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關燈
小
中
大
接到洪鈞寄自江甯的那四首集句,卻非“供得幾多愁”,而是如他所預期的,頗能為藹如排遣寂寞。
急景凋年,望海閣中不似平時那樣熱鬧。
她學畫讀書,供花焚香之餘,一天總要好幾遍取出洪鈞的詩箋來玩味。
常常萦繞在她心頭的,是“遠書歸夢兩悠悠”這一句。
詩中的意思很明顯,是在盼望她的書信;她亦很想寫封信,談談别後的境況,尤其是要問一問發榜的消息。
計算日程,應已回到蘇州;她也有他圓峤巷的地址,但總覺得貿然寄信到他家,似乎不甚相宜。
因而遲疑不決,成了一樁心事。
心事終于解消了——年初五接到洪鈞的信,厚甸甸地,接到手中,心裡先就有掩抑不住的喜悅,急急回到畫室,關上房門,剛拆開信封,隻聽門外喊:“愛珠!可是蘇州有信來了?” “是啊!” 藹如本打算一個人悄悄細讀的,此時不能不公開了。
打開房門,隻見除了李婆婆以外,還有小王媽和阿翠。
從她們的眼神中,她可以看出她們所關切的是什麼? “洪三爺中了!” “謝天謝地。
”小王媽長長地透了口氣。
“虧他!”李婆婆也很高興:“還說些什麼?” “他家老太太病了。
”藹如接着說,“不過不要緊,是請他家一個世交姓陸的看的,已經好了。
” “那麼,他什麼時候動身呢?” 這就很難說了。
洪鈞信中寫着啟程赴京的日期未定,因為籌措川資,尚無把握。
不過,走是一定要走的;川資不敷,隻有在旅途中另行設法。
藹如完全了解他的信外之意,隻是不便向母親明說。
能明說的是泰安之約,“娘!”她反問一句:“我們什麼時候到泰山去燒香啊?” 李婆婆倒也爽快,開門見山地答說:“這就是我要問洪二爺什麼時候動身的道理,要湊合上他的日于。
我們早去了空等,遲去錯過了更不好。
” “不管他什麼時候到,我們反正照約定,二月十五之前在泰安等他就可以了。
” “也好!”李婆婆說,“二月十五還早。
” 二月十五還有三十多天,這在藹如可真是漫長的一段日子。
眼前隻有借紙筆傾訴積愫——這一次她毫無顧慮了,因為洪鈞不但信中表示,希望她有複信,而且傳遞的方式也替她安排好了。
将複信送到東海關一個姓潘的司事那裡,自會轉到。
就為了這封信,整整忙她兩天,寫了一遍又一遍,不是覺得詞意太露或者太澀,便是自嫌字醜。
最後自己都奇怪了,一向亢爽豁達,不甚注意細節,何以一下子變得這等放不開手了? 就因為這一念之轉,才能将複信送了出去。
派人向那潘司事問得很清楚,是由海道寄上海轉遞蘇州,估計最遲十日,必可到達。
那時正是洪鈞将要動身的時候,所以接到的下一封信,就必定可以得知他啟程的确期。
到了正月二十幾,她開始跟母親商量她們自己的行程。
名為商量,其實都是藹如的主意,挑定二月初八宜于出行的好日子動身,先到泰安,等跟洪鈞見了面,再上泰山燒香。
“啊!”藹如想起一件事,異常不安,“泰安也是大碼頭,客棧很多;事先沒有約定,到了那一天彼此怎麼見得着面?” “小姐不會現在寫信通知?”小王媽自作聰明地說。
“到哪裡去通知?人早離開蘇州了,此刻在哪裡都不知道。
” “怕什麼?隻要有心,還怕找不到?大不了破功夫,找人一家一家去問就是。
再說,進京會試都是同鄉結了幫走的,一問就知。
” “問都用不着問,”小王媽又插嘴了,“一聽就知。
” “聽蘇州話啊!” 藹如笑了,“這句話還算聰明。
好,”她說,“到時候就由你滿街去聽好了。
” 計議已定,打點行裝。
藹如私下數了數這些日子所積的私房,不過百把銀子,似乎不夠。
考慮了好一會,想起一處“财源”,立刻将小王媽悄悄找了來密談。
“你有多少錢存在銀号裡?” “細數記不得了。
一個折子上四百兩是定了期限的,另外一個折子大概有一百五六十兩,是活期。
” “你借一百兩銀子給我,我照銀号的利息貼還給你。
” “說什麼利息不利息,不過,小姐——” “你不要問我的用處。
”藹如搶着說道,“也别告訴婆婆。
” 小王媽便不再多說,隻将存折與圖章取了來,交與藹如。
這天下午,她帶着小翠上街采辦旅途需用的雜物,順便就到銀号提款,連同她的私蓄一共湊成二百兩,打了數目大小不等的十來張銀票,回來用個信封裝好,準備在泰安私下交與洪鈞。
哪知就在動身前夕,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即是東海關的那位潘司事。
他是潘葦如的本家侄子,曾經到望海閣來吃過花酒,見了面依稀相識;更因為有托他轉達書信這一重香火因緣,所以藹如接待得很殷勤。
幾句客套,一番茶罷,潘司事道明來意,“昨天接到洪三爺的來信,關照我來告訴你一聲,”他說,“洪三爺不進京了。
” “什麼?”藹如脫口相問,因為她還不曾聽清楚。
“洪三爺不進京會試了。
”潘司事略略提高了聲音說,“因為他家老太太的病很重。
