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關燈
小
中
大
蓋去看。
裡面裝的是長約四寸、寬僅分許的牙籌,頂端紅字标明數字,中間刻的是簽文,随手拈起一支簽來看,是第二簽,刻的是王勃“滕王閣序”的名句:“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倒有點意味。
”洪鈞笑道:“若是居孀的求得這支簽,似乎好事可諧。
” “虧你怎麼想來的!”藹如好笑,“哪有寡婦向月下老人求簽的。
” “那麼,”洪鈞忽然意動,“我倒想求一支。
就不知道有沒有簽筒,怎麼求法?” “有個法子。
”藹如取來一粒骰子,指着說道:“骰子上的六不算,隻當空白,你先擲一粒看!” 洪鈞聽她的話,取骰一擲,恰是個六,還待再擲時,藹如揪住了他的手。
“簽一共五十五支。
頭一擲作十位數,你擲個六,當作空白,便是十以下的簽了。
” “我懂了。
第二次再該擲兩下,加起來便是個位數;如果擲兩個五,便恰好是十。
” “對了。
倘若你頭一次擲的是五,第二次就隻擲一把好了。
” “那當然。
簽到五十五為止,不能挪兩把。
”洪鈞将骰子握在手裡搖了兩下,還吹口氣,然後撒手擲去,滾出一個紅四,便伸頭去看簽文。
“不要先看!先看了就不好玩了!”藹如将錦匣撲轉,“嘩啦啦”一聲,倒得滿桌的牙籌;然後将它一一翻轉,背面向上,上有數字,從一到五十五,擺齊了,方始說道:“再擲!” 一擲是個六,不算,仍舊算是四;洪鈞伸手去取簽,卻又讓藹如将手揿住了。
“你最好不要看!”她有些忍俊不禁地。
“為什麼?是不吉之語?” “倒不是不吉。
是月下老人罵你,罵你是個色鬼!”說着,撲在桌上,笑不可抑。
洪鈞取起第四簽翻過來一看,不由得也失笑了。
簽文是:“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這個不算!待我一瓣心香,虔誠默禱,求個上上好簽。
” “但願如此。
”藹如問道:“你求什麼?” “你莫問我;我且問你:你要不要求支簽?” “我自己會求。
你亦莫問我。
” “好!心動神知,月老自然知道我求的是什麼?” 說完,洪鈞将骰子捧在手裡,當胸合十,閉上了眼,念念有詞,卻聽不清他禱告的是什麼,隻看得出一臉肅穆,無半點兒戲之意。
求得的是第二十二簽。
對面注視的藹如,立即含笑說道:“恭喜,恭喜!真正是上上好簽。
”說着,拈起那支簽送到洪鈞眼前。
一看是首最俗氣的詩:“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洪鈞笑笑不響,心裡并不高興。
他問的是自己與藹如的将來,而四樁人生得意之事,無一與藹如有關。
問的是可能金屋藏嬌?答的是“洞房花燭”;竟似提醒他莫忘掉花燭夫妻!豈不大煞風景。
藹如所注意的是第四句,“你将來科名一定得意。
三爺,”她說,“到金榜題名的時候,可别忘了今天的這支簽,想着到杭州白雲庵去燒香還願!” 這一說,洪鈞又高興了。
“但願如你所說。
”他說,“那時候我們一起到杭州去燒香。
” 藹如深深看了他一眼,垂下頭去,忽然歎口無聲的氣:“不要想得那麼遠!” ※※※ 李婆婆是近午時分到家的。
洪鈞和藹如還都在夢中――他們是在曙色将透的時候,方始上床;睡得正沉,毫無所知。
李婆婆不見女兒的蹤影,少不得要問,阿翠答說:“還睡在那裡。
小姐是等我起來了,才睡的。
” “怎麼,一夜沒有睡?” “大概是。
” “什麼大概是!”李婆婆叱道:“連這點事都弄不清楚。
” 阿翠不敢回嘴。
李婆婆也不作聲,換衣服、洗臉,然後喝茶歇息。
