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關燈
鈞答說,“潘觀察送了我二百兩銀子的盤纏,我還省下了五十兩,寄回蘇州去了。

    ” “喔,”藹如擡眼說道:“我倒想起一件事來,你蘇州府上的住址是不是叫圓峤巷?” “是啊!”洪鈞問道,“你怎麼忽然想起這麼一句話來問?” “是這樣的。

    ”藹如從容答道:“十天以前,我在銀号裡彙了一百兩銀子到府上。

    告訴他們的住址:蘇州圓峤巷洪舉人府上。

    深怕寫錯了彙不到,對了就行了。

    ” 洪鈞一聽這話,大感意外;心裡有種無可形容的感覺,不知是感激還是不安,隻怔怔地望着她,好半天說不出話。

     “也不是我的錢。

    ”藹如依舊保持着那種若無其事的神态,“小潘的五百兩銀子存在我這裡,暫且挪動一下也不要緊。

    ” “唉!”洪鈞的眼眶潤濕了,“我不知道怎麼跟你說才好?” “不要說,”藹如很快地回答,“說了就俗了。

    ” 她是如此超脫,洪鈞倒不便再說了;但内心的感觸甚深,想起兩句詩,便即低聲吟道:“也應有淚流知己,隻覺無顔對俗人!” 藹如聽第一句即有似曾相識之感;聽完第二句,越發可以确定,曾在哪裡讀過,就是一時想不起出處。

    因而問說:“是誰的詩?” “袁香亭。

    ” “啊!”說“袁”字,她就被提醒了,“在《随園詩話》上讀過。

    那是袁子才的弟弟落第的詩,你怎麼好端端想起這兩句詩?” “雖是下第的詩,恰好借來形容我此時的心情。

    ” 這一下,藹如就得好好體味他念的這兩句詩了。

    上一句容易懂,下一句呢?莫非他以為接受了她的接濟,為俗人所知就會笑他? 這個解釋可以成立;而除此解釋以外,也沒有别的說法能講得通。

    于是,藹如答說:“你拿我當知己看,我很高興;俗人說些什麼,可以不理。

    而況這件事,連小王媽都不知道,俗人又何由得知?” “話雖如此,我自己不能不慚愧。

    ” “那你自己就是俗人!” “你的詞鋒真犀利。

    ”洪鈞心悅誠服地說。

    略停一下,不自覺地又說:“就怕我無以酬知己。

    ” “你不必多想!”藹如很快地接口,“果然你當我知己,最好春風得意,功成名就。

    雖然你的榮華富貴,與我無幹,能夠證明我還有點眼力,我就很安慰了。

    ” 洪鈞想說:“我的榮華富貴,怎能說與你無幹?”可是話到口邊,覺得言之過早,便又縮住了。

     “怎麼啦?”藹如問道:“你又上了什麼心事?” 他搖搖手示意她勿攪亂他的思緒。

    他是從擦得雪亮的一對雲白銅的燭台上,得到了啟示。

    定神思想了片刻問道:“快過年了,你母親怎麼樣,能不能到這裡來過年?” 藹如不解所謂,一雙清澈的眸子隻盯着他看,好一會兒才問說:“哪裡過年都一樣。

    莫非一定要到這裡來,才算過年?” “是這樣,年三十晚上,我想弄桌酒請一請你母親,大家熱鬧一下。

    你母親養病的地方太小了,席面安不下。

    ” 這當然不是一個偶然的舉動;但究竟是何用意,藹如卻不甚明白,因而問道:“你怎麼忽然想起要請我娘?” “聊表寸心而已。

    ” 這個回答很含蓄,但也很玄虛;藹如隻好這樣問了:“你還預備請些什麼人呢?” “小潘如果能趕回來,他當然是陪客。

    還有——”洪鈞沉吟着說:“倘或我那位張二哥在這裡就好了。

    ” 越說越玄了!藹如便正色問道:“你到底為了什麼要請我母親?所謂‘聊表寸心’又是表的什麼心?” 洪鈞想了一下答說:“說實話吧!我覺得太委屈了你,想借除夕的團圓夜飯,權當喜酒。

