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關燈
小
中
大
像心事重重似地,到底什麼事不快活?”
正在開銷花酒賬目的張仲襄,耳朵尖聽到了,随即接口:“是啊!文卿,我也覺得你忽忽若有所失。
是怎麼回事?” “沒事,沒事!是忽然想家。
” “那也好辦。
”躺在煙榻上的萬士弘說:“你就請假回去一趟,看看老伯母。
” 洪鈞默然。
心裡在想,回去一趟也不容易;來回盤纏之外,總要辦些土産,分送親友;家裡更得丢下些錢,沒有兩三百銀子動不了身。
“文卿,”萬士弘忽然對這件事很起勁了,招招手說:“你也來躺躺,我替你籌劃。
” 于是洪鈞便隔着煙盤,躺在萬士弘對面。
口中不言,心中自問:看他的意思,預備幫忙,如果緻送旅費,應該不應該接受。
盤算未定,萬士弘又開口了,“文卿,”他說:“你會不會打算盤?” 賣酒人家的子弟,何能不會?洪鈞點點頭說:“會打。
不過不熟練。
” “不熟練不要緊。
”萬士弘說:“是這麼回事,前年冬天我在上海,有個同鄉開的茶号,生意不好,周轉不靈,跟我借錢,我借了他一千銀子。
當時是這樣說的,倘然生意仍舊沒有起色,這一千銀子就算我的股本,蝕在裡頭,無須再還;生意好了,随時還我,不必計息。
這件事,我做過也就丢開了。
哪曉得前幾天我那同鄉來信,說近來茶市暢旺,生意很好做。
我的一千銀子,仍算股本,已有盈餘,約我去結賬。
我哪裡抽得出功夫。
如果專請一位朋友去,一共幹把銀子的事,也太顯得小題大作了!現在正好,你回蘇州就拜托你順便料理一下。
你看如何?” “這不用問得。
大哥的事,當然我去辦。
不過――” “我知道。
”萬士弘不容他說出口,“你不必費心,隻管去請假好了。
請準了假,預備什麼時候動身,告訴我一聲,一切都是我替你辦。
” 有這一句話,就算回去得成了。
接受不接受他的好意,洪鈞當然也不必再考慮;替他辦事,花他的盤纏,天經地義,受之無愧。
因而點點頭說:“假是一定請得準的。
隻是這裡還有些瑣碎雜務要料理,總得出月才能動身。
” “出月就是六月。
”坐在床前方凳上的藹如說:“天氣太熱,路上太苦,不如早走!”說着,向上一探手,将挂在床欄上的皇曆摘了下來,翻了翻說:“十九是‘出行’的好日子,過了這天就要到月底了。
” 萬士弘與張仲襄亦贊成藹如的主意,事情就這樣定局了。
到了第二天,萬士弘親自來訪,帶來二百兩銀子和一封信。
又說,兩天之後有一條英國的貨船從天津來,停泊一晝夜,直航上海。
如果洪鈞願意坐這條船,可以得到許多便利。
船上的管事是他的好朋友,一定會盡心照應。
這樣費心費力地安排,即便是同胞手足的友愛,亦不過如此。
洪鈞感激之下,自然唯命是從。
“這封信我沒有封口,你不妨看一看。
”萬士弘又說,“那一千兩銀子,在我等于白撿來的;怎麼處分,托你看情形辦。
或者提出來,或者仍舊存在那裡。
不過,你不必替我争利息。
” “當然!”洪鈞答說:“我們雖是兄弟,人家到底也是大哥的老朋友。
我不能不知道分寸。
” “你知道就好。
總而言之,這一千銀子就歸你處分了!” 洪鈞聽出他的意思,如果自己有急用,提這一千銀子來花,也未嘗不可。
他想,這番盛意,隻宜心領;果然動用了,或許會讓萬士弘瞧不起。
因而鄭重其事地答說:“大哥交辦的事,我一定盡心盡力。
一千銀子小事,要緊的是要顧到大哥對朋友的交情。
” “是,是!”萬士弘聽這句話,非常滿意;卻又怕他過于拘謹,為了面子,誤了實際,便索性明說:“你這一趟回去,總也要丢些錢給弟妹,兩百銀子,一定不夠,你在上海再提幾百銀子花好了。
” “夠了,夠了!”洪鈞毫不考慮地回答。
到了午後,又是張仲襄來訪,也送了五十兩銀子,不說幫他的盤纏,隻說托洪鈞在上海買些穿的、吃的“孝敬老伯母”。
