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關燈
小
中
大
還帶着些傻兮兮的微笑,那種神遊八方,對眼前的一切仿佛都視若無睹的神情,讓霞初着實有些害怕。
這便害得霞初也上了一段解不開的心事。
她一個人想過,想到海關上去打聽打聽洪鈞的近況,甚至還想請測字的王鐵口代筆寫信給洪鈞,可是都隻是想想而已!因為她太了解藹如了,這種做法都不是藹如所喜歡的。
因為同樣的理由,她亦不敢跟小王媽談她對藹如的憂慮。
這樣到了榴花照眼的時候,終于來了一個可與深談的人:潘司事。
※※※ 潘司事的近況很不錯,這一趟回到煙台,越發帶點衣棉還鄉的意味。
捧出來四百兩銀子,仍舊由霞初交給藹如,拔還一部分欠款。
照潘司事的估計,早則年底,遲則開春,他一定可以積到足夠的錢,為霞初恢複自由之身。
不過,霞初沒有将這話告訴藹如,怕引起她的感觸。
“光是我們好也無味,要大家好才好!”霞初歎口氣,将洪鈞對藹如由冷淡而無形中斷了交情的經過,盡她所知道的,所能想象得到的,都說了給潘司事聽。
最後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我實在想不通,藹如這樣的人品,對他又是那樣子情深義重,不知道洪三爺是怎麼鬼迷心竅,竟會這個樣于!” “或者真是緣份盡了!”潘司事無可奈何地答說:“如果藹如抛得開,就抛開吧!” “哪裡抛得開?我說件事你聽,有一天下午忽然發現她不見了,四處找找不着,大家都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到了黃昏,她回來了,問她去了哪裡?她說到什麼地方去看梨花去了。
後來我悄悄埋怨她,怎麼忽發雅興去看梨花,也不跟家裡的人說一聲。
她告訴我說,那裡是洪三爺第一次看到她的地方。
你想,她嘴上不說,心裡何嘗有一時片刻抛得開姓洪的?” “孽緣!”潘司事咬一咬牙說:“隻有狠心不管。
管不下來的。
” “怎麼呢?” “還不是那個死結!洪三爺大概也看透了,将來決沒有圓滿的結果,倒不如趁早撒手。
俗語說的‘長痛不如短痛’,就是這個道理。
” “果然是這樣的心思,倒也不是不能擺在台面上說的。
二爺,”霞初急切地說:“你今天就寫封信到蘇州,問一問洪三爺,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不忙!”潘司事答說:“明天我先到海關上去打聽清楚,看他到底是怎麼回事。
洪三爺的境況我很知道,他是不會賦閑的。
這裡的差使雖不好,也不壞,如今人浮于事,要覓這樣一個差使,還真不大容易呢!” “說得不錯。
不過,何必明天呢?”霞初呢聲推着他說:“去嘛!譬如去看朋友,今天就走一趟!” 潘司事實在懶得動,經不住柔情籠絡,隻有乖乖地離了望海閣。
這一去直到很晚才回來,滿臉通紅,酒氣熏人,快到醉的地步了。
“信也不要寫了,我親自去一趟。
當面鑼、對面鼓問個一明二白,你總可以交代了吧?” 霞初不知他說的什麼?“醉話連篇!”她絞了一把手巾讓他擦臉,又去沖了一碗醬湯讓他醒酒,然後一句一句細細問他,才弄清楚是怎麼回事。
原來牛八爺從天津到了煙台,是要轉道上海,去辦貨收賬。
不想旅途感受風寒,雖以痊可,而體力未複,不勝跋涉。
貨可以不辦,賬不能不收,隻好委托潘司事代他去一趟。
有此機會,自不妨繞到蘇州,專訪洪鈞,去為藹如作一次“殷勤探望”的“青鳥”。
“這倒巧!”霞初問道:“什麼時候動身?” “後天。
” “幾時回來?”“總得半個月到二十天的功夫。
”潘司事說:“你去問藹如,要不要寫封信?我替她帶去。
” 霞初答應着,很高興地去了。
再回到潘司事身邊時,手裡拿着一個信封,卻是隻字全無。
