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關燈
小
中
大
們是最聰明的辦法。
” 李婆婆點點頭,“有件事,我忘了問你。
”她說,“你給三爺回了信沒有。
” “沒有。
” “怎麼不回信呢?” 聽母親有嗔怪之意,藹如便不作解釋,隻是将順:“我明天就寫。
” 李婆婆想了想問道:“你這會兒倦不倦?” “還好。
“那就索性此刻就寫。
”李婆婆掙紮着坐起身子,“我有些話,要告訴三爺。
” 藹如料知這封信如果不寫,母親亦不會睡得着。
因而如言照辦,将筆硯取了出來,剔亮了燈,又倒兩杯熱茶,一杯奉母,一杯自飲,聽她母親要跟洪鈞說些什麼? “由我出面,算是我的信。
話比較好說些。
” 藹如微感意外,脫口說了一句:“用娘的名義寫?” “怎麼?”李婆婆愕然,“我不能寫給他?” “不是,不是!”藹如急忙答說:“沒有什麼不能。
可是,怎麼稱呼呢?莫非也稱‘三爺’?” “‘三爺’是口頭的稱呼,怎麼能寫在紙上?”李婆婆很快地說:“虧你還是讀書識字的呢!這就把你難倒了?當然是稱‘賢婿’。
” 想想不錯。
現成的稱呼,何以竟會成為難題?藹如自己也好笑了。
提起筆來,先寫下一句:“文卿賢婿如晤”,然後說道:“娘,你說吧!” “你說:來信收到了,高興得很。
一直盼望他的信,沒有消息,眼睛都望酸了,所以現在得他這封信,格外覺得寶貴。
” 藹如一面聽,一面打腹稿;暗中不免驚奇,母親雖說不識字,誰知口述的這番意思,居然頗有章法,隻要照實而書,便是很好的一段文字。
等她寫完這一段,李婆婆的第二段話也有了:“婚事是有點高攀,不過彼此認識也快四年了,不比憑媒婆一張嘴兩面傳話的婚事,兩下都隻往好的裡頭去想,到後來看看不是這麼回事,隻好委委屈屈地遷就――” “娘!”藹如插嘴說道:“這些話,是不是要說呢?” “你當是廢話?不是!這些話一定要說給他聽,讓他知道,四年下來,我們的情形他當然完全清楚,覺得可以結這一門婚事,才來求婚的。
” “也好。
”藹如答說:“娘的意思我懂了。
不過,這段話疙裡疙瘩,不大好寫,等我弄完了你再說。
” 這段話的措詞要有力量,但也要含蓄,不宜有怕他抵賴,特意先拿話堵他的嘴的意味。
因而藹如字斟句酌,好半天方始寫完,輕松地舒口氣說:“行了。
” “下面要談他的事了。
”李婆婆說:“你把小王媽的話寫在上頭,他這樣子有良心,暗中自有神靈保佑,今科一定高中。
你說,我們母女也會天天在菩薩面前燒香――” “這話,”藹如忍不住要說:“不是騙他嗎?” “誰說騙他?從明天起,我就要請一尊觀世音菩薩的像回來,早晚一爐香,求菩薩保佑他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 “那還差不多。
”藹如問道:“還有呢?” “還有?”李婆婆想一想說:“中了進士就不同了,場面要擺出來,不能顯得太寒酸。
你說我們這裡正在想法子湊錢,能湊成一筆整數,就會給他寄了去。
” “這――” 藹如還在考慮,李婆婆卻斷然決然地說:“一定要這麼辦!你寫上沒錯。
” 這固執加重的語氣,很明白的透露了李婆婆的想法。
誠如小王媽所說,洪鈞隻要中了進士,就不愁沒有人放債給他――進士與舉人不同。
中舉人不過身份高一等,并不具備出仕的資格。
必須會試之三科落第,願意做地方官,方得申請參與“大挑”,十取其五,取中的五個人中,兩個派任知縣,三個派任州縣的學官。
而進士則殿試過後立即授職,有官俸可享。
所以自有一班稱為“放京債”的人登門就教。
這些情形,李婆婆也約略知道;而所以作此表示,無非是加意籠絡“賢婿”而已。
在藹如看,這是不必要的。
但母親的用心甚苦,她實在不忍違拗,因而如言照寫。
一封信寫了五張八行整,擱筆之時,已經大天白亮了。
“娘,”藹如問道:“要不要我念一遍給你聽聽?” “要!” 于是藹如一面看,一面講。
李婆婆很留心地聽完,認為滿意。
“你呢?”她問,“你不另外寫一通嗎?” “該說的都說了。
我不必再寫。
” “至少,你也要附一筆,才是道理。
” 藹如點點頭,沉吟了一會,寫了八個字:“春寒猶勁,千祈珍攝”。
下面綴了一個“藹”字。
“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寄到?” “今天是花朝。
”藹如答說,“月底總可以到京;在他入闱之前,就可以看到了。
” “那好。
”李婆婆打個呵欠,“你快去睡吧!睡一覺起來,别忘了叫人去寄信。