等小王媽經過,招招手将她喚住,細問這兩天的情形。
于是小王媽從頭說起;藹如如何約洪鈞午餐,并且特地替他預備蘇州菜;萬士弘如何作東,洪鈞如何回請,講得熱鬧非凡。
“昨天飯前先打牌,隻打了四圈,頭錢倒打了四百塊。
” “打這麼多?”李婆婆插了一句嘴。
“我話還沒講完,其中有個道理。
”小王媽張望了一下,看清楚沒有第三者,湊近李婆婆低聲說道:“我聽見萬老爺在跟我們小姐說:‘洪三爺将來會發達,要做大官,辦大事。
不過,眼前他境況不好;今天我們替你打場頭,就算洪三爺請客’。
” “這倒也是夠義氣的朋友。
”李婆婆問道:“她怎麼說?” “她”是指藹如;小王媽答道:“小姐笑笑答他一句:‘我知道,萬老爺,你請放心好了’。
” “這,”李婆婆不解,“放什麼心?” “那就不曉得了。
照我想,總是有了這四百頭錢,不會再要洪三爺開銷。
” “那麼,他開銷了沒有呢?” “這要等他走的時候才知道。
” 李婆婆大驚,“怎麼,”她急急問說:“他沒有走?” “沒有!”小王媽搖搖頭,“昨天客人沒有醉,洪三爺先醉了。
大家七手八腳拿他扶到大床上,倒頭就睡。
到我睡覺的時候,還沒有醒。
” “喔,”李婆婆楞了一會又問:“以後呢?” “以後?以後就要問阿翠了。
” “你叫阿翠來!” 阿翠亦說不清首尾,隻能講她所親曆的――在她十一點鐘上床時,藹如是在套房中獨坐。
半夜裡被喚醒來伺候宵夜,不多久,她又回套房去睡。
天亮起身,藹如方睡在她床上,而洪鈞仍睡大床。
聽這一說,李婆婆松了口氣。
前前後後細想了一遍,知道女兒為自己留着身份,頗感安慰。
但是,他們的感情到底如何呢? 這話似乎問得早了些;正在遲疑着,不知該不該開口時,小王媽已将阿翠支使開;還有她自覺職責所在,不得不言的幾句話要說。
“我從沒有見小姐待客人這麼好過。
婆婆,你要稍微留點心;好,頂好好在心裡,面子上不要太露。
不然――”她沒有再說下去,相信李婆婆會懂她沒有說出來的話。
李婆婆當然懂。
不說已在風塵中混了好幾年,就拿一般的人情世故而論,亦可以想象得到――善妒是人的天性,不獨婦女為然。
羽毛如雪的天鵝,高下回翔,可以引得許多癞蛤蟆延頸而望,流涎不止;但如天鵝不是隻影翩翩,而是雙飛缱绻,癞蛤蟆再醜再笨,總也會識得些許風色,自然踟蹰不前了。
像洪鈞之于藹如,在門戶中稱為“恩客”。
李婆婆亦聽人講過,上海“堂子”裡的“紅館人”,養“恩客”的很多,但有的會養,有的不會養。
會養的“借小房子”私下聚會,外面瞞得滴水不漏,冤大頭照常報效,無損淫業;不會養的毫無顧忌,以緻風聲所播,闊客絕足。
李婆婆心想,像“洪三爺”這種場面上的人,何能藏而不露;加以有“萬大爺”在從中拉攏,更瞞不住人。
傳出一句話去:“望海閣的主兒,何等心高氣做?如今有了恩客,越發不拿普通客人放在心裡。
何苦花錢買沒趣?”這一來可就維持不下這個場面了。
轉念到此,憂從中來,失聲說道:“不行!我得跟她說!” ※※※ “我們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家,落到今天這一步,回不得家鄉,進不得祠堂,你倒說說看,究竟為的是什麼?” 藹如聽出口風不妙,不敢接口。
隻有意裝得心無城府似地說:“娘,你的話什麼意思?我不懂。
” “你是有意裝糊塗!從這上頭就可以看出來你的心虛。
”李婆婆緊接着說:“人生在世,不是圖名,就是圖利;如果兩樣都落空,你就未免太對不起你自己了。
” 藹如有些惱了,“娘,”她說:“你又不會喝酒,怎麼盡說些莫明其妙的醉話?” “也不知是我醉,還是你醉?”李婆婆“吧唧、吧唧”地盡吸着煙袋。