    也要借守歲的一雙紅燭,表示我方寸之間把你看成我的什麼人。

    再要借過年的賞封,讓底下人沾點喜氣。

    ” 原來如此!說穿了無非将青樓中“點大蠟燭”的規矩,暗暗移在除夕補行而已。

    隻是他那句話卻令人忘不了,守歲的紅燭,無異洞房花燭,他是表示願把她看成他的結發夫妻。

    但已有發妻在室,故而隻能存于方寸之間;這雖是莫大的遺憾,但情份畢竟也可感了。

     這樣轉着念頭,藹如不知道是應拒絕,還是接受,隻背轉身子答說:“都随你!” “就這樣,也還是太委屈了你。

    可是,在眼前,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辦法。

    ”洪鈞扳着她的肩問:“你倒想想看,可還有什麼更好的,能夠表達我對你尊敬的辦法?” “有你這句話就夠了。

    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你能敬重我娘,我就感激不盡了。

    ” 這話說得洪鈞如釋重負,不由得就圈緊了手,重重吻在她的臉和頸項。

     ※※※ 潘司事畢竟在臘月二十八趕到了。

     因為早在海關上辭了差,又因為帶着貨,更不便再到海關舊同事那裡去借宿,所以一下了船,先落客棧,安頓了貨物行李,随即提着一個包裹,趕到望海閣去聚會。

     霞初已經盼望了兩天了,但一見了面,卻沒有話;其實也還沒有容她說話的功夫,因為照禮貌自然要先去看洪鈞和藹如。

     藹如對他的稱呼早就改過了。

    不在海關,便不算“官面上”的人,再叫“老爺”不但潘司事聽着難受,叫的人也覺得澀口,所以用官稱“二爺”。

    潘司事并無兄弟,當然不是行二,隻是山東因為敬仰武松的緣故,市井之間慣用“二爺”作為尊稱。

    因為如此,潘司事也就欣然接受了這一個稱呼。

     “潘二爺,你怎麼回事?”藹如忍着笑說,“弄成這個狼狽的樣子!阿翠,你拿鏡子來給潘二爺自己照着看。

    ” 不用照鏡子,潘司事自己也知道,連頭發中都是泥土。

    “十盆臉水也洗不幹淨。

    ”他不好意思地笑道:“索性把東西交代了,到澡堂子裡去洗。

    ” 要交代的東西都在他随帶的包裹中,是三件皮襖的材料,李婆婆母女是兩件羊皮——皮卻非普通的老羊皮,毛皮又輕又軟又長,名為“蘿蔔絲”;另外一件紫羔是霞初的。

     “潘二爺,你可是發了橫财了?”藹如半真半假地責勉:“出手就是皮統子送人!” 此刻不是争辯解釋的時候,潘司事隻好當她随口一句,不理也不要緊。

    管自己另外拿起一個棉紙包,一面解,一面說:“這三件皮統子,都不如這條帽檐值錢。

    ” 是一條尺把長、三四寸寬的紫貂帽檐,油光水滑,顔色極純,一望而知是上品。

    洪鈞脫口贊了句:“真好!” “如何?”潘司事異常得意,“據說,京裡王公大臣的貂帽檐,及得上這個的也很少。

    ”說完,拱一拱手,順勢将那塊紫貂塞到洪鈞懷裡。

     “這,怎麼說?” “小意思,小意思,三爺,你要推辭就見外了。

    ” “不是我推辭。

    我現在沒有用處。

    ”洪鈞說道:“這麼好一條貂皮,如果做了‘三塊瓦’的便帽,未免可惜;這是‘大帽子’上的帽情,我不知道哪一年才能戴?” “一點了翰林,不就可以戴了嗎?”潘司事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