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關燈
殿試照例在四月廿一。

    前一天,禮部将在朝進士出身的一二品大員,開列名單,奏請圈派讀卷官——通稱讀卷大臣。

    因為殿試是皇帝臨軒策士,親自主考,所以實際閱卷的大臣,隻能稱為讀卷官。

     讀卷官定制八員。

    十三歲的皇帝,已在學習政事,秉承兩宮大後的意旨,朱筆圈出文淵閣大學士倭仁、吏部尚書單懋謙、禮部尚書全慶、署禮部右侍郎鮑源深、工部左侍郎魁齡、右侍郎潘祖蔭、内閣學士王祖培,以及本科會試四總裁之一的左副都禦史繼格,共四滿四漢八員讀卷官。

     倭仁是駐防開封的蒙古旗人,上承湯斌、張伯行的餘緒,是極其方正的道學先生,也是皇帝的師傅,聽得傳宣,即時退出皇帝讀書所在的弘德殿,徑赴南書房,這就等于入闱了。

     等讀卷八大臣到齊,由倭仁主持,先拟策問的題目,就時政大端,歸約成四個字的标題,共拟八個,用大白折子正楷寫好,即時交内奏事處呈遞。

    不過一盞茶的功夫,便已發回,八題選四,圈出來的策題是:“聖學傳心、去奢崇儉、練兵講武、弼教明刑”。

     于是,倭、單、全、鮑四人,各拟一道策問,每道兩百字左右。

    開頭和煞尾照例還有一段制式文字,由久充南書房翰林的潘祖蔭執筆。

    諸事齊備,例由後輩的讀卷大臣繕折,扣準字數,分開謄正,然後聯合成折,密封進呈。

     原折發回時,不過午初時分。

    由于已經禦覽,便成了欽定的試題,所以黃紙固封,封緘之處,钤着禦章,是朱文的“海涵春育”四字。

    倭仁便親自捧着,率領同官,出中左門到内閣大堂。

    都察院派來的監試禦史,早已到達,彼此見過了禮,倭仁居中坐下,先有一番話說。

     “曆來策問,都由内閣中書寫好發刻。

    為防洩漏,必得嚴密監視。

    縱或如此,仍舊不免疏虞。

    掄才大典,不可不慎;今年我想改個章程,我們自己辛苦一點。

    如何?” 這就是說,書寫策問,不必假手内閣中書,由讀卷大臣自己動手。

    坐在倭仁左手方的單懋謙,在順序上應該代表同官發言。

    不過,他自己不願任勞,亦不便強人所難,因而環視一周,用征求的語氣問道:“哪位自告奮勇?” 這當然是居末位的繼格所義不容辭的事,他欠身答道:“隻怕我的字太醜。

    ” “有勞、有勞,不必過謙。

    ”倭仁又轉臉對工部左侍郎魁齡說:“逢到殿試之期,刻字匠總是來得最晚。

    時間局促,難免出錯,挖版補正,麻煩多多。

    今番要請老兄嚴催!” “是!”魁齡起身答說:“遵中堂的吩咐。

    ” 魁齡兼着内務府大臣的差使。

    内務府有個“造辦處”,管的事很雜,養着各式各樣的工匠,其中也有十來名刻字匠。

    一面傳喚,一面催大興、宛平兩縣,派出差役到琉璃廠去“抓”刻字匠來當差。

    兩下一湊,很快地夠了三十名的定額。

     這一來,就可以提早封門了。

    由護軍統領監視,内閣的前後門都上了封條。

    大堂上倭仁坐鎮,親自看着繼格寫策題。

    寫好一張,校對一張;接着照式刻版,刷印成題紙。

    印一張數一張,一共印了兩百八十張。

    然後連版與印壞作廢的餘紙,一起收集到堂上,倭仁眼看着包封嚴固,钤上印章,确信題紙并無走漏,方始拱拱手,道聲:“辛苦!”請大家休息。