” 這下是聽清楚了,但仍有疑問:“他家老太大的病,不是說好了嗎?” “那是年前的事。
過了年,又病了,是傷寒。
” 傷寒是性命出入的險症,難怪洪鈞不敢遠離。
藹如隻覺得自己的一顆心,不斷地往下沉;那片刻間,渾身乏力,連話都說不動了。
“洪三爺的運氣不好!這位老太太遲不病,早不病,偏偏這個緊要當口,來場傷寒。
唉!” 他這一聲長歎,恰如替藹如而發。
因為有此同感,又想到洪鈞既能托他傳遞書函口信到望海閣,可知決非泛泛之交,不妨跟他深一層去談。
“潘老爺,照我看,洪三爺這件事做錯了,他應該進京的。
”藹如解釋她的看法:“傷寒自然是重症,不過洪老太太這場病不要緊。
為什麼呢?我聽人說,傷寒最要緊的是,要服侍得周到,聽說洪太太極其賢惠,一定不會疏忽。
何況他家有位姓陸的世交,醫道很好的,洪三爺大可放心。
如果他進京中了進士,報喜報到蘇州,老太太一高興,用不着吃藥,病就好了。
這就是‘沖喜’。
潘老爺,你說是不是呢?” “不錯!你的話很有道理。
不過,你恐怕不大明白蘇州的鄉風。
蘇州人最講究這些‘過節’,又最喜歡在背後笑人。
洪三爺這趟如果進京,無論中與不中,都會落個話柄。
” 藹如很仔細地聽完他的話,也很細心地想了他的話,“不中,當然會落個話柄。
有刻薄的人會說:何苦!還不如不吃這趟辛苦,在家照應老娘的病,倒落個孝子的名聲。
可是中了呢?”她搖着頭說:“我想不通,有什麼可以叫人笑的?” “中了名聲更不好!”潘司事問道:“你知道不知道,什麼叫‘闱墨’?” “是在考場裡做的文章?” “對!中了以後,三場的文章,要刻印出來送人。
做得不好,人家說是僥幸得中,不算本事;若是做得好呢,就更有人笑:你看,虧他!老娘病得要死,他還能靜得下心來做文章。
” 潘司事又透露了一個消息:潘葦如得知洪鈞不赴會試,決定仍舊請他回煙台,在東海關幫忙。
已經去信緻意,請他在老母病愈以後,立即就道。
這個消息,對藹如來說,卻是一大安慰。
她原來不肯承認對洪鈞情有獨鐘,認為自己對他另眼相看,主要的隻是出于憐才之一念。
及至年前分手,方始領略到相思的滋味。
因而有時不免發愁,洪鈞會試高中,不論是做京官,或者至不濟“榜下即用”,放出去做知縣,除非分發到山東,或許還有不時見面的機會,不然兩地睽隔,朝思暮想,那種況味,實難消受。
如今有潘葦如的這番美意,料想洪鈞決無拒絕之理,豈非不久便可相見?即或不幸,洪老太太一病不起,丁憂的人不能做官應試,當幕友還是可以的,不過稍遲幾個月,仍可相聚。
這樣想着,愁懷一寬。
但對明日即将開始的泰山之行,卻不免有意興闌珊之感。
隻是她不敢說出來,因為她知道母親與她不同,她是以赴泰安之約為主,泰山燒香為副;而她母親卻正好相反,是沒有理由取消泰山之行的。
“我已經聽見潘老爺的話了。
”李婆婆也勸她女兒,“總是運氣還不到,你也不必替他難過。
這一趟上泰山,好好替他求一求,保佑他平安順遂。
” 這一下倒提醒了藹如,不妨在泰山燒香時,為洪鈞許個願;下科若能高中,一定要設法讓他到山東來一趟,雙雙上泰山進香還願,倒也是件極有趣的事。
于是依舊照原定的計劃行事,母女倆帶着小翠和男仆,取旱道迤逦往西,徑上泰山。
這一去一回,花了一個多月的功夫,入門但見累累青梅,梨花滿地。
藹如第一個念頭,便是想到去年此時,在奇山馳馬,為洪鈞所見,追蹤而來的往事。
忽忽一年,梨花如舊,而人事卻已曆過一番滄桑,從洪鈞想到萬士弘,由生離死别的傷感,勾起身世之痛,心情蕭索,什麼事都打不起興緻來了。
唯一的例外是探問洪鈞的音信。
如果有他的信,小王媽當然會說;見她始終不曾提到,也就不必多問。
因此,這一夜雖然歸途勞頓,竟是輾轉不眠,心中不斷在想,洪鈞到底怎麼了?他也應該知道她在想念,再忙,總也不至于連寫封信的功夫都沒有,而居然音信沉沉,是何道理? 第二天才開箱籠,整理什物;有幾部在省城裡買的筆記,歸入書架,卻意外地發現有一部簇新的《宋六十名家詞》,不免奇怪,便喚了小王媽來問。
“喔,”小王媽大為不安,自己在額頭上重重地敲了一下,“看我,記性這麼壞!是潘老爺送來的,還有洪三爺的信,我去拿。
” 藹如啼笑皆非,恨不得給她一巴掌。
但看到洪鈞的信,就什麼都丢開了。
她首先注意到信封上印的花樣是紅梅,便放了一半心,知道洪老太太仍然在世。
而拆信細看,則是哀愁滿紙,令人凄恻難受。
洪鈞的這封信很長。
先談他母親的病,說是已有轉機,不過這一好轉,得來非易,全家上下,都累得快病倒了。
延醫不必花費診金,但一天早晚兩趟請陸懋修來診視,開發轎馬,招待酒食,所費亦頗可觀。
接着是談他自己。
本科已經無望,唯有期諸三年之後。
隻是世路艱難,三年以後,是何光景,甚難預料。
如今唯一的希望,是老母早占勿藥,他能再應潘葦如的延攬,複回煙台。
最後才提到那部《宋六十名家詞》,說是江蘇官書局根據汲古閣的本子新刻的。