她有句話想說而不忍說;不說卻又不甘心,所以一面吸煙,一面不斷地歎氣。
“真是!高高興興到家,也不知遇見什麼了,一下子變得這樣子!”藹如突然有所醒悟,拉長了嗓子喊:“小王媽!” “你找她幹什麼?”李婆婆很關切地問。
這一下等于證實了藹如的想法不虛,便故意不理她母親,仍是大聲地喊:“小王媽、小王媽!” “你幹嗎?”李婆婆的聲音也不好聽了。
“我得問問她,”藹如憤憤地說:“她倒是在你跟前搗了什麼鬼?” “不用問她,問我就是。
”李婆婆沉着臉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我就不懂,平時你的眼界也很高;為什麼平平常常的一個蘇州人,就把你迷得連娘都認不得了!” 這就是李婆婆想說不忍說,而終于說了出來的一句話。
愛之深,望之切,不自覺地将話說得重了些,以緻傷了藹如的心。
她不吵也不争,隻是賭氣;悄悄走回自己卧室,關緊房門,任誰呼喊都不理。
這一下可把小王媽急壞了!她們母女倆在說話時,她在門外聽壁腳,所以盡知原委。
本是好意,不料惹禍,心裡怨恨李婆婆處置不善,卻又不好埋怨;就算埋怨,無濟于事。
最讓她着急的事,這晚上由張仲襄為頭,“羅漢齋觀音”回請洪鈞和萬士弘。
眼看紅日西沉,客人都快到了,如果藹如仍舊鬧别扭不出房門,這個局面豈不大僵特僵? 說不得隻好自己去賠個小心,去到房門外面,低聲下氣地喚了兩聲:“小姐,小姐!”她說:“是我多嘴不好!回頭要打要罵都由你,好歹起來洗洗臉、換換衣服。
别叫客人看笑話!” 前面都說得很動聽,唯獨最後一句話說壞了;藹如大起反感,隔着房門,冷笑答道:“自己要鬧笑話,就不要怕人看。
” “小姐,小姐,你又錯會我的意思了!”小王媽着急地解釋、央求,然而無用。
“愛珠,”李婆婆可也有些動氣了,走來大聲說道:“你平日自以為最講理,看來糊塗之極!家裡大大小小得罪了你,萬大爺他們那班客人莫非也得罪了你?憑什麼來看你的嘴臉。
” 藹如确是很講理的人,覺得這話不錯;不過心裡的氣,還是未消。
略想一想,霍然而起,踏下床來,開了房門說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吃了這碗飯,不能不招呼花錢的大爺。
從明天起摘牌子!不吃這碗飯了,行不行?” 一頓搶白,将李婆婆氣得發抖。
小王媽見此光景,急忙攙住她說:“小姐的氣話,你老人家别當真。
你看,還是你老人家厲害,兩句話就把小姐從床上弄起來了。
” 做娘的自然要顧大局,忍住一口氣不與女兒計較。
藹如當然也不免心存歉意;雖然胸口還耿耿然地不舒服,到底不好意思再發脾氣。
叫阿翠打了臉水來,淡掃蛾眉,薄施脂粉,換一件顔色花樣都很素雅的衣服,閑坐候客。
客人中,張仲襄最先到,一坐下來先問洪鈞:“昨晚醉得怎麼樣?” 藹如據實答道:“到半夜才醒。
” “還好,還好!”張仲襄笑道:“爛醉如泥到天亮,辜負良宵,那就大煞風景了。
” 藹如知道他這句戲谑之詞中,包含着怎麼樣的一種想法。
她的感覺在羞澀之外,更多的是不安和不甘,張仲襄完全誤會了!但很難分辯,如俗語所說的“越描越黑”,越分辯似乎越顯得情虛。
藹如唯有報以無可奈何的苦笑。
“人呢?”張仲襄又問,“回衙門去了?” 這也是問洪鈞。
藹如覺得是一個解釋的機會,便從容答道:“你是問洪三爺?他起課蔔卦,玩了大半夜,到天亮才睡,中午才起身,匆匆忙忙趕回衙門去了。
” 為了證明她不是說假話,藹如特地取出那副月老簽來給張仲襄看,又談洪鈞所抽的是怎樣一支簽。
可是,盡管言者諄諄,張仲襄始終将信将疑。
等到客人絡繹應約而來,起哄的就更多了;衆口一詞,要洪鈞的“定情詩”看。
