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關燈
小
中
大
出于他的細心策劃。
洪鈞在東海關所了解的一些洋務,如果拿來唬那些不知天下之大的達官,綽綽有餘;在文祥面前就顯得不夠了。
是故他出言不能不慎重。
略想一下,記起文祥當年論國勢的奏折,便借題發揮:“記得老師論前幾年的情勢:‘發撚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國壤地相接,有蠶食上國之志,肘腋之憂也。
’如今心腹之害已除,肘腋之患将滋,居安思危,不可不早圖之!” 文祥頻頻點頭,雖未有贊許之詞,但神色間深有所思,見得對洪鈞的見解,相當重視。
“如果肘腋之患,演變為心腹之患;倒要請教,如何及早綢缪?” 這是問到對付俄國的策略。
以文祥主持洋務的地位,這一問既非論學,更非閑談;而洪鈞的意見,亦就很可能成為對俄策略的張本。
這使得他驚喜地發現,一夕之間,已由布衣而參與廟堂大計,頓有顧盼自豪之感。
但想起古人垂誡:“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亦不免戒慎恐懼,不敢率爾陳詞。
于是,他先應一聲:“是!”然後凝神細想了片刻,徐徐答道:“漢初西域三十六國,大部分在今新疆。
其東北為匈奴,西北為烏孫。
烏孫地當伊犁河一帶,不在三十六國之内。
前漢書‘西域傳’顔注:‘烏孫于西域諸戎,其口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彌猴者,本其種也。
’所謂‘青眼赤須’,就是碧眼黃發。
又史記:‘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中,其人皆深眼多須髯’,都是形容洋人的相貌。
足見當時的烏孫,就是現在的俄國。
國初稱俄國為‘羅刹’,今稱‘羅來’。
門生疑心,或者即由‘烏孫’一名相沿而來,古音與今音不同,尚待細考。
” “嗯,嗯!”文祥欣然接口,“老弟台這一說,我倒想起來了,漢武謀斷匈奴右臂,遣張骞三次出使西域,第三次結好烏孫。
至宣帝時,烏孫果然助漢大破匈奴。
看來‘以夷制夷’,自古皆然。
” “是的。
”洪鈞本想自抒所見,話未出口,發覺不妥,又咽了回去。
“怎麼?”文祥已經看出來了,鼓勵他說,“盡說不妨。
” “是!”洪鈞考慮了一下,認為确是“盡說不妨”,膽便大了,“回老師的話,‘以夷制夷’須我能制制夷之夷,不然恐有反受其制之虞。
漢宣帝本始三年,漢兵大發,五道并出;烏孫發騎兵五萬,助漢大破匈奴,獲‘馬牛羊驢橐駝七十餘萬頭,烏孫皆自取所虜獲’。
由此以觀,說烏孫趁火打劫可也。
烏孫出兵,不過為圖一己之利,初無助漢之心,是不可不辨!” 文祥驚然動容,“誠然,誠然!高論極是。
‘須我能制制夷之夷’這句話,更當記取。
”他謙誠的問道:“然則以老弟台看,計将安出?” 由于文祥的态度,洪鈞頓有感激知遇的心情,自覺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為報答,所以不計一己看法的得失,很快地答道:“遠交近攻,古有明訓。
俄國雖與我接壤,亦應在遠交之列。
因為用兵西陲,勞民傷财,自古所戒。
門生的愚見,老師既已洞察俄國有‘蠶食上國之志’,則應付之道,唯有杜其蠶食的借口。
中俄邊境,犬牙相錯,迄無明确的國界,此不特長其蠶食的借口,亦啟其觊觎的野心。
是故今日對俄的要着,莫先于劃清疆界。
疆界清,争端息;縱有争端,亦不難明其是非,交涉亦有憑借。