他知道她寂寞,特為買這部書,托“公車北上”的同鄉,帶到濟南,再寄煙台東海關,托潘司事轉交。
書不值錢,而不憚其煩地輾轉寄遞,無非“聊表寸心”。
這對藹如自是一種安慰,但愈覺得信中的語言親切,愈為洪鈞犯愁。
既怕他侍奉湯藥,累得病倒;又為他憂慮,鬧了一身的虧空,不知如何彌補? 悶損之餘,唯有翻翻洪鈞寄來的書,作為排遣。
最對勁的是李清照的詞,覺得她所描畫的那些日思春情,恰恰道着了自己的心境;所以一有感觸,便會想起李清照的詞。
這天在畫室中憑窗遠眺,想起洪鈞,不自覺地念道:“‘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唯有樓前流水,應志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這半阙“鳳凰台上憶吹蕭”剛剛念完,忽有一個念頭:何不抄兩首易安詞寄到蘇州,也讓他知道我“倚遍闌幹,隻是無情緒!” 于是從頭細看易安詞。
中年居孀以後的李清照,萬般凄涼,出語便是眼淚,與她此時的心境不合;隻有早期與夫婿睽隔,深閨獨處,閑愁所至,處處不離一個“他”,卻有好些現成的詞,可以追寄相思。
趁着一時高興,先抄了一首“點绛唇”,但改動了兩個字:“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幹,隻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碧海,望斷歸來路。
”那“碧海”二字是她所改,原文是“衰草”。
又抄了一首“烷溪沙”:“小院閑窗春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最得意的是,一首“添字采桑子”:“窗前種得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凄清,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她自覺寫景寫情,點滴凄清,無不貼切。
相信熟知煙台每多夜夢的洪鈞,一定能充分體會她天涯遙夜,竟夕相思,“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況味。
正在全神貫注的時候,聽得喊聲:“愛珠,愛珠!” 藹如一驚,回頭看時,是她母親在門口;再看窗外,暮色漸合,不由得詫異,辰光過得好快。
“吃過午飯,進這間屋子,整整一下午,在鼓搗些什麼?”李婆婆說,“開年到今朝,還沒有進賬過一文錢,你也該收收心了。
” 提起這話,将藹如的興緻掃得幹幹淨淨;暗暗歎口氣,合攏詞集,收起信箋,默默不語,聽她母親再說下去。
“今天有人來定席,我不知道你的意思怎麼樣?沒有答應。
” 如果是類似“打茶圍”的客人,藹如總是應酬的;定席宴客,她就要挑挑人了——李婆婆所說的“不知道你的意思怎麼樣?”正就是表示估量定席的客人或許不中她的意。
因此,藹如便問:“誰來定席?” “道台衙門的黃師爺。
” 提到此人,她便想起那晚上他念那首打油詩的猙獰面目;心裡像誤吞了一枚青蠅似地惡心。
原以為他當時一怒而去,從此便會絕迹于望海閣,不想還是不死心!這件事倒有些難以區處了。
“娘,”她沉着地問,“你是怎麼回答他的。
” “黃師爺也花得不少了,一口回絕,情面上說不過去。
他要的是後天的日子,我說那天有人定下了。
” “他倒沒有說改一天?” “是叫人來定的。
後天不空,自然回去請示。
說不定明天還會派人來。
” “一定會派人來。
”藹如答說,“明天如果再來,讓我來跟他說。
” 果不其然,第二天又來定席;不是派人來說,而是黃師爺親自登門。
黃委員不良于行,等他一瘸一拐地踏上樓梯,藹如已盈盈含笑,一團喜氣地迎在房門外面。
這在黃委員多少有意外之感。
想起那夜絕裾而去,口出惡聲,一句“睡到天明不要錢”,實在太惡毒也太下流,不由得臉上讪讪地,不甚得勁。
藹如裝作未見,喊得一聲:“黃老爺!”随即驚訝地問,“你老的腿怎麼了?” “前兩天喝醉酒了,摔了一跤。
” “你看你!”藹如埋怨着,“知道自己酒量淺,不會少喝些!” 一面說,一面去扶他的胳膊,順手将他手裡那根稱為“司的克”的洋拐棍接了過來,交給小王媽,然後親自攙扶着進屋。
“聽說你跟你媽到泰山燒香去了?” “是呀!回來才不多幾天。
”藹如回頭關照,“泡六安瓜片來!黃老爺不喝别種茶葉。
” 黃委員這個習慣,是望海閣中都知道的,藹如既有意如此吩咐,小王媽便跟她演雙簧,“瓜片不知道在哪裡?”她說,“那次小姐說,難得六安瓜片,是黃老爺愛喝的,是不是收起來了?” “對了!我收在樓下飯廳的錫罐子裡。
” 這一搭一檔,像煞有介事的做作,将黃委員搞得暈頭轉向,陶陶然地倒又像喝醉了酒。
定一定神說:“我昨天派人來定席,你媽說明天晚上不空。