他隻是分辯:“既未定情,雲何有詩?”但沒有人肯信他的話。
唯一的例外是作為兩位主客之一的萬士弘,默默坐在一旁,含笑不語。
那笑容很奇怪,有些衆醉獨醒的意味;又像是看庸人自擾,隻覺得好笑。
張仲襄很機警,知道他别有會心,便湊近他身邊問道:“你怎麼不說話?” “我說什麼?我說了,你們也未見得肯信。
” “喔,”張仲襄更注意了,“怎麼,其中有何講究?” “有!大有講究!”萬士弘答說:“我說一句,你們恐怕會當笑話:藹如還是黃花閨女。
” 張仲襄大感意外,脫口回答:“這倒是聞所未聞的事。
” “是不是?我知道你不相信!就好比說是積年老妓要造貞節牌坊那樣,荒唐得可笑。
” “不,不!”張仲襄省悟了,萬士弘不是輕率好弄玄虛的人,他是望海閣的“護法”。
若非确有所知,不會這樣說。
因而用虛心請教的語氣問道:“其中必有講究,看來老兄知道?” “不錯,隻有我知道。
藹如的娘跟我談過。
堂子裡隻有冒充‘清倌人’的,‘清倌人’冒充‘紅倌人’,在我亦是聞所未聞,不過說破了,亦就不足為奇,照堂子裡的規矩――” 萬士弘談的是上海堂子裡的規矩,未破瓜的雛妓稱為“清倌人”;初次為客梳栊,照例高燒紅燭,如入洞房,因而稱為“點大蠟燭”。
在此以前,“清倌人”賣嘴不賣身,而狎客亦隻能眼皮供養,不可存非份之想。
這樣,也就不會有人常常“做花頭”,報效無窮了。
藹如之以“清倌人”冒充“紅倌人”,說穿了無非為了淫業,想引人上鈎。
“然而這還不是主要的原因。
”萬士弘說:“主要的原因是,她非此不足以保其處子之身!” “這,”張仲襄搖搖頭,“說是為了示人以随時可為入幕之賓,以廣招徐,這種煞費苦心的做法,在情理上還講得通。
若以為非如此不足以保其處子之身,其故安在,可就莫測高深了。
” “不深,不深。
道理很淺,隻是足下想不到而已。
譬如有人看中了她,說要梳攏,一擲萬金,在所不惜,不達目的不止!請問,在那種推車撞壁的情勢之下,你如何應付?” 想想果然,從來妓家拒客,隻能獅子大開口,用大價錢将人家吓回去;從未聽說,花足了錢也不行的!果然如此,又何必幹這一行辱沒祖宗的營生? “如果是‘紅倌人’的身份,便無此‘點大蠟燭’之窘。
至于想一親芳澤的,藹如怎麼樣閃轉騰挪,那是她的手段,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 “這才是‘出淤泥而不染’!真想不到‘北裡志’中有這樣别開生面的一篇。
真值得好好做兩首詩,感歎一番!” “現在你明白了吧?”萬士弘欣慰地說,“你想,她是那樣守身如玉,即使對洪文卿一見傾心,亦決不會輕易相就,是不是呢?” “誠然、誠然!不過,”張仲襄皺着眉說:“我倒有些替洪文卿擔心。
” “你是說他可望而不可即?” “不是!”張仲襄答道:“看樣子,藹如志氣很高,不會肯甘于妾侍之列;洪文卿又是有太太的,隻怕到頭來是一場空。
” “那就要看他們的緣份了。
” 談到這裡,小王媽來請入席。
洪鈞與萬士弘少不得又是一番推讓,結果是叙齒,萬士弘年長,坐了首席。
張仲襄提議,将藹如亦算作客人,奉為上座。
她卻說什麼也不肯,理由是:從無這樣的規矩。
其實,她是因為大家鬧着要看洪鈞的“定情詩”,心裡有些受屈而無可剖白的不舒服之感,因而有意疏遠洪鈞,借着照料廚房為名,連席面上都很少來。
她這種态度,在珠圍翠繞、飛觞醉月的熱鬧場面掩蓋之下,旁人是不容易察覺得出來的。
而萬士弘與張仲襄不同,洪鈞更是不同。
一直到席散,她也沒有跟他說上十句的話,更沒有留他不走的意思。
見此光景,洪鈞當然很知趣。
