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關燈
小
中
大
走,找個地方去野他一場,倒也痛快。
正這樣在打算着,隻見前面人潮湧動,随即便有侍衛連連揮手,作禁止喧嘩的彈壓之狀。
于是人群比較安靜了,一個個翹首仰望,顯然是到了宣示前十名的時候。
果然,八員讀卷官魚貫出臨。
領頭的倭仁,将手中捧着的一張紙片,高舉遮面,也不知他念的是什麼名字。
隻見前面的人紛紛後顧;這就可以猜想得到,狀元,乃至榜眼、探花,決不是為人簇擁在前的吳大澄,否則無須向後面來尋覓。
也就不過他這麼轉一個念頭的功夫,倭仁和所有的讀卷官,已經轉身向後。
兩百多新進士,如鳥獸星散;散而複聚,必是找着名列前茅的同年在道賀。
洪鈞此時急于想知道新科狀元是誰;卻又不肯開口去打聽,隻四處張望,要看哪一堆的人多,便知端倪。
“文卿兄,”突然有人失聲而喊,“你怎麼在這裡?” 那人出現得太突兀,洪鈞不由得吓一跳。
正待定睛看時,又有人大喊:“新科狀元在這裡!新科狀元在這裡!”接着,便有洪鈞的好些同年,直奔而來。
“文卿!文卿!真虧你沉得住氣;大魁天下,竟似沒事人兒似地!走,走,别讓皇上多等。
” 洪鈞聽得這話,像為人抽了筋似地,渾身索索發抖,竟有些站立不住。
茫然莫辨,隻仿佛記得跟他說話的人,是在禮部當差的一門遠親,卻再也想不起名字。
其實,又何能容他去想這些不相幹的事?人頭環繞,你一句、我一句除了“恭喜”二字以外,再聽不清别的話。
他所能感覺到的,隻是身不由己地往前移動,一直進了内右門,望見巍峨的乾清宮,才蓦地裡驚覺,自己中了狀元,馬上就要面對天顔了。
這下才算是神魂守舍,定睛細看,除了吳大澄、吳寶恕以外,就隻有一個落拓不羁的寶廷,曾在潘祖蔭的“滂喜齋”中見過一次,此外都叫不出名字。
“恭喜,恭喜!”吳大澄很熱心地來招呼,“文卿,你可真是揚眉吐氣了!” “僥幸,僥幸!”洪鈞抱拳作了個羅圈揖,“實在慚愧之至!”然後向吳大澄低聲說了句:“恕我眼拙。
” “好!好!這位是——”吳大澄為他一一引見。
“這不是叙客套的時候。
”有個三品服色的乾清門侍衛說:“回頭别連祖宗三代都忘了!” 話說得很粗魯,然而是好意。
從洪鈞開始,都不響了;各人都低着頭,默默地将自己的履曆想了又想,以防引見之時,遺漏出錯。
不多一會,殿中出來一名太監,遙遙揚一揚手。
那侍衛便說:“叫起了!上去吧。
” 于是侍衛帶領,上了丹墀;交給引見帶班的禮部尚書萬青藜,導引入殿。
十個人成一排跪,九叩的大禮既畢,萬青藜依序報名,由洪鈞引頭,一個個朗然背誦履曆。
小皇帝始終不曾開口,不過一盞茶的功夫,便即“跪安”退出,而洪鈞卻已汗流浃背了。
出得宮會,洪鈞在東華門外,遇見許多熟人。
平日罕見人面的親友,這時不知從哪裡得來的消息,都趕了來道喜照料。
長元吳會館值年的張司事,是國子監的一名典籍,比未入流差勝一籌的從九品小官兒,平時在這些地方是沒有人理睬的。
此時卻出人頭地了,隻見他高高舉着一頂簇新的大帽子,上面銜水晶的素金頂,一面從人叢裡往前擠,一面大聲吆喝:“借光!借光!新科狀元的吉服冠來了!” 等他擠到前面,自有人幫着将洪鈞原戴的、屬于新貢士專用的三枝九葉朝冠取了下來,換戴張司事手中的狀元吉服冠。
接着,就該回會館了。
“車子備下了,請趕快上車吧。
”張司事左手虛虛地攏着洪鈞的背,右手前伸,作個驅散衆人的姿勢,而口中也還不止:“馬上本省本府的前輩都會來道喜。
