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關燈
“比我大四歲。

    ”洪鈞又問,“伯父、伯母都在滄州?” “先父早就見背了,老母在堂。

    ”張仲襄說:“家兄三年前去世,我又别無兄弟。

    說起來應該在家侍奉,無奈衣食驅人,不得自主。

    ”說着長長地歎了口氣。

     “張二哥獨力撐持門戶,恐怕很吃力?” “倒也還好,不過,總是弟兄多的好。

    ”張仲襄說:“我實在很羨慕你。

    ” “此山望着那山高!”洪鈞歎口氣說:“弟兄得力,不在多寡。

    像我,雖有兩兄一弟,毫無幫助。

    如果有張二哥這樣一位兄長,我就輕松得多了。

    ” “‘四海之内皆兄弟’,能得朋友的力,也是一樣的。

    ” 聽他語言誠懇,洪鈞心中一動,便試探着說:“話雖如此,到底有手足的名份,痛癢相關,與衆不同。

    ” 張仲襄聽出他的意思,便作考慮,覺得洪鈞溫文爾雅,器宇不凡,有此一弟,也是樂事。

    他為人亢爽熱情,想到這裡便說出口來:“如果你不嫌棄,我們換張帖子如何?” 洪鈞想不到自己的心願,竟這樣容易達成,喜出望外,更無遲疑,“固所願也,不敢請耳!”他随即改了稱呼,不再叫他的姓了,“全聽二哥的吩咐。

    ” “我在想,老萬也是很講義氣的人,要不要問問他,我們來個桃園三結義?” “那更好了!”洪鈞問道:“老萬多大?” “他是屬老虎的,今年是鼠年,應該三十五。

    ” “那他就是老大,二哥還是二哥。

    ”洪鈞又說:“不管老萬願意不願意,我叫二哥是叫定了。

    ” 這一下名份不同,交談更深;張仲襄細細問了洪鈞的境況,用安慰與勉勵的語氣說道:“文卿,你不是池中之物,不可妄自菲薄。

    眼看局勢好轉,大亂将平,戎馬倉惶之時,軍功濫保,仕途蕪雜。

    一到海内澄清,少不得還是讀書人出頭,及今之日,正該好好下一番苦功。

    ” “是!”洪鈞環顧室内,到處是書,便毫不愧作地答說:“可以告慰二哥的是,我沒有一天敢放下書本。

    ” “我知道,我知道。

    ”張仲襄連連點頭,“不過,用功貴乎有常課。

    記誦之學雖是通人所不取,到底很實用;将來殿試朝考,有個典故不明出處,就會吃虧。

    ” “是的。

    ” “文卿,”張仲襄有些遲疑,“還有句話,我不知道該說不該說?” “是何言欤?二哥,我們有什麼話不好說。

    ” “我的性子心直口快,想來你也知道。

    ”張仲襄想了一下說,“‘最難消受美人恩’,文卿,逢場作戲,應該适可而止。

    ” 一聽這話,洪鈞頓覺猶疑不安,“二哥,”他問,“莫非有人在背後批評我什麼?” “那倒沒有!”張仲襄心想,既然已經說破,就不妨說得明白些,“我是‘旁觀者清’,替你跟藹如設想,想不出怎麼樣才能有美滿的收緣結果。

    照我看,藹如不見得肯屈居小星,請問你如何處置她?” 洪鈞不以為然,但不便辯護,因而沉默不答。

     “就算退一步言,藹如願為妾侍,文卿,我要說句很不客氣的話,闆門白屋之中,養這樣一株名葩,似乎也不相稱。

    ” 這番話語重心長,不管是否中聽,總是自己人才說得出的。

    因此,洪鈞誠惶誠恐地表示感激,但并未表示受教。

     這一夜當然又是輾轉枕上,心事辘辘。

    通前徹後地想了又想,總不免自慚形穢――當然,他從未認真想過藹如能有資格做他的妻子;即使自己未娶,亦不會從青樓中去求偶。

    他所不斷在想的是,如何量珠以聘,藏諸金屋?而總是想不完整,想不到頭;想到中途,突然記起自己寒素的家世,一切金碧輝煌的幻覺,立刻煙消雲散無影無蹤。

    代之而起的是爽然若失之感。

     然而他無法不重起爐竈另想。

    一次又一次地抛不開藹如的影子,使得他自己跟自己賭氣,或者說自己跟自己發誓,除非藹如心有别屬,不然就非遂雙宿雙飛之願不可。

     這一念的堅定,使得他頭腦冷靜了,思路也開闊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這話雖俗而确實不虛。