“怎麼回事?”潘司事問道:“為什麼不開信面?” “她不肯寫信,說沒有什麼好寫的。
我勸了半天,她說前些日子做了兩首詩,要嘛拿給他看看!” “真妙!”潘司事笑着說了這一句,臉色又轉為不以為然,“他們做的事是很風雅,就是牽絲攀藤,不大幹脆。
” “你少批評人家。
快拿這兩首詩講給我聽聽。
我問她,她不肯告訴我,隻說你看得懂,請你講給我聽。
” “這就是牽絲攀藤不幹脆!我說得一點不錯。
” 潘司事一面說,一面抽出詩篇來看。
隻見題目叫做“遣懷”,下面有一行小注:“集玉谿生句”。
集的兩首七絕。
第一首是東韻: 二年歌哭處還同,來是空言去絕蹤。
剛默念得兩句,潘司事蓦地裡一拍大腿,失聲贊歎:“妙極了!天造地設有這麼一句。
” “吓我一跳!”霞初白了他一眼,“講嘛!什麼意思?” “第一句是說,兩年相處,哀樂相共。
第二句是說洪三爺說了回來不回來,一去就此不歸,豈不是‘來是空言去絕蹤’?” “還有呢?” 下面兩句,對霞初來說,亦嫌觸犯忌諱,潘司事隻好不講而念: 神女生涯原是夢,自今歧路更西東。
十四個字,霞初隻聽懂了三個。
因而問道:“什麼‘原是夢’?” 她沒有聽懂“神女”二字,潘司事正好不提。
他的解釋是:“藹如的意思是,眼前過的日子,今天不知道明天會遇到些什麼人,就像做夢一樣。
可是自己喜歡的人,倒是各自西東,明明白白地分手了。
” “喔,”霞初很感興趣地問道:“詩中是說她喜歡洪三爺?” 潘司事為她一語問倒了,想了一下才能回答:“有那麼一點意思,不過不太明顯。
” “有那麼一點意思就行了!”霞初很高興地,“再講第二首給我聽。
” 第二首集的是尤韻。
潘司事默念了一下,覺得音節比第一首來得流亮,忍不住便念響了: 朱欄畫閣幾人遊,更醉誰家白玉鈎。
眼道相思了無益,他生未蔔此生體! “這首詩很決絕!”潘司事很有把握地說,“藹如決定不理洪三爺了!” 霞初一驚,急急問道:“怎麼呢?” “你看後面兩句,‘眼道相思了無益’,是說想念也是白想,一點好處都沒有。
最後一句,更加明顯,‘他生未蔔此生休’,‘他生’就是來生;來生怎麼樣不知道,今生今世是到此為止,姻緣沒有希望了。
這個‘休’字下得很重,那種意味好比一個人豁出去了,頓一頓腳,說一聲:‘算了’!” “真是這樣說?” “我騙你幹什麼?” 霞初的臉色越發陰郁了。
怔怔地想了半天,忽然如夢初醒似地說:“你剛才講的是後面兩句;前面還有兩句,怎麼不講?” 這一下又将潘司事難倒了。
他不是不講,而是不甚明白詞意,講不出來。
此時霞初逼着一問,無可閃避,隻好抓着頭皮,用心參詳。
“我有點懂了!”他說:“‘朱欄畫閣幾人遊,更醉誰家白玉鈎?’是揣測洪三爺現在的情形,好像有點怪他在什麼繁華地方跟朋友吃花酒;而且另外結了相好,有點吃醋的味道。
” “那就對了!”霞初雙手一拍,眉目頓時舒展,“如果她真的拿洪三爺從心上抛開了,還吃什麼醋?譬如你,倘或說在營口另結了相好,我能不吃醋嗎?” “這倒也是一個說法。
”潘司事不能不表同意。
“就是這個說法,隻有這個說法!”霞初顯得異常有信心地,“過幾天你見了洪三爺,問他,是不是這樣的意思?” “好了,算你有理。
”潘司事忽然問道:“明天空不空?” “什麼空不空?”霞初答說,“我一天什麼時候空閑,什麼時候忙,你還不知道?” “不是問你人,是問地方。
”潘司事說,“如果明天晚上地方有空,我想請牛八爺來玩玩。
” “請客不行。
明天晚上,樓上樓下都早定出去了。
” “那——”潘司事躊躇着拿不定主意。
“你們到别處去玩好了。
”霞初很體貼地說,“你來叫我就是。
” ※※※ 潘司事聽霞初的話,挑了一家梨香院請牛八爺吃花酒。
入席先“叫條子”,他毫不遲疑地提筆在局票上寫明“望海閣霞初”。
望海閣離梨香院很遠,所以别人的“條子”都到了,唯獨不見霞初的影子。