應酬完了,得趕快去拜老師,從倭中堂起,都要拜到。
執帖的長随、拜匣、紅氈條,我都備下了;贽敬要看殿撰公的意思再辦。
” “費心,費心!”洪鈞滿口道謝,“一切都請老兄作主勞神。
” 張司事卻真的勞了神,照應狀元以外,還要照應吳寶恕與吳大澄。
安排上車,出宣武門直到長元吳會館。
剛進街口,隻聽見爆竹大響,接連不斷;人聲喧嘩,都在嚷着:“看狀元、看狀元!” 聽這一說,跨轅的張司事臉上像飛了金一樣;回身将車帷使勁往上一掀,搭上車篷。
洪鈞眼前一亮,随即覺得眼花缭亂,看出去一片黑壓壓的人頭,想作個笑容作為報答,卻發覺嘴角發酸——這才意會到自己原不曾合過笑口,所以嘴角的肌肉被拉得酸了。
車子到門,鼓樂大作,爆竹愈響。
洪鈞從車廂中跨下來,發現會館大門,與一早出門時大不相同,張燈結彩以外,最觸目的新貼一副紅紙的楹聯,五言對句:“禹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
“這副對聯從道光十二年壬辰貼過以後,一直到今朝三十八年了!”張司事說。
原來凡是會館,若遇本地有新貢士大魁天下,照例都貼這樣一副楹聯。
蘇州的狀元在洪鈞之前,是道光十二年的吳鐘駿,算起來相隔了三十八年,所以張司事有此說法。
此時的洪鈞,卻沒有功夫去細究他話中的道理,因為賀客已經濟濟一堂。
除了熟人以外,更多是不相識的同鄉。
三年一度,青錢萬選,獨一無二的狀元出在蘇州,凡是鄉黨,無不同沾殊榮,自然要來分享這一番熱鬧興奮的歡樂。
接着,一撥一撥的車馬到門,蘇常兩府的達官,殷兆镛、龐鐘璐、翁同(龠禾)都親來緻賀。
還有潘葦如的一位“老太爺”——潘觀保,年高德劭,居于鄉長的地位,商量第二天金殿胪唱,順天府尹送狀元到會館以後,即時開賀,定哪家飯莊子的席;邀哪家班子的戲;該請哪些人;出帖具名的是誰;分金如何分配?計議未定,隻聽會館中侍應賓客的長班,高聲唱道:“潘大人到!” 不用說,該“大人”稱呼而姓潘的,隻有換了紅頂子不多時候的潘祖蔭,也就是新科狀元的老師。
所以洪鈞急急忙忙趕了出去,從大門口将潘祖蔭迎了進來。
張司事已鋪好了紅氈條,準備洪鈞大禮參拜。
“不敢當,不敢當!”潘祖蔭一定不肯受禮。
“應該的,應該的!”同鄉紛紛代勸,而潘祖蔭執意不從,理由是他的胞叔潘觀保在,不敢僭越。
擾攘久久,洪鈞到底還是跪了一跪。
潘祖蔭被人強捺在東面太師椅上受了禮,少不得有一番贊揚的話。
“平心而論,文卿這本卷子,寫作俱佳,如有神助;衆論所歸,絕無半點僥幸。
”他說:“我是早就從字上看出來了,有人問我,我不肯說,說了就可能害了文卿了!” “是!老師栽培,真不知道怎麼報答?”洪鈞當然也要謙虛,“其實,清卿的文章,比我高明。
” “清卿也好,可惜長了些。
”潘祖蔭起身說道:“文卿該去拜一拜其他幾位老師,我不多坐了。
” “回頭我去給太老師、老師、師母請安。
” “不必,不必!有空就來,沒有空明天再說。
”潘祖蔭放低了聲音說:“倭中堂為人方正,你去的時候不要穿得太華麗。
” “是!多謝老師關照。
” 因為潘祖蔭有此叮囑,所以洪鈞特意換一身樸實無華的舊衣服去谒見倭仁。
到門先送贽敬與紅包,升堂以大禮參拜。
倭仁受了禮,卻不受他的贽敬;從袖子裡将一個包着一百兩銀票的紅包,親手遞還門生,說是:“我知道你境況不怎麼好,無須有此。
你收了回去吧!” 這是從未聽說過的事,若非倭仁的道學出了名,一定會令人疑心,是不是老師嫌贽敬菲薄,在發脾氣?不過,誰知倭仁此舉是出于體諒門生的厚意,洪鈞仍然懇摯地一再請求“賞收”。