    他在想,隻要南闱複開,中舉人,成進士,半年之間聯捷,亦是常事。

    當然,還要希望點翰林,那三年是緊要關頭,“散館”一試,無論如何要巴結上一個“一等”,穩穩地掙得個鄉試考官。

    如果運氣好,放到廣東,或者四川,那一趟“考差”下來,至少也能多個兩三萬銀子,何愁不能風風光光地迎藹如入門。

     這不是如意算盤,事在人為。

    洪鈞在想,倘如一切順利,不過五年之間,便可如願。

    五年的日子,誠然不短,可是眼前卻總隻能這樣打算。

     想到這裡,自覺心頭已經踏實。

    于是恬然入夢,睡到中午方醒。

     醒來第一件想到的事,便是去探望藹如。

    但一念甫起,一念又生;想起夜來枕上的打算,自責心志不堅,硬生生将望海閣上的一切壓了下去。

     于是吃過午飯,到衙門裡打個轉,随即回到寓所,親手理書檢點舊稿,然後細心訂了一張課程表,剛日讀經,柔日讀史;逢三、八作詩文,逢五作試帖詩。

    又開了一張書單子,預備托萬士弘找上京便人在琉璃廠購買。

     很容易地消磨到黃昏,一閑下來,便覺無聊,望海閣中的一切便壓不住了。

    想起前兩天華燈璀璨、玉笑珠香的光景,仿佛魂靈兒出竅,飄飄蕩蕩,無所歸宿。

    洪鈞這才知道,詞中常見的所謂“銷魂”,便是這般滋味! “唉!”他頓足自歎:“欲除煩惱須無我!” 語聲未畢,人影在窗,定睛看時,疑幻疑夢。

    揉揉眼再看時,不是藹如是誰? “你怎麼來了?” “沒有想到吧?”藹如站在門外,把罩在頭上的一方青絹取了下來,順手揮了兩下,隻見黃塵籁籁,顯然的,她是從郊外而來。

     “想來又是騎馬去了?” “嗯!”藹如重重地點着頭。

     就這時“唏(口聿)(口聿)”一聲馬嘶,洪鈞随即笑道:“如果是在宵深人靜的時候,此情此景,就好有一比了。

    ” “好有一比”是蘇州人慣用的說法。

    藹如便學須生,用大嗓子念一句科白相戲:“比作何來?” “比作紅拂私奔。

    ” 聽這一說,藹如的笑容頓斂。

    洪鈞倒是一驚,以為拿她比作豪門家伎,惹得她多心動氣了。

    但細看卻又不像,而是頗有感觸的神氣。

     “我的處境比紅拂好!”她用極平靜的聲音說:“世間果有李藥師這樣的英雄,我可以請我娘替我作主,用不着夤夜私奔。

    ” “有伯樂而後有駿馬。

    隻要有紅拂的慧眼,自然就有李藥師那樣的英雄。

    ” 對這針鋒相對的答語,藹如沒有任何反應。

    當然,她決不會不懂;而亦因為如此,越顯得她的默然是一種極可玩味的深沉。

     “倒弄得很幹淨!”藹如環視着說:“很出乎我的意料。

    ” “你意料中應該怎樣?”洪鈞問說:“亂糟糟,像狗窩豬圈?” “言重,言重!”藹如笑道:“我可不敢那樣子罵你。

    ” 洪鈞也笑了。

    “說實話,今天發憤清理了一番。

    ”他說:“現在想起來,倒仿佛是專為準備你要來似地。

    ” “不敢當!‘花徑不曾緣客掃’――”藹如是突然省悟,輕薄文人想入非非,常将這兩句杜詩暗喻為洞房花燭之事,如果再念下一句“蓬門今始為君開”,豈非自輕自賤地開自己的玩笑?因而縮口不語。

