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關燈
了回去。

    如今佟掌櫃追問,不能不答,便含含糊糊地答說:“我見過幾面。

    ” “那麼,老鄉,你是給誰送信呢?” 這就見得馬地保老練可靠了,他不提藹如的名字,隻說:“是東海關上的一位老爺。

    ” “嗯、嗯!”佟掌櫃說:“京裡的規矩,官越大起得越早,都是天不亮上朝。

    像翰林院的老爺們,上午到衙門裡打個轉,沒事就吃酒做詩去了,不定什麼時候才回家。

    我想,你專程來報信,當然要面見本人;最好明天一早去,就一定見得着。

    ” “是,是!”馬地保欣然答說:“你老哥替我想得很周到。

    準定明天一早,勞駕你派個夥計領一領路。

    ” ※※※ “喏!”佟掌櫃的夥計,指着那副已經褪色的“禹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的對聯說:“這就是長元吳會館。

    你老自己去問吧!我這裡還有活,可不能陪你了。

    ” “多謝,多謝!”馬地保道個勞,提着手裡的藍布包裹,踏進會館,向門房問道:“請問,蘇州的洪老爺,洪狀元住哪間屋?” 正在看唱本的門房,拿老花眼鏡往額上一推,定睛将馬地保打量了一遍,慢吞吞地問道:“你是哪裡來的?” “我打煙台來,來給洪老爺送信、送禮。

