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關燈
小
中
大
,境況好了,一定可以如願。
” “境況好了也不行!” 洪老太太大為詫異,“說,”她通視着兒子問:“到底有什麼難處,你為什麼老是要吞吞吐吐,不肯實說?” “說了無用,不如不說。
她,”洪鈞很吃力地說:“不肯做偏房。
” 這個回答,大出洪老太太意外,而且也震動了,望着洪鈞好半天說不出話來。
見此光景,洪鈞深為失慘。
這樣一句千鈞之重的話,不該在毫無把握的情況之下,輕易出口。
而且這句話也說得太直率,易生反感。
作為一家之主的老母,如果闆起臉來說一句:“那是萬萬做不到的事!”豈非再無挽回的餘地? 這樣轉着念頭,心中随即浮起濃重的不安和關切,目不轉睛地看着母親。
好久,才能确定,母親的臉色像春冰解凍般,逐漸地在緩和了。
“她倒是有志氣。
論她的人品,再是她的家世,不肯做偏房,也不能說她妄想。
至于到我們家,不肯做偏房,當然有點難處。
不過,也不是一定辦不到的事!” 聽得這話,洪鈞喜出望外,轉而懷疑自己是聽錯了,便即問道:“娘,你說不是辦不到的事?” “你先不要高興。
事情沒有那麼容易。
”洪老太太有意潑他一盆冷水,“難,難――”連連說了好幾個“難”字。
想想真是難!既不能停妻再娶,而藹如又是那樣的出身,洪鈞真想不出何以“不是一定辦不到的事”?一顆剛昂揚的心,倏忽又低沉了。
“這件事要好好想,好好商量。
”洪老太太慢條斯理地又說:“辦不辦得到是一回事;值得值不得這麼辦又是一回事!” “怎麼值不得?”洪鈞很快地接口,“她人很賢慧,也幫過我許多忙。
” “莫非你少奶奶不賢慧,沒有幫你許多忙?” 洪鈞語塞,勉強辯道:“話不是這麼說。
” “應該怎麼說?” 做母親的是不希望兒子的心太熱,怕萬一不成,所受的打擊更重,所以這樣咄咄逼人地質問。
而洪鈞在情急之下,反倒擠出一片道理來了。
“夫妻跟外人不同,同甘共苦,休戚相關,既然稱為内助,幫我是應該的。
人家不同,非親非故,隻為情分,這樣幫我,更加難得。
如果能娶了來,當然也是一個賢内助。
” 洪老太太笑了,“我看你的福氣比哪個都好。
”她開玩笑地說:“有兩個賢内助。
” 雖是玩笑,無形中等于默許藹如可以成為他的正室。
洪鈞當然高興。
至于如何能夠讓藹如成為他的正室,他卻不敢去想。
一想,連這點點虛幻的喜悅也不存在了。
※※※ 過了元宵,年就算過完了。
正月十八收起祖宗的“喜容”,撤去條桌。
洪鈞立即開始按照預定的課程,開始用功,準備明年春闱一獻身手。
閑下來當然會想藹如,同時也會想到母親的話,卻苦于沒有機會能夠細細叩問,老人家究竟是怎麼一個打算? 倒是從妻子口中,偶爾可以聽到一言半語。
但洪鈞自從表明了藹如的願望以後,便常有隐隐的内愧,覺得自己大有“滅妻”之嫌,所以不能跟妻子談藹如的事――納妾可以談;另娶一房正室不便談。
不然,又置洪太太于何地? 就這樣光聽洪太太在談,一鱗半爪湊起來,也能看得出一點名堂來了。
洪老太太的意思是,藹如總該有件什麼事,使洪家覺得值得去幹這件驚世駭俗的舉動,這也是為了對親友宗黨有所交代。
“那應該是件什麼事呢?”洪鈞不斷地在想,終于想通了,那應該是件對他幫助極大的事。
這種想法使得洪鈞頗感困惑,更感羞慚。
希望從藹如那裡取得極大的恩惠,而以“正室”的名位相報,這哪裡是須眉男子的作為?不過,這種想法出于親心,不便公開表示異議。
好在時候還早,既然母親的本意,不反對用花轎将藹如擡進門,“條件”盡可慢慢談。
頂要緊的是,自己是以什麼身份來辦這件喜事!倘若明年春闱榜發,仍舊是一名舉人,那就什麼也無從談起了! 這是一個最徹底的省悟!一念轉移,盡掃雜念,銳意進取。
連藹如的來信,都能看過丢開,不作答複。
※※※ 四月中旬,洪鈞同時接到兩封信,卻是無論如何不能不寫回信了。
一封是藹如的。
說是連寄過兩封信,都不曾收到回信,當然很惦念。
不過她能想象得到,必是下帷苦讀,沒有功夫細作書劄,而又不願草草作複的緣故。
