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關燈
謝!”洪鈞看他滿面春風,“你呢?不用說,一定很得意!” “碰巧了!三個題目,我在‘窗課’中都做過,讨了個大便宜。

    ” “恭喜,恭喜!你是必中的了。

    ” “也不見得。

    ”吳大澄站定了腳:“洪貴來‘接場’了。

    ” 洪貴是洪鈞的仆人,喜歡多話,一面接主人回客棧;一面便報告這三天的新聞。

    洪鈞懶得聽他,可是最後談到一個消息,就連吳大澄也不能不注意了。

     這個消息是:曾國藩無須交卸兩江總督關防,亦無庸前往安慶,仍舊駐紮金陵,妥議調度。

    李鴻章出圍以後,仍回江蘇巡撫本任。

     “真的有這樣的消息?”吳大澄問。

     消息當然不假。

    吳大澄從他口中證實以後,大為興奮;議論滔滔,說是朝廷這樣處置,才得理事之平;否則,曾國藩以百戰功高的勳臣,況當垂暮之年,還要栉風沐雨,親臨戰陣,未免令人寒心。

     吳大澄雖一向好談時局,而洪鈞仍覺奇怪,當此個人窮通得失的關頭,何以還有這麼大的興緻去管旁人的閑事?因此,他不搭腔,隻跟吳大澄交換“闱墨”細讀。

    讀罷自覺不如,心裡就很不是滋味——其實吳大澄的三文一詩,亦不見得出色;不過不比較,不知道自己的閣作差到如何程度。

    鄉會試三場都重在第一場;第一場不好,要想榜上有名就難了。

     為此,洪鈞郁郁不樂,吃過晚飯,老早就上了床。

    因為疲累過甚,頭一着枕,便即入夢,一覺睡到天亮,又得趕第二場。

     第二場考“五經”;第三場試“策問”。

    闱作一場比一場容易,而洪鈞的心情卻一場比一場沉重。

    三場已罷,靜候發榜;這得二十天的功夫,洪鈞跟吳大澄商量,打算先回蘇州,到發榜前幾天再來。

     “這又何必?如果你看得開,能在家坐等佳音,不再來了,那倒不妨早走。

    否則——”吳大澄沒有再說下去。

     洪鈞意會得到,再說下去就是煞風景的話了。

    下月初特為由蘇州趕來候榜,倘或名落孫山,其情格外難堪。

    那麼,回去了不再來呢? 平心靜氣地忖度,發榜日近,焦慮愈甚。

    到了揭曉之日,如在江甯,至遲當天午夜可知下落,如在蘇州,最快也得第二天晚上;這一晝夜的時間,豈是容易忍受的。

    何況,中了才有“報房”星夜趕個“頭報”;不中則消息沉沉,那種日子,如作“聊齋志異”的蒲松齡所自道:“迨望報也,草木皆驚,夢想亦幻。

    時作一得志想,則頃刻而樓閣俱成;作一失意想,則瞬息而骸骨已朽。

    此際行坐難安,則似被絷之猿。

    ”如何捱得過? “文卿!”吳大澄看他臉上,知他心裡,從容勸道:“鄉試不比會試;會試過後,接着就是殿試,非同小可。

    鄉試原有以文會友的意味在内,中不中是一回事,能不能借此機會,交結同鄉賢豪,又是一回事。

    再說,‘三場辛苦磨成鬼’,出闱亦該有所補償。

    人生行樂耳,這一次如果僥幸,既要應酬親友,又要打點進京,何來‘行樂’的功夫。

    萬一名落孫山,說實話,我就沒有選歌征色的興緻。

    文卿,所謂‘行樂’,正在這混饨不明的時候。

    你聽我的勸,這候榜的二十天之中,朝朝寒食,夜夜元宵,樂事正多。

    我亦看出來了,你這次行資不豐;這是小事,交代在我身上好了。

    走!‘吃夢’去!” “吃夢”是由來已久的一種習俗。

    出闱的舉子,相約尋歡作樂,不出份子;及至“夢想”實現,則“吃夢”的賒欠,落第者可以不管,自有“新貴人”欣然料理。

     “吃夢”所在,不是畫肪,便是河房。

    本來金陵劫火,燒盡了柳葉桃根;流散在四方的莺莺燕燕,來尋舊巢,重理故業,漸漸又有山溫水軟的模樣。

    可是,南部煙花要複舊觀,卻有才難之歎。

    因為“秦淮世家”,大約以十年為一代;代代相承,則人才輩出。

    十餘載中斷,便成青黃不接之勢;舉目所見,無非豆宏梢頭的雛妓,有人稱之為“白門新柳”。

     這些“新柳”的假母,都是當年秦淮河上豔名四播的人物;如今秋娘老去,空說纏綿。

    便有人拿她們與“新柳”對稱,視作“白門衰柳”。

     非新即衰,何能入得了洪鈞的眼?因此,“吃夢”之時,他雖一樣“傍花随柳過前川”,卻不但“心中無妓”,而且“目中無妓”;有那略略看得上眼的,隻拿來與藹如一比,立刻就興緻索然了。

     因為如此,更感相思之苦。

    每日倦遊歸來,總想到要給藹如寫信;但提筆躊躇,先有紙短情長,無由細訴的感覺。

    這天難得清閑,在燈下讀“李義山集”消遣,忽然得了個靈感,何不捎幾首詩寄去? “對!”他自語着,玉谿生的詩,迷離倘忄兄,深情默注,必有可以表達自己此時心境的好句子!這樣想着,興緻勃勃地凝神思索,很快地集成了一首七絕: “郁金堂北畫樓東,玉女窗虛五夜風。