無奈師命不可違,隻好在“長者賜,不敢辭”的道理之下,不安地收回紅包。
“你的老親都在堂?”倭仁親切地開始跟狀元門生叙家常。
“先父見背了;老母在堂。
” “你們昆仲幾位?” “四個。
”洪鈞答說,“門生行三。
” “想來早已娶親了?” “是!” “世居蘇州?” “門生原籍安徽歙縣。
先父手裡遷到蘇州的。
” “蘇州我也住過,财賦之區不免奢靡。
當年湯文正的遺愛,如今不大看得見了。
” 一代理學名臣的湯斌,康熙初年當江蘇巡撫,在蘇州留下的遺愛甚多。
洪鈞不知倭仁指的是哪一點,無從置答,隻好含含糊糊地答應着。
“為人總要看重名教二字。
尤其是讀書人,如果連這兩個字都可以不顧,則編氓之民,無父無君,豈不是不足怪了?”倭仁很起勁地說:“你如今獨占鳌頭,一言一行,為天下觀瞻所系;更當敦品勵行,作士林的表率。
” “是!”洪鈞站起身來,恭恭敬敬地答說:“老師的訓誨,門生不敢忘記。
” “你請坐!”倭仁的談興很好,問起洪鈞平日讀些什麼書,又大談“朱陸異同”,留客坐了個把鐘頭,方始端茶送客。
門生拜老師,名為“軟進硬出”——進門走邊門,出門走正門。
倭仁齒德俱尊,洪鈞當然要辭謝,一再請老師留步。
但倭仁為人真個方正,堅持禮不可廢,命人開了中門,一直送到門外方罷。
師弟倆揖讓了好一會,直待倭仁回身入内,洪鈞方始登車。
照路程遠近排定的順序,去拜谒文祥。
文祥是他會試的座師。
不巧的是,兩次登門,文祥都不在家。
而這位隸屬正紅旗,出身滿洲八大世家之一瓜爾佳氏的軍機大臣,是當朝除親貴以外的第一重臣,所以洪鈞非得去見一見這位老師不可。
門生拜老師,照例親自投帖;門上見是狀元,禮數又自不同,不待通報,便自作主張将洪鈞延入大廳。
不多一會跑上房的聽差,出來傳話:“請洪老爺書房坐。
” 曲曲折折引入書齋,隻見一位長髯老翁,身材不高,而一臉藹然之氣,正在廊上散步。
擡頭看到洪鈞,臉上立刻浮起喜見佳子弟的那種笑容,“恭喜,恭喜!”說着,加快腳步迎了上來。
這就是文祥。
洪鈞看到他的那種歡欣的表情,心頭充滿了溫暖感激;顧不得要紅氈條,便在青磚地上跪了下去,口中說道:“給老師請安!” “何必,何必!當不起大禮。
”文祥親手扶起他,執住他的手便不放了,一面牽着他進屋,一面說道:“承你枉駕兩次,我都失迎了。
我也很想找你談談,要跟你讨教。
” “老師言重了!” “我不是假客氣。
你請坐!”文祥自己先坐了下來,順手一拉,将洪鈞拉得在他下首坐下,先問一句:“還有幾處客要拜?” 這是想留久坐之意,洪鈞心想,如說還有七處要拜,等于表示急着想走,自是不妥。
因而打個折扣說:“還有三四家。
” “那還早。
”文祥說道,“你的殿試策論,我已請人抄來,細讀過了,确非等閑。
” “老師過獎。
” “我聽說你對西北輿地之學,很下過一番功夫。
可有這話?” “是!”洪鈞想了一下答說:“門生早年涉獵元史,自覺不明西北輿地,不知元朝源流。
所以曾發奮用功。
隻是資質愚魯,一無成就可言。
” “不必客氣!這是一門絕學。
你能有志于此,足見抱負不凡。
”文祥換了個話題問:“你對洋務持何看法?” 這一問,洪鈞不敢随便回答。
因為鹹豐末年,英法聯軍内犯,文宗倉皇出狩,留下恭王在京辦理撫局,其實就是文祥一手在主持。
出入敵營,與洋人多方周旋,頗知“夷情”。
事定以後,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置三口通商大臣,開辦同文館,亦都是
