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關燈
從這天起,藹如幾乎步門不出,整日隻在母親卧室中盤桓,興緻勃勃地重理針線,準備嫁時衣裳。

    李婆婆的心境也與前大不相同,不斷地在盤算:奇山之南還有一片山坡,約有兩頃地,遍種葡萄、梨子,五年之前花了四百兩銀子置的,每年可以收五六十兩銀子的租息。

    她決定在明年初夏,等果子收成以後,賣掉這一筆不動産,作為洪鈞萬一落第,無法籌措喜事費用的準備。

     日子過得非常恬靜。

    唯一令藹如不能釋懷的是,洪鈞的音信甚稀,隻在他剛回蘇州不久,接過一封,說是行期尚未決定,可能在開年北上。

    以後一直到過年,都不曾再接到他的信。

     “想來正在路上。

    ”李婆婆也惦念洪鈞的行蹤,“不然怎麼不來信呢?” “是的。

    一定是在路上。

    ”藹如隻好附和母親的看法,“托人帶信不方便。

    ” “他有沒有跟你說過,到了京裡,住在什麼地方?” “說過。

    住在會館裡。

    ”藹如答說,“舉子進京考試,都住會館。

    ” “那麼。

    ”李婆婆說:“你倒寫封信,寄去看看。

    ” 這是個很好的主意,但有難處,“不知道他住在哪個會館?”她說。

     “怎麼?蘇州人不住蘇州會館?” “蘇州會館不止一個。

    洪三爺說過,要到京裡看,哪裡空住哪裡。

    ” 李婆婆想了一會,覺得不能每一個蘇州舉子可住的會館,都寫信去試投,隻得歎口氣作罷。

     這樣到了二月初,信局中送來一封信,是洪鈞從京裡寄來的。

    厚甸甸地,藹如接到手中,便喜在心頭。

    拆開一看,驚喜莫名,卻又有些不信其為真,隻是亂眨着眼睛。

    李婆婆不由得大為詫異。

     “怎麼回事?” “喏!你看!”藹如将信往母親面前一遞。

     “你這個孩子,越來越不成樣子了!知道我不識字,叫我看什麼?” 藹如隻是憨笑,卻不開口;眼珠一轉,視線又落在信上,聚精會神地看着,笑容時放時斂。

    到最後将三張信疊抱在胸前,兩眼望空;那份濃得化不開的笑意,連李婆婆亦覺得二十年來,難得一見。

     因為如此,越發心急,“到底說些什麼呀?”李婆婆皺着眉催問:“什麼事讓你樂得這個樣子?” “娘,”藹如指着信中最後一行字說:“你知道三爺稱你什麼?” “稱我什麼?”李婆婆更忍不得了,“我的小祖宗,你倒是快說呀!” “他,”藹如湊到母親面前,未語先笑,以緻語不成聲,“他管你叫‘嶽母大人’!” “真的?”李婆婆的兩眼睜得好大,“我不信!” “你看你!請你自己看,你說不識字;我說了,你又不信。

    ”藹如嘟起了嘴,仿佛生氣了似地。

     “我信,我信!我怎麼不信。

    ”李婆婆想起她一開頭看信就笑,必是對女兒的稱呼也改了,因而又問:“那麼,他叫你什麼?” “這問它幹什麼?” “奇了!我怎麼能不問?” 藹如仍然不答。

    李婆婆看女兒雙頰染上紅暈的臉,知道她害羞不肯出口。

    然而這是從離開家鄉逃難以來,第一件開心的事,不親耳聽個明白,何能甘心? 于是她固執地,用命令的語氣說:“你把開頭的稱呼,念給我聽!一個字,一個字,不準打馬虎眼。

    ” 藹如實在想告訴母親,也實在覺得礙口。

    想了一會,終于鼓起了勇氣說:“娘,你先閉上眼睛。

    ” 李婆婆笑了:“偏有這些鬼花樣!”她畢竟還是閉上了雙眼。

     “我念給你聽,稱呼比以前多了兩個字。

    ”藹如在她耳際輕輕念道:“‘藹如賢妹夫人妝次’。

    ” 這次多了“夫人”兩字,加上最後附筆為“嶽母大人”請安,可以确信“夫人”的稱呼,絕非一時下筆不檢點。

    李婆婆這一下,真個稱心如意,笑得合不攏口了。

     “好了!這是再不會變卦的了!”李婆婆躊躇滿志之餘,想起多少天來,擔心洪鈞會反悔婚約而中夜驚醒,輾轉反側的苦況,不由得感慨萬端,而歸結于短短兩字:“好難!” 藹如卻茫然不解,“什麼‘好難’?”她問。

     李婆婆不願解釋,“你好好收着這封信!”她說:“這封信比庚帖還管用。

    ” 說的是看得很深的實話,而藹如卻覺得有些逆耳。

    但亦不便多說,隻照母親的話,将洪鈞的那封信收入已經空了的首飾盒中。

     “信上說些什麼?” “是年前到北京的。

    住在鯉魚胡同的‘考寓’。

    ” “你說住在哪裡?” “‘考寓’大概是專門收容趕考的――” “喔,我懂了,我懂了。

    ”李婆婆反轉解釋給女兒聽:“各省都有貢院。

    貢院左右前後的住家,每隔三年有一筆買賣好做:拿空出來的房子,賃給舉子們住,還有代管夥食的。

    從前你有個姊姊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