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關燈
小
中
大
,突然心頭一陣酸、一陣緊,擠出兩行熱淚。
這兩行熱淚中,有感激、有牢騷、有辛酸,一發不可收拾。
以緻李小紅家上上下下聞聲都驚愕不上。
然而陳銮何以痛哭流涕,除了他自己,隻有李小紅知道,不過她卻絕口不言。
陳銮亦真不負期許,這一年就中了舉人;第二年庚辰科會試聯捷成進士。
殿試既畢,金殿胪唱,高高中了一甲第三名。
因為陳繼昌連中三元,皇帝且曾特為賦詩志喜的緣故,這一榜天下知名,李小紅亦聽人說起,探花是湖北的陳銮,心裡當然高興。
另有個人适得其反,便是陳銮已退了婚的未婚妻;那鹽商家的小姐,既悲且憤,郁郁而終。
做父親的痛悔不已,然而亦隻有自怨自艾而已。
漸漸地,有人知道李小紅的風塵巨眼了。
因為陳銮有信給她,希望她杜門謝客,以便進一步作結成連理的打算;李小紅自然樂從。
名妓退藏于密,少不得有人打聽原委;李小紅亦不必再有顧忌,當時資助陳銮的這番義舉,便很快地播騰人口了。
于是,那鹽商家有門客獻計,給了李小紅的假母一筆很可觀的款子,為她贖身,迎入家門,收為義女。
其時嘉慶皇帝已在庚辰年秋天,崩于熱河,新君嗣位,年号道光。
道光二年壬午科鄉試,庚辰科的三鼎甲都放了副主考,陳繼昌到陝甘;許乃普到河南;陳銮正好放到密迩兩江的浙江。
到三場已罷,試官出闱。
那鹽商所請的大媒,已早從江甯到了杭州在等着了。
陳銮聽說是他過去的嶽家願結婚姻,一口峻拒;及至聽大媒細說緣由,才知新娘就是他的紅粉知己李小紅,不覺喜出望外——他原就懷着一樁莫大的心事,委屈李小紅為側室,則于情不忍,于理不當,若是明煤正娶,又苦于李小紅的出身不正,言官糾彈,将會獲罪。
如今變換身份,出身良家,縱或過去曾淪落風塵,但有此一段不尋常的遇合在内,情有可原,即使皇帝當面诘責,亦不妨據實而奏,邀得寬免。
因此,欣然樂從,随即請浙江巡撫,也是他的同鄉、湖北黃梅的帥承瀛代奏,乞假一月,赴江甯迎娶。
李小紅就此“飛上枝頭作鳳凰”,帶着十萬銀子的嫁妝,坐上花轎,做了翰林夫人。
十七年之後,重回江甯,已是起居八座的總督夫人。
這一年适逢大比之年,陳銮以署理兩江總督的身份,入闱監臨。
李小紅偶爾想起當年的遇合之奇,在中秋那天,盛妝重臨故地;細尋舊日門戶,居然還有當年的手帕姊妹,而至今仍為樂戶。
于是吩咐随從,用她的私房為她們即時贖身,挑選未婚而肯上進的“材官”,一一為她們婚配。
成為秦淮河曲巷舊院之中,數百年來第一樁有聲有色的快舉。
※※※ “誠為‘快舉’,我亦雲然。
”洪鈞算了一下說道:“照二哥所談,是二十五年以前的事;當時目睹此番快舉的,想來還大有人在。
” 他的想法跟吳大澄一樣,卻都錯了。
二十五年誠然不算太長,如果及笄之年曾見過出身釣魚巷的總督夫人降尊纖貴,重臨舊地來訪故交,那麼至今亦不過四十歲。
可是,這二十年的江甯,有十四年在洪揚手中,大劫之餘,煙花零落;釣魚巷中,連李小紅的!日日香閨,都沒有人能夠指認,更哪裡還有人能夠知道這段掌故? 雖說失望而歸,但吳大澄所談的陳銮的故事,卻使洪鈞十分向往。
