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關燈
小
中
大
下,一片绛紅的光焰,燦若雲霞。
這有個名堂,叫做“鬧五魁”。
“五魁”揭曉,紅燭吹熄,帶出闱去送人,是一樣很好的禮物——傳說中,“鬧五魁”點過的蠟燭,可以催生;又說,兒童啟蒙以後讀夜書,第一夜點這支殘蠟,有益智之功。
“五魁”的彌封,是從第五名拆起。
書吏唱名,第五名是浙江的舉人鄭訓承。
朱鳳标随即在朱卷上标明名次,順手将貼在卷角、寫着一個“明”字的浮簽揭去——四總裁複閱各房呈上的卷子,以“正大光明”四字作标記。
副總裁中意的,批一“取”字;再送正總裁認可,落筆批“中”,方算定局。
至于“五魁”,除了會元由四總裁公議以外,第二名到第五名,依照正副總裁的序列,亦就是按照“正大光明”四字先後,各占一名。
鄭訓承的文章很不壞,但因為是四總裁最後一名繼格所取中的,就不能不委屈他殿五名之末了。
第四名是江西的徐兆瀾,第三名便是吳大澄。
朱鳳标揭去“大”字浮簽,向坐在他左面、别号博川的文祥笑道:“博翁,恭喜,恭喜!吳清卿三吳名士;老兄的法眼無虛,實在佩服之至!” “中堂過獎。
”文祥欣然答說:“此生的首兩藝平平,策論氣象發皇,頗有見地。
看來是經世幹濟之才。
” “誠然,誠然!”朱鳳标又說:“吳清卿鄉榜第三;會試又是第三;如果中了探花,可真是一段熙朝佳話了!” “那要看殿試讀卷諸公是什麼人了?倘然好事的多,就會如中堂所說,成為一段佳話。
” 談到這裡,書吏又在唱名了。
第二名是廣東的陸芝祥,會元是浙江的蔡以仁。
一榜二百七十二人,稱為“貢士”,要等殿試傳胪,金榜高懸,方算進士出身。
這一夜,凡是大邑的會館,無不喧嘩通宵。
洪鈞到天色微明時,反覺精神一振,喚洪義點上燈籠,到琉璃廠去覓報房。
很快地找到了。
這家報房的門闆貼着簇新的梅紅紙,濃墨大書着字号:“聯捷報房”。
裡面燈火輝煌,牆上貼滿了紅紙條,第幾名某某人;依地域區分,省下是縣,分得極細。
紅紙條下一排排的長凳,坐着好些紮束得很利落的彪形大漢,正七嘴八舌地在談論,你報哪裡,我報哪裡。
洪鈞躊躇了一下,走到擠滿了報子的櫃房問道:“哪位是掌櫃?” “不敢!”有個短小精悍的中年漢子迎了上來,将洪鈞主仆打量了一下,謙恭地問道:“洪老爺有什麼吩咐?” 洪鈞奇怪地問:“你怎麼知道我姓洪?” “喏,管家的燈籠,不寫着貴姓。
” “喔,你的眼睛真尖。
”洪鈞笑道:“我姓洪不錯。
” “洪老爺帶蘇州口音,想來是新貴人。
”那掌櫃說道:“蘇常兩府不歸我們報喜。
不過榜上的名字,我們都知道,一科姓洪的新貴人,隻有兩位,一位是湖北,一位就是洪老爺了!恭喜!恭喜!”說着,便就地蹲下去請了個安。
“多謝,多謝!”洪鈞略略閃身子問道:“掌櫃,你貴姓。
” “賤姓吳。
” “吳掌櫃,我想煩你報個信。
” “是,是!”吳掌櫃眉花眼笑地搶着說:“洪老爺,你老請櫃房裡坐。
” 洪鈞點點頭,正好将洪義留在外面;做個示意等待的手勢,踱進櫃房,坐下來說:“吳掌櫃,煩你取枝筆給我。
