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關燈
小
中
大
聞風言事,無所避忌,官越大對他們越畏憚。
司官指六部及内務府等等衙門的郎中、員外、主事而言;紅司官熟谙例規,深知公事訣竅,尤其是吏部、戶部、兵部的紅司官,對外省陳清的案子,或準或駁,出入關系極大,督撫自亦不敢得罪他們。
除此之外第四種人是什麼人呢?洪鈞想不出隻有問,吳大澄答道:“第四種是翰林;當然要紅翰林,尤其是兼日講起居注官,可以專折上奏的,更加吃香。
” 這原是洪鈞所了解,隻為吳大澄欲言又止,那一笑又顯得詭秘莫測,因而被蒙住了。
這時便即笑道:“這也是相沿已久的事,無足為奇。
不懂你何以故作神秘?” “我是想起一件事好笑。
趙繼元的筆底下,實在不怎麼樣;而居然大言不慚,自道不但今科必中,而且必在二甲,必入翰林。
天底下竟有這等人,你想好笑不好笑?” 洪鈞為人深沉,并不覺得好笑。
想了一會問出一句話來:“會試可也有關節嗎?” “會試要打通關節,談何容易?倒是殿試,有走門路的法子。
” “且不談殿試。
”洪鈞問道:“莫非會試就一無弊端?” 看他很認真的神氣,吳大澄不由得起了疑心,“文卿,”他謹慎地探問:“你打聽這些幹什麼?莫非你懷疑趙繼元——” “不是,不是!你完全誤會了。
”洪鈞搶着否認,“此何等事?戊午的大獄可鑒,我管這些閑是非,惹出大麻煩來,于我有什麼好處?而況,我又憑什麼疑心人家?無非閑談而已。
” 話雖如此,其實洪鈞确是在懷疑趙繼元,身挾巨資,别有圖謀。
不過他的話說得毫不含糊,吳大澄當然沒有再猜疑之理。
看看時候還早,他既對此有興趣,閑談一番,自無不可。
“會試的弊端,在前明不一而足。
除了關節以外,多從謄房下手,或者将甲的卷面換給乙,張冠李戴,稱為‘換卷’;或者謄錄的時候,兩卷互易,而被換的原卷,暗中毀棄,稱為‘割卷’。
不過這些損人利己的法子太狠毒,受害的人不會甘心,訴諸監臨,一調落卷,立刻原形畢露,所以早就沒有人敢用這種法子。
不過傳遞的弊病,至今未絕。
隻是會試不比鄉試,凡是能應春闱的,至少文章可以做得通,所以明知某人在闱中有毛病,隻是沒有作弊的證據,亦就無奈其何。
” “原來如此!”洪鈞心想,趙繼元所以有必中的把握,說不定就是場外有人接應,将草稿遞了進來,照抄一遍,亦未可知。
但吳大澄既已疑心,不便再加細究,換個話題問道:“清卿,你說殿試有門路可走,倒要請教,是怎麼一個走法。
” “這也是近一兩年才興起來的風氣,前天剛有人傳授給我。
”說到這裡,吳大澄起身張望,看清了沒有人,方始走回來低聲說道:“這個法子,倒不妨一試。
” 原來殿試卷子雖彌封而不謄錄,所以看字可以辨人。
曆來軍機章京在殿試中或中鼎甲,或點翰林,總比别人要占便宜,就因為軍機大臣往往派充殿試讀卷官,看熟了他們的書法,暗中照應之故。
如今要走門路,就是在書法上打主意。
先看朝中凡夠資格派充讀卷官,也就是評閱殿試卷子的大老,設法送上一紙“字樣”,讓他們熟識字體。
然後等殿試一完,立刻寫下策問開頭的四句,想法子送給讀卷官,名為“送詩片”。
這一來就等于送到了關節。
當然,那些讀卷的大老,肯不肯援手,又是另一回事。
“這個法子很可以一試。
”洪鈞這樣答說,心裡卻另有主意,僅送“字樣”,不送“詩片”,因為他自信他的一筆“館閣體”,人見人愛,也就人見人識,不須另送那“四句開頭”了。
※※※ 四月初八夜裡,四總裁十八房官半夜起身正當子時,“外龍門”傳鼓叫門,“钤榜大臣”已到,要“開榜”了。
開榜先開“内龍門”,門内便是四總裁手持工尺衡量天下士的“聚魁堂”。
内外簾官,相互一揖,在滿堂紅燭之中,分四面落座。
正中南向,朱鳳标居中,文祥、董恂、繼格分坐左右。
四總裁的左面是钤榜大臣禮部侍郎殷兆镛;右面是綜理閣務的知貢舉工部左侍郎魁齡和禮部左侍郎龐鐘璐。
對面北向而坐的是,内外監試禦史與提調。