以緻那兩三日之中,盡管時時刻刻握着一本新買來的書,但視而不見,心裡不是想着幾十年前釣魚巷中的一李,就是想着幾十天前望海閣中的一李。
※※※ 入闱那天黎明,号炮三響,點名進場。
一萬多舉子,在雨雪中排隊等候,卻似乎個個精神抖擻,不以為苦。
輪到洪鈞和吳大澄領簽進門,已在午夜。
幸喜搜檢不算苛刻,順順利利地進入貢院大門,領了卷子。
卷面上刊着字号;洪鈞領到的是荒字六十六号,也就是荒字第六十六号舍。
“荒字号在東面靠北。
”吳大澄說,“我在西面。
将軍休下馬,各自奔前程,出場見了。
”說罷,胸懸卷袋,背負卧具,手提考籃,匆匆往西而去。
洪鈞頓有孤栖之感,在牆邊歇了一會,強打精神找到荒字号,從木栅中鑽了進去。
隻見東西狹長如帶的一條空地,寬隻三尺;北面便是鱗次栉比的号舍,約有六七十間之多,每間格式相同,東西北三面皆牆,南面敞開,就像荒村中的土地廟那樣,高不足以挺腰,寬不足以舒足,陰暗、潮濕,令人望而生畏。
洪鈞尋到六十六号,已近東面盡頭。
擡眼一望,頭上盤着辮子,嘴裡咬着褲帶,雙手撈起下擺在系褲腰的人,進進出出,絡繹不斷,不由得失聲而喊:“糟了!是‘屎号’。
” “老爺!”一個白胡子的号軍問道:“幾号?” “六十六号。
”洪鈞懊喪地說:“運氣不好,靠近‘屎号’。
” “還好,還好!”号軍安慰他說,“虧得是冬天;如果八月裡‘桂花蒸’,那才薰死人呢。
” 聽這一說,洪鈞覺得心裡好過了些。
号軍便從他手裡接過考籃,一面送他歸号,一面問道:“老爺貴姓?好像是蘇州來的。
” “我姓洪,蘇州人。
” “恭喜洪老爺!六十六号,雖近‘屎号’,風水好。
”号軍慢條斯理地說,“我在貢院五十年了,嘉慶二十一年到今,恰好二十一科,這一号出過十八位舉人。
” 聽他言之鑿鑿,洪鈞不由得不信,也不由得不喜;因而出手很大方,一賞便是一兩銀子。
号軍道了謝,也就格外巴結,替他支号闆、釘号簾,打掃得幹淨,方始退去。
時将入暮,“供給所”分發飯食,一大碗半生不熟,夾雜着稗子碎石,而且冰涼的糙米飯,上面放一塊大肥肉,洪鈞一看就飽了。
好在即使是清寒的舉子,亦總自帶炊具食料,洪鈞便托号軍将炭爐生着,煮了一瓦罐的香粳米飯,就着肉松、皮蛋,吃得通身皆暖,總算舒服得多了。
洪鈞這時候才有比較閑逸的心情,領略号舍風光。
擡眼望去,首先觸目的是每一号前面都有一隻爐子,橘紅色的小小火焰,在這陰暗的永巷中,特别使人感到溫暖恬适。
爐子前面的人,或坐或蹲,或者三五成群,一手執杯,一手持署,在享用現成的火鍋,豪飲快談,其樂融融,使得洪鈞的喉頭亦癢癢地,忍不住招招手将号軍找了過來問道:“能不能替我弄點酒來?” “酒倒有,不過,洪老爺,我勸你不要喝。
喝得頭昏腦脹,看着卷子發楞,那就白吃一趟辛苦了!” 這話如當頭棒喝!洪鈞想起藹如殷殷期望之意,頓覺喉頭的酒蟲消聲匿迹,而背脊上隐隐發冷,有着局促不安之感。
定一定神,慶幸有人提醒,向号軍連連點頭:“是,是!我不喝。
” 這番恭敬的神色,倒害得号軍受寵若驚,賠笑答道:“洪老爺,你太客氣了。