” “高明、高明,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文祥躊躇着說,“極想留老弟台在這裡便飯,從容請教。
隻是,”他忽然笑了,“你的老師還有好幾位,今天理當去道謝。
如果強留,不但害你失禮,也叫别人罵我霸道,想一個人獨占好門生。
” 這幾句話中的師生情份,使得洪鈞激動了,急急起身,又是一跪:“老師如此垂青,真叫門生不知何以為報了!” “請起、請起!等你‘釋褐’以後,我再約你長談。
”說到這裡,文祥轉臉喊一聲:“來啊!” 廊下的聽差,應聲而進;文祥揮一揮手讓他站在原處,自己迎上前去,輕聲說了幾句。
然後又回到原處落座。
“你去見了倭中堂沒有?” “門生就是從倭老師那裡來的。
” “倭中堂是方正君子!學有本拟,真叫人佩服。
不過,你總也知道,如今時異勢遷,‘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幹橹’,是辦不通的。
” 洪鈞知道,倭仁是守舊派的領袖。
前幾年為設立同文館一事,倭仁與恭王、文祥鬧得勢如水火。
如今聽文祥的話,對倭仁仍表推崇,隻是在昧于大勢這一點上,微緻不滿,亦可說是不失溫柔敦厚,益發欽佩文祥的為人。
隻是兩位都是老師,他不便妄作雌黃,唯有微笑。
“方今世變日亟,國家最需通達中外的人才,方能振衰起敝,力圖自強。
如今有一種見解,以師法西人為恥,我最不敢恭維。
天下之恥,莫恥于我不如人。
師夷之長,使夷人不敢輕我,有何不可?”文祥停一下又說:“你如今獨占鳌頭,天下讀書人都想步你的後塵,你就有領導士風的責任。
盼你多講有用之學,不僅為将來一己大用之計,亦所以振刷風氣,關系不淺。
勉之,勉之!” “是。
”洪鈞垂手肅立,“門生必遵老師的訓海。
” “我不留你了,請吧。
” “是。
”洪鈞搶上數步,打起簾子,讓文祥先走。
走到廊上,隻見剛才奉召的那名聽差,手裡托一個朱漆圓盤,盤中放着一個紅封套,看見主人送客,便側身站在一邊,将托盤往前一遞。
“你不許跟我客氣,”文祥一隻手抓住洪鈞,一隻手取起紅封套,塞在他手裡,“我知道你境況不佳;在京裡也沒有闊親戚照應。
狀元雖好,開銷很大,我借你二百兩銀子,你将來放了考差再還我。
” 洪鈞真不知道怎麼說才好,隻覺眼眶一陣發熱,趕緊低下頭去。
為了掩飾,不能不馬上開口,輕輕說了句:“門生唯有竭盡驽骀;報國即所以報師。
” “好一個‘報國即所以報師’!你本是‘天子門生’,報國、報君、報師原是一回事。
” 走遍九城,回到會館已經入夜,廳上燈火輝煌,張司事已備下一桌酒席相賀,客人都在枵腹等候。
“得罪,得罪!”洪鈞連連拱手道歉,接着又推讓首座,擾攘久久,方始坐定。
他的左首是吳寶恕,右首是吳大澄,此外即依殿試的名次,依序而坐。
席間當然以衆星拱月的洪鈞為酬酢的中心;最殷勤的亦可想而知,必是張司事。
他很起勁地告訴洪鈞說,明日金殿傳胪,順天府府尹将狀元送回會館,随即開賀,定的隆福堂的席,約的“三慶徽班”的戲班子,請帖已經發出去了。
“這是同鄉京官公請,由潘星老具名。
以前各科的鼎甲都要請到,真正文曲星都聚在一堂了!”張司事得意異常地說,“除非我們長元吳會館;哪個會館都沒有我們出的鼎甲多。
” “僥幸,僥幸!”洪鈞想起一件事,有些不安,“剛才我在潘府上,沒有見着星老。
早知是星老出面發帖,無論如何要當面道個謝。
” “星老”就是潘祖蔭的二伯父,潘祖同的父親潘曾瑩。
已無官位而流寓在京的蘇州同鄉,就數他齒德最尊,所以由他具名出面。
不過,他本人的心境并不好,因為楊鼎來居然亦在金殿胪唱之列,這口氣實在有些咽不下。
座中頗有人了解潘曾瑩深居簡出,即令洪鈞請見,亦未必就能會面。
不過,這些話說來煞風景,所以大多不答腔,隻有吳大澄說了句:“星老情懷落寞,倒是不去打攪他的好。