正這樣在打算着,隻見前面人潮湧動,随即便有侍衛連連揮手,作禁止喧嘩的彈壓之狀。
于是人群比較安靜了,一個個翹首仰望,顯然是到了宣示前十名的時候。
果然,八員讀卷官魚貫出臨。
領頭的倭仁,将手中捧着的一張紙片,高舉遮面,也不知他念的是什麼名字。
隻見前面的人紛紛後顧;這就可以猜想得到,狀元,乃至榜眼、探花,決不是為人簇擁在前的吳大澄,否則無須向後面來尋覓。
也就不過他這麼轉一個念頭的功夫,倭仁和所有的讀卷官,已經轉身向後。
兩百多新進士,如鳥獸星散;散而複聚,必是找着名列前茅的同年在道賀。
洪鈞此時急于想知道新科狀元是誰;卻又不肯開口去打聽,隻四處張望,要看哪一堆的人多,便知端倪。
“文卿兄,”突然有人失聲而喊,“你怎麼在這裡?” 那人出現得太突兀,洪鈞不由得吓一跳。
正待定睛看時,又有人大喊:“新科狀元在這裡!新科狀元在這裡!”接着,便有洪鈞的好些同年,直奔而來。
“文卿!文卿!真虧你沉得住氣;大魁天下,竟似沒事人兒似地!走,走,别讓皇上多等。
” 洪鈞聽得這話,像為人抽了筋似地,渾身索索發抖,竟有些站立不住。
茫然莫辨,隻仿佛記得跟他說話的人,是在禮部當差的一門遠親,卻再也想不起名字。
其實,又何能容他去想這些不相幹的事?人頭環繞,你一句、我一句除了“恭喜”二字以外,再聽不清别的話。
他所能感覺到的,隻是身不由己地往前移動,一直進了内右門,望見巍峨的乾清宮,才蓦地裡驚覺,自己中了狀元,馬上就要面對天顔了。
這下才算是神魂守舍,定睛細看,除了吳大澄、吳寶恕以外,就隻有一個落拓不羁的寶廷,曾在潘祖蔭的“滂喜齋”中見過一次,此外都叫不出名字。
“恭喜,恭喜!”吳大澄很熱心地來招呼,“文卿,你可真是揚眉吐氣了!” “僥幸,僥幸!”洪鈞抱拳作了個羅圈揖,“實在慚愧之至!”然後向吳大澄低聲說了句:“恕我眼拙。
” “好!好!這位是——”吳大澄為他一一引見。
“這不是叙客套的時候。
”有個三品服色的乾清門侍衛說:“回頭别連祖宗三代都忘了!” 話說得很粗魯,然而是好意。
從洪鈞開始,都不響了;各人都低着頭,默默地将自己的履曆想了又想,以防引見之時,遺漏出錯。
不多一會,殿中出來一名太監,遙遙揚一揚手。
那侍衛便說:“叫起了!上去吧。
” 于是侍衛帶領,上了丹墀;交給引見帶班的禮部尚書萬青藜,導引入殿。
十個人成一排跪,九叩的大禮既畢,萬青藜依序報名,由洪鈞引頭,一個個朗然背誦履曆。
小皇帝始終不曾開口,不過一盞茶的功夫,便即“跪安”退出,而洪鈞卻已汗流浃背了。
出得宮會,洪鈞在東華門外,遇見許多熟人。
平日罕見人面的親友,這時不知從哪裡得來的消息,都趕了來道喜照料。
長元吳會館值年的張司事,是國子監的一名典籍,比未入流差勝一籌的從九品小官兒,平時在這些地方是沒有人理睬的。
此時卻出人頭地了,隻見他高高舉着一頂簇新的大帽子,上面銜水晶的素金頂,一面從人叢裡往前擠,一面大聲吆喝:“借光!借光!新科狀元的吉服冠來了!” 等他擠到前面,自有人幫着将洪鈞原戴的、屬于新貢士專用的三枝九葉朝冠取了下來,換戴張司事手中的狀元吉服冠。
接着,就該回會館了。
“車子備下了,請趕快上車吧。
”張司事左手虛虛地攏着洪鈞的背,右手前伸,作個驅散衆人的姿勢,而口中也還不止:“馬上本省本府的前輩都會來道喜。
應酬完了,得趕快去拜老師,從倭中堂起,都要拜到。
執帖的長随、拜匣、紅氈條,我都備下了;贽敬要看殿撰公的意思再辦。