東西兩面,十八房考官相向分坐。
這樣團團圍住在一張寫榜大案,方始傳喚,擡取卷箱上堂。
名次是前一天就定好了的,名為“草榜”。
七千四百六十九名應會試的舉人中,奉旨分省取中二百七十二名。
卷分朱、墨兩種,除了“五魁”以外,每十卷一束,早就排得整整齊齊。
打開卷箱,書吏先呈上第一束五魁的卷子,正考官朱鳳标放在手邊不動;等第二束送到,他才将墨卷移向左首的文祥,喚着他的别号說:“博川,動手吧!” 于是書吏拆開彌封,高聲唱道:“第六名趙林——” 朱鳳标與文祥,使沿照多年的規矩,一個在朱卷上标明“第六名”;一個在墨卷上大書姓名。
另一名書吏,對照名冊,寫下一張“第六名趙林江蘇”的紙條,傳到寫榜大案上,在名次下面填明姓名;自有人将紙條接到手中,由“内龍門”的門縫中塞了出去,讓報喜的人搶“頭報”、邀厚賞。
※※※ 在長元吳會館,洪鈞和吳大澄的消息沉沉。
到了正午,名次已揭曉到一百名,猶不知中也與否,洪鈞可有些沉不住氣了。
“我到琉璃廠去走走!”他關照蘇州帶來的老仆洪義,“如果有頭報,賞十二兩銀子。
” “是!”洪義問道:“有了好消息,我到哪裡去給三少爺報喜?” “總在琉璃廠那一帶,你找一找就是了。
” 洪鈞到琉璃廠的目的,亦是去打聽消息。
每到大比之年,放榜之日,賣考具的“喜三元”可以做一筆好生意,就是将揭曉的名次,用紅紙印刷成名單出賣,稱為“紅錄”。
名次不斷揭曉,“紅錄”不斷刊印。
到黃昏,揭曉的名次已在二百開外,“紅錄”上仍然沒有洪鈞的名字,他的心亂得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才好。
但有一點是非常清楚,怕看“紅錄”了!因此,他從“喜三元”的人叢中擠出來,漫無目的地徜徉着,一路走,一路在思索,找個什麼地方先好好歇一歇再說。
踏出“喜三元”,在萬家燈火、書香濃郁的街上走得不多幾步,隻聽後面有人似乎在喊:“三少爺,三少爺!”聲音很熟,不由得站住了腳。
等他轉臉看時,洪義亦已到了身邊。
看他氣喘得說不出話,而卻張大了嘴,擠緊了眼的神色,心中便是一喜,扯住他的手臂說道:“有話慢慢說!可是中了?” 洪義重重地點頭,極力掙紮出一句話來:“恭喜三少爺。
” “喔,第幾名?” “二百、二十、五,”洪義斷斷續續地回答。
有明确的名次,可知喜信絲毫不假。
洪鈞暗叫一聲“僥幸”,心頭随即浮起一種非常不得勁的感覺,就像呵欠沒有能打得出來似地——多少辛酸巴結到這個“兩榜及第”,真要好好痛哭一場才快意。
而此時此地不容如此發洩,以緻于感覺到很不得勁。
“賞錢打發了。
馬上還有二報、三報來,一定也有同鄉來道喜的。
三少爺,快請回去吧!” 洪鈞點點頭,心裡在想:李婆婆母女得到了消息,不知道是什麼樣子?一念未畢,一念旋生:答應了李婆婆,報喜分報蘇州、煙台。
蘇州這方面,不消自己費心,報房早就打聽好了地址,會專程趕去讨賞;煙台的喜報,卻得費一番安排。
于是他說:“洪義,報房在哪裡?” “不知道。
”洪義緊接着說:“回頭問一問好了。
” “好!你問一問。
” “三少爺,是不是還有地方,要報房去報?” 洪鈞不答,因為他的主意還沒有拿定。
報條上一定要寫明被報人家與新貴的關系,如“貴府老爺”、“少爺”,或者“姑爺”。
“外甥少爺”之類。
報到煙台李婆婆家,公然用“姑爺”的字樣,是否合适,還需要考慮。
“洪義,”他顧而言他地問:“吳家兩位少爺呢?” “沒有中!”洪義搖搖頭,“我來的時候,聽說已經報到底,一共兩百七十二名。
” “不!還有希望。
”洪鈞糾正他說,“不能說報到底,還有‘五經魁’沒有揭曉。
” ※※※ 填榜照例自第六名寫至最後一名,大緻自破曉至黃昏,告一段落;考官及一應執事進餐休息,到戌亥之際,再拆“五魁”的彌封。
這天是定在戌正,也就是晚上十點鐘,揭曉前五名的名次。
九點剛過,“聚魁堂”前已絡繹有人聚集。
闱内的執事、雜役,以及内外簾官的聽差等等,人手一枝紅燭,甚至有帶兩枝、三枝的,到時候一齊點燃,堂上堂