請安置吧。
例規發題紙總在醜時,這一科人多,印的題紙也多,說不定要到寅時才會發。
到時候,我會來招呼,盡管放心睡!” 話雖如此,洪鈞哪裡睡得熟?放下号簾,倚着包裹打盹,隻覺得兩隻腳沒有放處。
好不容易才有些倦意上來,聽得号口邊有人在喊:“接題紙!” 于是,寂靜的号舍立刻便熱鬧了。
洪鈞将挂在牆上的夜光表取下來看,長短針并在“三”字上面,醜時早過,已是寅初一刻,便掀起号簾,鑽了出去,先舒舒筋骨;等号軍替他送來題紙,方始回号,點燭細看。
鄉試第一場照例是三篇文章一首詩。
三篇八股文分别在論語、中庸、孟子出題,詩叫“試帖詩”,五言八韻。
文題、詩題,事先可以根據天時、人事,以及主考的性情去猜測,名為“揣摩”。
洪鈞入闱之前也曾下過這樣一番功夫,三篇文章的題目不曾猜着,詩題卻揣摩到了,果然是“賦得桂樹冬榮”——鄉試本該在桂子飄香的時候,如今晚至仲冬,這是清朝自有鄉試以來的首次。
洪鈞将新買來的四書,從頭到底溫過一遍,他自信慢慢可以體味出道理來。
最緊要的是,心清要放松,思路才會活潑。
因此,他先不忙構思;喚号軍燒開了水,沏上一壺洞庭山的“碧蘿春”,取出蘇州帶來的茶食,悠然享用,權當消閑。
誰知文思竟是出乎尋常地艱澀,茶喝了一壺又一壺,直磨到天光大亮,一篇文章做好,已去了一個上午。
洪鈞心裡不由得有些着急,還有兩文一詩,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完稿。
偏偏雪又愈來愈大,生爐子做飯非常不便。
一賭氣索性丢下不管,隻弄些茶食塞一塞肚子,趕着又提筆吟哦,先将“桂樹冬榮”那首詩做了起來。
跟着做第二三兩篇文章,直到晚上點到第三條蠟燭,終于都完成了。
看看表,恰好是子正十二點。
洪鈞又饑又渴又冷,而且筋疲力竭,懶得再動,草草收拾文稿裝入卷袋;吹滅了蠟燭,蜷縮在一角,卻是睡不安穩。
号子外雪深三尺,銀光照耀,閉目仍覺刺痛;萬般無奈之下,隻有回想些有趣的事,作為排遣。
要想,自然是想望海閣。
從邂逅白馬紅裙開始,藹如的一颦一笑,應接不暇地出現在他腦中;而且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一來,當然是入于忘我之境了。
似夢似幻地過了一夜,雖然并不舒服,畢竟精力已恢複了許多。
吃過早飯,開始謄清。
他那筆小楷卻是很下過功夫的,寫得又快又好,近午時分,卷子都寫整齊,正是出場的時候了。
出場名為“放排”,頭排照例在進場第三天的正午。
炮聲已響,号門已開,洪鈞剛剛收拾完畢,本可交卷領簽,趕着頭排出場,轉念想到号軍的忠告,不可“白吃一趟辛苦”,覺得不必急于一時,因而又坐下來重新細看自己的卷子。
這一看又看出好些瑕疵;例準塗改添注,等一切妥貼,已放到第三排,快“搶卷”了。
洪鈞匆匆交卷出場,隻見吳大澄在貢院門口,正踮着腳張望。
兩人照了面,他擠進來接住洪鈞的考籃,同時問道:“怎麼到這時候才出場?” “不太順手。
”洪鈞慚愧地說。
“我是趕上頭排出場的。