” “費心,費心!”洪鈞滿口道謝,“一切都請老兄作主勞神。
” 張司事卻真的勞了神,照應狀元以外,還要照應吳寶恕與吳大澄。
安排上車,出宣武門直到長元吳會館。
剛進街口,隻聽見爆竹大響,接連不斷;人聲喧嘩,都在嚷着:“看狀元、看狀元!” 聽這一說,跨轅的張司事臉上像飛了金一樣;回身将車帷使勁往上一掀,搭上車篷。
洪鈞眼前一亮,随即覺得眼花缭亂,看出去一片黑壓壓的人頭,想作個笑容作為報答,卻發覺嘴角發酸——這才意會到自己原不曾合過笑口,所以嘴角的肌肉被拉得酸了。
車子到門,鼓樂大作,爆竹愈響。
洪鈞從車廂中跨下來,發現會館大門,與一早出門時大不相同,張燈結彩以外,最觸目的新貼一副紅紙的楹聯,五言對句:“禹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
“這副對聯從道光十二年壬辰貼過以後,一直到今朝三十八年了!”張司事說。
原來凡是會館,若遇本地有新貢士大魁天下,照例都貼這樣一副楹聯。
蘇州的狀元在洪鈞之前,是道光十二年的吳鐘駿,算起來相隔了三十八年,所以張司事有此說法。
此時的洪鈞,卻沒有功夫去細究他話中的道理,因為賀客已經濟濟一堂。
除了熟人以外,更多是不相識的同鄉。
三年一度,青錢萬選,獨一無二的狀元出在蘇州,凡是鄉黨,無不同沾殊榮,自然要來分享這一番熱鬧興奮的歡樂。
接着,一撥一撥的車馬到門,蘇常兩府的達官,殷兆镛、龐鐘璐、翁同(龠禾)都親來緻賀。
還有潘葦如的一位“老太爺”——潘觀保,年高德劭,居于鄉長的地位,商量第二天金殿胪唱,順天府尹送狀元到會館以後,即時開賀,定哪家飯莊子的席;邀哪家班子的戲;該請哪些人;出帖具名的是誰;分金如何分配?計議未定,隻聽會館中侍應賓客的長班,高聲唱道:“潘大人到!” 不用說,該“大人”稱呼而姓潘的,隻有換了紅頂子不多時候的潘祖蔭,也就是新科狀元的老師。
所以洪鈞急急忙忙趕了出去,從大門口将潘祖蔭迎了進來。
張司事已鋪好了紅氈條,準備洪鈞大禮參拜。
“不敢當,不敢當!”潘祖蔭一定不肯受禮。
“應該的,應該的!”同鄉紛紛代勸,而潘祖蔭執意不從,理由是他的胞叔潘觀保在,不敢僭越。
擾攘久久,洪鈞到底還是跪了一跪。
潘祖蔭被人強捺在東面太師椅上受了禮,少不得有一番贊揚的話。
“平心而論,文卿這本卷子,寫作俱佳,如有神助;衆論所歸,絕無半點僥幸。
”他說:“我是早就從字上看出來了,有人問我,我不肯說,說了就可能害了文卿了!” “是!老師栽培,真不知道怎麼報答?”洪鈞當然也要謙虛,“其實,清卿的文章,比我高明。
” “清卿也好,可惜長了些。
”潘祖蔭起身說道:“文卿該去拜一拜其他幾位老師,我不多坐了。
” “回頭我去給太老師、老師、師母請安。
” “不必,不必!有空就來,沒有空明天再說。
”潘祖蔭放低了聲音說:“倭中堂為人方正,你去的時候不要穿得太華麗。
” “是!多謝老師關照。
” 因為潘祖蔭有此叮囑,所以洪鈞特意換一身樸實無華的舊衣服去谒見倭仁。
到門先送贽敬與紅包,升堂以大禮參拜。
倭仁受了禮,卻不受他的贽敬;從袖子裡将一個包着一百兩銀票的紅包,親手遞還門生,說是:“我知道你境況不怎麼好,無須有此。
你收了回去吧!” 這是從未聽說過的事,若非倭仁的道學出了名,一定會令人疑心,是不是老師嫌贽敬菲薄,在發脾氣?不過,誰知倭仁此舉是出于體諒門生的厚意,洪鈞仍然懇摯地一再請求“賞收”。
無奈師命不可違,隻好在“長者賜,不敢辭”的道理之下,不安地收回紅包。