這一來洪鈞就不便辭謝,老老實實地收了下來。
等張仲襄辭去,接踵而來的是藹如。
洪鈞将萬士弘的安排都告訴了她;藹如的臉上,頓現凄惶之色,怅然失聲地說:“這麼快!真是說走就走。
” “我很快就會回來,至多一個月,又可以見面。
” “到底得要一個月。
”藹如默默計算了一下,“我們認識到今,也正好是一個月。
” “好快!”洪鈞回憶這一個月來交往的經過,有着無可言喻的向往與怅惘,“就像昨天的事。
真正是‘歡娛嫌夜短’!” “以後就是‘寂寞恨更長’了!” “彼此一樣!”洪鈞說道:“從我動身那天起,就要記日記,就好像跟你面談一樣。
” “你記我也記!将來對換了看。
” “一言為定。
”洪鈞将小指伸了出來,“我們勾一勾指頭,誰也不許不守約定。
” 這一句上了手指,洪鈞便不肯再放了。
得寸進尺,握住了她的手,攬住了她的腰,耳鬓厮摩,偎依不釋,靜悄悄地互聽心跳,一切語言都變得多餘了。
終于是藹如打破了沉默,“你得答應我一件事,路上飲食起居,千萬要自己當心。
”她說,“夏天容易得時氣,不要貪涼,不要吃生冷油膩。
” “嗯,嗯,我自己會當心。
”洪鈞答說:“不過,有一件事,你也一定要答應我。
” “你說!” “不要再去騎馬了!‘乘船騎馬三分險’,倘或要是出遠門,沒有車子隻有馬,不能不冒險,那叫無可奈何。
為了好玩,萬一摔傷了哪裡,豈不冤枉?” 這話在藹如有些不服氣;因為洪鈞作此規勸以前,心裡必是先存着一個對她的騎術不信任的念頭。
她想告訴他,她在徐州的鄰居是個善于養馬的蒙古人,她從小便跟鄰家的子女騎慣了無鞍馬,決不會從馬背上摔下來。
轉念又想,他總是一番關切的好意,何苦斤斤置辯,因而重重地點頭應諾。
“還有件事,我不知道怎麼說才好。
”洪鈞遲疑着,顯得很吃力似地,“端午本來應該結一結賬,你說擱到八月半再算。
如今,我要回蘇州――” “你又不是不回來了!”藹如搶着說道:“這時候結什麼賬?” 她這樣爽快,他倒不便再多說了,隻問:“你要不要帶什麼東西?開張單子給我。
” 這一問倒是提醒了藹如。
她想,天氣一天熱一天,洋紗又薄又透氣,不妨帶兩匹來裁制夏衣。
還有,外洋來的雪花膏,又白又香又細膩,作粉底最好;粉也是西洋的水粉,強似蘇揚的鵝蛋粉。
至于洋胰子更非皂莢可比。
香水也是一定要的,隻是價錢太貴。
轉念到此,藹如爽然若失。
這一批洋貨,所費不赀,他的盤纏不見得充裕;而如自己拿錢托他代辦,又可以斷定他決不會收。
看來隻有不買! 于是她說:“我什麼都不要,隻要你們蘇州的松子糖跟黃埭瓜子。
” “那容易!我替你多帶點來。
”洪鈞問道:“還有呢?” “沒有了。
”藹如将話題扯了開去,“你總要帶個人吧?是帶賈福去?” “賈福要看家。
我想,就我一個人上路。
” “路上沒有一個人服侍怎麼行?”藹如想了一下說:“我薦個書僮給你好不好?” “好啊!是怎麼樣一個人?” “是小王媽的兒子,今年十五歲,在‘燕子窠’當學徒。
起早落夜,辛苦得很,倒還在其次,将來沾了抽大煙的瘾,年紀輕輕,一輩子就算完了!三爺,如果你肯收留他,也是你陰功積德的事。
” “談不到這一點。
反正你怎麼說,我怎麼辦。
你明天就把他帶來好了。
” “嗯!”藹如又問:“你的行李還沒有收拾吧?” “還沒有。
” 于是,藹如不由分說,遂自動手替他整理行裝。
洪鈞知道攔她不住,也就索性搬來一隻衣箱,幫着她收拾衣物,忙了個把時辰,方始歇手。
時已薄暮,藹如不便再逗留了,約了第二天中午再見,匆匆而去。
回到望海閣,隻見門前已有轎馬;踏進門去,迎面便遇見她母親,臉無笑容,顯然是因為她沒有在家待客而感不快。
“你到哪裡去了?”李婆婆問。
“我去買點零碎東西。
” “買的什麼?在哪裡?” 不防她母親打破砂鍋問到底,藹如不免一愣。
心想已經撒了謊,就索性再說兩句謊話:“我買衣料。