司官指六部及内務府等等衙門的郎中、員外、主事而言;紅司官熟谙例規,深知公事訣竅,尤其是吏部、戶部、兵部的紅司官,對外省陳清的案子,或準或駁,出入關系極大,督撫自亦不敢得罪他們。
除此之外第四種人是什麼人呢?洪鈞想不出隻有問,吳大澄答道:“第四種是翰林;當然要紅翰林,尤其是兼日講起居注官,可以專折上奏的,更加吃香。
” 這原是洪鈞所了解,隻為吳大澄欲言又止,那一笑又顯得詭秘莫測,因而被蒙住了。
這時便即笑道:“這也是相沿已久的事,無足為奇。
不懂你何以故作神秘?” “我是想起一件事好笑。
趙繼元的筆底下,實在不怎麼樣;而居然大言不慚,自道不但今科必中,而且必在二甲,必入翰林。
天底下竟有這等人,你想好笑不好笑?” 洪鈞為人深沉,并不覺得好笑。
想了一會問出一句話來:“會試可也有關節嗎?” “會試要打通關節,談何容易?倒是殿試,有走門路的法子。
” “且不談殿試。
”洪鈞問道:“莫非會試就一無弊端?” 看他很認真的神氣,吳大澄不由得起了疑心,“文卿,”他謹慎地探問:“你打聽這些幹什麼?莫非你懷疑趙繼元——” “不是,不是!你完全誤會了。
”洪鈞搶着否認,“此何等事?戊午的大獄可鑒,我管這些閑是非,惹出大麻煩來,于我有什麼好處?而況,我又憑什麼疑心人家?無非閑談而已。
” 話雖如此,其實洪鈞确是在懷疑趙繼元,身挾巨資,别有圖謀。
不過他的話說得毫不含糊,吳大澄當然沒有再猜疑之理。
看看時候還早,他既對此有興趣,閑談一番,自無不可。
“會試的弊端,在前明不一而足。
除了關節以外,多從謄房下手,或者将甲的卷面換給乙,張冠李戴,稱為‘換卷’;或者謄錄的時候,兩卷互易,而被換的原卷,暗中毀棄,稱為‘割卷’。
不過這些損人利己的法子太狠毒,受害的人不會甘心,訴諸監臨,一調落卷,立刻原形畢露,所以早就沒有人敢用這種法子。
不過傳遞的弊病,至今未絕。
隻是會試不比鄉試,凡是能應春闱的,至少文章可以做得通,所以明知某人在闱中有毛病,隻是沒有作弊的證據,亦就無奈其何。
” “原來如此!”洪鈞心想,趙繼元所以有必中的把握,說不定就是場外有人接應,将草稿遞了進來,照抄一遍,亦未可知。
但吳大澄既已疑心,不便再加細究,換個話題問道:“清卿,你說殿試有門路可走,倒要請教,是怎麼一個走法。
” “這也是近一兩年才興起來的風氣,前天剛有人傳授給我。
”說到這裡,吳大澄起身張望,看清了沒有人,方始走回來低聲說道:“這個法子,倒不妨一試。
” 原來殿試卷子雖彌封而不謄錄,所以看字可以辨人。
曆來軍機章京在殿試中或中鼎甲,或點翰林,總比别人要占便宜,就因為軍機大臣往往派充殿試讀卷官,看熟了他們的書法,暗中照應之故。
如今要走門路,就是在書法上打主意。
先看朝中凡夠資格派充讀卷官,也就是評閱殿試卷子的大老,設法送上一紙“字樣”,讓他們熟識字體。
然後等殿試一完,立刻寫下策問開頭的四句,想法子送給讀卷官,名為“送詩片”。
這一來就等于送到了關節。
當然,那些讀卷的大老,肯不肯援手,又是另一回事。
“這個法子很可以一試。
”洪鈞這樣答說,心裡卻另有主意,僅送“字樣”,不送“詩片”,因為他自信他的一筆“館閣體”,人見人愛,也就人見人識,不須另送那“四句開頭”了。
※※※ 四月初八夜裡,四總裁十八房官半夜起身正當子時,“外龍門”傳鼓叫門,“钤榜大臣”已到,要“開榜”了。
開榜先開“内龍門”,門内便是四總裁手持工尺衡量天下士的“聚魁堂”。
内外簾官,相互一揖,在滿堂紅燭之中,分四面落座。
正中南向,朱鳳标居中,文祥、董恂、繼格分坐左右。
四總裁的左面是钤榜大臣禮部侍郎殷兆镛;右面是綜理閣務的知貢舉工部左侍郎魁齡和禮部左侍郎龐鐘璐。
對面北向而坐的是,内外監試禦史與提調。
東西兩面,十八房考官相向分坐。
這樣團團圍住在一張寫榜大案,方始傳喚,擡取卷箱上堂。
名次是前一天就定好了的,名為“草榜”。