那麼,後天呢?” 藹如先不答他的話,反問一句:“你老請哪位?” “請一位同鄉,從小的弟兄。
”黃委員說,“他指名要看看你。
是這麼一回事——” 原來黃委員這個總角之交名叫何百瑞,是鹹豐十年的進士,點了庶吉士不久,丁憂回籍。
如今二十七個月服制已滿,進京起複,路過山東,特地來訪故人。
一則是知交多年不見,再則是翰苑清班,前程無量,黃委員自然格外殷勤接待。
遍訪煙台名勝古迹之餘,何百瑞自己提起:“聽說煙台有一株名葩,香巢叫望海閣,黃大哥可知道?” “你想,我能說不知道?”黃委員向藹如說,“既然人家慕你的名,我怎好掃人家的興。
所以昨天派人來定席。
後天不行,就大後天;再晚可不成!人家的行期已經定了。
” 藹如靜靜地聽完,主意也就打定了,“那麼,黃老爺你還請了哪些陪客呢?”她問。
“日子還沒有定,怎好下帖子請陪客。
” “帖子未下,最好!”藹如欣快地說,“人家捧我,是看黃老爺的面子;我不能不識擡舉,也不能不給黃老爺做面子。
揀日不如撞日,倘或今天沒有應酬,你老就把何老爺請了來,吃個便飯,我是主人,就我們主客三個。
何老爺要看我,盡他橫看豎看看個夠!你老看好不好?” 那還有“不好”之理?紅姑娘邀客吃便飯,是極大的面子,足以在何百瑞面前交代過了! “痛快!痛快!”黃委員笑逐顔開地說,“不過要你請客,太不好意思。
” “這話,黃老爺就見外了!你老照應我們娘倆,哪裡少了?吃頓便飯算得了什麼?” “是,是!我錯了。
”黃委員答說,“今天晚上倒是有兩個飯局;不過,不去也不要緊。
” 他向藹如要了筆紙寫信,辭去飯局,派跟班用轎子将何百瑞接到望海閣來相叙。
※※※ 何百瑞三十出頭,約莫比黃委員小個十歲。
在藹如看,到底是翰林,一臉的書卷氣。
相形之下,黃委員就顯得怆俗了。
“曙,人在這裡!”黃委員指着藹如說:“她自己說的,橫看豎看盡你看個夠。
” “黃老爺,你也是!”藹如有些不好意思,“怪不得大家說你‘沒遮攔’。
” 那輕噴薄怒的神态,為藹如平添了幾分韻緻,何百瑞脫口贊道:“林下風範,名不虛傳。
” “哪裡當得起這個誇獎!” 她還在謙虛,黃委員已搶着說道:“她是名臣之裔。
”接着,便談到藹如的先世。
“這就無怪其然了!”何百瑞深感興趣,看着藹如率直問:“貴族是徐州的大族,如何坐視你們母女飄泊無依?” 這提到她的傷心之處,不願也不容易解釋,“總是命苦的緣故,先父去世得早,又遇到這樣的亂世。
”她靈機一動,覺得正好抓住機會作她的打算,“好得有黃老爺這位當我親生女兒一樣的大好人。
”說着,她伸手往黃委員脅下一穿,雙手抱住他的胳膊,偎依在肩下,看如嬌憨的女兒一般。
這就是她的打算,有意弄成這個圈套,好拘束黃委員,絕了他的非份之想。
何百瑞不明就裡,還歡然稱賀,更使得黃委員啼笑皆非,心有未甘了。
無奈玲戲剔透的藹如,早就估量到他必有這樣的心情,偏偏以假當真,放出全副手段,做足了孝順女兒的體貼柔順,終于使得黃委員回心轉意,覺得客中寂寞,果真有這樣一個善伺人意的義女,承歡解頤,也是難得的一件好事。
到開飯的時候,她坐在靠近黃委員的下首做主人。
一樣的斟酒布菜,而有不同的分寸,對何百瑞是客氣恭敬;對黃委員則是親切周到。
彼此雖無名份,卻已情如父女了。
閑談之中,提到泰山之遊,何百瑞問道:“你可曾到鬥姆宮去随喜?” 藹如笑笑不答,黃委員不免奇怪,仔細看一看他們的神色,知有踢跷,忍不住問道:“鬥姆宮是何所在?” “是個姑子庵。
”藹如答說。
“姑子庵又如何?” “黃大哥,你竟連泰山鬥姆宮是怎麼回事都不知道?那可真是孤陋寡聞了!” “怎麼?”黃委員問道:“莫非如鴛鴦湖畔的禅宇,亦效摩登伽女攝阿難的故事?” 藹如不懂這個佛經上的故事,但鴛鴦湖是知道的,“浙江嘉興怎麼樣?”她問。
“在太湖周圍,東南最富庶的地方,尼姑庵亦可成為冶遊之地。
”何百瑞答複她說,“其中以嘉興為最負盛名。
元朝有個慧秀,明朝的娟娘、惠容,都能詩善畫,色藝雙絕。
五百年來,流風未混;不讓泰山的姑子,獨擅其美。
” “原來泰山的姑子也是如此!”黃委員笑道:“我倒真是孤陋寡聞了。
” “真正罪過!”藹如接口說道,“佛門清淨之地,她們也不怕下地獄!” “隻要是脂粉地獄,又何憚此行!” 黃委員說罷大笑,神态又涉于輕佻放蕩了。
藹如存着戒心,便格外矜持。
何百瑞看在眼裡,恍然有悟,覺得不宜再談給情豔屑,便換了話題,談時局,談人物,且談且飲,直到二更天,方始興盡而散。
※※※ 第二天下午,黃委員又獨自來訪。
那神态與平時不同,面色莊重,舉上沉着,倒像要來談什麼了不起的正事似地。
藹如有些不安,不知道他打的是什麼主意?惟有抱定宗旨,隻當他一位長輩看待。
所以敬茶奉煙,禮數雖很周到,卻不苟言笑,靜靜地坐在下首,等他發話。
“藹如,”黃委員用很清楚的聲音說:“我聽到一個傳說,老早就想問你了。
怕你忌諱,或者不願意說,所以沒有問你。