回頭會送來。
” 聽這一說,李婆婆的臉色和緩了些,“你快上去吧!”她說,“道台衙門的黃師爺,老早就來了。
” 黃師爺是道台衙門的文案委員,亦是報效望海閣的大戶之一。
往來一年,花了有兩三千銀子,卻始終不得一親芗澤。
藹如對他相當頭痛;因為一次又一次地借故閃避,則情勢必然一次比一次地來得緊迫。
這一夜宴罷,倘若黃委員要借宿,她就不知道如何才能脫身了。
轉念到此,腳步有些畏縮不前;停下來細想一想,鼓起勇氣,踏上樓去。
門簾一掀,視線正好與黃委員相接;定睛看時,還有兩位客人,亦皆相識,一趙一錢,都是候補州縣,幹着稅務上的差使。
“叫我好等!”黃委員說:“總算等到了。
” “對不起,對不起!”藹如連聲緻歉,一一問好,然後在黃委員身邊坐了下來。
“說你早就出去了?” “是的。
”它如答道:“我在天後宮燒香。
” 天後宮在北大街,相去不遠,為何到這時候才回來?黃委員心中懷疑,便照實問了出來。
“今天燒香比較費事,因為我是去還願。
” “天後宮的香火很盛,天後娘娘靈得很。
”姓趙的客人插嘴問道:“愛珠,你許的什麼願?” “她改了名字了!”姓錢的說:“不叫愛珠叫藹如。
和藹的藹,如意的如。
” “為什麼改名字?”黃委員問:“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是誰替你改的?” “沒有什麼道理。
隻不過好玩,随便改一個名字。
”藹如有意不說實話。
“這倒新鮮,改個名字,說是好玩。
”黃委員将話題拉了回來:“趙老爺問你,為什麼許願,你還沒有回答呢?” “喔,”藹如答說:“去年我娘生了一場病,是我在天後娘娘面前許了‘換袍’的願才好的。
” “那麼,今天是去換袍?” “不是!是去商量換袍。
天後娘娘的壽誕還有一個月,到那天才換袍。
”藹如又歉然地說:“黃老爺,今天真對不起了,回頭不能陪你喝酒。
” “為什麼?” “因為要持齋一個月。
”她特地補充:“吃一個月素齋。
” 這是藹如靈機一動想出來的一個借口。
持齋就是齋戒,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奉行同樣的戒條,皇帝獨宿齋宮,民間亦是夫婦不得同房。
在望海閣,當然也不能有滅燭留髡之事。
藹如拼着吃一個月的素,可以免了黃委員在這一個月中的糾纏,自以為是種很巧妙的辦法。
哪知黃委員全未理會。
所以筵罷打牌,牌完送客以後,猶自不走;看沒有礙眼的人在旁邊,便拉住藹如的手,色迷迷地笑道:“今天可得陪陪我了吧?” 藹如是有準備的,立刻做出惶恐的神氣,“罪過,罪過!黃老爺你可不能害我造孽!”她說:“天後娘娘靈得很,一點都欺她不得。
” “這就奇了!我們要好,與天後娘娘什麼相幹?” “咦!你忘了嗎?黃老爺,我剛才不是跟你說過,為了還願,要吃一個月的素!” 一聽這話,黃委員的臉色立刻變了,就像前些日子的黃梅天那樣,倏忽之間,陽光盡斂,天色陰沉沉地,接着,響起了暴雷。
“來啊!”他站起身來,重重一頓足,放開嗓子暴喊:“點燈。
” 這是吩咐他的轎班,點上燈籠,預備回家。
藹如沒有想到他會這樣子盛怒,急忙賠小心說道:“黃老爺,還早嘛!再坐坐,這麼早回去幹什麼?” 黃委員盛了一肚子的氣,但“伸手不打笑臉人”,見藹如這樣殷勤,明知是虛情假意,卻不便發火;但怒氣不但不消,反因她的笑臉一攔一封,越發憋得難受,非發洩不可。
“你是懂點文墨的人,我念首打油詩你聽:‘閱盡煙花萬萬千,不如歸去伴妻眠。
雖然不及他人貌,睡到天明不要錢。
’不但不要錢,還不受氣!” 說完,重重将手一甩,掙脫了捏在藹如手裡的袖子,頭也不回地往樓下而去。