     ※※※ 黎明時分,新進士陸續到達宮門。

    到得卯正,一群翎頂輝煌的王公親貴,連翩而來,在中左門前站的站,坐的坐。

    坐在最前面的一位,頭戴寶石頂,插一支極大的雙眼花翎,天青緞四開長袍,上罩一件黃馬褂,約莫三十五六年紀,濃眉大眼,顯得極其威武,正是皇帝的胞叔,行五的忄享親王。

    要等他點了頭,才開始點名。

     點一名,放一名。

    領了大卷子跨過高門檻的中左門,便是矗立于兩丈高的殿基上,廣十一間,高十一丈的太和殿,居“三大殿”之首,亦是皇帝的正衙,龍墀丹陛,氣象宏偉。

    但洪鈞卻顧不得細細瞻仰,蹒跚舉步,随衆越過太和殿、中和殿,爬上三層石階,數十級踏步,來到了殿試所在地的保和殿,已累得汗出如漿,氣喘不止了。

     正當放下考具,由鴻胪寺官員在為他們排班時,讀卷大臣已經朝服上殿。

    殿中東面設一列長桌,整整齊齊地擺着十張一束的題紙。

    倭仁規行矩步地走上前去,捧起所有的題紙,走到中間的黃案前面,朗然說道:“恭接欽命策題!” 早站在黃案前的禮部尚書萬青藜,随即雙膝着地,雙手高舉,跪接了題紙,置于黃案正中。

    然後由鴻胪寺官員鳴贊,殿内殿外的王公大臣、執事官員以及二百七十多名新進士,一齊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禮。

    讀卷大臣退回文華殿去休息;禮部官員開始散發題紙。

     洪鈞接題到手,暫且放入卷袋。

    先将木闆蒙布,下裝活腿的考桌,在殿前廊上背風之處支了起來。

    筆墨稿紙一一擺齊,方始坐在黃藤考箱上,取出題紙來,默默念着: 制曰:朕以沖齡,誕膺冥眷,寅紹丕基,荷列聖之贻謀,承兩 宮之訓迪,兢兢業業,夙夜不敢怠忽。

    深維典學傳心之要; 去奢崇儉之方;練兵講武之要;弼教明刑之用,冀與中外臣 民,緻上理于大同,臻郅豈之盛軌。

    茲值臨軒發策,虛衷博 采,廣集嘉谟,爾多士其敬聽朕命。

     念到這裡,洪鈞又驚又喜。

    策論會出些什麼題目,他早就下過一番揣摩的功夫,“典學傳心”是前兩科就有的,因為皇帝方在讀書,這一科當然不會例外。

    京畿的撚子鹽枭鬧得很兇,統兵大員疊奉嚴旨,上緊剿滅,則“練兵講武”,自在意中。

    “弼教明刑”為講求治理的根本,最近常有此類上谕,洪鈞認為很可能有這樣的題目,如今果然猜到了。

    唯一不曾猜到的一題是“去奢崇儉”,不過他在潘祖蔭的書齋中,看過一本專為兩宮太後進講而編纂的書,名為“治平寶鑒”,其中特多曆代賢君節用愛民的故事,用來發揮題義,一定允當貼切。

     這樣一想,自覺已有七成把握;聚精會神地往下看欽命的策題。

    眼中看,心中想,文思泉湧,處處逢源。

    但金殿對策,程式甚嚴,字數是有限制的,還須涵詠鍛煉,由博而約,求其精簡。

    等有了草稿,更要細心檢點,引用“聖訓”要“擡頭”,若逢禦名須“缺筆”——某一個字缺末筆不寫。

     等将草稿檢點妥當,不過正午剛過。

    洪鈞吃下兩塊頒賜的,名為“克食”的滿洲點心,站起身來舒一舒筋骨,從卷袋中取出卷子來,開始謄卷——殿試卷子,用七層宣紙裱成,正反六折,除底面外,共計十頁,稱為十開;每一開高一尺四寸,寬三寸七分,比一般的奏卷大得多,所以叫做大卷子。