” “喔,”藹如很謹慎地答道:“黃老爺再明白不過,像我這種身份,最容易惹人議論。
不
急景凋年,望海閣中不似平時那樣熱鬧。
她學畫讀書,供花焚香之餘,一天總要好幾遍取出洪鈞的詩箋來玩味。
常常萦繞在她心頭的,是“遠書歸夢兩悠悠”這一句。
詩中的意思很明顯,是在盼望她的書信;她亦很想寫封信,談談别後的境況,尤其是要問一問發榜的消息。
計算日程,應已回到蘇州;她也有他圓峤巷的地址,但總覺得貿然寄信到他家,似乎不甚相宜。
因而遲疑不決,成了一樁心事。
心事終于解消了——年初五接到洪鈞的信,厚甸甸地,接到手中,心裡先就有掩抑不住的喜悅,急急回到畫室,關上房門,剛拆開信封,隻聽門外喊:“愛珠!可是蘇州有信來了?” “是啊!” 藹如本打算一個人悄悄細讀的,此時不能不公開了。
打開房門,隻見除了李婆婆以外,還有小王媽和阿翠。
從她們的眼神中,她可以看出她們所關切的是什麼? “洪三爺中了!” “謝天謝地。
”小王媽長長地透了口氣。
“虧他!”李婆婆也很高興:“還說些什麼?” “他家老太太病了。
”藹如接着說,“不過不要緊,是請他家一個世交姓陸的看的,已經好了。
” “那麼,他什麼時候動身呢?” 這就很難說了。
洪鈞信中寫着啟程赴京的日期未定,因為籌措川資,尚無把握。
不過,走是一定要走的;川資不敷,隻有在旅途中另行設法。
藹如完全了解他的信外之意,隻是不便向母親明說。
能明說的是泰安之約,“娘!”她反問一句:“我們什麼時候到泰山去燒香啊?” 李婆婆倒也爽快,開門見山地答說:“這就是我要問洪二爺什麼時候動身的道理,要湊合上他的日于。
我們早去了空等,遲去錯過了更不好。
” “不管他什麼時候到,我們反正照約定,二月十五之前在泰安等他就可以了。
” “也好!”李婆婆說,“二月十五還早。
” 二月十五還有三十多天,這在藹如可真是漫長的一段日子。
眼前隻有借紙筆傾訴積愫——這一次她毫無顧慮了,因為洪鈞不但信中表示,希望她有複信,而且傳遞的方式也替她安排好了。
将複信送到東海關一個姓潘的司事那裡,自會轉到。
就為了這封信,整整忙她兩天,寫了一遍又一遍,不是覺得詞意太露或者太澀,便是自嫌字醜。
最後自己都奇怪了,一向亢爽豁達,不甚注意細節,何以一下子變得這等放不開手了? 就因為這一念之轉,才能将複信送了出去。
派人向那潘司事問得很清楚,是由海道寄上海轉遞蘇州,估計最遲十日,必可到達。
那時正是洪鈞将要動身的時候,所以接到的下一封信,就必定可以得知他啟程的确期。
到了正月二十幾,她開始跟母親商量她們自己的行程。
名為商量,其實都是藹如的主意,挑定二月初八宜于出行的好日子動身,先到泰安,等跟洪鈞見了面,再上泰山燒香。
“啊!”藹如想起一件事,異常不安,“泰安也是大碼頭,客棧很多;事先沒有約定,到了那一天彼此怎麼見得着面?” “小姐不會現在寫信通知?”小王媽自作聰明地說。
“到哪裡去通知?人早離開蘇州了,此刻在哪裡都不知道。
” “怕什麼?隻要有心,還怕找不到?大不了破功夫,找人一家一家去問就是。
再說,進京會試都是同鄉結了幫走的,一問就知。
” “問都用不着問,”小王媽又插嘴了,“一聽就知。
” “聽蘇州話啊!” 藹如笑了,“這句話還算聰明。
好,”她說,“到時候就由你滿街去聽好了。
” 計議已定,打點行裝。
藹如私下數了數這些日子所積的私房,不過百把銀子,似乎不夠。
考慮了好一會,想起一處“财源”,立刻将小王媽悄悄找了來密談。
“你有多少錢存在銀号裡?” “細數記不得了。
一個折子上四百兩是定了期限的,另外一個折子大概有一百五六十兩,是活期。
” “你借一百兩銀子給我,我照銀号的利息貼還給你。
” “說什麼利息不利息,不過,小姐——” “你不要問我的用處。
”藹如搶着說道,“也别告訴婆婆。
” 小王媽便不再多說,隻将存折與圖章取了來,交與藹如。
這天下午,她帶着小翠上街采辦旅途需用的雜物,順便就到銀号提款,連同她的私蓄一共湊成二百兩,打了數目大小不等的十來張銀票,回來用個信封裝好,準備在泰安私下交與洪鈞。
哪知就在動身前夕,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即是東海關的那位潘司事。
他是潘葦如的本家侄子,曾經到望海閣來吃過花酒,見了面依稀相識;更因為有托他轉達書信這一重香火因緣,所以藹如接待得很殷勤。
幾句客套,一番茶罷,潘司事道明來意,“昨天接到洪三爺的來信,關照我來告訴你一聲,”他說,“洪三爺不進京了。
” “什麼?”藹如脫口相問,因為她還不曾聽清楚。
“洪三爺不進京會試了。
”潘司事略略提高了聲音說,“因為他家老太太的病很重。
” 這下是聽清楚了,但仍有疑問:“他家老太大的病,不是說好了嗎?” “那是年前的事。
過了年,又病了,是傷寒。
” 傷寒是性命出入的險症,難怪洪鈞不敢遠離。
