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關燈
小
中
大
地接口,“翰林可以穿貂褂,等我真的發了橫财,一定孝敬你一件。
” 隻為潘司事能言善道,使得洪鈞有卻之不恭之感;藹如也因為他話中有做官、點翰林的好口采,認為禮物雖貴重了些,卻不患沒有補情的時候,所以勸洪鈞不妨收下。
“還有些東西,等明天打開行李,我再帶來。
”潘司事大聲宣布:“上上下下,統通都有。
” 這就八個字,博得望海閣中,個個笑逐顔開。
冷眼旁觀的洪鈞,不由得想起潘司事以前在這裡,一言一動總是帶着些怕惹人讨厭的拘謹神色;曾幾何時,變得這等闊客豪客的派頭,莫非真合了本地人的一句諺語:“人是英雄錢是膽”? ※※※ 一桌上五個人,除卻李婆婆母女,都是外人;但這頓“年夜飯”卻完全是“家宴”的味道。
最明顯的一個迹象是,紫檀大理石面的圓桌周圍,面南而坐的是李婆婆——這是預先跟她說好了的,洪鈞作東,她跟藹如反主為客,邀請潘司事和霞初作陪。
洪鈞親自跟廚子商量着開的菜單。
席中潘司事和霞初分坐東西,而他坐的主位,與藹如之間,隔着一個霞初。
“這可真不敢當了!”李婆婆很高興在這一場面中上坐;但口頭卻不能不有一兩句話交代,“有客人在,我坐這個位子,還是第一次。
” “不是什麼客人!”新近得意的潘司事,說話比較随便了,“是拿婆婆當長輩看待,所以請你老人家上坐。
” “這話,”李婆婆沉靜緩慢地轉眼看一看洪鈞,然後接着說:“潘二爺,太言重了!我當不起。
” 這一來,立刻使洪鈞陷入窘境!原是一種含蓄得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表示,偏偏潘司事口沒遮攔,一語道破。
如今李婆婆既有了話,洪鈞不能不答,如果承認潘司事的話不錯,那就等于認了“嶽母”;倘或默無表示,無異否定了潘司事的說法,更為不妥。
一時心亂如麻,又窘又急,真有手足無措之感。
幸虧藹如機警,不等他的窘态露出來,趕緊為他解圍,“都不要說客氣話了!既然三爺作主人,當然婆婆上坐。
”她看着潘司事說,“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 “是啊!”霞初立即附和,并且向潘司事示意,“你也該好好請一請婆婆。
” 潘司事發覺自己嘴快,幾乎搞壞了局面,因而以咎歉的口吻,連連答道:“是,是!開了年請婆婆挑日子;我也煩大司務好好做一桌酒,請婆婆、三爺、藹如。
” “還有呢?”霞初很快地問。
“還有誰?”潘司事愕然。
“傻瓜!”霞初用手絹捂着嘴笑,“我不是人?” “喔,喔,”潘司事有些不好意思,“你當然是陪客,還用說嗎?” 藹如、洪鈞,連一旁的阿翠,都有忍俊不禁的感覺,隻有李婆婆與小王媽不笑。
但同是不笑,臉上的表情,卻又不同。
李婆婆是冷眼旁觀,聲色不動;小王媽則顯得困惑、憂慮,甚至還仿佛氣惱似地。
當然,在這樣的場合之下,沒有人會注意到小王媽的臉色有異。
甚至平時眼光最銳利的藹如也忽略了;此時她所關注的是洪鈞對她母親的态度。
洪鈞已恢複從容的心境了。
這個場面是他自己發起的,如何應付,自是早有成竹在胸。
第一改了稱呼,像潘司事一樣叫“婆婆”;第二,盡主人之禮,敬酒布菜,相當周到;第三,說些海闊天空的閑話,既不談藹如,也不談自己,更不拿他自己跟藹如相提并論。
那樣子就像款待一位相熟的長親,氣氛雖不太熱烈,卻很自然。
倒是李婆婆卻關心着洪鈞的科名,“三爺這趟進京,想來結識了好些大官兒?”她說:“我也聽人說過,有些大官平日裡在留意,有那筆下出色、品貌出衆的,總想收作門生,或者招作——” 說得口滑,未曾檢點,一句不宜說的話,幾乎沖口而出;就算這樣硬縮回半句去,其實已與說明了無異。
而且因為戛然而止,那未說出來的半句,反格外清楚了。
不過,姜到底是老的辣,看看犯了忌諱,一座皆有尴尬之色,李婆婆便裝出自己都忍不住好笑的神氣說:“看我,真是老悻晦了!三爺是成了家的,哪裡還會去做什麼相府女婿?将來必是相府的門生。
” “這也不足為奇。
”藹如趁勢将這段話扯了開去,“如今的宰相比哪一朝都多,下一科有位宰相,放了會試的總裁;三爺中了,自然就是相府門生。
” “中是一定的。
就看名次高下了。
”潘司事接口說道:“這一趟回來,同船有位我們蘇州同鄉,每天在一起閑談。
談到蘇州出狀元,這位同鄉說得倒有點道理。