” 得此一說,洪鈞心裡明白。
由潘曾瑩想到楊鼎來,由楊鼎來想到倭仁的話,心中深有警惕:将來要想在宦途上扶搖直上,一帆風順,第一件要當心的事,就是不能落個品行不佳的批評。
※※※ 傳胪是在天子正衙的太和殿。
寅時剛過,天色微明,王公大臣,已經陸續到達,在本衙門朝房待命。
殿上已陳設了全副鹵簿,殿内東面設一張黃案,上置“金榜”,禮部官員細心檢點妥當,通知鴻胪寺的官員,可以排班就位了。
首先是引新進士入殿。
一榜二百七十二名,都在金水橋北。
太和門外待命。
入殿之前,分為兩行,單數進昭德門,雙數進貞度門,跪在丹墀後面——前面是銅制的品級山,自正一品至從九品,東西各兩行,百官各依品級就位。
唯有八員讀卷官,不論品級,一律跪在品級山之前。
及至皇帝禦殿,三跪九叩,行禮已畢。
新升的體仁閣大學士朱鳳标,上殿直趨黃案,雙手捧起金榜,走向丹墀,交付跪受的禮部尚書萬青藜。
萬青藜起立轉身,将金榜放在預先陳設在那裡的、鋪着黃緞的小案上,然後連案舉起,由左階下丹墀,将榜案置于禦道正中的龍亭中。
于是,鴻胪寺官員高聲慢唱:“傳胪!” 餘音袅袅聲中,禮部司官出班宣讀谕旨:“奉天承運皇帝诏曰:同治七年四月二十一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欽此!” 接下來仍是鴻胪寺官員唱名——這就是所謂“傳胪”。
首唱:“一甲一名洪鈞!”末字未終,樂聲大作。
跪在後面的洪鈞,随即起身,急步而趨,越過所有的品級山,跪在讀卷官後面。
榜眼、探花,亦複如此,唱名出班,跪在狀元左右。
到二甲、三甲就隻唱一個總數,也無須出班,即在原地随衆行禮。
傳胪大典,到此告一段落。
但皇帝并不退朝,在寶座上遙望,目送“三鼎甲”由禦道出正門。
鼓樂前導,禮官捧榜,“三鼎甲”後随,由禦道正中出太和門、午門以及作為紫禁城正門的端門。
再筆直往南,便是天安門、大清門——這五道禁宮正門,平時關閉,遇到太上皇、太後、皇帝皇後的大駕出入,方始開啟。
此外隻有兩種情形之下才會開啟,一是大婚,八旗名媛,由大清門擡入,便成皇後;一是傳胪,草廬寒士,能由大清門出來,必為鼎甲。
出大清門折而往左,東安門前已擠得水洩不通,有的看榜,有的看狀元,有的什麼也不看,隻為擠熱鬧。
順天府和宛平、大興的差役揮舞着皮鞭,不斷在吆喝,才能從人叢中開出一條路來,容禮部官員和“三鼎甲”通過。
到得東安門前,差役更多,四下盡力攔阻,圍成一大片空地。
隻見東面用蘆席搭了一個彩棚,棚前陳列着長長的儀仗,簇新的紅羅傘和高腳牌,牌上金字,寫的是“欽賜狀元及第”;榜眼、探花亦各有一塊。
洪鈞來不及細看,隻憑禮部官員的指引,先到東安門下行禮挂榜;然後在細吹細打的鼓樂聲中,被迎人彩棚。
棚中隻有一張大桌,桌上置着金花醴酒,照例由光祿寺準備。
順天府府尹胡肇智含笑相待,一見“三鼎甲”,先道聲:“恭喜!”随即為他們簪上映日耀眼的金花;遞過酒來,賓主對飲過三杯,随即聽得有條宏亮的嗓子,在外面大喊:“送狀元回府!” 胡肇智親自引導洪鈞出棚,隻見“導子”已經擺好,前面是順天府府尹的儀從,後面是“三鼎甲”的銜牌。
榜眼和探花都隻一塊,狀元卻是一對,“欽賜狀元及第”一塊以外,另一塊是“授職修撰”。
到得此時,洪鈞卻有些膽怯了。
銜牌之後,一并排三匹馬,居中那匹,一色純白;馬脖子下挂一個紅綢鸾鈴,不斷地噴鼻踢蹄,昂首長嘶,顯得很英俊,也很不安分。
洪鈞頻年奔波,慣于舟車,唯獨騎馬的機會極少,此時心氣浮動,更覺難于控馭。
倘或上不得馬,或者上了馬騎不住,被馬屁股颠了下來,豈非大大的笑話! 但如狀元不敢上馬,笑話更甚;衆目睽睽之下,唯有硬着頭皮,撩袍上前。