”
” 李婆婆點點頭,“有件事,我忘了問你。
”她說,“你給三爺回了信沒有。
” “沒有。
” “怎麼不回信呢?” 聽母親有嗔怪之意,藹如便不作解釋,隻是将順:“我明天就寫。
” 李婆婆想了想問道:“你這會兒倦不倦?” “還好。
“那就索性此刻就寫。
”李婆婆掙紮着坐起身子,“我有些話,要告訴三爺。
” 藹如料知這封信如果不寫,母親亦不會睡得着。
因而如言照辦,将筆硯取了出來,剔亮了燈,又倒兩杯熱茶,一杯奉母,一杯自飲,聽她母親要跟洪鈞說些什麼? “由我出面,算是我的信。
話比較好說些。
” 藹如微感意外,脫口說了一句:“用娘的名義寫?” “怎麼?”李婆婆愕然,“我不能寫給他?” “不是,不是!”藹如急忙答說:“沒有什麼不能。
可是,怎麼稱呼呢?莫非也稱‘三爺’?” “‘三爺’是口頭的稱呼,怎麼能寫在紙上?”李婆婆很快地說:“虧你還是讀書識字的呢!這就把你難倒了?當然是稱‘賢婿’。
” 想想不錯。
現成的稱呼,何以竟會成為難題?藹如自己也好笑了。
提起筆來,先寫下一句:“文卿賢婿如晤”,然後說道:“娘,你說吧!” “你說:來信收到了,高興得很。
一直盼望他的信,沒有消息,眼睛都望酸了,所以現在得他這封信,格外覺得寶貴。
” 藹如一面聽,一面打腹稿;暗中不免驚奇,母親雖說不識字,誰知口述的這番意思,居然頗有章法,隻要照實而書,便是很好的一段文字。
等她寫完這一段,李婆婆的第二段話也有了:“婚事是有點高攀,不過彼此認識也快四年了,不比憑媒婆一張嘴兩面傳話的婚事,兩下都隻往好的裡頭去想,到後來看看不是這麼回事,隻好委委屈屈地遷就――” “娘!”藹如插嘴說道:“這些話,是不是要說呢?” “你當是廢話?不是!這些話一定要說給他聽,讓他知道,四年下來,我們的情形他當然完全清楚,覺得可以結這一門婚事,才來求婚的。
” “也好。
”藹如答說:“娘的意思我懂了。
不過,這段話疙裡疙瘩,不大好寫,等我弄完了你再說。
” 這段話的措詞要有力量,但也要含蓄,不宜有怕他抵賴,特意先拿話堵他的嘴的意味。
因而藹如字斟句酌,好半天方始寫完,輕松地舒口氣說:“行了。
” “下面要談他的事了。
”李婆婆說:“你把小王媽的話寫在上頭,他這樣子有良心,暗中自有神靈保佑,今科一定高中。
你說,我們母女也會天天在菩薩面前燒香――” “這話,”藹如忍不住要說:“不是騙他嗎?” “誰說騙他?從明天起,我就要請一尊觀世音菩薩的像回來,早晚一爐香,求菩薩保佑他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 “那還差不多。
”藹如問道:“還有呢?” “還有?”李婆婆想一想說:“中了進士就不同了,場面要擺出來,不能顯得太寒酸。
你說我們這裡正在想法子湊錢,能湊成一筆整數,就會給他寄了去。
” “這――” 藹如還在考慮,李婆婆卻斷然決然地說:“一定要這麼辦!你寫上沒錯。
” 這固執加重的語氣,很明白的透露了李婆婆的想法。
誠如小王媽所說,洪鈞隻要中了進士,就不愁沒有人放債給他――進士與舉人不同。
中舉人不過身份高一等,并不具備出仕的資格。
必須會試之三科落第,願意做地方官,方得申請參與“大挑”,十取其五,取中的五個人中,兩個派任知縣,三個派任州縣的學官。
而進士則殿試過後立即授職,有官俸可享。
所以自有一班稱為“放京債”的人登門就教。
這些情形,李婆婆也約略知道;而所以作此表示,無非是加意籠絡“賢婿”而已。
在藹如看,這是不必要的。
但母親的用心甚苦,她實在不忍違拗,因而如言照寫。
一封信寫了五張八行整,擱筆之時,已經大天白亮了。
“娘,”藹如問道:“要不要我念一遍給你聽聽?” “要!” 于是藹如一面看,一面講。
李婆婆很留心地聽完,認為滿意。
“你呢?”她問,“你不另外寫一通嗎?” “該說的都說了。
我不必再寫。
” “至少,你也要附一筆,才是道理。
” 藹如點點頭,沉吟了一會,寫了八個字:“春寒猶勁,千祈珍攝”。
下面綴了一個“藹”字。
“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寄到?” “今天是花朝。
”藹如答說,“月底總可以到京;在他入闱之前,就可以看到了。
” “那好。
”李婆婆打個呵欠,“你快去睡吧!睡一覺起來,别忘了叫人去寄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