     洪鈞卻一時想不到此,正想問她何以話說半句,隻見藹如已站起身來,作出迎客的樣子。

    他回頭一看,是賈福一手拿着托盤,一手晃蕩着,送茶來與藹如。

     “多謝管家。

    ”藹如很客氣地,雙手去接他單手遞過來的茶。

     這一下倒反使賈福覺得自己吊兒郎當,待客不誠,急忙垂手彎腰,恭恭敬敬地說:“姑娘請用茶。

    ” “賈福,”洪鈞想留藹如吃飯,怕碰釘子,故意問道:“今天有什麼能吃的菜?” 賈福懂他的意思,随即答道:“時候還不算晚,現辦材料也來得及。

    不知道李姑娘愛吃什麼?我去關照廚子預備。

    ” 洪鈞不即回答,轉臉看着藹如問道:“如何?” 藹如很為難。

    她是跟她母親鬧别扭,有意一個人出來馳馬。

    在外面逗留的時間已久,如果到晚還不回望海閣,不但會叫人不放心,而且也顯得太别扭,傷了她母親的心。

     倘若婉拒,又覺得辜負了他們主仆的盛情;尤其是對賈福,藹如不願拂他的意。

     不過處在這樣必須要立即作個決定的情勢之下,不容她猶豫,亦不容她拒絕,隻能微笑點頭,表示欣然同意。

     于是賈福立即退了出去,關照廚子添菜。

    不旋踵間,去而複轉,手裡持着一封信,走到洪鈞面前說道:“萬老爺打發轎子來接老爺。

    他家的來人說,請老爺即刻就過去。

    ” 這可不巧了!洪鈞一面想,一面接信來看。

    信是張仲襄的親筆,隻得三四行,說跟萬士弘在一起,“大事待商,務即惠臨。

    ” 洪鈞還在躊躇,一起在看信的藹如卻正中下懷,催促他說:“既是大事,不要耽誤功夫了!你趕快請吧。

    ” “你呢?” “我麼?”藹如望着賈福,歉意地笑一笑,“隻好謝謝管家的好意了。

    ” “也好。

    ”洪鈞吩咐賈福,“菜亦不必預備了。

    你去告訴萬宅的來人,說我馬上就去。

    ” 目送賈福的背影消逝,藹如輕聲向洪鈞說:“你這幾天不要來!我有空會來看你。

    ” “這――”洪鈞不知道怎麼說了。

     “過一天跟你細談。

    ”藹如又加了一句:“我是為你好。

    ”接着,緊緊地捏一捏他的手。

     言語暧昧,但這柔荑一握,卻是明明白白、确确實實的感受。

    洪鈞便問:“我暫時不去,送信給你可以吧?” 藹如想了一下,點點頭說:“可以。

    ” ※※※ 所謂“大事”,便是義結金蘭;原來就是洪鈞發起,隻要張仲襄征得了萬士弘的同意,事情就成定局,亦無“待商”。

    此時不過叙肯定排行而已。

     萬士弘最長,是老大,依次為張仲襄、洪鈞。

    最妙的是,行二的仍舊行二,行三的仍舊行三。

    萬士弘别無兄弟,當然亦算居長。

     于是先改稱呼,擇定五月十三日關聖帝君誕日,正式盟誓換譜。

    張、洪二人請出“大嫂”來見過了禮,然後杯酒言歡,暢談各人的志趣、抱負、事業,以及身世家庭。

    娓娓言來,動聽的固然也有,瑣碎乏味的也不少,但在洪鈞而言,無不親切。

    這當然是因為名份一定,自感關懷的緣故。

     談來談去,談到藹如。

    洪鈞很坦率地說:“剛才她就在我那裡。

    ”接着将她不速而至的經過說了一遍。

     萬士弘與張仲襄不約而同地對望了一眼。

    在洪鈞未來以前,他們已經談過他與她的情形。

    萬士弘與張仲裹的看法,大緻相同,認為洪鈞的這段豔福,是“塞翁失馬”,應該勸他慢慢疏遠,以至淡忘,才不會誤他下帷苦讀的功夫。

     如今看來,似乎不容易疏遠;即令洪鈞絕迹于望海閣,其奈藹如移樽就教何?不過,既成異姓手足,萬士弘覺得不能不作規勸――至少應該提醒洪鈞,才是做兄長的道理。

     哪知話到口邊,萬士弘忽然改變了原意,“老三,”他說,“隻要你科場得意,我一定想法子促成你跟藹如的這段良緣。

    ” 一聽這話,張仲襄先就感到意外;不過他的思路也很快,既然萬士弘拿藹如作為鼓勵洪鈞上進的“獎品”,那就不妨将計就計順着這層意思去幫腔。

     于是他說:“老三,你可得要好好用功了!别辜負大哥的期望。

    我說過,藹如是一株名葩,闆門白屋中養不起;要移植在金馬玉堂之中,才能‘名花傾國兩相歡’!” “好!”萬士弘拍手笑道:“這句‘清平調’引用得好!”說着,自己很高興地幹了一杯酒。

     就他們兩人這三、五句話,使得洪鈞大受鼓勵,矍然而起,踱了兩步,突然轉身,向上長揖,“大哥,二哥!”他說:“兩位厚愛,我如果不能争一名翰林來報答,自己都對不起自己了!” 萬士弘和張仲襄所希望的,就是他肯如此立志發奮,所以無不欣然。

    當下重新換酒添肴,暢飲到三更天,方始盡歡而散。

     ※※※ 經此一番激勵,洪鈞倒真的收拾閑情,死心塌地去用功了。

    由于他所望甚奢,作了必當翰林的諾言,所以雖是秀才,目光已越過鄉試、會試兩關,專注在殿試上面――金殿對策,文章要做得冠冕堂皇,氣象高華,自不待言;不過殿試又别有一門學問。