幸好馬亻夫很得
洪鈞在東海關所了解的一些洋務,如果拿來唬那些不知天下之大的達官,綽綽有餘;在文祥面前就顯得不夠了。
是故他出言不能不慎重。
略想一下,記起文祥當年論國勢的奏折,便借題發揮:“記得老師論前幾年的情勢:‘發撚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國壤地相接,有蠶食上國之志,肘腋之憂也。
’如今心腹之害已除,肘腋之患将滋,居安思危,不可不早圖之!” 文祥頻頻點頭,雖未有贊許之詞,但神色間深有所思,見得對洪鈞的見解,相當重視。
“如果肘腋之患,演變為心腹之患;倒要請教,如何及早綢缪?” 這是問到對付俄國的策略。
以文祥主持洋務的地位,這一問既非論學,更非閑談;而洪鈞的意見,亦就很可能成為對俄策略的張本。
這使得他驚喜地發現,一夕之間,已由布衣而參與廟堂大計,頓有顧盼自豪之感。
但想起古人垂誡:“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亦不免戒慎恐懼,不敢率爾陳詞。
于是,他先應一聲:“是!”然後凝神細想了片刻,徐徐答道:“漢初西域三十六國,大部分在今新疆。
其東北為匈奴,西北為烏孫。
烏孫地當伊犁河一帶,不在三十六國之内。
前漢書‘西域傳’顔注:‘烏孫于西域諸戎,其口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彌猴者,本其種也。
’所謂‘青眼赤須’,就是碧眼黃發。
又史記:‘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中,其人皆深眼多須髯’,都是形容洋人的相貌。
足見當時的烏孫,就是現在的俄國。
國初稱俄國為‘羅刹’,今稱‘羅來’。
門生疑心,或者即由‘烏孫’一名相沿而來,古音與今音不同,尚待細考。
” “嗯,嗯!”文祥欣然接口,“老弟台這一說,我倒想起來了,漢武謀斷匈奴右臂,遣張骞三次出使西域,第三次結好烏孫。
至宣帝時,烏孫果然助漢大破匈奴。
看來‘以夷制夷’,自古皆然。
” “是的。
”洪鈞本想自抒所見,話未出口,發覺不妥,又咽了回去。
“怎麼?”文祥已經看出來了,鼓勵他說,“盡說不妨。
” “是!”洪鈞考慮了一下,認為确是“盡說不妨”,膽便大了,“回老師的話,‘以夷制夷’須我能制制夷之夷,不然恐有反受其制之虞。
漢宣帝本始三年,漢兵大發,五道并出;烏孫發騎兵五萬,助漢大破匈奴,獲‘馬牛羊驢橐駝七十餘萬頭,烏孫皆自取所虜獲’。
由此以觀,說烏孫趁火打劫可也。
烏孫出兵,不過為圖一己之利,初無助漢之心,是不可不辨!” 文祥驚然動容,“誠然,誠然!高論極是。
‘須我能制制夷之夷’這句話,更當記取。
”他謙誠的問道:“然則以老弟台看,計将安出?” 由于文祥的态度,洪鈞頓有感激知遇的心情,自覺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為報答,所以不計一己看法的得失,很快地答道:“遠交近攻,古有明訓。
俄國雖與我接壤,亦應在遠交之列。
因為用兵西陲,勞民傷财,自古所戒。
門生的愚見,老師既已洞察俄國有‘蠶食上國之志’,則應付之道,唯有杜其蠶食的借口。
中俄邊境,犬牙相錯,迄無明确的國界,此不特長其蠶食的借口,亦啟其觊觎的野心。
是故今日對俄的要着,莫先于劃清疆界。
疆界清,争端息;縱有争端,亦不難明其是非,交涉亦有憑借。
” “高明、高明,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文祥躊躇着說,“極想留老弟台在這裡便飯,從容請教。
