,但決非如李婆婆所想的那樣簡單,是她确信不疑的。
當然,自己的想法隻好深藏于心,在表面上還不能不作附和,“對了!”她說,“如果不是這個緣故,可又是為了什麼呢?” “我在想,這樣僵着也不是一回事。
”李婆婆的語氣越發從容有條理了,“在我這裡,一個家開門七件事,樣樣要錢;平時又是用慣的,要省也省不下多少。
在他那裡,一個人住在會館裡,起居飲食,樣樣不便;做官當差,又是那樣的身份,聽差、車亻夫一個不能省,這份開銷也不小。
加以單身人,應酬一定很多;三天兩頭上飯館,光是——” “光是”什麼?李婆婆覺得礙口,沒有說下去。
小王媽自能意會得到,上飯館少不得“叫條子”,這筆“局賬”積少成多,到三節結賬之時,亦很可觀。
而且也不能總是叫局,少不得也要到“胡同”裡去“開”個“盤子”,“做”個“花頭”,那一來必定鬧一身虧空。
倘或迷上了哪一個,得新忘舊,更是件不得了的事!” 這樣一想,便不待李婆婆開口,她也想到了,她們母女應該上京去跟洪鈞相會。
隻是這一筆盤纏,并非小數,且莫貿然開口,先聽聽李婆婆是何主意,再作道理。
李婆婆也很注意她的表情,看出自己前面的一段話,已為她聽了進去,覺得下面的話,便容易說了,“你知道,我一直拿你當親人看待,如今有件事,先要跟你商量。
”她說,“總要你不反對,我們母女才能放手去做。
” “婆婆,自己人有話好說。
你老人家是怎麼個意思?不管做得成,做不成,說來商量着!” “是啊,我也是這麼想,做得成,做不成,大家商量。
”李婆婆指着已經收拾好了的一部份箱籠說,“我跟藹如的意思,打算先到了京裡再說。
” 因為自己原也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小王媽對她的話,并不感到意外;也不必她作進一步的說明,隻問:“洪三爺知道不知道你老人家的意思?” “還不知道。
” “要不要先寫信問一問他?” “隻要寫信告訴他就是。
”李婆婆說:“他如今在保定,是直隸總督李大人邀了去作客,說不定還沒有回京。
寫信一來一往,要好些日子。
天快冷了,我想起旱走,不趁八九月裡趕路,一到冬天,冰天雪地的路上不好走。
說實話,我也吃不起這個辛苦。
” 小王媽想了想說:“既然決定上京,早走也好,這裡呢?” “這就是我要跟你商量的。
”李婆婆問:“是暫且留着這房子呢?還是都料理得幹幹淨淨,一去不回頭?” “一去不回頭”這五個字,小王媽聽來刺耳。
想起平日的情份,一時倒有依戀不舍之意。
因而毫不考慮地答道:“這房子賃得便宜,就閑關它一年半載,也花不了幾個錢,不如留着。
說不定婆婆在京裡住得膩了,或者想念我們,要回煙台來看看,也方便!” “你這麼說,可真得留着了。
”李婆婆十分欣慰,也有些感傷,“徐州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去;就回去,也都是陌生的了。
煙台就是我們娘兒倆的老家,留着個根也好。
” “正是這話!”小王媽指着箱籠問:“這是收拾了要帶去的?” “不一定,”李婆婆說:“照藹如的意思,是想料理清楚了走,有些東西要帶去;有些衣服、動用家具,帶不了的要送人,有幾樣比較值錢的東西,像客堂裡的那套木器,還有那架雲南大理石的紅本屏風,打算托你找個買主,換幾兩銀子湊盤纏。
” “喔!”小王媽心裡在想,事到如今,她們母女的盤纏,無論如何是要着落在自己身上了。
當然,洪鈞将來會還,但眼前能夠有所彌補,又何樂不為?因而接口說道:“既然房子要留着,木器跟屏風就不必賣;不過閑擺着不收拾,會壞。
” 李婆婆一聽就明白了,樂得順水推舟地說:“這話不錯,木器跟屏風,就寄放在你那裡好了。
” “也好,原是望海閣搬了來的,仍舊搬回原處,照原樣子擺好,一點心思都不用費。
”小王媽很高興地說:“若是有人問起,我告訴他:是‘狀元娘子’家的東西!” 李婆婆聽這一說,心裡有些嘀咕,料知精如不會喜歡她那樣的說法;不過,話已出口,不便翻悔,隻好笑笑不響。