為了怕引起旁人的揣測:為何藹如的态度突然一變,與他仿佛格格不入的模樣?他有意表示并無留戀之意,高聲向張仲襄問說:“張二哥,今天晚上可有功夫?” “快十一點了,”張仲襄掏出懷表,打開蓋子看看說,“回家睡覺,你還想到哪裡去玩?” “我想邀你到我下處去坐坐。
有些窗稿想請你指點。
” “不敢當,不敢當!”張仲襄受寵若驚似地,“不過,時文我實在是外行。
” 所謂“時文”就是闱中獵取功名的八股文章。
多讀了些書,或者比較不俗的文人,多薄此不談。
洪鈞當然也不會向他請教此道,微笑答說:“張二哥該罰!怎麼門縫裡張眼,就将人看扁了,以為我要跟你請教時文?” “是,是。
該罰,該罰!”張仲裹一連疊聲地說:“走吧。
我去拜讀拜讀你錦心繡口的好詩文。
” ※※※ 論文談藝,原是一個借口。
洪鈞的本意,是着實想交張仲襄這個朋友。
所以延入寓所,煮茗清談,首先就問張仲襄的家世。
“張二哥今年貴庚?” “整三十。
”
裡面裝的是長約四寸、寬僅分許的牙籌,頂端紅字标明數字,中間刻的是簽文,随手拈起一支簽來看,是第二簽,刻的是王勃“滕王閣序”的名句:“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 “倒有點意味。
”洪鈞笑道:“若是居孀的求得這支簽,似乎好事可諧。
” “虧你怎麼想來的!”藹如好笑,“哪有寡婦向月下老人求簽的。
” “那麼,”洪鈞忽然意動,“我倒想求一支。
就不知道有沒有簽筒,怎麼求法?” “有個法子。
”藹如取來一粒骰子,指着說道:“骰子上的六不算,隻當空白,你先擲一粒看!” 洪鈞聽她的話,取骰一擲,恰是個六,還待再擲時,藹如揪住了他的手。
“簽一共五十五支。
頭一擲作十位數,你擲個六,當作空白,便是十以下的簽了。
” “我懂了。
第二次再該擲兩下,加起來便是個位數;如果擲兩個五,便恰好是十。
” “對了。
倘若你頭一次擲的是五,第二次就隻擲一把好了。
” “那當然。
簽到五十五為止,不能挪兩把。
”洪鈞将骰子握在手裡搖了兩下,還吹口氣,然後撒手擲去,滾出一個紅四,便伸頭去看簽文。
“不要先看!先看了就不好玩了!”藹如将錦匣撲轉,“嘩啦啦”一聲,倒得滿桌的牙籌;然後将它一一翻轉,背面向上,上有數字,從一到五十五,擺齊了,方始說道:“再擲!” 一擲是個六,不算,仍舊算是四;洪鈞伸手去取簽,卻又讓藹如将手揿住了。
“你最好不要看!”她有些忍俊不禁地。
“為什麼?是不吉之語?” “倒不是不吉。
是月下老人罵你,罵你是個色鬼!”說着,撲在桌上,笑不可抑。
洪鈞取起第四簽翻過來一看,不由得也失笑了。
簽文是:“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這個不算!待我一瓣心香,虔誠默禱,求個上上好簽。
” “但願如此。
”藹如問道:“你求什麼?” “你莫問我;我且問你:你要不要求支簽?” “我自己會求。
你亦莫問我。
” “好!心動神知,月老自然知道我求的是什麼?” 說完,洪鈞将骰子捧在手裡,當胸合十,閉上了眼,念念有詞,卻聽不清他禱告的是什麼,隻看得出一臉肅穆,無半點兒戲之意。
求得的是第二十二簽。
對面注視的藹如,立即含笑說道:“恭喜,恭喜!真正是上上好簽。
”說着,拈起那支簽送到洪鈞眼前。
一看是首最俗氣的詩:“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洪鈞笑笑不響,心裡并不高興。
他問的是自己與藹如的将來,而四樁人生得意之事,無一與藹如有關。
問的是可能金屋藏嬌?答的是“洞房花燭”;竟似提醒他莫忘掉花燭夫妻!豈不大煞風景。
藹如所注意的是第四句,“你将來科名一定得意。
