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關燈
說左宗棠寄來一批關中新出土的碑版拓片,其中頗有珍品,不妨看看。

    就這樣将潘祖蔭調了開去,才能重拾話題。

     “伯寅書呆子的味道越來越重了!”潘曾瑩跟他老弟說,“有人告訴我,說他在南書房也随便說話,而且措詞不甚檢點。

    有時提到皇上,竟說是‘小囡’。

    萬一有懂蘇州話的太監聽見了,到宮裡去搬弄是非,那不要闖大禍?” “是啊!”潘曾绶答說:“我也說過他好幾次了。

    文卿這件事,不要他管。

    ” “可是有人會問他。

    你關照他如果有人問到他,隻推說不知道好了!” “我會關照他。

    ”潘曾绶轉臉問吳大澄:“你看這件事怎麼辦?” 吳大澄由潘祖蔭的話得到啟示,“狀元娘子”這樁公案,站在藹如這邊的人,可能并不少。

    為了慎重起見,不妨邀集同鄉來談一談。

     這個建議為潘家二老一緻接納;不過潘曾绶又提出很重要的一點:“是不是先要告訴文卿呢?”他說,“本主都還不知其事,旁人瞎起勁,似乎不合情理。

    ” “這哪裡是瞎起勁?”潘曾瑩大不以為然,“要說‘天涯海角同榮謝’,我們三吳同鄉,不也一樣嗎?總之,此事決非文卿家務,更非文卿私事;所以亦不能聽文卿自作主張。

    ” “既然如此,就不必先告訴他。

    ”吳大澄說,“等辦妥當了再跟他說也一樣。

    ” 就這樣,獲緻了一個初步的結果。

    由吳大澄用兩老的名義,出了一份“知單”,邀約同鄉大老宴叙。

    另外又托一位同鄉将潘祖蔭邀去賞荷飲酒,為的是不讓他參與其事。

     ※※※ 一共請了六位客,來了五位;翁同和約略知悉此事,因為請假回原籍常熟葬親,已經奉準,長行在即,不願介入糾紛,所以托病辭謝了。

     應邀的五位客中,自然有龐鐘璐和殷兆镛。

    因為是熟客而天氣又熱得厲害,所以都寬了長衫,科頭葛衣,露坐聚飲。

    主人由時局閑閑說起,談到三吳的人才;潘曾瑩很快地一轉,話鋒及于蘇州府的功名富貴。

     “實在說,先公狀元宰相,是本朝蘇州極盛之時。

    彭文敬為其後勁,當年在軍機,亦頗有赫赫之名。

    文敬下世,至今不過十五年,蘇州人可真是太寂寞了!你看,”他指着龐、殷二人說,“就靠你們兩位撐蘇州人的面子了!” “什麼面子?且不說入閣拜相,蘇州人做京官,還巴結不上一個尚書;做外官,哪一省的督撫是蘇州人?”殷兆镛說,“倒是伯寅,有南書房的差使,總算‘内廷行走’還有人,這才是替蘇州人掙回一點面子。

    ” “我在想,蘇州的文運與仕途的得意,關乎時世盛衰。

    盛世的狀元、宰相,常出在蘇州;自從長毛造反,一成氣候,天下大亂,蘇州人就倒黴了!如今,”殷兆镛很起勁地說:“東南底定,将逢盛世,果然狀元又出在蘇州!這不是信而有征的事嗎?” “着啊,”潘曾瑩很興奮地接口,“正因為如此,我們非保全洪文卿不可!” 就這一句話,洪鈞成了蘇州人的希望之所寄。