這時李婆婆與小王媽聞聲都趕了過來,見此光景,茫然不知所措,李婆婆隻得問藹如:“怎麼回事?” 不問還好,一問勾起了她蓄積已久的委屈,“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 這一哭哭了一夜,将一雙眼睛都哭腫了。
李婆婆也是一夜未睡,通前徹後,盤算了又盤算,終于下了個決心,讓藹如早早從良。
隻要有合适的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洪鈞。
藹如那樣子中意他,想來總有道理在内,倒不妨仔細考查考查。
“洪三爺的公館在哪裡?”她問小王媽,“你知道不知道?” “我沒有去過,不過到新關總打聽得出來。
” “你就去一趟。
隻說:聽說他要回蘇州,不算餞行,請過來吃便飯。
我有點事要拜托他。
” 一直躺在床上,為了賭氣,什麼人也不理的藹如,聽到了她母親的話,突然大聲喊道:“不要,不要去!” 李婆婆愕然,走到藹如床前問道:“為什麼不叫小王媽去?莫非你跟洪三爺鬧翻了?” “平白無故地,幹什麼跟人家鬧翻?”藹如的聲音既尖且促,“不看看我這雙眼睛,怎麼見人?” 受了搶白的母親,不但不以為什,反有歉疚之意,自愧顧慮不周,也就沒話可說了。
“我去打熱水。
”小王媽機警地接口,“眼睛上,拿熱手巾敷一敷就好了。
”說着轉身而去。
李婆婆望着哭腫了眼泡的女兒,心頭有着無限的憐痛愛惜。
在小王媽及其他下人面前,為着保持一家之主的尊嚴,不便太遷就藹如。
此時别無外人,自無須有任何的顧忌,便盡量放松了臉上的皮肉,取一件搭在床欄上的夾襖,走到女兒床前,用哄孩子的口吻說道:“乖!起來!洗洗臉吃飯,回頭我還有事跟你商量。
” 在這樣慈愛的照拂之下,藹如再也不忍負氣了。
但臉皮到底還薄,繃緊了的臉皮,一時放松不下來,隻是手撐着床,慢慢坐了起來。
李婆婆的手腳還很靈快,她趕緊雙手一抖,就将那件夾襖披在了藹如身上。
然後伸出手去,柔緩地抹着藹如的頭發。
“洪三爺要回蘇州了,”李婆婆沒話找話,“其實回去不回去,都是一樣的。
” “什麼叫一樣?”藹如的臉上,仍舊闆得一絲笑容都沒有,“真正莫明其妙!” “我是說,天氣熱了,又費盤纏,又吃辛苦,不過回家看得一看。
何苦?” “誰知道他何苦?”藹如冷冷地念了句諺語:“‘麻油拌青菜,各人心裡愛’。
” 說到這裡,隻見小王媽捧來一盆熱水,然後幫着李婆婆撮弄藹如起床,坐在梳妝台前。
她那雙哭腫了的眼睛,用熱手巾一敷,浮腫果然消了許多。
藹如心頭的氣惱,也消了許多,看着小王媽在鏡中的影子說:“回頭你把阿培喚了回來。
” 阿培就是小王媽的兒子,她答應着問道:“喚他回來很方便。
不知道要他做什麼?” “洪三爺少個書僮,我把阿培薦了給他。
你如果不願意,就算了!” 小王媽大喜,“我為什麼不願意?”她說:“跟了洪三爺最好,我回頭就把他找來。
” “燕子窠裡呢?”藹如問道:“不會不放他走吧?” “不放也得放!”小王媽毅然決然地說,“哪怕打官司,也不能再叫阿培待在那種昏天黑地的地方。
” “那,那你此刻就去吧!”李婆婆接口說道:“我來做兩樣菜,回頭你帶去送洪三爺。
” 于是小王媽高高興興地去将兒子領了回來。
傍晚時分攜着李婆婆調制的四樣精緻肴撰,照藹如的指示,找到了洪鈞的住處。
談不到幾句話,隻見賈福在門口探頭探腦,似乎見有人在,不便陳述似地。
起初洪鈞還不在意,第二次又是這般光景,他可不能不問了。
“賈福!”他問:“什麼事?” “我剛聽來一個消息,說萬老爺家出事了!” 洪鈞大驚,急忙問道:“出了什麼事?” “是一條船沉掉了,死了十來個人。
”賈福又說:“都說萬老爺這下怕要傾家蕩産!” 是傾家蕩産的巨禍,誼如手足的洪鈞,豈能不關心。
當即站起身來,吩咐賈福犒賞小王媽;然後什麼都不管,徑自出門,直奔萬家。
萬家門口已圍聚了好多人,有老有少,獨多婦人,不是愁容滿面,便是涕泗橫流。