藹如隻覺得自己的一顆心,不斷地往下沉;那片刻間,渾身乏力,連話都說不動了。
“洪三爺的運氣不好!這位老太太遲不病,早不病,偏偏這個緊要當口,來場傷寒。
唉!” 他這一聲長歎,恰如替藹如而發。
因為有此同感,又想到洪鈞既能托他傳遞書函口信到望海閣,可知決非泛泛之交,不妨跟他深一層去談。
“潘老爺,照我看,洪三爺這件事做錯了,他應該進京的。
”藹如解釋她的看法:“傷寒自然是重症,不過洪老太太這場病不要緊。
為什麼呢?我聽人說,傷寒最要緊的是,要服侍得周到,聽說洪太太極其賢惠,一定不會疏忽。
何況他家有位姓陸的世交,醫道很好的,洪三爺大可放心。
如果他進京中了進士,報喜報到蘇州,老太太一高興,用不着吃藥,病就好了。
這就是‘沖喜’。
潘老爺,你說是不是呢?” “不錯!你的話很有道理。
不過,你恐怕不大明白蘇州的鄉風。
蘇州人最講究這些‘過節’,又最喜歡在背後笑人。
洪三爺這趟如果進京,無論中與不中,都會落個話柄。
” 藹如很仔細地聽完他的話,也很細心地想了他的話,“不中,當然會落個話柄。
有刻薄的人會說:何苦!還不如不吃這趟辛苦,在家照應老娘的病,倒落個孝子的名聲。
可是中了呢?”她搖着頭說:“我想不通,有什麼可以叫人笑的?” “中了名聲更不好!”潘司事問道:“你知道不知道,什麼叫‘闱墨’?” “是在考場裡做的文章?” “對!中了以後,三場的文章,要刻印出來送人。
做得不好,人家說是僥幸得中,不算本事;若是做得好呢,就更有人笑:你看,虧他!老娘病得要死,他還能靜得下心來做文章。
” 潘司事又透露了一個消息:潘葦如得知洪鈞不赴會試,決定仍舊請他回煙台,在東海關幫忙。
已經去信緻意,請他在老母病愈以後,立即就道。
這個消息,對藹如來說,卻是一大安慰。
她原來不肯承認對洪鈞情有獨鐘,認為自己對他另眼相看,主要的隻是出于憐才之一念。
及至年前分手,方始領略到相思的滋味。
因而有時不免發愁,洪鈞會試高中,不論是做京官,或者至不濟“榜下即用”,放出去做知縣,除非分發到山東,或許還有不時見面的機會,不然兩地睽隔,朝思暮想,那種況味,實難消受。
如今有潘葦如的這番美意,料想洪鈞決無拒絕之理,豈非不久便可相見?即或不幸,洪老太太一病不起,丁憂的人不能做官應試,當幕友還是可以的,不過稍遲幾個月,仍可相聚。
這樣想着,愁懷一寬。
但對明日即将開始的泰山之行,卻不免有意興闌珊之感。
隻是她不敢說出來,因為她知道母親與她不同,她是以赴泰安之約為主,泰山燒香為副;而她母親卻正好相反,是沒有理由取消泰山之行的。
“我已經聽見潘老爺的話了。
”李婆婆也勸她女兒,“總是運氣還不到,你也不必替他難過。
這一趟上泰山,好好替他求一求,保佑他平安順遂。
” 這一下倒提醒了藹如,不妨在泰山燒香時,為洪鈞許個願;下科若能高中,一定要設法讓他到山東來一趟,雙雙上泰山進香還願,倒也是件極有趣的事。
于是依舊照原定的計劃行事,母女倆帶着小翠和男仆,取旱道迤逦往西,徑上泰山。
這一去一回,花了一個多月的功夫,入門但見累累青梅,梨花滿地。
藹如第一個念頭,便是想到去年此時,在奇山馳馬,為洪鈞所見,追蹤而來的往事。
忽忽一年,梨花如舊,而人事卻已曆過一番滄桑,從洪鈞想到萬士弘,由生離死别的傷感,勾起身世之痛,心情蕭索,什麼事都打不起興緻來了。
唯一的例外是探問洪鈞的音信。
如果有他的信,小王媽當然會說;見她始終不曾提到,也就不必多問。
因此,這一夜雖然歸途勞頓,竟是輾轉不眠,心中不斷在想,洪鈞到底怎麼了?他也應該知道她在想念,再忙,總也不至于連寫封信的功夫都沒有,而居然音信沉沉,是何道理? 第二天才開箱籠,整理什物;有幾部在省城裡買的筆記,歸入書架,卻意外地發現有一部簇新的《宋六十名家詞》,不免奇怪,便喚了小王媽來問。
“喔,”小王媽大為不安,自己在額頭上重重地敲了一下,“看我,記性這麼壞!是潘老爺送來的,還有洪三爺的信,我去拿。
” 藹如啼笑皆非,恨不得給她一巴掌。
但看到洪鈞的信,就什麼都丢開了。
她首先注意到信封上印的花樣是紅梅,便放了一半心,知道洪老太太仍然在世。
而拆信細看,則是哀愁滿紙,令人凄恻難受。
洪鈞的這封信很長。
先談他母親的病,說是已有轉機,不過這一好轉,得來非易,全家上下,都累得快病倒了。
延醫不必花費診金,但一天早晚兩趟請陸懋修來診視,開發轎馬,招待酒食,所費亦頗可觀。
接着是談他自己。
本科已經無望,唯有期諸三年之後。
隻是世路艱難,三年以後,是何光景,甚難預料。
如今唯一的希望,是老母早占勿藥,他能再應潘葦如的延攬,複回煙台。
最後才提到那部《宋六十名家詞》,說是江蘇官書局根據汲古閣的本子新刻的。
他知道她寂寞,特為買這部書,托“公車北上”的同鄉,帶到濟南,再寄煙台東海關,托潘司事轉交。
書不值錢,而不憚其煩地輾轉寄遞,無非“聊表寸心”。