四下裡找你,足足等了兩個時辰。
” “多謝,多
這兩行熱淚中,有感激、有牢騷、有辛酸,一發不可收拾。
以緻李小紅家上上下下聞聲都驚愕不上。
然而陳銮何以痛哭流涕,除了他自己,隻有李小紅知道,不過她卻絕口不言。
陳銮亦真不負期許,這一年就中了舉人;第二年庚辰科會試聯捷成進士。
殿試既畢,金殿胪唱,高高中了一甲第三名。
因為陳繼昌連中三元,皇帝且曾特為賦詩志喜的緣故,這一榜天下知名,李小紅亦聽人說起,探花是湖北的陳銮,心裡當然高興。
另有個人适得其反,便是陳銮已退了婚的未婚妻;那鹽商家的小姐,既悲且憤,郁郁而終。
做父親的痛悔不已,然而亦隻有自怨自艾而已。
漸漸地,有人知道李小紅的風塵巨眼了。
因為陳銮有信給她,希望她杜門謝客,以便進一步作結成連理的打算;李小紅自然樂從。
名妓退藏于密,少不得有人打聽原委;李小紅亦不必再有顧忌,當時資助陳銮的這番義舉,便很快地播騰人口了。
于是,那鹽商家有門客獻計,給了李小紅的假母一筆很可觀的款子,為她贖身,迎入家門,收為義女。
其時嘉慶皇帝已在庚辰年秋天,崩于熱河,新君嗣位,年号道光。
道光二年壬午科鄉試,庚辰科的三鼎甲都放了副主考,陳繼昌到陝甘;許乃普到河南;陳銮正好放到密迩兩江的浙江。
到三場已罷,試官出闱。
那鹽商所請的大媒,已早從江甯到了杭州在等着了。
陳銮聽說是他過去的嶽家願結婚姻,一口峻拒;及至聽大媒細說緣由,才知新娘就是他的紅粉知己李小紅,不覺喜出望外——他原就懷着一樁莫大的心事,委屈李小紅為側室,則于情不忍,于理不當,若是明煤正娶,又苦于李小紅的出身不正,言官糾彈,将會獲罪。
如今變換身份,出身良家,縱或過去曾淪落風塵,但有此一段不尋常的遇合在内,情有可原,即使皇帝當面诘責,亦不妨據實而奏,邀得寬免。
因此,欣然樂從,随即請浙江巡撫,也是他的同鄉、湖北黃梅的帥承瀛代奏,乞假一月,赴江甯迎娶。
李小紅就此“飛上枝頭作鳳凰”,帶着十萬銀子的嫁妝,坐上花轎,做了翰林夫人。
十七年之後,重回江甯,已是起居八座的總督夫人。
這一年适逢大比之年,陳銮以署理兩江總督的身份,入闱監臨。
李小紅偶爾想起當年的遇合之奇,在中秋那天,盛妝重臨故地;細尋舊日門戶,居然還有當年的手帕姊妹,而至今仍為樂戶。
于是吩咐随從,用她的私房為她們即時贖身,挑選未婚而肯上進的“材官”,一一為她們婚配。
成為秦淮河曲巷舊院之中,數百年來第一樁有聲有色的快舉。
※※※ “誠為‘快舉’,我亦雲然。
”洪鈞算了一下說道:“照二哥所談,是二十五年以前的事;當時目睹此番快舉的,想來還大有人在。
” 他的想法跟吳大澄一樣,卻都錯了。
二十五年誠然不算太長,如果及笄之年曾見過出身釣魚巷的總督夫人降尊纖貴,重臨舊地來訪故交,那麼至今亦不過四十歲。
可是,這二十年的江甯,有十四年在洪揚手中,大劫之餘,煙花零落;釣魚巷中,連李小紅的!日日香閨,都沒有人能夠指認,更哪裡還有人能夠知道這段掌故? 雖說失望而歸,但吳大澄所談的陳銮的故事,卻使洪鈞十分向往。
以緻那兩三日之中,盡管時時刻刻握着一本新買來的書,但視而不見,心裡不是想着幾十年前釣魚巷中的一李,就是想着幾十天前望海閣中的一李。