” “是。
”吳掌櫃一面取紙筆奉上,一面問道:“洪老爺的喜信,還要報到哪裡?” “報到煙台——” 一語未畢,吳掌櫃蓦地裡回過身去,大聲喊道:“快、快!拿劉秃子追回來。
” 等他說完,立即有人奔了出去。
吳掌櫃随即為洪鈞解釋,劉秃子是報子,專走山東。
今科第七名貢士,名叫慕榮幹,籍隸山東登州府蓬萊縣。
洪鈞要向煙台報喜,恰是劉秃子的順路。
于是,洪鈞提筆寫了煙台“李府”的地址,自然是李婆婆母女現在的住處。
寫完卻未擱筆,煞費考慮的事來了。
“洪老爺,”吳掌櫃問到他為難之處:“報條上怎麼寫法?” “這個——” “是親戚?” “是的。
” “那,”吳掌櫃很快地說,“洪老爺隻告訴我,跟李府上是什麼親戚,我們自然會寫。
” 洪鈞就是不願說一句,那是我嶽家,故而躊躇。
但衆目睽睽以及吳掌櫃雙眼灼灼之下,其勢不容他遲疑,不然就是笑話了。
意會到此,心裡十分着急。
一急倒急出一個計較來了。
“是這樣的。
”他放得很從容地說:“我兼住我伯父名下,所以有兩房妻室。
煙台李府,實在也就是我的嶽家。
” “原來李府是老爺老泰山家,當然是報姑爺的喜。
” “不!”洪鈞的主意拿定了,“報條上隻寫‘洪府三少爺’就可以了。
” “是,是!報到至親好友家,也有這樣寫法的。
” 洪鈞點點頭,伸手從口袋裡掏出一個紅封套——是老早包好備用的賞封,共有大小兩個。
送吳掌櫃的這個是大封,内有一張十兩銀子的銀票。
※※※ 聯捷報房走山東的報子,一共兩撥。
一撥沿陸路南下,由德州入山東省界。
一路從天津大沽口上海船,本是先報蓬萊慕榮幹家,但因蓬萊不靠巨舶,是由煙台登岸,所以先到李家報喜。
劉秃子到過煙台。
當報子是臨時的職司,平時他在信局當信差,煙台在他并不陌生。
帶了一名夥計上岸,不投客棧,直投招遠信局。
“咦!”招遠的掌櫃奇怪,“劉秃子,今年會試,你怎麼不去掙外快?依舊來送信?” “誰說不是掙外快?這筆外快還掙得真不費事,既不繞路,又不多花盤纏,順帶公文一角。
” “不對吧?今年煙台根本沒有舉人老爺進京會試,你報的什麼喜?” “是一位洪老爺。
”劉秃子将地址取了出來,“拜托哪位哥們領一領路。
” 藹如與洪鈞的信件往還,多由招遠投遞,所以招遠的掌櫃接過字條來看了一下,完全明白了。
“真是!”他又感歎、又興奮地說:“世界上真有這種事。
” “什麼事?” “這李家你道是啥人家?” “說是洪老爺的老丈人家。
” “老丈人家?你别弄錯了吧!這李家母女兩個,姑娘是從前煙台窯子裡第一塊紅牌。
她跟洪老爺很好,不過洪老爺在蘇州是有太太的。
他的家信,我們不知道送過多少回,怎麼又跑出個老丈人家來了?” 這番談論,言者無意,聽者有心。
招遠信局的一個半大不小的小徒弟,诨名“油流鬼”,最機警不過,他到李家送過信,認識藹如。
此時聽了劉秃子所透露的消息,靈機一動心裡在說:要撿便宜大家撿,為什麼不去搶他一個“頭報”? 念頭剛轉,腳下已經移動。
溜出招遠信局後門,撒腿飛奔,到得李家,擂門如鼓,大聲喊道:“李姑娘,李姑娘!” 門敲得急,喊聲又高,将在院子裡掃地的阿翠,吓得手足無措,心“蓬蓬”地跳。