于是,小王媽問到最要緊的一句話:“婆婆,這筆盤纏不輕,不
一直有句話盤旋在腦中,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寫信沒有功夫;将馬地保喚到保定,無論深夜、清晨,抽片刻跟他見個面,難道也沒有功夫。
就不為人家,為他自己,煙台是何情形,不也是先聞為快嗎?她在想,如果自己是洪鈞,聽馬地保一到而無法見面問個清楚,隻怕晚上覺都睡不着。
想來想去,終于想到有一點是可以确定的,她及她與他之間的一切,在洪鈞看來,至少不會比作直隸總督上賓這件事來得重要。
于是藹如恍然大悟,原來洪鈞将功名富貴看得高于一切。
這使得她對他的評價打了一個折扣。
可是,她旋即想到,她不應該鄙薄他,既成夫婦,便當體諒。
這一念之轉,使她的想法改變了。
作為一個男子漢,求功名、取富貴,不正是有出息嗎?何況功名富貴,與己相關;如果他不是狀元,自己又何來“狀元娘子”的美稱?她在想,功名富貴之外,他總還要些别的東西,自己在他心目中,依然占着極大的分量。
倘或要求他将她看得比功名富貴還重要,那不太過份了些?何謂相夫?何謂内助?豈非就是要助夫取得功名富貴?然則自己如有那種想法,不恰恰與賢妻之所以為賢,背道而馳? 三天來的焦慮苦思,萬般凄楚,就這片刻間,一掃而空;心境豁然,依舊覺得萬物有情,生意盎然。
于是,她想到母親,應該趕緊将這些想法去告訴她,讓老人家也寬寬心。
“阿彌陀佛!你總算想通了。
”李婆婆說,“男人家都是這樣子的,一離了家就想不起家。
從前你父親出門四年,别說捎家用回來,連封信都沒有。
一到回來了,你知道怎麼着?” “怎麼着?”藹如極感興味地問。
“帶回來四口箱子,倒有三口箱子裝的是替我買的東西,穿的、用的、吃的,樣樣俱全。
說句不怕人笑的話,連裹腳布都買到了。
” “那時候,娘,你怎麼樣?不罵爹了?” “罵還是罵他。
”李婆婆說,“心裡可又是一種想法。
” “怎麼想?” “我在想:罷了!這四年的苦,吃得也還值。
” 四年的苦!藹如心想,自己才吃了四個月的苦,算不了什麼? “閑話少說,我心裡一直在盤算;說出來,你看使得使不得?”李婆婆說,“與其彼此心挂兩頭,又多一份開銷,倒不如幹脆上京去。
我在想,三爺大概也有這麼一個想法,隻是說不出口。
” “怎麼呢?” “這點你都想不明白。
譬如你是三爺,說要接我們娘兒倆進京,莫非就是那麼一句話,不要寄盤纏來?” “啊!我懂了!我知道他為什麼不寫信來的緣故了!”藹如歡欣地嚷着;突然發覺自己忘形可笑,伸一伸舌頭,低聲說道:“三爺中了狀元,花費很不少,在京裡一定借了債,再沒法子替我們湊錢,所以索性連信也懶得寫了。
” “這也是有的。
”李婆婆又問:“你看我想得對不對?” “娘,你早就該告訴我了。
”藹如站起身說,“我收拾行李去。
” 盤纏尚無着落,行期更未決定,說收拾行李,豈非可笑。
可是,李婆婆不忍掃她的興,所以沒有攔她。
而藹如卻真的立即動手,檢點箱籠,什麼是該帶走的;什麼是可以送人的;什麼是不妨變賣的,就此大忙而特忙了! 李婆婆默默地看在眼裡,也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派阿翠将小王媽去請了來,從容談起,說馬地保進京,雖不曾見着洪鈞,但洪鈞多時沒有信的原因卻找出來了,是由于洪鈞負了債,不能寄盤纏來接她們母女,“男人家好面子,自己覺得空口說白話不好意思,所以一直沒有信。
”李婆婆用非常世故的語氣說,“話到該說的時候,一定要說;不管多麼為難的事,硬着頭皮說了出來,也就說出來了!如果不敢說,不肯說,錯過了那個時候,越想越覺得說不出口,那就永遠沒有說的時候了!” 小王媽聽在耳中,心裡卻有将信将疑的感覺——馬地保一回來,她就跟他見過面了;聽他所談前後經過,似乎不大對勁。
她雖然不能找出自己的這種感覺的由來,但決非如李婆婆所想的那樣簡單,是她确信不疑的。