隻是,”他忽然笑了,“你的老師還有好幾位,今天理當去道謝。
如果強留,不但害你失禮,也叫别人罵我霸道,想一個人獨占好門生。
” 這幾句話中的師生情份,使得洪鈞激動了,急急起身,又是一跪:“老師如此垂青,真叫門生不知何以為報了!” “請起、請起!等你‘釋褐’以後,我再約你長談。
”說到這裡,文祥轉臉喊一聲:“來啊!” 廊下的聽差,應聲而進;文祥揮一揮手讓他站在原處,自己迎上前去,輕聲說了幾句。
然後又回到原處落座。
“你去見了倭中堂沒有?” “門生就是從倭老師那裡來的。
” “倭中堂是方正君子!學有本拟,真叫人佩服。
不過,你總也知道,如今時異勢遷,‘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幹橹’,是辦不通的。
” 洪鈞知道,倭仁是守舊派的領袖。
前幾年為設立同文館一事,倭仁與恭王、文祥鬧得勢如水火。
如今聽文祥的話,對倭仁仍表推崇,隻是在昧于大勢這一點上,微緻不滿,亦可說是不失溫柔敦厚,益發欽佩文祥的為人。
隻是兩位都是老師,他不便妄作雌黃,唯有微笑。
“方今世變日亟,國家最需通達中外的人才,方能振衰起敝,力圖自強。
如今有一種見解,以師法西人為恥,我最不敢恭維。
天下之恥,莫恥于我不如人。
師夷之長,使夷人不敢輕我,有何不可?”文祥停一下又說:“你如今獨占鳌頭,天下讀書人都想步你的後塵,你就有領導士風的責任。
盼你多講有用之學,不僅為将來一己大用之計,亦所以振刷風氣,關系不淺。
勉之,勉之!” “是。
”洪鈞垂手肅立,“門生必遵老師的訓海。
” “我不留你了,請吧。
” “是。
”洪鈞搶上數步,打起簾子,讓文祥先走。
走到廊上,隻見剛才奉召的那名聽差,手裡托一個朱漆圓盤,盤中放着一個紅封套,看見主人送客,便側身站在一邊,将托盤往前一遞。
“你不許跟我客氣,”文祥一隻手抓住洪鈞,一隻手取起紅封套,塞在他手裡,“我知道你境況不佳;在京裡也沒有闊親戚照應。
狀元雖好,開銷很大,我借你二百兩銀子,你将來放了考差再還我。
” 洪鈞真不知道怎麼說才好,隻覺眼眶一陣發熱,趕緊低下頭去。
為了掩飾,不能不馬上開口,輕輕說了句:“門生唯有竭盡驽骀;報國即所以報師。
” “好一個‘報國即所以報師’!你本是‘天子門生’,報國、報君、報師原是一回事。
” 走遍九城,回到會館已經入夜,廳上燈火輝煌,張司事已備下一桌酒席相賀,客人都在枵腹等候。
“得罪,得罪!”洪鈞連連拱手道歉,接着又推讓首座,擾攘久久,方始坐定。
他的左首是吳寶恕,右首是吳大澄,此外即依殿試的名次,依序而坐。
席間當然以衆星拱月的洪鈞為酬酢的中心;最殷勤的亦可想而知,必是張司事。
他很起勁地告訴洪鈞說,明日金殿傳胪,順天府府尹将狀元送回會館,随即開賀,定的隆福堂的席,約的“三慶徽班”的戲班子,請帖已經發出去了。
“這是同鄉京官公請,由潘星老具名。
以前各科的鼎甲都要請到,真正文曲星都聚在一堂了!”張司事得意異常地說,“除非我們長元吳會館;哪個會館都沒有我們出的鼎甲多。
” “僥幸,僥幸!”洪鈞想起一件事,有些不安,“剛才我在潘府上,沒有見着星老。
早知是星老出面發帖,無論如何要當面道個謝。
” “星老”就是潘祖蔭的二伯父,潘祖同的父親潘曾瑩。
已無官位而流寓在京的蘇州同鄉,就數他齒德最尊,所以由他具名出面。
不過,他本人的心境并不好,因為楊鼎來居然亦在金殿胪唱之列,這口氣實在有些咽不下。
座中頗有人了解潘曾瑩深居簡出,即令洪鈞請見,亦未必就能會面。
不過,這些話說來煞風景,所以大多不答腔,隻有吳大澄說了句:“星老情懷落寞,倒是不去打攪他的好。
” 得此一說,洪鈞心裡明白。
