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關燈
,便好整以暇地剝着指甲,連眼都不看地催問一句:“怎麼樣?” “我亦不知道該怎麼樣?”洪鈞忽然問道:“馬地保住在哪裡?” “你想找他?” “不!”洪鈞答說,“我也許托人去找他。

    ” “既然如此,眼前你就不必問了。

    ”吳大澄向高談闊論的龐。

    殷等人呶一呶嘴,“這幾位都想先聽你一句話,好助你應付難題。

    ” “聽我一句話!”洪鈞愕然,“什麼話?” “咦!這你還不明白?你是顧大局,還是顧私情;得要聽你一句話,大家才有着手之處。

    ” “這——”洪鈞覺得凳子如針氈,再也坐不住了。

    起身透了口氣,腳步不自覺地往另一頭踱了過去。

     這是緊要關頭,吳大澄絲毫不肯放松。

    跟過去在他身邊說道:“文卿!你不可自誤一生!提得起,放得下,才是男子漢的作為。

    ” “這,”洪鈞吸口氣說,“最好能兼顧。

    ” 這一答複不能讓吳大澄滿意,但也并不失望,因為由“義不可負”的隻顧私情,到希望“兼顧”,口氣已經松動了。

     吳大澄沉吟了一會,想出一句很有力量的抵制他的話:“若要兼顧,除非李藹如肯委屈。

    ” “你是說,要她委屈作小星?”洪鈞使勁地搖着頭:“斷斷乎不肯!” “那就斷斷乎不能兼顧了。

    ” “讓我再想想。

    ”洪鈞用告饒的語氣說:“清卿,請你不要逼我!” “你失言了!文卿,”吳大澄将臉沉了下來,“我為什麼要逼你,于我有何好處?” “是,是,我失言。

    ”洪鈞苦笑着賠不是,“你别動氣。

    ” “罷,罷!你不用賠禮,我也不生你的氣。

    不過,”吳大澄往後面指一指,“群賢畢至,你總得有個交代啊!” 這又是令人作難的事!能交代些什麼呢?洪鈞心想,在前輩面前談青樓豔迹,實在難以啟齒;說曾受藹如資助,亦不是什麼有面子的事。