藹如聽見了,當然也有些吃驚,急急走出來問道:“誰呀?” “報喜的!” 聽得這話,阿翠立即變得靈活了,回頭向藹如一笑,搶上去撥開了門闩,放“油流鬼”進門。
“李姑娘,大喜,大喜!”“油流鬼”高聲喊着,“洪老爺中了進士了!” 藹如一愣,“你不是信局子的夥計嗎?”她問:“你怎麼知道洪老爺中了進士?” “李姑娘,你别問!消息千真萬确,你老放賞吧!” 一語未畢,隻聽鑼聲當當,自遠而近。
藹如與阿翠便先不顧“油流鬼”,一齊急步出門,隻見一群人敲着鑼,如一陣風似地卷到。
當頭一個,舉着牌相指,正是自己家門;第二個頭戴紅纓涼帽,身穿元青布褂,手裡拿着一卷紙,隐隐透着紅色。
這可以确定,真的是報喜的來了。
“進去!”藹如一面退回來,一面關照阿翠:“開大門。
” 等大門開直,戴紅纓帽的報子已經到了,進門便暴喝一聲:“捷報!”接着,單腿下跪,展開手中的報條,字面沖着對方,扯開一條宏亮的嗓子喊道:“捷報:洪府三少爺印鈞,應本科會試,高中第二百二十五名進士。
報喜人居殿元叩賀。
” 居殿元就是劉秃子,這也不是他的本名,反正臨事現取,能示吉兆就好——會試以後殿試,殿試居元,就是狀元,是個極好的口采。
當時劉秃子又連說幾聲“恭喜”,方始起身。
他的夥計已在李家大門門框上刷好漿糊,從劉秃子手中取來那張濃墨大字的梅紅箋報條,高高貼起,頓時吸引了所有經過的路人,無不駐足翹首,要看個明白。
大門裡面也有許多人,有招遠信局的人,有左鄰右舍,還有不相識來湊熱鬧的人。
藹如雖然能幹,卻不
這有個名堂,叫做“鬧五魁”。
“五魁”揭曉,紅燭吹熄,帶出闱去送人,是一樣很好的禮物——傳說中,“鬧五魁”點過的蠟燭,可以催生;又說,兒童啟蒙以後讀夜書,第一夜點這支殘蠟,有益智之功。
“五魁”的彌封,是從第五名拆起。
書吏唱名,第五名是浙江的舉人鄭訓承。
朱鳳标随即在朱卷上标明名次,順手将貼在卷角、寫着一個“明”字的浮簽揭去——四總裁複閱各房呈上的卷子,以“正大光明”四字作标記。
副總裁中意的,批一“取”字;再送正總裁認可,落筆批“中”,方算定局。
至于“五魁”,除了會元由四總裁公議以外,第二名到第五名,依照正副總裁的序列,亦就是按照“正大光明”四字先後,各占一名。
鄭訓承的文章很不壞,但因為是四總裁最後一名繼格所取中的,就不能不委屈他殿五名之末了。
第四名是江西的徐兆瀾,第三名便是吳大澄。
朱鳳标揭去“大”字浮簽,向坐在他左面、别号博川的文祥笑道:“博翁,恭喜,恭喜!吳清卿三吳名士;老兄的法眼無虛,實在佩服之至!” “中堂過獎。
”文祥欣然答說:“此生的首兩藝平平,策論氣象發皇,頗有見地。
看來是經世幹濟之才。
” “誠然,誠然!”朱鳳标又說:“吳清卿鄉榜第三;會試又是第三;如果中了探花,可真是一段熙朝佳話了!” “那要看殿試讀卷諸公是什麼人了?倘然好事的多,就會如中堂所說,成為一段佳話。
” 談到這裡,書吏又在唱名了。
第二名是廣東的陸芝祥,會元是浙江的蔡以仁。
一榜二百七十二人,稱為“貢士”,要等殿試傳胪,金榜高懸,方算進士出身。