不用說,這都是沉船中被難水手的家屬,來探聽确實消息。
洪鈞看大門口為人群塞住了,便走側
是怎麼回事?” “沒事,沒事!是忽然想家。
” “那也好辦。
”躺在煙榻上的萬士弘說:“你就請假回去一趟,看看老伯母。
” 洪鈞默然。
心裡在想,回去一趟也不容易;來回盤纏之外,總要辦些土産,分送親友;家裡更得丢下些錢,沒有兩三百銀子動不了身。
“文卿,”萬士弘忽然對這件事很起勁了,招招手說:“你也來躺躺,我替你籌劃。
” 于是洪鈞便隔着煙盤,躺在萬士弘對面。
口中不言,心中自問:看他的意思,預備幫忙,如果緻送旅費,應該不應該接受。
盤算未定,萬士弘又開口了,“文卿,”他說:“你會不會打算盤?” 賣酒人家的子弟,何能不會?洪鈞點點頭說:“會打。
不過不熟練。
” “不熟練不要緊。
”萬士弘說:“是這麼回事,前年冬天我在上海,有個同鄉開的茶号,生意不好,周轉不靈,跟我借錢,我借了他一千銀子。
當時是這樣說的,倘然生意仍舊沒有起色,這一千銀子就算我的股本,蝕在裡頭,無須再還;生意好了,随時還我,不必計息。
這件事,我做過也就丢開了。
哪曉得前幾天我那同鄉來信,說近來茶市暢旺,生意很好做。
我的一千銀子,仍算股本,已有盈餘,約我去結賬。
我哪裡抽得出功夫。
如果專請一位朋友去,一共幹把銀子的事,也太顯得小題大作了!現在正好,你回蘇州就拜托你順便料理一下。
你看如何?” “這不用問得。
大哥的事,當然我去辦。
不過――” “我知道。
”萬士弘不容他說出口,“你不必費心,隻管去請假好了。
請準了假,預備什麼時候動身,告訴我一聲,一切都是我替你辦。
” 有這一句話,就算回去得成了。
接受不接受他的好意,洪鈞當然也不必再考慮;替他辦事,花他的盤纏,天經地義,受之無愧。
因而點點頭說:“假是一定請得準的。
隻是這裡還有些瑣碎雜務要料理,總得出月才能動身。
” “出月就是六月。
”坐在床前方凳上的藹如說:“天氣太熱,路上太苦,不如早走!”說着,向上一探手,将挂在床欄上的皇曆摘了下來,翻了翻說:“十九是‘出行’的好日子,過了這天就要到月底了。
” 萬士弘與張仲襄亦贊成藹如的主意,事情就這樣定局了。
到了第二天,萬士弘親自來訪,帶來二百兩銀子和一封信。
又說,兩天之後有一條英國的貨船從天津來,停泊一晝夜,直航上海。
如果洪鈞願意坐這條船,可以得到許多便利。
船上的管事是他的好朋友,一定會盡心照應。
這樣費心費力地安排,即便是同胞手足的友愛,亦不過如此。
洪鈞感激之下,自然唯命是從。
“這封信我沒有封口,你不妨看一看。
”萬士弘又說,“那一千兩銀子,在我等于白撿來的;怎麼處分,托你看情形辦。
或者提出來,或者仍舊存在那裡。
不過,你不必替我争利息。
” “當然!”洪鈞答說:“我們雖是兄弟,人家到底也是大哥的老朋友。
我不能不知道分寸。
” “你知道就好。
總而言之,這一千銀子就歸你處分了!” 洪鈞聽出他的意思,如果自己有急用,提這一千銀子來花,也未嘗不可。
他想,這番盛意,隻宜心領;果然動用了,或許會讓萬士弘瞧不起。
因而鄭重其事地答說:“大哥交辦的事,我一定盡心盡力。
一千銀子小事,要緊的是要顧到大哥對朋友的交情。
” “是,是!”萬士弘聽這句話,非常滿意;卻又怕他過于拘謹,為了面子,誤了實際,便索性明說:“你這一趟回去,總也要丢些錢給弟妹,兩百銀子,一定不夠,你在上海再提幾百銀子花好了。
” “夠了,夠了!”洪鈞毫不考慮地回答。
到了午後,又是張仲襄來訪,也送了五十兩銀子,不說幫他的盤纏,隻說托洪鈞在上海買些穿的、吃的“孝敬老伯母”。
這一來洪鈞就不便辭謝,老老實實地收了下來。
等張仲襄辭去,接踵而來的是藹如。
洪鈞将萬士弘的安排都告訴了她;藹如的臉上,頓現凄惶之色,怅然失聲地說:“這麼快!真是說走就走。