” 狀元的故事,人人愛聽,霞初便催促他說:“有道理,你就快說啊!” “他說;蘇州在本朝,第一位狀元出在康熙六年,到現在一共十三位。
這還是指蘇州城内的吳縣、長洲、元和三縣而言,不包括蘇州府屬各縣。
其中隔得最久的,是雍正五年丁未科的彭啟豐,一直到乾隆三十一年的張書勳,蘇州四十年沒有出狀元。
如今道光十二年壬辰科的吳鐘駿,到下一科是三十七年,應該要出狀元了。
如果下一科不出,到同治十年辛未科滿四十年,非出不可。
照他的看法,還是下一科出狀元的成數要多些。
” “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因為從雍正五年以後雖有四十年不出狀元,但宰相出了不少。
現在不但宰相沒有蘇州人,連尚書都找不到蘇州人。
官兒最大的,也不過像潘祖蔭當個左副都禦史。
蘇州的官運、文運,到現在是衰極了;剝極必複,官運、文運都要好了。
不過官運之昌,不是三五年之内的事;一定文運先昌,所以下一科必出狀元。
說不定就應在三爺身上。
” “好口彩!”霞初笑着向藹如說道:“我敬你一杯!” “咦!這不是怪事?”藹如搖手拒絕,“人家中狀元,你怎麼敬我酒?” 這一問,自是理由十足;不過霞初也是樽前久經酒陣拳仗談鋒的人,機警甚快,一沉吟間便有了解釋:“這是大喜事!人人可以敬酒,也人人都要敬到。
不過從你開頭而已。
” “為什麼要從我開頭?” “這好比打通關,不從上家開頭,倒從下家開頭?何況,三爺今天做主人,你跟婆婆是主客;我們是三爺邀來作陪的,當然要替主人陪你喝酒。
” 解釋得入情入理,無可駁回。
但藹如還有些不情願,做母親的便發話了。
“霞初敬你酒也是好意。
你又不是不能喝。
” “聽見沒有?”霞初得意地說,“婆婆的話不能不聽;不聽就要罰酒。
藹如姊姊,大年三十,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
”說着,自己笑了,“咕嘟嘟”地一口氣幹了她自己那杯酒。
藹如無奈,隻好舉杯就唇;視線從杯口射過去,恰好看到洪鈞,微微笑着,正要去拿酒杯,似乎準備陪一杯似地。
這就是好事成雙了。
藹如心中有一種極微妙的矛盾,又怕人發覺這種情形,又唯恐他人不曾發覺,可是在此一刻,無暇多想,到底還
” 隻為潘司事能言善道,使得洪鈞有卻之不恭之感;藹如也因為他話中有做官、點翰林的好口采,認為禮物雖貴重了些,卻不患沒有補情的時候,所以勸洪鈞不妨收下。
“還有些東西,等明天打開行李,我再帶來。
”潘司事大聲宣布:“上上下下,統通都有。
” 這就八個字,博得望海閣中,個個笑逐顔開。
冷眼旁觀的洪鈞,不由得想起潘司事以前在這裡,一言一動總是帶着些怕惹人讨厭的拘謹神色;曾幾何時,變得這等闊客豪客的派頭,莫非真合了本地人的一句諺語:“人是英雄錢是膽”? ※※※ 一桌上五個人,除卻李婆婆母女,都是外人;但這頓“年夜飯”卻完全是“家宴”的味道。
最明顯的一個迹象是,紫檀大理石面的圓桌周圍,面南而坐的是李婆婆——這是預先跟她說好了的,洪鈞作東,她跟藹如反主為客,邀請潘司事和霞初作陪。
洪鈞親自跟廚子商量着開的菜單。
席中潘司事和霞初分坐東西,而他坐的主位,與藹如之間,隔着一個霞初。
“這可真不敢當了!”李婆婆很高興在這一場面中上坐;但口頭卻不能不有一兩句話交代,“有客人在,我坐這個位子,還是第一次。
” “不是什麼客人!”新近得意的潘司事,說話比較随便了,“是拿婆婆當長輩看待,所以請你老人家上坐。
” “這話,”李婆婆沉靜緩慢地轉眼看一看洪鈞,然後接着說:“潘二爺,太言重了!我當不起。
” 這一來,立刻使洪鈞陷入窘境!原是一種含蓄得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表示,偏偏潘司事口沒遮攔,一語道破。
如今李婆婆既有了話,洪鈞不能不答,如果承認潘司事的話不錯,那就等于認了“嶽母”;倘或默無表示,無異否定了潘司事的說法,更為不妥。
一時心亂如麻,又窘又急,真有手足無措之感。
幸虧藹如機警,不等他的窘态露出來,趕緊為他解圍,“都不要說客氣話了!既然三爺作主人,當然婆婆上坐。
”她看着潘司事說,“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 “是啊!”霞初立即附和,并且向潘司事示意,“你也該好好請一請婆婆。