潘司事知道路遠,霞初或者有客絆住了身子,一時來不得。
處處體諒,心便不急。
這便害得霞初也上了一段解不開的心事。
她一個人想過,想到海關上去打聽打聽洪鈞的近況,甚至還想請測字的王鐵口代筆寫信給洪鈞,可是都隻是想想而已!因為她太了解藹如了,這種做法都不是藹如所喜歡的。
因為同樣的理由,她亦不敢跟小王媽談她對藹如的憂慮。
這樣到了榴花照眼的時候,終于來了一個可與深談的人:潘司事。
※※※ 潘司事的近況很不錯,這一趟回到煙台,越發帶點衣棉還鄉的意味。
捧出來四百兩銀子,仍舊由霞初交給藹如,拔還一部分欠款。
照潘司事的估計,早則年底,遲則開春,他一定可以積到足夠的錢,為霞初恢複自由之身。
不過,霞初沒有将這話告訴藹如,怕引起她的感觸。
“光是我們好也無味,要大家好才好!”霞初歎口氣,将洪鈞對藹如由冷淡而無形中斷了交情的經過,盡她所知道的,所能想象得到的,都說了給潘司事聽。
最後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我實在想不通,藹如這樣的人品,對他又是那樣子情深義重,不知道洪三爺是怎麼鬼迷心竅,竟會這個樣于!” “或者真是緣份盡了!”潘司事無可奈何地答說:“如果藹如抛得開,就抛開吧!” “哪裡抛得開?我說件事你聽,有一天下午忽然發現她不見了,四處找找不着,大家都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到了黃昏,她回來了,問她去了哪裡?她說到什麼地方去看梨花去了。
後來我悄悄埋怨她,怎麼忽發雅興去看梨花,也不跟家裡的人說一聲。
她告訴我說,那裡是洪三爺第一次看到她的地方。
你想,她嘴上不說,心裡何嘗有一時片刻抛得開姓洪的?” “孽緣!”潘司事咬一咬牙說:“隻有狠心不管。
管不下來的。
” “怎麼呢?” “還不是那個死結!洪三爺大概也看透了,将來決沒有圓滿的結果,倒不如趁早撒手。
俗語說的‘長痛不如短痛’,就是這個道理。
” “果然是這樣的心思,倒也不是不能擺在台面上說的。
二爺,”霞初急切地說:“你今天就寫封信到蘇州,問一問洪三爺,他到底是什麼意思?” “不忙!”潘司事答說:“明天我先到海關上去打聽清楚,看他到底是怎麼回事。
洪三爺的境況我很知道,他是不會賦閑的。
這裡的差使雖不好,也不壞,如今人浮于事,要覓這樣一個差使,還真不大容易呢!” “說得不錯。
不過,何必明天呢?”霞初呢聲推着他說:“去嘛!譬如去看朋友,今天就走一趟!” 潘司事實在懶得動,經不住柔情籠絡,隻有乖乖地離了望海閣。
這一去直到很晚才回來,滿臉通紅,酒氣熏人,快到醉的地步了。
“信也不要寫了,我親自去一趟。
當面鑼、對面鼓問個一明二白,你總可以交代了吧?” 霞初不知他說的什麼?“醉話連篇!”她絞了一把手巾讓他擦臉,又去沖了一碗醬湯讓他醒酒,然後一句一句細細問他,才弄清楚是怎麼回事。
原來牛八爺從天津到了煙台,是要轉道上海,去辦貨收賬。
不想旅途感受風寒,雖以痊可,而體力未複,不勝跋涉。
貨可以不辦,賬不能不收,隻好委托潘司事代他去一趟。
有此機會,自不妨繞到蘇州,專訪洪鈞,去為藹如作一次“殷勤探望”的“青鳥”。
“這倒巧!”霞初問道:“什麼時候動身?” “後天。
” “幾時回來?”“總得半個月到二十天的功夫。
”潘司事說:“你去問藹如,要不要寫封信?我替她帶去。
” 霞初答應着,很高興地去了。
再回到潘司事身邊時,手裡拿着一個信封,卻是隻字全無。
“怎麼回事?”潘司事問道:“為什麼不開信面?” “她不肯寫信,說沒有什麼好寫的。
我勸了半天,她說前些日子做了兩首詩,要嘛拿給他看看!” “真妙!”潘司事笑着說了這一句,臉色又轉為不以為然,“他們做的事是很風雅,就是牽絲攀藤,不大幹脆。