    于是敬陪末座的吳大澄說道:“文卿也很煩惱。

    ” “慢點!”龐鐘璐忽然插進來說,“洪文卿不是由會館搬到北半截胡同了?近在咫尺,怎麼今天不約他來?” “怕他不便說話。

    ”潘曾瑩說,“也怕有他在座,我們不便說話,所以沒有約他。

    ” “喔,那麼伯寅呢?” “他另有不能不赴的約。

    ” “嗯,嗯!”殷兆镛看着吳大澄問:“文卿自己是怎麼個意思?” “這很難說。

    不過,我想文卿不是不識大體,不顧大局的人。

    ” 于是漸漸專注于正題,一面飲啖,一面聽吳大澄細說前因後果。

    賓主之間,對于洪鈞絕不能做這件娶藹如為妻的驚世駭俗之事,态度是一緻的,但如何打消其事,卻有不同的意見。

     有人說:既然是洪鈞自己惹出來的麻煩,就應該由洪鈞自己來料理。

    然而馬上有人質疑:洪鈞如何能夠料理得開這場麻煩?或者,洪鈞根本不以此事為麻煩,要堅守他對藹如的承諾,又如之奈何? “果然如此,是他自作孽!”殷兆镛說:“我們當然要勸他,但是不可以瞞他。

    否則,做對了他沒話說;萬一别生枝節,事情壓不下去,鬧了開來,他反而可以振振有詞地說:是我自己的事,我當然知道怎麼做才妥當。

    大家越俎代庖,弄成這個樣子,其誰之過?大家請想,哪一位擔得起這份責任?” 這一問,問在要害上。

    潘曾绶首先覺得犯不着做此傻事,便向他老兄說道:“我看,還是得告訴洪文卿。

    ” 潘曾瑩還在沉吟,龐鐘璐已表示附議,“告訴本主是正辦;照正辦而辦不通,可以無憾。

    ”他說:“瞞着他辦,是走偏鋒的辦法。

    倘或吃力不讨好,不但受本主的埋怨,而且亦不容于公議,說我們霸道、多事。

    那時有口難辯,落個灰頭上臉,豈非笑話?” 這期于無憾的一種看法,說服了潘曾绶,“那麼,”他問,“是此刻就請洪文卿來呢?還是托清卿跟他去談?” 照常情來說,應該是吳大澄私下跟洪鈞去談,婉轉勸喻,比較理想。

    但吳大澄怕辯不過洪鈞,覺得利用同鄉大老,施以壓力,就不怕洪鈞不就範。

    因而很快地接口:“事不宜遲,就此刻把洪文卿去請來;看他有何難處,大家幫着他出出主意。

    ” 座客都無可無不可地同意了。

    于是吳大澄即席寫了一張便條,說有“要事奉聞,即請命駕”;派潘家的聽差,套着車去專迎洪鈞。

     ※※※ 洪鈞一到就覺得氣氛異樣,心裡當然也意會到多半是談藹如的事,不由得便有怯意,因而寒暄談吐,都顯得有些不大自然了。

     這是件很尴尬的事,誰也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問他。

    當然,如果僅是潘家二老,就沒有什麼不好說的。

    吳大澄為了打開僵局,用眼色征得了主人的同意,将洪鈞悄悄拉了一把;兩人挪開座椅,促膝對面,避客交談。

     “馬地保來了!” 就這一句話,洪鈞便變色了,“人在哪裡?”他問。

     “說來話長。

    先告訴你最要緊的一句話,他帶來一封李藹如的信,還有四樣文玩。

    信,我們已經拿到手了。

    ”吳大澄停了一下又說:“潘家二老作主拆開來看了,裡面是一句詩:‘天涯海角同榮謝’。

    文卿,這是怎麼回事?” 洪鈞瞠目不知所對,心裡空落落地,隻是反複響着這七個字:“天涯海角同榮謝,天涯海角同榮謝!” 見此光景,吳大澄心裡雪亮,用略帶譏刺的意味說:“這就是你對她的千金一諾?” 這下才驚醒了洪鈞,眼前還有個人在等自己的回話,茫然地問道:“你說什麼?” “我說,李義山的那句詩,可是你借來贈李藹如的?” “嗯!”洪鈞點點頭。

     “如今呢?仍舊記着這句詩?” “義不可負!”洪鈞答得很快。

     話有些接不下去了。

    吳大澄想了一下問道:“這會搞成一個怎樣的局面,你想過沒有?” 洪鈞默然。

    他自然想過,但想起來便揪心,根本不敢往下想,亦就無從回答。

     這情勢就很明白了,雖然義不可負,而不負又何可得?吳大澄覺得事情有點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