這對藹如自是一種安慰,但愈覺得信中的語言親切,愈為洪鈞犯愁。
既怕他侍奉湯藥,累得病倒;又為他憂慮,鬧了一身的虧空,不知如何彌補? 悶損之餘,唯有翻翻洪鈞寄來的書,作為排遣。
最對勁的是李清照的詞,覺得她所描畫的那些日思春情,恰恰道着了自己的心境;所以一有感觸,便會想起李清照的詞。
這天在畫室中憑窗遠眺,想起洪鈞,不自覺地念道:“‘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唯有樓前流水,應志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這半阙“鳳凰台上憶吹蕭”剛剛念完,忽有一個念頭:何不抄兩首易安詞寄到蘇州,也讓他知道我“倚遍闌幹,隻是無情緒!” 于是從頭細看易安詞。
中年居孀以後的李清照,萬般凄涼,出語便是眼淚,與她此時的心境不合;隻有早期與夫婿睽隔,深閨獨處,閑愁所至,處處不離一個“他”,卻有好些現成的詞,可以追寄相思。
趁着一時高興,先抄了一首“點绛唇”,但改動了兩個字:“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幹,隻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碧海,望斷歸來路。
”那“碧海”二字是她所改,原文是“衰草”。
又抄了一首“烷溪沙”:“小院閑窗春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最得意的是,一首“添字采桑子”:“窗前種得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凄清,愁損離人,不慣起來聽!”她自覺寫景寫情,點滴凄清,無不貼切。
相信熟知煙台每多夜夢的洪鈞,一定能充分體會她天涯遙夜,竟夕相思,“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況味。
正在全神貫注的時候,聽得喊聲:“愛珠,愛珠!” 藹如一驚,回頭看時,是她母親在門口;再看窗外,暮色漸合,不由得詫異,辰光過得好快。
“吃過午飯,進這間屋子,整整一下午,在鼓搗些什麼?”李婆婆說,“開年到今朝,還沒有進賬過一文錢,你也該收收心了。
” 提起這話,将藹如的興緻掃得幹幹淨淨;暗暗歎口氣,合攏詞集,收起信箋,默默不語,聽她母親再說下去。
“今天有人來定席,我不知道你的意思怎麼樣?沒有答應。
” 如果是類似“打茶圍”的客人,藹如總是應酬的;定席宴客,她就要挑挑人了——李婆婆所說的“不知道你的意思怎麼樣?”正就是表示估量定席的客人或許不中她的意。
因此,藹如便問:“誰來定席?” “道台衙門的黃師爺。
” 提到此人,她便想起那晚上他念那首打油詩的猙獰面目;心裡像誤吞了一枚青蠅似地惡心。
原以為他當時一怒而去,從此便會絕迹于望海閣,不想還是不死心!這件事倒有些難以區處了。
“娘,”她沉着地問,“你是怎麼回答他的。
” “黃師爺也花得不少了,一口回絕,情面上說不過去。
他要的是後天的日子,我說那天有人定下了。
” “他倒沒有說改一天?” “是叫人來定的。
後天不空,自然回去請示。
說不定明天還會派人來。
” “一定會派人來。
”藹如答說,“明天如果再來,讓我來跟他說。
” 果不其然,第二天又來定席;不是派人來說,而是黃師爺親自登門。
黃委員不良于行,等他一瘸一拐地踏上樓梯,藹如已盈盈含笑,一團喜氣地迎在房門外面。
這在黃委員多少有意外之感。
想起那夜絕裾而去,口出惡聲,一句“睡到天明不要錢”,實在太惡毒也太下流,不由得臉上讪讪地,不甚得勁。
藹如裝作未見,喊得一聲:“黃老爺!”随即驚訝地問,“你老的腿怎麼了?” “前兩天喝醉酒了,摔了一跤。
” “你看你!”藹如埋怨着,“知道自己酒量淺,不會少喝些!” 一面說,一面去扶他的胳膊,順手将他手裡那根稱為“司的克”的洋拐棍接了過來,交給小王媽,然後親自攙扶着進屋。
“聽說你跟你媽到泰山燒香去了?” “是呀!回來才不多幾天。
”藹如回頭關照,“泡六安瓜片來!黃老爺不喝别種茶葉。
” 黃委員這個習慣,是望海閣中都知道的,藹如既有意如此吩咐,小王媽便跟她演雙簧,“瓜片不知道在哪裡?”她說,“那次小姐說,難得六安瓜片,是黃老爺愛喝的,是不是收起來了?” “對了!我收在樓下飯廳的錫罐子裡。
” 這一搭一檔,像煞有介事的做作,将黃委員搞得暈頭轉向,陶陶然地倒又像喝醉了酒。
定一定神說:“我昨天派人來定席,你媽說明天晚上不空。
那麼,後天呢?” 藹如先不答他的話,反問一句:“你老請哪位?” “請一位同鄉,從小的弟兄。
”黃委員說,“他指名要看看你。
是這麼一回事——” 原來黃委員這個總角之交名叫何百瑞,是鹹豐十年的進士,點了庶吉士不久,丁憂回籍。