三爺,”她說,“到金榜題名的時候,可别忘了今天的這支簽,想着到杭州白雲庵去燒香還願!” 這一說,洪鈞又高興了。
“但願如你所說。
”他說,“那時候我們一起到杭州去燒香。
” 藹如深深看了他一眼,垂下頭去,忽然歎口無聲的氣:“不要想得那麼遠!” ※※※ 李婆婆是近午時分到家的。
洪鈞和藹如還都在夢中――他們是在曙色将透的時候,方始上床;睡得正沉,毫無所知。
李婆婆不見女兒的蹤影,少不得要問,阿翠答說:“還睡在那裡。
小姐是等我起來了,才睡的。
” “怎麼,一夜沒有睡?” “大概是。
” “什麼大概是!”李婆婆叱道:“連這點事都弄不清楚。
” 阿翠不敢回嘴。
李婆婆也不作聲,換衣服、洗臉,然後喝茶歇息。
等小王媽經過,招招手将她喚住,細問這兩天的情形。
于是小王媽從頭說起;藹如如何約洪鈞午餐,并且特地替他預備蘇州菜;萬士弘如何作東,洪鈞如何回請,講得熱鬧非凡。
“昨天飯前先打牌,隻打了四圈,頭錢倒打了四百塊。
” “打這麼多?”李婆婆插了一句嘴。
“我話還沒講完,其中有個道理。
”小王媽張望了一下,看清楚沒有第三者,湊近李婆婆低聲說道:“我聽見萬老爺在跟我們小姐說:‘洪三爺将來會發達,要做大官,辦大事。
不過,眼前他境況不好;今天我們替你打場頭,就算洪三爺請客’。
” “這倒也是夠義氣的朋友。
”李婆婆問道:“她怎麼說?” “她”是指藹如;小王媽答道:“小姐笑笑答他一句:‘我知道,萬老爺,你請放心好了’。
” “這,”李婆婆不解,“放什麼心?” “那就不曉得了。
照我想,總是有了這四百頭錢,不會再要洪三爺開銷。
” “那麼,他開銷了沒有呢?” “這要等他走的時候才知道。
” 李婆婆大驚,“怎麼,”她急急問說:“他沒有走?” “沒有!”小王媽搖搖頭,“昨天客人沒有醉,洪三爺先醉了。
大家七手八腳拿他扶到大床上,倒頭就睡。
到我睡覺的時候,還沒有醒。
” “喔,”李婆婆楞了一會又問:“以後呢?” “以後?以後就要問阿翠了。
” “你叫阿翠來!” 阿翠亦說不清首尾,隻能講她所親曆的――在她十一點鐘上床時,藹如是在套房中獨坐。
半夜裡被喚醒來伺候宵夜,不多久,她又回套房去睡。
天亮起身,藹如方睡在她床上,而洪鈞仍睡大床。
聽這一說,李婆婆松了口氣。
前前後後細想了一遍,知道女兒為自己留着身份,頗感安慰。
但是,他們的感情到底如何呢? 這話似乎問得早了些;正在遲疑着,不知該不該開口時,小王媽已将阿翠支使開;還有她自覺職責所在,不得不言的幾句話要說。
“我從沒有見小姐待客人這麼好過。
婆婆,你要稍微留點心;好,頂好好在心裡,面子上不要太露。
不然――”她沒有再說下去,相信李婆婆會懂她沒有說出來的話。
李婆婆當然懂。
不說已在風塵中混了好幾年,就拿一般的人情世故而論,亦可以想象得到――善妒是人的天性,不獨婦女為然。
羽毛如雪的天鵝,高下回翔,可以引得許多癞蛤蟆延頸而望,流涎不止;但如天鵝不是隻影翩翩,而是雙飛缱绻,癞蛤蟆再醜再笨,總也會識得些許風色,自然踟蹰不前了。
像洪鈞之于藹如,在門戶中稱為“恩客”。
李婆婆亦聽人講過,上海“堂子”裡的“紅館人”,養“恩客”的很多,但有的會養,有的不會養。
會養的“借小房子”私下聚會,外面瞞得滴水不漏,冤大頭照常報效,無損淫業;不會養的毫無顧忌,以緻風聲所播,闊客絕足。
李婆婆心想,像“洪三爺”這種場面上的人,何能藏而不露;加以有“萬大爺”在從中拉攏,更瞞不住人。
傳出一句話去:“望海閣的主兒,何等心高氣做?如今有了恩客,越發不拿普通客人放在心裡。
何苦花錢買沒趣?”這一來可就維持不下這個場面了。