因此,對這封信她仍然不期望會得到複信。
另一封是潘司事的,也是在煙台所發。
談到他在牛八爺那裡的情形,己有了變動,不再司理爐房,而是專為牛八爺奔走南北,從事貿易。
買賣做得很發達,估計年下分的花紅不會少;慨然表示,洪鈞會試北上所需的資斧,由他獨力擔任。
此外,另由錢莊彙出五十兩銀子,“孝敬”洪老太太,“以備添制夏衣之需”。
這封信為洪鈞帶來無比的喜悅,真有滿身通泰,草木有情之感。
當時喜孜孜地拿着信去禀告堂上,洪老太太聽兒子念完了信,高興得掉眼淚。
“這可了卻我一樁大大的心事。
”洪老太太說:“今天晚上可有一覺舒服覺睡了。
” “娘多少晚上睡不着!”洪太太為丈夫解釋,“算一算到京裡的盤纏,頂少也要三百兩銀子。
算來算去連一半都湊不到。
這一向鬧撚亂,市面不好,出了大利息也借不到。
這一下可好了,真是天無絕人之路。
” 洪鈞這才知道,潘司事的這封信,是解除了全家的困境。
躊躇滿志之餘,設想如果沒有這封信,老母為他會試的川資無着而日夜焦憂,心力交瘁,那是怎麼樣的一種苦況!倘或因而緻疾,必非小恙。
轉念到此,不寒而栗;對潘司事的感激之心,亦就非言可喻了。
于是,當天便寫了回信,毫不掩飾他内心的感激,說潘司事的情誼,在同胞手足中,亦為罕見,願意“約為兄弟”。
寫到這裡,突然有了很好的打算。
他告訴潘司事說:決定中秋之前,趕到煙台去喝他跟霞初的喜酒,同時“換帖”。
然後便由山東北上,從容準備明年的會試――到時候潘司事須踐重諾,為他先期籌措資助,自是盡在不言中。
對藹如的信,當然也要複。
他說他許久不曾寫回信的原因,全如她的意料。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正此之謂。
在自道近況,以及問候李婆婆之外,用很興奮的語氣,将潘司事慨允相助,以及九月初到煙台的決定,告訴藹如。
發信之後不久,接到煙台彙來的銀子,卻不止潘司事的五十兩,還有藹如的二十兩。
是洪太太經手,這一次她可不敢疏忽了,當時便将七十兩銀子捧到書房
” “境況好了也不行!” 洪老太太大為詫異,“說,”她通視着兒子問:“到底有什麼難處,你為什麼老是要吞吞吐吐,不肯實說?” “說了無用,不如不說。
她,”洪鈞很吃力地說:“不肯做偏房。
” 這個回答,大出洪老太太意外,而且也震動了,望着洪鈞好半天說不出話來。
見此光景,洪鈞深為失慘。
這樣一句千鈞之重的話,不該在毫無把握的情況之下,輕易出口。
而且這句話也說得太直率,易生反感。
作為一家之主的老母,如果闆起臉來說一句:“那是萬萬做不到的事!”豈非再無挽回的餘地? 這樣轉着念頭,心中随即浮起濃重的不安和關切,目不轉睛地看着母親。
好久,才能确定,母親的臉色像春冰解凍般,逐漸地在緩和了。
“她倒是有志氣。
論她的人品,再是她的家世,不肯做偏房,也不能說她妄想。
至于到我們家,不肯做偏房,當然有點難處。
不過,也不是一定辦不到的事!” 聽得這話,洪鈞喜出望外,轉而懷疑自己是聽錯了,便即問道:“娘,你說不是辦不到的事?” “你先不要高興。
事情沒有那麼容易。
”洪老太太有意潑他一盆冷水,“難,難――”連連說了好幾個“難”字。
想想真是難!既不能停妻再娶,而藹如又是那樣的出身,洪鈞真想不出何以“不是一定辦不到的事”?一顆剛昂揚的心,倏忽又低沉了。
“這件事要好好想,好好商量。
”洪老太太慢條斯理地又說:“辦不辦得到是一回事;值得值不得這麼辦又是一回事!” “怎麼值不得?”洪鈞很快地接口,“她人很賢慧,也幫過我許多忙。
” “莫非你少奶奶不賢慧,沒有幫你許多忙?” 洪鈞語塞,勉強辯道:“話不是這麼說。
” “應該怎麼說?” 做母親的是不希望兒子的心太熱,怕萬一不成,所受的打擊更重,所以這樣咄咄逼人地質問。
而洪鈞在情急之下,反倒擠出一片道理來了。
“夫妻跟外人不同,同甘共苦,休戚相關,既然稱為内助,幫我是應該的。
人家不同,非親非故,隻為情分,這樣幫我,更加難得。
如果能娶了來,當然也是一個賢内助。
” 洪老太太笑了,“我看你的福氣比哪個都好。