※※※ 入闱那天黎明,号炮三響,點名進場。
一萬多舉子,在雨雪中排隊等候,卻似乎個個精神抖擻,不以為苦。
輪到洪鈞和吳大澄領簽進門,已在午夜。
幸喜搜檢不算苛刻,順順利利地進入貢院大門,領了卷子。
卷面上刊着字号;洪鈞領到的是荒字六十六号,也就是荒字第六十六号舍。
“荒字号在東面靠北。
”吳大澄說,“我在西面。
将軍休下馬,各自奔前程,出場見了。
”說罷,胸懸卷袋,背負卧具,手提考籃,匆匆往西而去。
洪鈞頓有孤栖之感,在牆邊歇了一會,強打精神找到荒字号,從木栅中鑽了進去。
隻見東西狹長如帶的一條空地,寬隻三尺;北面便是鱗次栉比的号舍,約有六七十間之多,每間格式相同,東西北三面皆牆,南面敞開,就像荒村中的土地廟那樣,高不足以挺腰,寬不足以舒足,陰暗、潮濕,令人望而生畏。
洪鈞尋到六十六号,已近東面盡頭。
擡眼一望,頭上盤着辮子,嘴裡咬着褲帶,雙手撈起下擺在系褲腰的人,進進出出,絡繹不斷,不由得失聲而喊:“糟了!是‘屎号’。
” “老爺!”一個白胡子的号軍問道:“幾号?” “六十六号。
”洪鈞懊喪地說:“運氣不好,靠近‘屎号’。
” “還好,還好!”号軍安慰他說,“虧得是冬天;如果八月裡‘桂花蒸’,那才薰死人呢。
” 聽這一說,洪鈞覺得心裡好過了些。
号軍便從他手裡接過考籃,一面送他歸号,一面問道:“老爺貴姓?好像是蘇州來的。
” “我姓洪,蘇州人。
” “恭喜洪老爺!六十六号,雖近‘屎号’,風水好。
”号軍慢條斯理地說,“我在貢院五十年了,嘉慶二十一年到今,恰好二十一科,這一号出過十八位舉人。
” 聽他言之鑿鑿,洪鈞不由得不信,也不由得不喜;因而出手很大方,一賞便是一兩銀子。
号軍道了謝,也就格外巴結,替他支号闆、釘号簾,打掃得幹淨,方始退去。
時将入暮,“供給所”分發飯食,一大碗半生不熟,夾雜着稗子碎石,而且冰涼的糙米飯,上面放一塊大肥肉,洪鈞一看就飽了。
好在即使是清寒的舉子,亦總自帶炊具食料,洪鈞便托号軍将炭爐生着,煮了一瓦罐的香粳米飯,就着肉松、皮蛋,吃得通身皆暖,總算舒服得多了。
洪鈞這時候才有比較閑逸的心情,領略号舍風光。
擡眼望去,首先觸目的是每一号前面都有一隻爐子,橘紅色的小小火焰,在這陰暗的永巷中,特别使人感到溫暖恬适。
爐子前面的人,或坐或蹲,或者三五成群,一手執杯,一手持署,在享用現成的火鍋,豪飲快談,其樂融融,使得洪鈞的喉頭亦癢癢地,忍不住招招手将号軍找了過來問道:“能不能替我弄點酒來?” “酒倒有,不過,洪老爺,我勸你不要喝。
喝得頭昏腦脹,看着卷子發楞,那就白吃一趟辛苦了!” 這話如當頭棒喝!洪鈞想起藹如殷殷期望之意,頓覺喉頭的酒蟲消聲匿迹,而背脊上隐隐發冷,有着局促不安之感。
定一定神,慶幸有人提醒,向号軍連連點頭:“是,是!我不喝。
” 這番恭敬的神色,倒害得号軍受寵若驚,賠笑答道:“洪老爺,你太客氣了。
請安置吧。
例規發題紙總在醜時,這一科人多,印的題紙也多,說不定要到寅時才會發。