” 潘司事發覺自己嘴快,幾乎搞壞了局面,因而以咎歉的口吻,連連答道:“是,是!開了年請婆婆挑日子;我也煩大司務好好做一桌酒,請婆婆、三爺、藹如。
” “還有呢?”霞初很快地問。
“還有誰?”潘司事愕然。
“傻瓜!”霞初用手絹捂着嘴笑,“我不是人?” “喔,喔,”潘司事有些不好意思,“你當然是陪客,還用說嗎?” 藹如、洪鈞,連一旁的阿翠,都有忍俊不禁的感覺,隻有李婆婆與小王媽不笑。
但同是不笑,臉上的表情,卻又不同。
李婆婆是冷眼旁觀,聲色不動;小王媽則顯得困惑、憂慮,甚至還仿佛氣惱似地。
當然,在這樣的場合之下,沒有人會注意到小王媽的臉色有異。
甚至平時眼光最銳利的藹如也忽略了;此時她所關注的是洪鈞對她母親的态度。
洪鈞已恢複從容的心境了。
這個場面是他自己發起的,如何應付,自是早有成竹在胸。
第一改了稱呼,像潘司事一樣叫“婆婆”;第二,盡主人之禮,敬酒布菜,相當周到;第三,說些海闊天空的閑話,既不談藹如,也不談自己,更不拿他自己跟藹如相提并論。
那樣子就像款待一位相熟的長親,氣氛雖不太熱烈,卻很自然。
倒是李婆婆卻關心着洪鈞的科名,“三爺這趟進京,想來結識了好些大官兒?”她說:“我也聽人說過,有些大官平日裡在留意,有那筆下出色、品貌出衆的,總想收作門生,或者招作——” 說得口滑,未曾檢點,一句不宜說的話,幾乎沖口而出;就算這樣硬縮回半句去,其實已與說明了無異。
而且因為戛然而止,那未說出來的半句,反格外清楚了。
不過,姜到底是老的辣,看看犯了忌諱,一座皆有尴尬之色,李婆婆便裝出自己都忍不住好笑的神氣說:“看我,真是老悻晦了!三爺是成了家的,哪裡還會去做什麼相府女婿?将來必是相府的門生。
” “這也不足為奇。
”藹如趁勢将這段話扯了開去,“如今的宰相比哪一朝都多,下一科有位宰相,放了會試的總裁;三爺中了,自然就是相府門生。
” “中是一定的。
就看名次高下了。
”潘司事接口說道:“這一趟回來,同船有位我們蘇州同鄉,每天在一起閑談。
談到蘇州出狀元,這位同鄉說得倒有點道理。
” 狀元的故事,人人愛聽,霞初便催促他說:“有道理,你就快說啊!” “他說;蘇州在本朝,第一位狀元出在康熙六年,到現在一共十三位。
這還是指蘇州城内的吳縣、長洲、元和三縣而言,不包括蘇州府屬各縣。
其中隔得最久的,是雍正五年丁未科的彭啟豐,一直到乾隆三十一年的張書勳,蘇州四十年沒有出狀元。
如今道光十二年壬辰科的吳鐘駿,到下一科是三十七年,應該要出狀元了。
如果下一科不出,到同治十年辛未科滿四十年,非出不可。
照他的看法,還是下一科出狀元的成數要多些。
” “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因為從雍正五年以後雖有四十年不出狀元,但宰相出了不少。
現在不但宰相沒有蘇州人,連尚書都找不到蘇州人。
官兒最大的,也不過像潘祖蔭當個左副都禦史。
蘇州的官運、文運,到現在是衰極了;剝極必複,官運、文運都要好了。
不過官運之昌,不是三五年之内的事;一定文運先昌,所以下一科必出狀元。
說不定就應在三爺身上。
” “好口彩!”霞初笑着向藹如說道:“我敬你一杯!” “咦!這不是怪事?”藹如搖手拒絕,“人家中狀元,你怎麼敬我酒?” 這一問,自是理由十足;不過霞初也是樽前久經酒陣拳仗談鋒的人,機警甚快,一沉吟間便有了解釋:“這是大喜事!人人可以敬酒,也人人都要敬到。
不過從你開頭而已。
” “為什麼要從我開頭?” “這好比打通關,不從上家開頭,倒從下家開頭?何況,三爺今天做主人,你跟婆婆是主客;我們是三爺邀來作陪的,當然要替主人陪你喝酒。
” 解釋得入情入理,無可駁回。
但藹如還有些不情願,做母親的便發話了。
“霞初敬你酒也是好意。
你又不是不能喝。
” “聽見沒有?”霞初得意地說,“婆婆的話不能不聽;不聽就要罰酒。
藹如姊姊,大年三十,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
”說着,自己笑了,“咕嘟嘟”地一口氣幹了她自己那杯酒。
藹如無奈,隻好舉杯就唇;視線從杯口射過去,恰好看到洪鈞,微微笑着,正要去拿酒杯,似乎準備陪一杯似地。
這就是好事成雙了。
藹如心中有一種極微妙的矛盾,又怕人發覺這種情形,又唯恐他人不曾發覺,可是在此一刻,無暇多想,到底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