如今二十七個月服制已滿,進京起複,路過山東,特地來訪故人。
一則是知交多年不見,再則是翰苑清班,前程無量,黃委員自然格外殷勤接待。
遍訪煙台名勝古迹之餘,何百瑞自己提起:“聽說煙台有一株名葩,香巢叫望海閣,黃大哥可知道?” “你想,我能說不知道?”黃委員向藹如說,“既然人家慕你的名,我怎好掃人家的興。
所以昨天派人來定席。
後天不行,就大後天;再晚可不成!人家的行期已經定了。
” 藹如靜靜地聽完,主意也就打定了,“那麼,黃老爺你還請了哪些陪客呢?”她問。
“日子還沒有定,怎好下帖子請陪客。
” “帖子未下,最好!”藹如欣快地說,“人家捧我,是看黃老爺的面子;我不能不識擡舉,也不能不給黃老爺做面子。
揀日不如撞日,倘或今天沒有應酬,你老就把何老爺請了來,吃個便飯,我是主人,就我們主客三個。
何老爺要看我,盡他橫看豎看看個夠!你老看好不好?” 那還有“不好”之理?紅姑娘邀客吃便飯,是極大的面子,足以在何百瑞面前交代過了! “痛快!痛快!”黃委員笑逐顔開地說,“不過要你請客,太不好意思。
” “這話,黃老爺就見外了!你老照應我們娘倆,哪裡少了?吃頓便飯算得了什麼?” “是,是!我錯了。
”黃委員答說,“今天晚上倒是有兩個飯局;不過,不去也不要緊。
” 他向藹如要了筆紙寫信,辭去飯局,派跟班用轎子将何百瑞接到望海閣來相叙。
※※※ 何百瑞三十出頭,約莫比黃委員小個十歲。
在藹如看,到底是翰林,一臉的書卷氣。
相形之下,黃委員就顯得怆俗了。
“曙,人在這裡!”黃委員指着藹如說:“她自己說的,橫看豎看盡你看個夠。
” “黃老爺,你也是!”藹如有些不好意思,“怪不得大家說你‘沒遮攔’。
” 那輕噴薄怒的神态,為藹如平添了幾分韻緻,何百瑞脫口贊道:“林下風範,名不虛傳。
” “哪裡當得起這個誇獎!” 她還在謙虛,黃委員已搶着說道:“她是名臣之裔。
”接着,便談到藹如的先世。
“這就無怪其然了!”何百瑞深感興趣,看着藹如率直問:“貴族是徐州的大族,如何坐視你們母女飄泊無依?” 這提到她的傷心之處,不願也不容易解釋,“總是命苦的緣故,先父去世得早,又遇到這樣的亂世。
”她靈機一動,覺得正好抓住機會作她的打算,“好得有黃老爺這位當我親生女兒一樣的大好人。
”說着,她伸手往黃委員脅下一穿,雙手抱住他的胳膊,偎依在肩下,看如嬌憨的女兒一般。
這就是她的打算,有意弄成這個圈套,好拘束黃委員,絕了他的非份之想。
何百瑞不明就裡,還歡然稱賀,更使得黃委員啼笑皆非,心有未甘了。
無奈玲戲剔透的藹如,早就估量到他必有這樣的心情,偏偏以假當真,放出全副手段,做足了孝順女兒的體貼柔順,終于使得黃委員回心轉意,覺得客中寂寞,果真有這樣一個善伺人意的義女,承歡解頤,也是難得的一件好事。
到開飯的時候,她坐在靠近黃委員的下首做主人。
一樣的斟酒布菜,而有不同的分寸,對何百瑞是客氣恭敬;對黃委員則是親切周到。
彼此雖無名份,卻已情如父女了。
閑談之中,提到泰山之遊,何百瑞問道:“你可曾到鬥姆宮去随喜?” 藹如笑笑不答,黃委員不免奇怪,仔細看一看他們的神色,知有踢跷,忍不住問道:“鬥姆宮是何所在?” “是個姑子庵。
”藹如答說。
“姑子庵又如何?” “黃大哥,你竟連泰山鬥姆宮是怎麼回事都不知道?那可真是孤陋寡聞了!” “怎麼?”黃委員問道:“莫非如鴛鴦湖畔的禅宇,亦效摩登伽女攝阿難的故事?” 藹如不懂這個佛經上的故事,但鴛鴦湖是知道的,“浙江嘉興怎麼樣?”她問。
“在太湖周圍,東南最富庶的地方,尼姑庵亦可成為冶遊之地。
”何百瑞答複她說,“其中以嘉興為最負盛名。
元朝有個慧秀,明朝的娟娘、惠容,都能詩善畫,色藝雙絕。
五百年來,流風未混;不讓泰山的姑子,獨擅其美。
” “原來泰山的姑子也是如此!”黃委員笑道:“我倒真是孤陋寡聞了。
” “真正罪過!”藹如接口說道,“佛門清淨之地,她們也不怕下地獄!” “隻要是脂粉地獄,又何憚此行!” 黃委員說罷大笑,神态又涉于輕佻放蕩了。
藹如存着戒心,便格外矜持。
何百瑞看在眼裡,恍然有悟,覺得不宜再談給情豔屑,便換了話題,談時局,談人物,且談且飲,直到二更天,方始興盡而散。
※※※ 第二天下午,黃委員又獨自來訪。
那神态與平時不同,面色莊重,舉上沉着,倒像要來談什麼了不起的正事似地。
藹如有些不安,不知道他打的是什麼主意?惟有抱定宗旨,隻當他一位長輩看待。
所以敬茶奉煙,禮數雖很周到,卻不苟言笑,靜靜地坐在下首,等他發話。
“藹如,”黃委員用很清楚的聲音說:“我聽到一個傳說,老早就想問你了。
怕你忌諱,或者不願意說,所以沒有問你。
” “喔,”藹如很謹慎地答道:“黃老爺再明白不過,像我這種身份,最容易惹人議論。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