     卷子上是用銀朱畫好了直行的,每開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

    寫大卷子的功力,就在每行由上到下二十四個字,排列得勻稱圓整。

    不過這也有個取巧的方法,自己先照樣畫好直行的稿紙,拿草稿先謄一遍,然後比照着抄在大卷子上。

    洪鈞在這上面已花了好幾年的功夫,加以這天的一壺墨漿調得格外好,不濃不淡,下筆不滞不濡,寫出字來,烏黑光亮,配上白庭朱絲欄,色彩鮮豔之至。

     殿試照例不給燭,不過夏至已過,白晝甚長。

    洪鈞寫完卷子,重新細看,隻字不錯,無須挖補,心中十分得意。

    于是欣欣然地交了卷,背負着紫禁城的斜陽,回到會館去想象金殿胪唱的滋味。

     ※※※ 讀卷是在文華殿,殿上設西向的案桌八張。

    等讀卷大臣席地坐定,收掌官開始分卷。

    依照交卷先後次序,一份一份地分,周而複始,分至三十四次,還多五本,歸前五名的讀卷大臣看。

     卷子後面,已經标好了讀卷大臣的姓氏。

    評定高下,有五種記号,第一等是圈;第二等是三角,稱為尖;第三等是點;第四等是直線;第五等是叉。

    不過通常隻用圈、尖、點三種記号。

     從卯初看起,大概至午初時分,每位讀卷大臣都可以将本人分到的三十多本卷子看完。

    然後輪看他人所分得的卷子;一桌一桌地看,名為“轉桌”。

    七桌轉完,大概總在第二天中午,然後共同商定“前十本”。

     三鼎甲必出于前十本中,因此,這是極其慎重的一件事。

    有時各持己見,反複争辯,好久都不能定奪。

    但這天卻很順利,因為八個圈的隻有一本,當然是第一;七個圈的也隻有一本,便是第二;六個圈的有三本,依照讀卷官的次序,全慶的一本為第三;潘祖蔭的一本定為第四;王祖培的一本定為第五。

    後面的幾本,關系較輕,就容易商量了。

     接下來是定二甲與三甲的名次。

    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這一字之差,與能不能點為庶吉士,入翰林院“讀書”,有些關系。

    如果是三甲最後二三十名,可以斷定絕無成翰林的希望。

    因此,倭仁對榜末的名次,格外認真。

     ※※※ 第二天一早,八位讀卷官由倭仁領頭,奉召到乾清宮東暖閣,進呈殿試前十本卷子,聽候禦裁。

     東暖閣的禦位,安置的方向與正殿不同,是坐東朝西。

    禦案前的地位有限,倭仁居前,依次跪下,到得潘祖蔭已很局促,便走向禦案北面,在倭仁左首并排而跪。

    等成雙行跪好,一起行禮,然後隻有倭仁起立,将前十本卷子呈上禦案,仍舊跪回原處。

     “你們當考官的時候,彌封從第幾名拆起?”小皇帝問。

     “向例從第六名拆起,第一名至第五名,俗稱‘五經魁’,是留在最後拆。

    ” “‘五經魁’正好對上‘三鼎甲’,咱們照樣,也從第四名拆起好了。

    ”小皇帝笑容滿面地說。

     第四名即是二甲第一名,與“三鼎甲”一樣,有個專稱,名為“傳胪”。

    拆開彌封來看,是杭州的許有麟;第五名是蘇州的吳寶恕;第六名是順天府大興縣的王鵬壽;第七名是蒙古鑲黃旗的錫珍;第八名是吳大澄;第九名寶廷;第十名是安徽桐城的孫慧基。

     接下來拆“三鼎甲”的彌封。

    寫作俱佳,獨得八圈的第一本,恰是李婆婆母女為之遍叩煙台廟宇,許下宏願,祈求大魁天下而果然如願的洪鈞。

     榜眼黃自元,湖南安化人;探花出在山西绛州府稷山縣,名叫王文在。

    “三鼎甲”及二甲前七名的名次既定,讀卷大臣退出乾清宮,就近借南書房繕具名單,用黃匣進呈。

    小皇帝親手用朱筆在“洪鈞”的名字上标一個“元”字,正式确定了他的“天子門生”的身份。

     ※※※ 中左門外,新進士差不多都到齊了。

    除了因病不能起床,事先具呈禮部請假的以外,誰也不敢,或者說是不願放棄這個“聽宣”的機會。

     事先已有一個不知來源的消息,悄悄的傳布:前十本中,有三個蘇州人。

    既然如此,“三鼎甲”中蘇州人至少會占一席,應是合理的推測。

    而這三個蘇州人中,大家又都認為兩吳必居其一——一吳是風頭很健的吳大澄,另一吳是吳寶恕。

    他的祖父叫吳廷琛,嘉慶七年壬戌的會元,殿試又獨占鳌頭,幾乎先陳繼昌而三元及第。

    如果吳寶恕也點了元,祖孫繼武,自是三吳盛事。

    不然,吳大澄中了探花,鄉試、會試、殿試皆是第三,亦足成為科名中難得的佳話。

     因此,凡是蘇常兩府的新進士,此時都圍着兩吳談笑,卻從未有人推測,洪鈞或許亦會在這三個人之中。

    吳寶恕已近中年,沉着謙虛,吳大澄卻俨然有當仁不讓,舍我其誰的模樣。

    洪鈞冷眼旁觀,心裡當然不是味道。

     因為如此,洪鈞不免興起賭氣的念頭,故意走向後面,遠遠地站在中左門的門樓角落中心。

    心裡在想,如果不在前十名之列,不須引見,就大可不必在這裡湊熱鬧,扭頭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