這一夜,凡是大邑的會館,無不喧嘩通宵。
洪鈞到天色微明時,反覺精神一振,喚洪義點上燈籠,到琉璃廠去覓報房。
很快地找到了。
這家報房的門闆貼着簇新的梅紅紙,濃墨大書着字号:“聯捷報房”。
裡面燈火輝煌,牆上貼滿了紅紙條,第幾名某某人;依地域區分,省下是縣,分得極細。
紅紙條下一排排的長凳,坐着好些紮束得很利落的彪形大漢,正七嘴八舌地在談論,你報哪裡,我報哪裡。
洪鈞躊躇了一下,走到擠滿了報子的櫃房問道:“哪位是掌櫃?” “不敢!”有個短小精悍的中年漢子迎了上來,将洪鈞主仆打量了一下,謙恭地問道:“洪老爺有什麼吩咐?” 洪鈞奇怪地問:“你怎麼知道我姓洪?” “喏,管家的燈籠,不寫着貴姓。
” “喔,你的眼睛真尖。
”洪鈞笑道:“我姓洪不錯。
” “洪老爺帶蘇州口音,想來是新貴人。
”那掌櫃說道:“蘇常兩府不歸我們報喜。
不過榜上的名字,我們都知道,一科姓洪的新貴人,隻有兩位,一位是湖北,一位就是洪老爺了!恭喜!恭喜!”說着,便就地蹲下去請了個安。
“多謝,多謝!”洪鈞略略閃身子問道:“掌櫃,你貴姓。
” “賤姓吳。
” “吳掌櫃,我想煩你報個信。
” “是,是!”吳掌櫃眉花眼笑地搶着說:“洪老爺,你老請櫃房裡坐。
” 洪鈞點點頭,正好将洪義留在外面;做個示意等待的手勢,踱進櫃房,坐下來說:“吳掌櫃,煩你取枝筆給我。
” “是。
”吳掌櫃一面取紙筆奉上,一面問道:“洪老爺的喜信,還要報到哪裡?” “報到煙台——” 一語未畢,吳掌櫃蓦地裡回過身去,大聲喊道:“快、快!拿劉秃子追回來。
” 等他說完,立即有人奔了出去。
吳掌櫃随即為洪鈞解釋,劉秃子是報子,專走山東。
今科第七名貢士,名叫慕榮幹,籍隸山東登州府蓬萊縣。
洪鈞要向煙台報喜,恰是劉秃子的順路。
于是,洪鈞提筆寫了煙台“李府”的地址,自然是李婆婆母女現在的住處。
寫完卻未擱筆,煞費考慮的事來了。
“洪老爺,”吳掌櫃問到他為難之處:“報條上怎麼寫法?” “這個——” “是親戚?” “是的。
” “那,”吳掌櫃很快地說,“洪老爺隻告訴我,跟李府上是什麼親戚,我們自然會寫。
” 洪鈞就是不願說一句,那是我嶽家,故而躊躇。
但衆目睽睽以及吳掌櫃雙眼灼灼之下,其勢不容他遲疑,不然就是笑話了。
意會到此,心裡十分着急。
一急倒急出一個計較來了。
“是這樣的。
”他放得很從容地說:“我兼住我伯父名下,所以有兩房妻室。
煙台李府,實在也就是我的嶽家。
” “原來李府是老爺老泰山家,當然是報姑爺的喜。
” “不!”洪鈞的主意拿定了,“報條上隻寫‘洪府三少爺’就可以了。
” “是,是!報到至親好友家,也有這樣寫法的。
” 洪鈞點點頭,伸手從口袋裡掏出一個紅封套——是老早包好備用的賞封,共有大小兩個。
送吳掌櫃的這個是大封,内有一張十兩銀子的銀票。
※※※ 聯捷報房走山東的報子,一共兩撥。
一撥沿陸路南下,由德州入山東省界。
一路從天津大沽口上海船,本是先報蓬萊慕榮幹家,但因蓬萊不靠巨舶,是由煙台登岸,所以先到李家報喜。
劉秃子到過煙台。