由潘曾瑩想到楊鼎來,由楊鼎來想到倭仁的話,心中深有警惕:将來要想在宦途上扶搖直上,一帆風順,第一件要當心的事,就是不能落個品行不佳的批評。
※※※ 傳胪是在天子正衙的太和殿。
寅時剛過,天色微明,王公大臣,已經陸續到達,在本衙門朝房待命。
殿上已陳設了全副鹵簿,殿内東面設一張黃案,上置“金榜”,禮部官員細心檢點妥當,通知鴻胪寺的官員,可以排班就位了。
首先是引新進士入殿。
一榜二百七十二名,都在金水橋北。
太和門外待命。
入殿之前,分為兩行,單數進昭德門,雙數進貞度門,跪在丹墀後面——前面是銅制的品級山,自正一品至從九品,東西各兩行,百官各依品級就位。
唯有八員讀卷官,不論品級,一律跪在品級山之前。
及至皇帝禦殿,三跪九叩,行禮已畢。
新升的體仁閣大學士朱鳳标,上殿直趨黃案,雙手捧起金榜,走向丹墀,交付跪受的禮部尚書萬青藜。
萬青藜起立轉身,将金榜放在預先陳設在那裡的、鋪着黃緞的小案上,然後連案舉起,由左階下丹墀,将榜案置于禦道正中的龍亭中。
于是,鴻胪寺官員高聲慢唱:“傳胪!” 餘音袅袅聲中,禮部司官出班宣讀谕旨:“奉天承運皇帝诏曰:同治七年四月二十一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欽此!” 接下來仍是鴻胪寺官員唱名——這就是所謂“傳胪”。
首唱:“一甲一名洪鈞!”末字未終,樂聲大作。
跪在後面的洪鈞,随即起身,急步而趨,越過所有的品級山,跪在讀卷官後面。
榜眼、探花,亦複如此,唱名出班,跪在狀元左右。
到二甲、三甲就隻唱一個總數,也無須出班,即在原地随衆行禮。
傳胪大典,到此告一段落。
但皇帝并不退朝,在寶座上遙望,目送“三鼎甲”由禦道出正門。
鼓樂前導,禮官捧榜,“三鼎甲”後随,由禦道正中出太和門、午門以及作為紫禁城正門的端門。
再筆直往南,便是天安門、大清門——這五道禁宮正門,平時關閉,遇到太上皇、太後、皇帝皇後的大駕出入,方始開啟。
此外隻有兩種情形之下才會開啟,一是大婚,八旗名媛,由大清門擡入,便成皇後;一是傳胪,草廬寒士,能由大清門出來,必為鼎甲。
出大清門折而往左,東安門前已擠得水洩不通,有的看榜,有的看狀元,有的什麼也不看,隻為擠熱鬧。
順天府和宛平、大興的差役揮舞着皮鞭,不斷在吆喝,才能從人叢中開出一條路來,容禮部官員和“三鼎甲”通過。
到得東安門前,差役更多,四下盡力攔阻,圍成一大片空地。
隻見東面用蘆席搭了一個彩棚,棚前陳列着長長的儀仗,簇新的紅羅傘和高腳牌,牌上金字,寫的是“欽賜狀元及第”;榜眼、探花亦各有一塊。
洪鈞來不及細看,隻憑禮部官員的指引,先到東安門下行禮挂榜;然後在細吹細打的鼓樂聲中,被迎人彩棚。
棚中隻有一張大桌,桌上置着金花醴酒,照例由光祿寺準備。
順天府府尹胡肇智含笑相待,一見“三鼎甲”,先道聲:“恭喜!”随即為他們簪上映日耀眼的金花;遞過酒來,賓主對飲過三杯,随即聽得有條宏亮的嗓子,在外面大喊:“送狀元回府!” 胡肇智親自引導洪鈞出棚,隻見“導子”已經擺好,前面是順天府府尹的儀從,後面是“三鼎甲”的銜牌。
榜眼和探花都隻一塊,狀元卻是一對,“欽賜狀元及第”一塊以外,另一塊是“授職修撰”。
到得此時,洪鈞卻有些膽怯了。
銜牌之後,一并排三匹馬,居中那匹,一色純白;馬脖子下挂一個紅綢鸾鈴,不斷地噴鼻踢蹄,昂首長嘶,顯得很英俊,也很不安分。
洪鈞頻年奔波,慣于舟車,唯獨騎馬的機會極少,此時心氣浮動,更覺難于控馭。
倘或上不得馬,或者上了馬騎不住,被馬屁股颠了下來,豈非大大的笑話! 但如狀元不敢上馬,笑話更甚;衆目睽睽之下,唯有硬着頭皮,撩袍上前。
幸好馬亻夫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