    縱使有花兼有月,松醒一醉與誰同?” 拿筆寫了下來,重吟一遍;覺得詩中毛病倒沒有,隻是太俗大淺了一些,不足以描畫刻骨相思。

    于是聲調一變,強說“愁”字: “白門寥落意多違,珠箔飄燈獨自歸。

    盡日傷心人不見,殘燈向曉夢清晖。

    ” 他對起句很滿意,覺得妙手偶得,十分貼切。

    第二句也是這一陣子“吃夢”,往往中途逃席的寫實。

    隻是夢既無憑,信亦沓然;洪鈞略略翻了翻李義山集,又集成了一首,是“尤”字韻: “遠書歸夢兩悠悠,樓上黃昏欲望休,半曲新詞寫綿紙,不知供得幾多愁?” 這是寫到了望海閣上;遙想天涯此時,有人不寐,那光景是: “鳳尾香羅薄幾重,月斜樓上五更鐘。

    定知身在情長在,心有靈犀一點通。

    ” 集成四首,也就夠了。

    自己重讀一遍,并不滿意,不過有幾句是道着了癢處。

    心想,這不是文場角藝,工拙都無所謂;寄到煙台,能讓藹如細細吟詠,排遣一天半天的寂寞,自己這番小小的心思,就算不虛擲了。

     ※※※ 發榜定在十二月初十。

    應試舉子超過一萬;三場卷子,三萬多本,能在一個月内看完,總算很快的了——這是主司方便了他人,也方便了自己;趕着看完,早早畢事,大家都可以趕在年前到家。

     鄉試取中的名額,是有一定的,稱為“解額”。

    除北閨以外,江南的解額最多,總計一百十四名,其實不及浙江、江西兩省來得容易中;因為這兩省的解額,各為九十四名,而應試的舉子,不過五六千,較之包括江蘇、安徽兩省的江南解額,平均百中取一,要讨便宜得多。

     尤其是這一科,連百中取一的比數都不到;因而自覺場中不甚得意的人,都惴惴然不敢存什麼奢望。

    當然,有些人是有把握的;像吳大澄,不但他自己有信心,看過他闱墨的人,亦無不交相推許,說在必中之列。

     “今晚上如何?”十二月初十一早,他問洪鈞,“找個什麼清靜的地方去候榜?” “我看就在客棧吧!”洪鈞答說,“我幫你照料也方便些。

    ” 這是說,他不以為自己會中;而吳大澄則必有好音,到時候開發賞錢,打發“報房”分頭報捷,招待賀客,有一整夜的忙碌,必得有他幫着照料。

     “何以見得我要人照料?”吳大澄矜持地微笑,“我決不相信你會榜上無名。

    ” “到時候看吧!” 這個“時候”是在黃昏;寫榜通常是酉時開始。

    主考、房考、監臨、提調,所謂“内簾”與“外簾”的官員,都是全副公服,列坐“至公堂”上,一面拆彌封,一面對朱卷,拆一名,寫一名。

    名條随即由門縫中塞了出來,“報房”是早有準備的,一看名字,便知道該往何處報捷。

    頭報之後有二報,二報之後有三報;越是富家子弟,越是名字中得高,報捷的人越多。

     可是由門縫中塞出來的第一張名條,不是解元,而是第六名——不知哪一朝代傳下來的規矩,寫榜從第六名開始。

     第一名至第五名稱為“五經魁”——早年的規制,鄉試會試,皆是所謂“分經中式”,主司在第二場就“易、尚書、詩、春秋、禮記”這五經,各出四題;士子各占一經,平日專攻哪一門,便選哪一門的四個題目做。

    當然,既是各占一經,便必然有五個人各冠一經。

    攻易的最占便宜,可得解元,其次是尚書,再次是詩、春秋、禮記,第一至第五名的次第,即是經排列的順序。

    這就是士林中豔稱的“五經魁首”,簡稱為“五經魁”。

     從乾隆五十三年以後,各占一經的規例取消,士子必須通五經方有中式的希望。

    但“五經魁”的名目,實亡而名存,仍舊照相沿的規矩,到最後方始揭曉。

    其時總在三更天,闱中執事雜役,以及内外簾官帶入闱的家丁,都準到“至公堂”前觀看,每人手中一對紅燭,照得霞光潋滟,绮麗非凡,名為“鬧五魁”。

    手中那對燃過吹熄的殘燭,據說為蒙童點來讀書,可長智慧;又說在産房燃點,對催生有奇效。

    所以出闱以後用來送人,還是一樣頗為珍貴的禮物。

     “候榜的滋味,算是領略到了。

    ”到了十點鐘,洪鈞有些沉不住氣了,苦笑着念了蒲松齡的一段文章,“‘迨望報也,草木皆驚,夢想亦幻。

    時作一得志想,則頃刻而樓閣俱成;作一失意想,則瞬息而骸骨已朽。

    此際行坐難安,則似被絷之猿。

    忽然而飛騎傳入——’” 下文尚未出口,隻聽鑼聲當當,自遠而近;不由得噤口側耳,屏息靜聽。

    鑼聲自低而高,複由高而低,之後越過客棧,報到别家去了。

     “‘報條無我;此時神情猝變,嗒然若死,則似饣甘毒之蠅,弄之亦不覺也’,”洪鈞解嘲似地問:“清卿,我總還不緻于如此不堪吧?” 在細玩一通新出土殘碑拓片的吳大澄,表面平靜,内心卻比洪鈞還要緊張。

    因為他不但自許必中,而且自信名次會中得很高,如果已有七八十名揭曉,尚無消息,看來兇多吉少。

    因此,答話的聲音便有些不大自然,“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他念了兩句杜詩,搖搖頭沒有再說一句。

     鑼聲又響了!這次是清清楚楚聽明白,止于招賢客棧,由大門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