“你的老親都在堂?”倭仁親切地開始跟狀元門生叙家常。
“先父見背了;老母在堂。
” “你們昆仲幾位?” “四個。
”洪鈞答說,“門生行三。
” “想來早已娶親了?” “是!” “世居蘇州?” “門生原籍安徽歙縣。
先父手裡遷到蘇州的。
” “蘇州我也住過,财賦之區不免奢靡。
當年湯文正的遺愛,如今不大看得見了。
” 一代理學名臣的湯斌,康熙初年當江蘇巡撫,在蘇州留下的遺愛甚多。
洪鈞不知倭仁指的是哪一點,無從置答,隻好含含糊糊地答應着。
“為人總要看重名教二字。
尤其是讀書人,如果連這兩個字都可以不顧,則編氓之民,無父無君,豈不是不足怪了?”倭仁很起勁地說:“你如今獨占鳌頭,一言一行,為天下觀瞻所系;更當敦品勵行,作士林的表率。
” “是!”洪鈞站起身來,恭恭敬敬地答說:“老師的訓誨,門生不敢忘記。
” “你請坐!”倭仁的談興很好,問起洪鈞平日讀些什麼書,又大談“朱陸異同”,留客坐了個把鐘頭,方始端茶送客。
門生拜老師,名為“軟進硬出”——進門走邊門,出門走正門。
倭仁齒德俱尊,洪鈞當然要辭謝,一再請老師留步。
但倭仁為人真個方正,堅持禮不可廢,命人開了中門,一直送到門外方罷。
師弟倆揖讓了好一會,直待倭仁回身入内,洪鈞方始登車。
照路程遠近排定的順序,去拜谒文祥。
文祥是他會試的座師。
不巧的是,兩次登門,文祥都不在家。
而這位隸屬正紅旗,出身滿洲八大世家之一瓜爾佳氏的軍機大臣,是當朝除親貴以外的第一重臣,所以洪鈞非得去見一見這位老師不可。
門生拜老師,照例親自投帖;門上見是狀元,禮數又自不同,不待通報,便自作主張将洪鈞延入大廳。
不多一會跑上房的聽差,出來傳話:“請洪老爺書房坐。
” 曲曲折折引入書齋,隻見一位長髯老翁,身材不高,而一臉藹然之氣,正在廊上散步。
擡頭看到洪鈞,臉上立刻浮起喜見佳子弟的那種笑容,“恭喜,恭喜!”說着,加快腳步迎了上來。
這就是文祥。
洪鈞看到他的那種歡欣的表情,心頭充滿了溫暖感激;顧不得要紅氈條,便在青磚地上跪了下去,口中說道:“給老師請安!” “何必,何必!當不起大禮。
”文祥親手扶起他,執住他的手便不放了,一面牽着他進屋,一面說道:“承你枉駕兩次,我都失迎了。
我也很想找你談談,要跟你讨教。
” “老師言重了!” “我不是假客氣。
你請坐!”文祥自己先坐了下來,順手一拉,将洪鈞拉得在他下首坐下,先問一句:“還有幾處客要拜?” 這是想留久坐之意,洪鈞心想,如說還有七處要拜,等于表示急着想走,自是不妥。
因而打個折扣說:“還有三四家。
” “那還早。
”文祥說道,“你的殿試策論,我已請人抄來,細讀過了,确非等閑。
” “老師過獎。
” “我聽說你對西北輿地之學,很下過一番功夫。
可有這話?” “是!”洪鈞想了一下答說:“門生早年涉獵元史,自覺不明西北輿地,不知元朝源流。
所以曾發奮用功。
隻是資質愚魯,一無成就可言。
” “不必客氣!這是一門絕學。
你能有志于此,足見抱負不凡。
”文祥換了個話題問:“你對洋務持何看法?” 這一問,洪鈞不敢随便回答。
因為鹹豐末年,英法聯軍内犯,文宗倉皇出狩,留下恭王在京辦理撫局,其實就是文祥一手在主持。
出入敵營,與洋人多方周旋,頗知“夷情”。
事定以後,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置三口通商大臣,開辦同文館,亦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