    ”馬地保将包裹,往上提一提,表示不是撒謊。

     “你請等一等。

    ” 馬地保很高興,心想聽佟掌櫃的話不錯,果然是一早來的好。

    于是在門房外面專供轎班歇腳的長凳上坐了下來,将預先想好要跟洪鈞說的話,又默憶了一遍。

     過不多久,門房入而複出,後面跟着個穿馬褂的中年人,一直走到馬地保面前問道:“貴姓?” 馬地保急忙起身答道:“我姓馬。

    ” “敝姓張,是這裡的司事。

    ”張司事自我介紹過了,将手一擺,“請裡面坐。

    ” 兩人在門房中坐下,馬地保仍舊是那句話,要面見洪鈞,送信送禮,卻未說信和禮物出自何人。

     “喔,這可不巧了。

    ”張司事搔搔頭皮說,“洪狀元不在京裡。

    ” 馬地保一聽這話,心往下一沉,急急問道:“到哪裡去了?” “到保定去了。

    聽說是直隸總督李大人邀了去看文章;得要個把月才能回來。

    ” 馬地保愣住了,好半天才說了句:“那我隻好等他!” 這句話大出張司事意料——他是受了同鄉大老的關照,早有準備的。

    如果有煙台來人,絕不讓他跟洪鈞見面。

    原以為有這番托詞,姓馬的一定會将信和禮物留給他轉交,不想他非面見本人不可。

     越是如此,越不能讓他跟洪鈞見面。

    不過,逼他回去也不能操之過急。

    張司事便裝出事不關己,毫無成見的神情說:“那也随你。

    請你留個地址在這裡,等洪狀元一回來,我好派人通知你。

    ” “是,是!多謝張老爺!”馬地保說,“我住在北小市佟家小店,隻問佟掌櫃,就可以找到我。

    ” 說完,馬地保攜着原物離去。

    張司事亦就跟着出門,直奔米市胡同潘宅去看吳大澄。

     “煙台有人來了!姓馬,帶着信,還有一個藍布包裹,說是送的禮,不知道什麼東西?” “姓馬的我知道,是個地保。

    當然是李藹如派來的。

    ”吳大澄問道:“你怎麼跟他說?” “我照清翁關照我的話回答他。

    姓馬的愣了半天,說要在京裡等。

    這,這可有點麻煩!” “不要緊!諒他盤纏不見得充裕,等得等不下去,乖乖會走的。

    ” “那麼,要不要告訴文翁呢?” 吳大澄想了一下說:“這你不必管了!你聽我的話。

    這件事很費你的心,文卿将來會謝你。

    ” “哪裡的話!”張司事說,“為我們蘇州人的面子,理當效勞。

    ” 于是,吳大澄立即托潘家的聽差到上房去通知,要見“兩老”——潘曾瑩、潘曾绶。

    兩者恰好都在家;聽吳大澄說明經過,面面相觑,好半天開不得口。

     畢竟潘曾瑩當過侍郎,一句話抓住了關鍵,他說:“為今之計,總得先把那封信弄來看看,才談得到其他。

    ” “這話說得是!”潘曾绶望着吳大澄說,“能想個什麼法子,把信弄來。

    ” “法子倒有一個,不知道能不能成功?讓我去試試看。

    ” 他的辦法是托張司事去看馬地保,隻說有便人要到保定,可以把他的信捎給洪鈞。

    張司事很會辦事,加了一句話,把馬地保說動了。

     “洪狀元不知道哪一天回來;你老等着也不是回事。

    不如先把信寄去,洪狀元看過了自然有回音,也許提前回來,或者邀你到保定去面談都說不定的。

    ” 馬地保怎麼樣也想不到,他是蓄意來騙信的;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毫不考慮地将信交給了張司事。

    不過問了一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回信?” “那不過三、五天的事。

    一有回信,我就派人送來。

    ”說完,張司事離了佟家小店,直接到米市胡同去複命報功。

     這封信接到吳大澄手裡,便覺意外;原以為洋洋灑灑,必有訴不盡的纏綿之意,豈知信封極薄。

    當着潘家二老的面拆開一看,越發詫異,失聲說道:“隻是一句詩!” 潘曾瑩接來看,果然!花箋上端端正正七個字:“天涯海角同榮謝。

    ” “這好像是成句。

    ”他說,“一時想不起來是誰的詩。

    ” “像是唐詩。

    ”潘曾绶說。

     吳大澄沒有開口,到書架上取下一部詩集,翻了一會,輕快地說:“找到出處了!我記得是玉谿生的詩,果然不錯。

    ” “不管是誰的詩;理文生義,知其本心。

    ”潘曾瑩說:“這件事看起來麻煩!” “是!看來所望甚奢。

    ”吳大澄皺着眉說。

     “很明白的事,”潘曾瑩接口說道:“文卿是狀元,她就要當狀元娘子。

    隻是有件事值得推敲,這到底是李藹如的一廂情願呢?還是文卿的輕諾?” “聽說文卿常跟她集句唱和,這句詩,多半是文卿的輕諾。

    ” “那就更麻煩了!”潘曾绶的神色益發不,冶,“輕諾則寡信;寡信則——” 剛說到這裡,窗外有人接了一句:“寡信則不義;不義則不祥!” 人随聲至,正是潘祖蔭從宮中散值歸來。

    吳大澄趕緊起身,恭恭敬敬叫一聲:“老師!” 兩者自然不動,臉上亦都毫無表情。

    因為聽潘祖蔭的語氣,與他們的想法大有距離,自然不快。

    但是份屬尊親,隻為潘祖蔭如今是撐持門戶的一家之主,不便出言駁他,隻好出以這樣的神态,表示不滿。

     “怎麼樣?”潘祖蔭問吳大澄,“信取來了?” “是!在這裡。

    ” “拆開了?”潘祖蔭微覺詫異,“文卿沒有見過?” “給他看幹什麼?”潘曾绶終于忍不住了,大聲對他兒子說:“你如今是有身份的人,出言吐語,很有關系。

    ” 一句告誡的話不曾說出來:說話務必慎重。

    潘祖蔭笑一笑答道:“爹爹,我看這件事聽其自然最好。

    ” “何能聽其自然!惹出亂子來,你當讀卷官的第一個脫不了幹系。

    你好糊塗!” 世家大族規矩重,潘祖蔭看父親有發怒的模樣,不敢再多說什麼。

    吳大澄看他們父子話不投機,将成僵局,無法商量正事,便找個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