    鄉試、會試的試卷,照例糊名謄錄,試官所看到的,不是本人親筆書寫的“墨卷”,而是由譽錄生用銀朱抄寫過的“朱卷”,用意在防止考官認出筆迹,易于舞弊。

    至于殿試,說來是皇帝親自主試,當然談不到舞弊,所以也就無須另錄朱卷進呈。

    不過殿試照例派十名大臣充任“讀卷官”,負衡文之責;雖然一榜皆取,無所黜落,但名次高下,大有關系,鼎甲之榮,更是非同小可之事,仍不能不略加防制,以故不謄錄而糊名,在“前十本”未經禦筆親定名次以前,即使皇帝亦不知所取中的狀元、榜眼、探花,以及稱為“傳胪”的二甲第一名是什麼人。

     為了争取好感,易掇高科,就像一個人要争取别人的好感一樣,修養固然要緊,儀表亦不可忽。

    尤其是第一次見面,品格才具,一時無從表現;而一貌堂堂,卻是他人入眼便先占三分便宜的。

    殿試的墨卷,就好比人的儀表。

     殿試的卷子,夾宣糊裱,十分講究,稱為“大卷子”。

    寫“大卷子”有許多講究,第一是字體,柳骨顔肉,富麗堂皇,概用正體,不許有“帖寫”,名為“館閣體”。

    第二是行款,每行幾字,平整勻貼,講究橫看豎看,皆整齊如畦。

    擡頭更要緊,單擡、雙擡、三擡都有定規。

    單擡誤作雙擡,還不太要緊;雙擡誤作單擡,便是失敬,有得處分的可能。

    第三是調墨漿,名士愛用淡墨,殿試正好相反,要用濃墨;可是墨太濃了,黏滞不化,放不開筆。

    調墨漿的學問就在這裡:既要濃,又要不黏不滞,能得流麗之美。

     洪鈞的原籍徽州,是出墨的地方,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制墨名家,程君房、方于魯、曹素功都是徽州人。

    流風所被,耳儒目染,徽州的讀書人都講究用墨。

    洪鈞于此道亦曾下過功夫,如今是用得上了;以親手調制出來的墨漿寫大卷子,得心應手,十分惬意。

    寫出來的字,“黑大光圓”四字俱全,真個漂亮之至。

     他這樣刻苦用功,藹如當然也很高興,往往午前就來跟洪鈞作伴。

    到黃昏方始辭去。

    因為如此,洪鈞很容易做到藹如的叮咛,足迹不上望海閣。

    但五月十三那天是例外。

     ※※※ 這天是萬、張、洪結義之日,一大早在萬家會齊,相偕到關帝廟拈香磕頭。

    然後又回萬家“換帖”見禮,中午小酌,算是“家宴”。

    晚上“三兄弟”聯名具柬,在望海閣宴客,筵開五桌,場面相當熱鬧。

     這天的局面,與平常吃花酒不同,而且五桌客人,已将望海閣塞滿,再容不下花花草草,所以摒絕笙歌,隻尚清談。

     酒到半酣,來了位不速之客,是萬士弘的一位同鄉譚平。

    剛從上海到煙台,輪船一到,直投萬家,聽說望海閣有此盛會,連衣服都顧不得換,便趕了來湊熱鬧。

     “靖庵兄,”張仲襄問道:“可有什麼江南的新聞?” “有,有!多得很,而且還有好消息。

    各位請先幹一杯,再聽我說。

    ” 說着,譚平首先一飲而盡,還照了照杯,是有什麼值得浮一大白的新聞要談的神氣,座客便都舉杯側耳,目光專注在他臉上了。

     “元兇巨憝遭天譴了!”譚平加強了語氣說:“确确實實的消息,四月甘七那天,洪秀全服毒自盡,一命嗚呼!” “這,”張仲襄欣然說道:“真值得幹一杯。

    ” “這一來,”洪鈞問道:“蛇無頭而不行。

    金陵城内不就要大亂了?” “這倒沒有聽說,隻知道李秀成心還不死,扶保他的‘幼主登基’,還想負隅頑抗,亦徒見其自不量力而已。

    ” “李少荃呢?”張仲襄也問,“常州不是在四月初就克複了?要說整頓休息,有一個月下來,也盡夠了,應該進兵了吧!” “再多些日子,他也不會進兵。

    ” “為什麼呢?” “為的是報答師門。

    ”譚平答道:“曾中堂倒真是肯顧大局的人,他那位老弟曾九帥的想法不同;眼看九轉丹成,功德要圓滿了,豈肯讓旁人來分功。

    李少荃看透了這一層,愛屋及烏,有意頓兵不進,好讓曾九獨成大功。

    ” 不過話雖如此,譚平依舊持樂觀的态度。

    最明白的證據是,倘或“太平天國”的局勢仍有可為,洪秀全便不會自裁。

     就這樣一直到終席,話題始終不離江南的近況。

    因而将洪鈞積壓已久的鄉思勾了起來,酒鬧人散,猶自未已。

    藹如看在眼裡,不免關切,找個機會悄悄問道:“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