當報子是臨時的職司,平時他在信局當信差,煙台在他并不陌生。
帶了一名夥計上岸,不投客棧,直投招遠信局。
“咦!”招遠的掌櫃奇怪,“劉秃子,今年會試,你怎麼不去掙外快?依舊來送信?” “誰說不是掙外快?這筆外快還掙得真不費事,既不繞路,又不多花盤纏,順帶公文一角。
” “不對吧?今年煙台根本沒有舉人老爺進京會試,你報的什麼喜?” “是一位洪老爺。
”劉秃子将地址取了出來,“拜托哪位哥們領一領路。
” 藹如與洪鈞的信件往還,多由招遠投遞,所以招遠的掌櫃接過字條來看了一下,完全明白了。
“真是!”他又感歎、又興奮地說:“世界上真有這種事。
” “什麼事?” “這李家你道是啥人家?” “說是洪老爺的老丈人家。
” “老丈人家?你别弄錯了吧!這李家母女兩個,姑娘是從前煙台窯子裡第一塊紅牌。
她跟洪老爺很好,不過洪老爺在蘇州是有太太的。
他的家信,我們不知道送過多少回,怎麼又跑出個老丈人家來了?” 這番談論,言者無意,聽者有心。
招遠信局的一個半大不小的小徒弟,诨名“油流鬼”,最機警不過,他到李家送過信,認識藹如。
此時聽了劉秃子所透露的消息,靈機一動心裡在說:要撿便宜大家撿,為什麼不去搶他一個“頭報”? 念頭剛轉,腳下已經移動。
溜出招遠信局後門,撒腿飛奔,到得李家,擂門如鼓,大聲喊道:“李姑娘,李姑娘!” 門敲得急,喊聲又高,将在院子裡掃地的阿翠,吓得手足無措,心“蓬蓬”地跳。
藹如聽見了,當然也有些吃驚,急急走出來問道:“誰呀?” “報喜的!” 聽得這話,阿翠立即變得靈活了,回頭向藹如一笑,搶上去撥開了門闩,放“油流鬼”進門。
“李姑娘,大喜,大喜!”“油流鬼”高聲喊着,“洪老爺中了進士了!” 藹如一愣,“你不是信局子的夥計嗎?”她問:“你怎麼知道洪老爺中了進士?” “李姑娘,你别問!消息千真萬确,你老放賞吧!” 一語未畢,隻聽鑼聲當當,自遠而近。
藹如與阿翠便先不顧“油流鬼”,一齊急步出門,隻見一群人敲着鑼,如一陣風似地卷到。
當頭一個,舉着牌相指,正是自己家門;第二個頭戴紅纓涼帽,身穿元青布褂,手裡拿着一卷紙,隐隐透着紅色。
這可以确定,真的是報喜的來了。
“進去!”藹如一面退回來,一面關照阿翠:“開大門。
” 等大門開直,戴紅纓帽的報子已經到了,進門便暴喝一聲:“捷報!”接着,單腿下跪,展開手中的報條,字面沖着對方,扯開一條宏亮的嗓子喊道:“捷報:洪府三少爺印鈞,應本科會試,高中第二百二十五名進士。
報喜人居殿元叩賀。
” 居殿元就是劉秃子,這也不是他的本名,反正臨事現取,能示吉兆就好——會試以後殿試,殿試居元,就是狀元,是個極好的口采。
當時劉秃子又連說幾聲“恭喜”,方始起身。
他的夥計已在李家大門門框上刷好漿糊,從劉秃子手中取來那張濃墨大字的梅紅箋報條,高高貼起,頓時吸引了所有經過的路人,無不駐足翹首,要看個明白。
大門裡面也有許多人,有招遠信局的人,有左鄰右舍,還有不相識來湊熱鬧的人。
藹如雖然能幹,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