”她開玩笑地說:“有兩個賢内助。
” 雖是玩笑,無形中等于默許藹如可以成為他的正室。
洪鈞當然高興。
至于如何能夠讓藹如成為他的正室,他卻不敢去想。
一想,連這點點虛幻的喜悅也不存在了。
※※※ 過了元宵,年就算過完了。
正月十八收起祖宗的“喜容”,撤去條桌。
洪鈞立即開始按照預定的課程,開始用功,準備明年春闱一獻身手。
閑下來當然會想藹如,同時也會想到母親的話,卻苦于沒有機會能夠細細叩問,老人家究竟是怎麼一個打算? 倒是從妻子口中,偶爾可以聽到一言半語。
但洪鈞自從表明了藹如的願望以後,便常有隐隐的内愧,覺得自己大有“滅妻”之嫌,所以不能跟妻子談藹如的事――納妾可以談;另娶一房正室不便談。
不然,又置洪太太于何地? 就這樣光聽洪太太在談,一鱗半爪湊起來,也能看得出一點名堂來了。
洪老太太的意思是,藹如總該有件什麼事,使洪家覺得值得去幹這件驚世駭俗的舉動,這也是為了對親友宗黨有所交代。
“那應該是件什麼事呢?”洪鈞不斷地在想,終于想通了,那應該是件對他幫助極大的事。
這種想法使得洪鈞頗感困惑,更感羞慚。
希望從藹如那裡取得極大的恩惠,而以“正室”的名位相報,這哪裡是須眉男子的作為?不過,這種想法出于親心,不便公開表示異議。
好在時候還早,既然母親的本意,不反對用花轎将藹如擡進門,“條件”盡可慢慢談。
頂要緊的是,自己是以什麼身份來辦這件喜事!倘若明年春闱榜發,仍舊是一名舉人,那就什麼也無從談起了! 這是一個最徹底的省悟!一念轉移,盡掃雜念,銳意進取。
連藹如的來信,都能看過丢開,不作答複。
※※※ 四月中旬,洪鈞同時接到兩封信,卻是無論如何不能不寫回信了。
一封是藹如的。
說是連寄過兩封信,都不曾收到回信,當然很惦念。
不過她能想象得到,必是下帷苦讀,沒有功夫細作書劄,而又不願草草作複的緣故。
因此,對這封信她仍然不期望會得到複信。
另一封是潘司事的,也是在煙台所發。
談到他在牛八爺那裡的情形,己有了變動,不再司理爐房,而是專為牛八爺奔走南北,從事貿易。
買賣做得很發達,估計年下分的花紅不會少;慨然表示,洪鈞會試北上所需的資斧,由他獨力擔任。
此外,另由錢莊彙出五十兩銀子,“孝敬”洪老太太,“以備添制夏衣之需”。
這封信為洪鈞帶來無比的喜悅,真有滿身通泰,草木有情之感。
當時喜孜孜地拿着信去禀告堂上,洪老太太聽兒子念完了信,高興得掉眼淚。
“這可了卻我一樁大大的心事。
”洪老太太說:“今天晚上可有一覺舒服覺睡了。
” “娘多少晚上睡不着!”洪太太為丈夫解釋,“算一算到京裡的盤纏,頂少也要三百兩銀子。
算來算去連一半都湊不到。
這一向鬧撚亂,市面不好,出了大利息也借不到。
這一下可好了,真是天無絕人之路。
” 洪鈞這才知道,潘司事的這封信,是解除了全家的困境。
躊躇滿志之餘,設想如果沒有這封信,老母為他會試的川資無着而日夜焦憂,心力交瘁,那是怎麼樣的一種苦況!倘或因而緻疾,必非小恙。
轉念到此,不寒而栗;對潘司事的感激之心,亦就非言可喻了。
于是,當天便寫了回信,毫不掩飾他内心的感激,說潘司事的情誼,在同胞手足中,亦為罕見,願意“約為兄弟”。
寫到這裡,突然有了很好的打算。
他告訴潘司事說:決定中秋之前,趕到煙台去喝他跟霞初的喜酒,同時“換帖”。
然後便由山東北上,從容準備明年的會試――到時候潘司事須踐重諾,為他先期籌措資助,自是盡在不言中。
對藹如的信,當然也要複。
他說他許久不曾寫回信的原因,全如她的意料。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正此之謂。
在自道近況,以及問候李婆婆之外,用很興奮的語氣,将潘司事慨允相助,以及九月初到煙台的決定,告訴藹如。
發信之後不久,接到煙台彙來的銀子,卻不止潘司事的五十兩,還有藹如的二十兩。
是洪太太經手,這一次她可不敢疏忽了,當時便将七十兩銀子捧到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