” “我很快就會回來,至多一個月,又可以見面。
” “到底得要一個月。
”藹如默默計算了一下,“我們認識到今,也正好是一個月。
” “好快!”洪鈞回憶這一個月來交往的經過,有着無可言喻的向往與怅惘,“就像昨天的事。
真正是‘歡娛嫌夜短’!” “以後就是‘寂寞恨更長’了!” “彼此一樣!”洪鈞說道:“從我動身那天起,就要記日記,就好像跟你面談一樣。
” “你記我也記!将來對換了看。
” “一言為定。
”洪鈞将小指伸了出來,“我們勾一勾指頭,誰也不許不守約定。
” 這一句上了手指,洪鈞便不肯再放了。
得寸進尺,握住了她的手,攬住了她的腰,耳鬓厮摩,偎依不釋,靜悄悄地互聽心跳,一切語言都變得多餘了。
終于是藹如打破了沉默,“你得答應我一件事,路上飲食起居,千萬要自己當心。
”她說,“夏天容易得時氣,不要貪涼,不要吃生冷油膩。
” “嗯,嗯,我自己會當心。
”洪鈞答說:“不過,有一件事,你也一定要答應我。
” “你說!” “不要再去騎馬了!‘乘船騎馬三分險’,倘或要是出遠門,沒有車子隻有馬,不能不冒險,那叫無可奈何。
為了好玩,萬一摔傷了哪裡,豈不冤枉?” 這話在藹如有些不服氣;因為洪鈞作此規勸以前,心裡必是先存着一個對她的騎術不信任的念頭。
她想告訴他,她在徐州的鄰居是個善于養馬的蒙古人,她從小便跟鄰家的子女騎慣了無鞍馬,決不會從馬背上摔下來。
轉念又想,他總是一番關切的好意,何苦斤斤置辯,因而重重地點頭應諾。
“還有件事,我不知道怎麼說才好。
”洪鈞遲疑着,顯得很吃力似地,“端午本來應該結一結賬,你說擱到八月半再算。
如今,我要回蘇州――” “你又不是不回來了!”藹如搶着說道:“這時候結什麼賬?” 她這樣爽快,他倒不便再多說了,隻問:“你要不要帶什麼東西?開張單子給我。
” 這一問倒是提醒了藹如。
她想,天氣一天熱一天,洋紗又薄又透氣,不妨帶兩匹來裁制夏衣。
還有,外洋來的雪花膏,又白又香又細膩,作粉底最好;粉也是西洋的水粉,強似蘇揚的鵝蛋粉。
至于洋胰子更非皂莢可比。
香水也是一定要的,隻是價錢太貴。
轉念到此,藹如爽然若失。
這一批洋貨,所費不赀,他的盤纏不見得充裕;而如自己拿錢托他代辦,又可以斷定他決不會收。
看來隻有不買! 于是她說:“我什麼都不要,隻要你們蘇州的松子糖跟黃埭瓜子。
” “那容易!我替你多帶點來。
”洪鈞問道:“還有呢?” “沒有了。
”藹如将話題扯了開去,“你總要帶個人吧?是帶賈福去?” “賈福要看家。
我想,就我一個人上路。
” “路上沒有一個人服侍怎麼行?”藹如想了一下說:“我薦個書僮給你好不好?” “好啊!是怎麼樣一個人?” “是小王媽的兒子,今年十五歲,在‘燕子窠’當學徒。
起早落夜,辛苦得很,倒還在其次,将來沾了抽大煙的瘾,年紀輕輕,一輩子就算完了!三爺,如果你肯收留他,也是你陰功積德的事。
” “談不到這一點。
反正你怎麼說,我怎麼辦。
你明天就把他帶來好了。
” “嗯!”藹如又問:“你的行李還沒有收拾吧?” “還沒有。
” 于是,藹如不由分說,遂自動手替他整理行裝。
洪鈞知道攔她不住,也就索性搬來一隻衣箱,幫着她收拾衣物,忙了個把時辰,方始歇手。
時已薄暮,藹如不便再逗留了,約了第二天中午再見,匆匆而去。
回到望海閣,隻見門前已有轎馬;踏進門去,迎面便遇見她母親,臉無笑容,顯然是因為她沒有在家待客而感不快。
“你到哪裡去了?”李婆婆問。
“我去買點零碎東西。
” “買的什麼?在哪裡?” 不防她母親打破砂鍋問到底,藹如不免一愣。
心想已經撒了謊,就索性再說兩句謊話:“我買衣料。
回頭會送來。
” 聽這一說,李婆婆的臉色和緩了些,“你快上去吧!”她說,“道台衙門的黃師爺,老早就來了。