當然,自己的想法隻好深藏于心,在表面上還不能不作附和,“對了!”她說,“如果不是這個緣故,可又是為了什麼呢?” “我在想,這樣僵着也不是一回事。
”李婆婆的語氣越發從容有條理了,“在我這裡,一個家開門七件事,樣樣要錢;平時又是用慣的,要省也省不下多少。
在他那裡,一個人住在會館裡,起居飲食,樣樣不便;做官當差,又是那樣的身份,聽差、車亻夫一個不能省,這份開銷也不小。
加以單身人,應酬一定很多;三天兩頭上飯館,光是——” “光是”什麼?李婆婆覺得礙口,沒有說下去。
小王媽自能意會得到,上飯館少不得“叫條子”,這筆“局賬”積少成多,到三節結賬之時,亦很可觀。
而且也不能總是叫局,少不得也要到“胡同”裡去“開”個“盤子”,“做”個“花頭”,那一來必定鬧一身虧空。
倘或迷上了哪一個,得新忘舊,更是件不得了的事!” 這樣一想,便不待李婆婆開口,她也想到了,她們母女應該上京去跟洪鈞相會。
隻是這一筆盤纏,并非小數,且莫貿然開口,先聽聽李婆婆是何主意,再作道理。
李婆婆也很注意她的表情,看出自己前面的一段話,已為她聽了進去,覺得下面的話,便容易說了,“你知道,我一直拿你當親人看待,如今有件事,先要跟你商量。
”她說,“總要你不反對,我們母女才能放手去做。
” “婆婆,自己人有話好說。
你老人家是怎麼個意思?不管做得成,做不成,說來商量着!” “是啊,我也是這麼想,做得成,做不成,大家商量。
”李婆婆指着已經收拾好了的一部份箱籠說,“我跟藹如的意思,打算先到了京裡再說。
” 因為自己原也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小王媽對她的話,并不感到意外;也不必她作進一步的說明,隻問:“洪三爺知道不知道你老人家的意思?” “還不知道。
” “要不要先寫信問一問他?” “隻要寫信告訴他就是。
”李婆婆說:“他如今在保定,是直隸總督李大人邀了去作客,說不定還沒有回京。
寫信一來一往,要好些日子。
天快冷了,我想起旱走,不趁八九月裡趕路,一到冬天,冰天雪地的路上不好走。
說實話,我也吃不起這個辛苦。
” 小王媽想了想說:“既然決定上京,早走也好,這裡呢?” “這就是我要跟你商量的。
”李婆婆問:“是暫且留着這房子呢?還是都料理得幹幹淨淨,一去不回頭?” “一去不回頭”這五個字,小王媽聽來刺耳。
想起平日的情份,一時倒有依戀不舍之意。
因而毫不考慮地答道:“這房子賃得便宜,就閑關它一年半載,也花不了幾個錢,不如留着。
說不定婆婆在京裡住得膩了,或者想念我們,要回煙台來看看,也方便!” “你這麼說,可真得留着了。
”李婆婆十分欣慰,也有些感傷,“徐州不知道哪一年才能回去;就回去,也都是陌生的了。
煙台就是我們娘兒倆的老家,留着個根也好。
” “正是這話!”小王媽指着箱籠問:“這是收拾了要帶去的?” “不一定,”李婆婆說:“照藹如的意思,是想料理清楚了走,有些東西要帶去;有些衣服、動用家具,帶不了的要送人,有幾樣比較值錢的東西,像客堂裡的那套木器,還有那架雲南大理石的紅本屏風,打算托你找個買主,換幾兩銀子湊盤纏。
” “喔!”小王媽心裡在想,事到如今,她們母女的盤纏,無論如何是要着落在自己身上了。
當然,洪鈞将來會還,但眼前能夠有所彌補,又何樂不為?因而接口說道:“既然房子要留着,木器跟屏風就不必賣;不過閑擺着不收拾,會壞。
” 李婆婆一聽就明白了,樂得順水推舟地說:“這話不錯,木器跟屏風,就寄放在你那裡好了。
” “也好,原是望海閣搬了來的,仍舊搬回原處,照原樣子擺好,一點心思都不用費。
”小王媽很高興地說:“若是有人問起,我告訴他:是‘狀元娘子’家的東西!” 李婆婆聽這一說,心裡有些嘀咕,料知精如不會喜歡她那樣的說法;不過,話已出口,不便翻悔,隻好笑笑不響。
于是,小王媽問到最要緊的一句話:“婆婆,這筆盤纏不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