到時候,我會來招呼,盡管放心睡!” 話雖如此,洪鈞哪裡睡得熟?放下号簾,倚着包裹打盹,隻覺得兩隻腳沒有放處。
好不容易才有些倦意上來,聽得号口邊有人在喊:“接題紙!” 于是,寂靜的号舍立刻便熱鬧了。
洪鈞将挂在牆上的夜光表取下來看,長短針并在“三”字上面,醜時早過,已是寅初一刻,便掀起号簾,鑽了出去,先舒舒筋骨;等号軍替他送來題紙,方始回号,點燭細看。
鄉試第一場照例是三篇文章一首詩。
三篇八股文分别在論語、中庸、孟子出題,詩叫“試帖詩”,五言八韻。
文題、詩題,事先可以根據天時、人事,以及主考的性情去猜測,名為“揣摩”。
洪鈞入闱之前也曾下過這樣一番功夫,三篇文章的題目不曾猜着,詩題卻揣摩到了,果然是“賦得桂樹冬榮”——鄉試本該在桂子飄香的時候,如今晚至仲冬,這是清朝自有鄉試以來的首次。
洪鈞将新買來的四書,從頭到底溫過一遍,他自信慢慢可以體味出道理來。
最緊要的是,心清要放松,思路才會活潑。
因此,他先不忙構思;喚号軍燒開了水,沏上一壺洞庭山的“碧蘿春”,取出蘇州帶來的茶食,悠然享用,權當消閑。
誰知文思竟是出乎尋常地艱澀,茶喝了一壺又一壺,直磨到天光大亮,一篇文章做好,已去了一個上午。
洪鈞心裡不由得有些着急,還有兩文一詩,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完稿。
偏偏雪又愈來愈大,生爐子做飯非常不便。
一賭氣索性丢下不管,隻弄些茶食塞一塞肚子,趕着又提筆吟哦,先将“桂樹冬榮”那首詩做了起來。
跟着做第二三兩篇文章,直到晚上點到第三條蠟燭,終于都完成了。
看看表,恰好是子正十二點。
洪鈞又饑又渴又冷,而且筋疲力竭,懶得再動,草草收拾文稿裝入卷袋;吹滅了蠟燭,蜷縮在一角,卻是睡不安穩。
号子外雪深三尺,銀光照耀,閉目仍覺刺痛;萬般無奈之下,隻有回想些有趣的事,作為排遣。
要想,自然是想望海閣。
從邂逅白馬紅裙開始,藹如的一颦一笑,應接不暇地出現在他腦中;而且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一來,當然是入于忘我之境了。
似夢似幻地過了一夜,雖然并不舒服,畢竟精力已恢複了許多。
吃過早飯,開始謄清。
他那筆小楷卻是很下過功夫的,寫得又快又好,近午時分,卷子都寫整齊,正是出場的時候了。
出場名為“放排”,頭排照例在進場第三天的正午。
炮聲已響,号門已開,洪鈞剛剛收拾完畢,本可交卷領簽,趕着頭排出場,轉念想到号軍的忠告,不可“白吃一趟辛苦”,覺得不必急于一時,因而又坐下來重新細看自己的卷子。
這一看又看出好些瑕疵;例準塗改添注,等一切妥貼,已放到第三排,快“搶卷”了。
洪鈞匆匆交卷出場,隻見吳大澄在貢院門口,正踮着腳張望。
兩人照了面,他擠進來接住洪鈞的考籃,同時問道:“怎麼到這時候才出場?” “不太順手。
”洪鈞慚愧地說。
“我是趕上頭排出場的。
四下裡找你,足足等了兩個時辰。
” “多謝,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