” 黃師爺是道台衙門的文案委員,亦是報效望海閣的大戶之一。
往來一年,花了有兩三千銀子,卻始終不得一親芗澤。
藹如對他相當頭痛;因為一次又一次地借故閃避,則情勢必然一次比一次地來得緊迫。
這一夜宴罷,倘若黃委員要借宿,她就不知道如何才能脫身了。
轉念到此,腳步有些畏縮不前;停下來細想一想,鼓起勇氣,踏上樓去。
門簾一掀,視線正好與黃委員相接;定睛看時,還有兩位客人,亦皆相識,一趙一錢,都是候補州縣,幹着稅務上的差使。
“叫我好等!”黃委員說:“總算等到了。
” “對不起,對不起!”藹如連聲緻歉,一一問好,然後在黃委員身邊坐了下來。
“說你早就出去了?” “是的。
”它如答道:“我在天後宮燒香。
” 天後宮在北大街,相去不遠,為何到這時候才回來?黃委員心中懷疑,便照實問了出來。
“今天燒香比較費事,因為我是去還願。
” “天後宮的香火很盛,天後娘娘靈得很。
”姓趙的客人插嘴問道:“愛珠,你許的什麼願?” “她改了名字了!”姓錢的說:“不叫愛珠叫藹如。
和藹的藹,如意的如。
” “為什麼改名字?”黃委員問:“我還是第一次聽到,是誰替你改的?” “沒有什麼道理。
隻不過好玩,随便改一個名字。
”藹如有意不說實話。
“這倒新鮮,改個名字,說是好玩。
”黃委員将話題拉了回來:“趙老爺問你,為什麼許願,你還沒有回答呢?” “喔,”藹如答說:“去年我娘生了一場病,是我在天後娘娘面前許了‘換袍’的願才好的。
” “那麼,今天是去換袍?” “不是!是去商量換袍。
天後娘娘的壽誕還有一個月,到那天才換袍。
”藹如又歉然地說:“黃老爺,今天真對不起了,回頭不能陪你喝酒。
” “為什麼?” “因為要持齋一個月。
”她特地補充:“吃一個月素齋。
” 這是藹如靈機一動想出來的一個借口。
持齋就是齋戒,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奉行同樣的戒條,皇帝獨宿齋宮,民間亦是夫婦不得同房。
在望海閣,當然也不能有滅燭留髡之事。
藹如拼着吃一個月的素,可以免了黃委員在這一個月中的糾纏,自以為是種很巧妙的辦法。
哪知黃委員全未理會。
所以筵罷打牌,牌完送客以後,猶自不走;看沒有礙眼的人在旁邊,便拉住藹如的手,色迷迷地笑道:“今天可得陪陪我了吧?” 藹如是有準備的,立刻做出惶恐的神氣,“罪過,罪過!黃老爺你可不能害我造孽!”她說:“天後娘娘靈得很,一點都欺她不得。
” “這就奇了!我們要好,與天後娘娘什麼相幹?” “咦!你忘了嗎?黃老爺,我剛才不是跟你說過,為了還願,要吃一個月的素!” 一聽這話,黃委員的臉色立刻變了,就像前些日子的黃梅天那樣,倏忽之間,陽光盡斂,天色陰沉沉地,接着,響起了暴雷。
“來啊!”他站起身來,重重一頓足,放開嗓子暴喊:“點燈。
” 這是吩咐他的轎班,點上燈籠,預備回家。
藹如沒有想到他會這樣子盛怒,急忙賠小心說道:“黃老爺,還早嘛!再坐坐,這麼早回去幹什麼?” 黃委員盛了一肚子的氣,但“伸手不打笑臉人”,見藹如這樣殷勤,明知是虛情假意,卻不便發火;但怒氣不但不消,反因她的笑臉一攔一封,越發憋得難受,非發洩不可。
“你是懂點文墨的人,我念首打油詩你聽:‘閱盡煙花萬萬千,不如歸去伴妻眠。
雖然不及他人貌,睡到天明不要錢。
’不但不要錢,還不受氣!” 說完,重重将手一甩,掙脫了捏在藹如手裡的袖子,頭也不回地往樓下而去。
這時李婆婆與小王媽聞聲都趕了過來,見此光景,茫然不知所措,李婆婆隻得問藹如:“怎麼回事?” 不問還好,一問勾起了她蓄積已久的委屈,“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 這一哭哭了一夜,将一雙眼睛都哭腫了。