” “你少批評人家。
快拿這兩首詩講給我聽聽。
我問她,她不肯告訴我,隻說你看得懂,請你講給我聽。
” “這就是牽絲攀藤不幹脆!我說得一點不錯。
” 潘司事一面說,一面抽出詩篇來看。
隻見題目叫做“遣懷”,下面有一行小注:“集玉谿生句”。
集的兩首七絕。
第一首是東韻: 二年歌哭處還同,來是空言去絕蹤。
剛默念得兩句,潘司事蓦地裡一拍大腿,失聲贊歎:“妙極了!天造地設有這麼一句。
” “吓我一跳!”霞初白了他一眼,“講嘛!什麼意思?” “第一句是說,兩年相處,哀樂相共。
第二句是說洪三爺說了回來不回來,一去就此不歸,豈不是‘來是空言去絕蹤’?” “還有呢?” 下面兩句,對霞初來說,亦嫌觸犯忌諱,潘司事隻好不講而念: 神女生涯原是夢,自今歧路更西東。
十四個字,霞初隻聽懂了三個。
因而問道:“什麼‘原是夢’?” 她沒有聽懂“神女”二字,潘司事正好不提。
他的解釋是:“藹如的意思是,眼前過的日子,今天不知道明天會遇到些什麼人,就像做夢一樣。
可是自己喜歡的人,倒是各自西東,明明白白地分手了。
” “喔,”霞初很感興趣地問道:“詩中是說她喜歡洪三爺?” 潘司事為她一語問倒了,想了一下才能回答:“有那麼一點意思,不過不太明顯。
” “有那麼一點意思就行了!”霞初很高興地,“再講第二首給我聽。
” 第二首集的是尤韻。
潘司事默念了一下,覺得音節比第一首來得流亮,忍不住便念響了: 朱欄畫閣幾人遊,更醉誰家白玉鈎。
眼道相思了無益,他生未蔔此生體! “這首詩很決絕!”潘司事很有把握地說,“藹如決定不理洪三爺了!” 霞初一驚,急急問道:“怎麼呢?” “你看後面兩句,‘眼道相思了無益’,是說想念也是白想,一點好處都沒有。
最後一句,更加明顯,‘他生未蔔此生休’,‘他生’就是來生;來生怎麼樣不知道,今生今世是到此為止,姻緣沒有希望了。
這個‘休’字下得很重,那種意味好比一個人豁出去了,頓一頓腳,說一聲:‘算了’!” “真是這樣說?” “我騙你幹什麼?” 霞初的臉色越發陰郁了。
怔怔地想了半天,忽然如夢初醒似地說:“你剛才講的是後面兩句;前面還有兩句,怎麼不講?” 這一下又将潘司事難倒了。
他不是不講,而是不甚明白詞意,講不出來。
此時霞初逼着一問,無可閃避,隻好抓着頭皮,用心參詳。
“我有點懂了!”他說:“‘朱欄畫閣幾人遊,更醉誰家白玉鈎?’是揣測洪三爺現在的情形,好像有點怪他在什麼繁華地方跟朋友吃花酒;而且另外結了相好,有點吃醋的味道。
” “那就對了!”霞初雙手一拍,眉目頓時舒展,“如果她真的拿洪三爺從心上抛開了,還吃什麼醋?譬如你,倘或說在營口另結了相好,我能不吃醋嗎?” “這倒也是一個說法。
”潘司事不能不表同意。
“就是這個說法,隻有這個說法!”霞初顯得異常有信心地,“過幾天你見了洪三爺,問他,是不是這樣的意思?” “好了,算你有理。
”潘司事忽然問道:“明天空不空?” “什麼空不空?”霞初答說,“我一天什麼時候空閑,什麼時候忙,你還不知道?” “不是問你人,是問地方。
”潘司事說,“如果明天晚上地方有空,我想請牛八爺來玩玩。
” “請客不行。
明天晚上,樓上樓下都早定出去了。
” “那——”潘司事躊躇着拿不定主意。
“你們到别處去玩好了。
”霞初很體貼地說,“你來叫我就是。
” ※※※ 潘司事聽霞初的話,挑了一家梨香院請牛八爺吃花酒。
入席先“叫條子”,他毫不遲疑地提筆在局票上寫明“望海閣霞初”。
望海閣離梨香院很遠,所以别人的“條子”都到了,唯獨不見霞初的影子。
潘司事知道路遠,霞初或者有客絆住了身子,一時來不得。
處處體諒,心便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