    至于自己對藹如的态度,至今猶在未定。

    或者說,始終想踐宿諾,這又與大家的期待不符,勢必發生争議。

    而自己孤立無援,在衆口一詞的圍剿之下,訂立城下之盟,事情便再難挽回了。

     念頭還沒有轉完,已有滿懷怯意,唯有賠笑告饒:“清卿,你救我一救,悄悄放我走了吧!我實在沒法子再回席了。

    ” 吳大澄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是洪鈞,遇到這樣的場面亦隻有一溜了之。

    不過同情歸同情,難題還是難題,洪鈞到底作何打算,至少他自己該有一句話,大家才有着力之處。

     于是他問:“你就這麼白來一次?” “那有什麼辦法?” 一聽這話,吳大澄大為搖頭,“你這不是處事的态度。

    ”他說,“有些麻煩躲得過,有些麻煩躲不過;你這是躲不過的麻煩,越早處置越好。

    今天是個機會,你有什麼難處要大家幫忙,不妨實說。

    ” 洪鈞體味他後半段的話,覺得是一個暗示:如果自己決定悔盟,在藹如那面自然有麻煩;而這一麻煩大家可以幫忙料理。

    倘使堅持原意,以為對藹如“義不可負”,則不言可知,因此而引起的麻煩,就不必指望同鄉大老會予以任何助力。

     意思是弄清楚了,可是洪鈞覺得不能接受他的暗示,自亦不宜公然拒絕,很婉轉地答道:“同鄉前輩的感情,銘感五中。

    将來少不得有奉求之處。

    我們再談吧!”說完,轉身就想溜。

     吳大澄哪肯如此輕易地放他走,拉住他的手臂問道:“馬地保那裡怎麼說?騙了信來,該有交代;至多三天必得給他一個确實的答複。

    ” “讓我再想一想。

    ” 洪鈞是一味閃避,而吳大澄則偏不容他閃避,故意逼進一步問:“或者,我把你的寓處通知馬地保,讓他自己來找你。

    ” “不,不!不要讓他來找我。

    ” 弱點一露,吳大澄更不肯放松,“那麼,”他說,“早點打發他回去?” 洪鈞不響。

    這依然是需要想一想才能定奪的表示;而在吳大澄看,便是默許。

     “好吧,”他略略提高聲音,帶着詢問的語氣說:“這件事交給我了。

    ” 洪鈞仍舊不響。

    好一會,才用極低的聲音說:“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 入夜在會館的庭院中,仰望銀漢迢迢,洪鈞忽然記起這天是七夕。

     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想起豔傳千古,不知多少詩人詞客詠歎過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試着背一段“荊楚歲時記”的文章,居然琅琅上口:“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

    年年織抒勞役,織成雲錦天衣。

    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

    嫁後遂廢織纖,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其一年一度相會。

    ” 一面念、一面想,想的是天孫與牛郎的身份不配,卻能結為夫婦;而人間的婚姻,偏要講門當戶對。

    世俗的禮法,可笑亦複可鄙!安得豪傑之士,将虛僞陳腐的俗套爛調,一掃而空,特立獨行地做一兩件不悻天理人情、醒豁耳目的快舉,為人一吐肮髒之氣。

     興念及此,百脈如沸,恨不能即時上奏乞假歸娶,拿“狀元及第”的銜牌,親迎藹如的花轎,為天下才德容貌皆勝,而身世坎坷的弱女子,作一番有力的鼓舞。

    那是何等快心之事! 可是萬丈心潮,升得太遽,落得也快。

    一想起潘曾绶聲色俱厲的神态;吳大澄愁眉苦臉的表情;以及想象中随處都會遇到的冷漠而含有敵意的眼色,洪鈞立刻就氣餒了! 于是腦中浮起的,盡是可怕的想象,奉旨革職,遞解回籍,債主盈門,親朋絕迹,老母垂涕,兄弟無言,妻子飲泣,做人做到這個地步,哪裡還有生趣? 這樣想着,洪鈞隻覺得一顆心不斷地往下沉。

    挺一挺胸,定一定神,将那些雜念盡力驅除,他冷靜地自問:有沒有楊鼎來那種不恤人言的膽量?沒有!能不能學到唐伯虎那種賣畫自給的本事?不能!這就不能不遷就現實了! 然則,如何向李家母女交代?他不敢想,也不會想了!怔怔地望着疏星淡月,無端記起李義山的一首七絕:“鸾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争将世上無期别,換得年年一渡來!” 他在想:織女牛郎,猶得一年一會;自己跟藹如,莫非真的會成為“無期永别”? ※※※ 在潘家,老弟兄倆與吳大澄也還在納涼;口中所談,少不得還是洪鈞的“孽緣”——這兩個字是潘曾绶提出來的。

     “平心而論,洪文卿這段孽緣,也叫身不由己。

    我隻是有一點想不通,”他說:“如果李藹如真的如洪文卿所講的,如何知書識禮、通達大體、亢爽寬厚,那她怎麼不仔細想一想,她想做狀元娘子,是希冀非份之榮?” 吳大澄心想,藹如不是要做狀元娘子,隻是不願做人的偏房。

    如今不是她希冀非份之榮,而是洪鈞的許諾,自然而然地加重了份量。

    不過,這些話不便直說,免得蒙上為藹如辯護的嫌疑。

     “是啊!”他隻附和着,“再聰明的人,總也有糊塗的時候。

    ” “我倒有個計較,”潘曾瑩說:“既然李藹如是一時想不透,得要有人指點她一番。

    我想,不妨請一位說客去疏通,動之以利害,或者為了洪文卿的前程着想,自願退讓,亦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