李婆婆也是一夜未睡,通前徹後,盤算了又盤算,終于下了個決心,讓藹如早早從良。
隻要有合适的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洪鈞。
藹如那樣子中意他,想來總有道理在内,倒不妨仔細考查考查。
“洪三爺的公館在哪裡?”她問小王媽,“你知道不知道?” “我沒有去過,不過到新關總打聽得出來。
” “你就去一趟。
隻說:聽說他要回蘇州,不算餞行,請過來吃便飯。
我有點事要拜托他。
” 一直躺在床上,為了賭氣,什麼人也不理的藹如,聽到了她母親的話,突然大聲喊道:“不要,不要去!” 李婆婆愕然,走到藹如床前問道:“為什麼不叫小王媽去?莫非你跟洪三爺鬧翻了?” “平白無故地,幹什麼跟人家鬧翻?”藹如的聲音既尖且促,“不看看我這雙眼睛,怎麼見人?” 受了搶白的母親,不但不以為什,反有歉疚之意,自愧顧慮不周,也就沒話可說了。
“我去打熱水。
”小王媽機警地接口,“眼睛上,拿熱手巾敷一敷就好了。
”說着轉身而去。
李婆婆望着哭腫了眼泡的女兒,心頭有着無限的憐痛愛惜。
在小王媽及其他下人面前,為着保持一家之主的尊嚴,不便太遷就藹如。
此時别無外人,自無須有任何的顧忌,便盡量放松了臉上的皮肉,取一件搭在床欄上的夾襖,走到女兒床前,用哄孩子的口吻說道:“乖!起來!洗洗臉吃飯,回頭我還有事跟你商量。
” 在這樣慈愛的照拂之下,藹如再也不忍負氣了。
但臉皮到底還薄,繃緊了的臉皮,一時放松不下來,隻是手撐着床,慢慢坐了起來。
李婆婆的手腳還很靈快,她趕緊雙手一抖,就将那件夾襖披在了藹如身上。
然後伸出手去,柔緩地抹着藹如的頭發。
“洪三爺要回蘇州了,”李婆婆沒話找話,“其實回去不回去,都是一樣的。
” “什麼叫一樣?”藹如的臉上,仍舊闆得一絲笑容都沒有,“真正莫明其妙!” “我是說,天氣熱了,又費盤纏,又吃辛苦,不過回家看得一看。
何苦?” “誰知道他何苦?”藹如冷冷地念了句諺語:“‘麻油拌青菜,各人心裡愛’。
” 說到這裡,隻見小王媽捧來一盆熱水,然後幫着李婆婆撮弄藹如起床,坐在梳妝台前。
她那雙哭腫了的眼睛,用熱手巾一敷,浮腫果然消了許多。
藹如心頭的氣惱,也消了許多,看着小王媽在鏡中的影子說:“回頭你把阿培喚了回來。
” 阿培就是小王媽的兒子,她答應着問道:“喚他回來很方便。
不知道要他做什麼?” “洪三爺少個書僮,我把阿培薦了給他。
你如果不願意,就算了!” 小王媽大喜,“我為什麼不願意?”她說:“跟了洪三爺最好,我回頭就把他找來。
” “燕子窠裡呢?”藹如問道:“不會不放他走吧?” “不放也得放!”小王媽毅然決然地說,“哪怕打官司,也不能再叫阿培待在那種昏天黑地的地方。
” “那,那你此刻就去吧!”李婆婆接口說道:“我來做兩樣菜,回頭你帶去送洪三爺。
” 于是小王媽高高興興地去将兒子領了回來。
傍晚時分攜着李婆婆調制的四樣精緻肴撰,照藹如的指示,找到了洪鈞的住處。
談不到幾句話,隻見賈福在門口探頭探腦,似乎見有人在,不便陳述似地。
起初洪鈞還不在意,第二次又是這般光景,他可不能不問了。
“賈福!”他問:“什麼事?” “我剛聽來一個消息,說萬老爺家出事了!” 洪鈞大驚,急忙問道:“出了什麼事?” “是一條船沉掉了,死了十來個人。
”賈福又說:“都說萬老爺這下怕要傾家蕩産!” 是傾家蕩産的巨禍,誼如手足的洪鈞,豈能不關心。
當即站起身來,吩咐賈福犒賞小王媽;然後什麼都不管,徑自出門,直奔萬家。
萬家門口已圍聚了好多人,有老有少,獨多婦人,不是愁容滿面,便是涕泗橫流。
不用說,這都是沉船中被難水手的家屬,來探聽确實消息。
洪鈞看大門口為人群塞住了,便走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