七千四百六十九名應會試的舉人中,奉旨分省取中二百七十二名。
卷分朱、墨兩種,除了“五魁”以外,每十卷一束,早就排得整整齊齊。
打開卷箱,書吏先呈上第一束五魁的卷子,正考官朱鳳标放在手邊不動;等第二束送到,他才将墨卷移向左首的文祥,喚着他的别号說:“博川,動手吧!” 于是書吏拆開彌封,高聲唱道:“第六名趙林——” 朱鳳标與文祥,使沿照多年的規矩,一個在朱卷上标明“第六名”;一個在墨卷上大書姓名。
另一名書吏,對照名冊,寫下一張“第六名趙林江蘇”的紙條,傳到寫榜大案上,在名次下面填明姓名;自有人将紙條接到手中,由“内龍門”的門縫中塞了出去,讓報喜的人搶“頭報”、邀厚賞。
※※※ 在長元吳會館,洪鈞和吳大澄的消息沉沉。
到了正午,名次已揭曉到一百名,猶不知中也與否,洪鈞可有些沉不住氣了。
“我到琉璃廠去走走!”他關照蘇州帶來的老仆洪義,“如果有頭報,賞十二兩銀子。
” “是!”洪義問道:“有了好消息,我到哪裡去給三少爺報喜?” “總在琉璃廠那一帶,你找一找就是了。
” 洪鈞到琉璃廠的目的,亦是去打聽消息。
每到大比之年,放榜之日,賣考具的“喜三元”可以做一筆好生意,就是将揭曉的名次,用紅紙印刷成名單出賣,稱為“紅錄”。
名次不斷揭曉,“紅錄”不斷刊印。
到黃昏,揭曉的名次已在二百開外,“紅錄”上仍然沒有洪鈞的名字,他的心亂得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才好。
但有一點是非常清楚,怕看“紅錄”了!因此,他從“喜三元”的人叢中擠出來,漫無目的地徜徉着,一路走,一路在思索,找個什麼地方先好好歇一歇再說。
踏出“喜三元”,在萬家燈火、書香濃郁的街上走得不多幾步,隻聽後面有人似乎在喊:“三少爺,三少爺!”聲音很熟,不由得站住了腳。
等他轉臉看時,洪義亦已到了身邊。
看他氣喘得說不出話,而卻張大了嘴,擠緊了眼的神色,心中便是一喜,扯住他的手臂說道:“有話慢慢說!可是中了?” 洪義重重地點頭,極力掙紮出一句話來:“恭喜三少爺。
” “喔,第幾名?” “二百、二十、五,”洪義斷斷續續地回答。
有明确的名次,可知喜信絲毫不假。
洪鈞暗叫一聲“僥幸”,心頭随即浮起一種非常不得勁的感覺,就像呵欠沒有能打得出來似地——多少辛酸巴結到這個“兩榜及第”,真要好好痛哭一場才快意。
而此時此地不容如此發洩,以緻于感覺到很不得勁。
“賞錢打發了。
馬上還有二報、三報來,一定也有同鄉來道喜的。
三少爺,快請回去吧!” 洪鈞點點頭,心裡在想:李婆婆母女得到了消息,不知道是什麼樣子?一念未畢,一念旋生:答應了李婆婆,報喜分報蘇州、煙台。
蘇州這方面,不消自己費心,報房早就打聽好了地址,會專程趕去讨賞;煙台的喜報,卻得費一番安排。
于是他說:“洪義,報房在哪裡?” “不知道。
”洪義緊接着說:“回頭問一問好了。
” “好!你問一問。
” “三少爺,是不是還有地方,要報房去報?” 洪鈞不答,因為他的主意還沒有拿定。
報條上一定要寫明被報人家與新貴的關系,如“貴府老爺”、“少爺”,或者“姑爺”。
“外甥少爺”之類。
報到煙台李婆婆家,公然用“姑爺”的字樣,是否合适,還需要考慮。
“洪義,”他顧而言他地問:“吳家兩位少爺呢?” “沒有中!”洪義搖搖頭,“我來的時候,聽說已經報到底,一共兩百七十二名。
” “不!還有希望。
”洪鈞糾正他說,“不能說報到底,還有‘五經魁’沒有揭曉。
” ※※※ 填榜照例自第六名寫至最後一名,大緻自破曉至黃昏,告一段落;考官及一應執事進餐休息,到戌亥之際,再拆“五魁”的彌封。
這天是定在戌正,也就是晚上十點鐘,揭曉前五名的名次。
九點剛過,“聚魁堂”前已絡繹有人聚集。
闱内的執事、雜役,以及内外簾官的聽差等等,人手一枝紅燭,甚至有帶兩枝、三枝的,到時候一齊點燃,堂上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