轉念到此,憂從中來,失聲說道:“不行!我得跟她說!” ※※※ “我們不是低三下四的人家,落到今天這一步,回不得家鄉,進不得祠堂,你倒說說看,究竟為的是什麼?” 藹如聽出口風不妙,不敢接口。
隻有意裝得心無城府似地說:“娘,你的話什麼意思?我不懂。
” “你是有意裝糊塗!從這上頭就可以看出來你的心虛。
”李婆婆緊接着說:“人生在世,不是圖名,就是圖利;如果兩樣都落空,你就未免太對不起你自己了。
” 藹如有些惱了,“娘,”她說:“你又不會喝酒,怎麼盡說些莫明其妙的醉話?” “也不知是我醉,還是你醉?”李婆婆“吧唧、吧唧”地盡吸着煙袋。
她有句話想說而不忍說;不說卻又不甘心,所以一面吸煙,一面不斷地歎氣。
“真是!高高興興到家,也不知遇見什麼了,一下子變得這樣子!”藹如突然有所醒悟,拉長了嗓子喊:“小王媽!” “你找她幹什麼?”李婆婆很關切地問。
這一下等于證實了藹如的想法不虛,便故意不理她母親,仍是大聲地喊:“小王媽、小王媽!” “你幹嗎?”李婆婆的聲音也不好聽了。
“我得問問她,”藹如憤憤地說:“她倒是在你跟前搗了什麼鬼?” “不用問她,問我就是。
”李婆婆沉着臉說:“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我就不懂,平時你的眼界也很高;為什麼平平常常的一個蘇州人,就把你迷得連娘都認不得了!” 這就是李婆婆想說不忍說,而終于說了出來的一句話。
愛之深,望之切,不自覺地将話說得重了些,以緻傷了藹如的心。
她不吵也不争,隻是賭氣;悄悄走回自己卧室,關緊房門,任誰呼喊都不理。
這一下可把小王媽急壞了!她們母女倆在說話時,她在門外聽壁腳,所以盡知原委。
本是好意,不料惹禍,心裡怨恨李婆婆處置不善,卻又不好埋怨;就算埋怨,無濟于事。
最讓她着急的事,這晚上由張仲襄為頭,“羅漢齋觀音”回請洪鈞和萬士弘。
眼看紅日西沉,客人都快到了,如果藹如仍舊鬧别扭不出房門,這個局面豈不大僵特僵? 說不得隻好自己去賠個小心,去到房門外面,低聲下氣地喚了兩聲:“小姐,小姐!”她說:“是我多嘴不好!回頭要打要罵都由你,好歹起來洗洗臉、換換衣服。
别叫客人看笑話!” 前面都說得很動聽,唯獨最後一句話說壞了;藹如大起反感,隔着房門,冷笑答道:“自己要鬧笑話,就不要怕人看。
” “小姐,小姐,你又錯會我的意思了!”小王媽着急地解釋、央求,然而無用。
“愛珠,”李婆婆可也有些動氣了,走來大聲說道:“你平日自以為最講理,看來糊塗之極!家裡大大小小得罪了你,萬大爺他們那班客人莫非也得罪了你?憑什麼來看你的嘴臉。
” 藹如确是很講理的人,覺得這話不錯;不過心裡的氣,還是未消。
略想一想,霍然而起,踏下床來,開了房門說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吃了這碗飯,不能不招呼花錢的大爺。
從明天起摘牌子!不吃這碗飯了,行不行?” 一頓搶白,将李婆婆氣得發抖。
小王媽見此光景,急忙攙住她說:“小姐的氣話,你老人家别當真。
你看,還是你老人家厲害,兩句話就把小姐從床上弄起來了。
” 做娘的自然要顧大局,忍住一口氣不與女兒計較。
藹如當然也不免心存歉意;雖然胸口還耿耿然地不舒服,到底不好意思再發脾氣。
叫阿翠打了臉水來,淡掃蛾眉,薄施脂粉,換一件顔色花樣都很素雅的衣服,閑坐候客。
客人中,張仲襄最先到,一坐下來先問洪鈞:“昨晚醉得怎麼樣?” 藹如據實答道:“到半夜才醒。
” “還好,還好!”張仲襄笑道:“爛醉如泥到天亮,辜負良宵,那就大煞風景了。
” 藹如知道他這句戲谑之詞中,包含着怎麼樣的一種想法。
她的感覺在羞澀之外,更多的是不安和不甘,張仲襄完全誤會了!但很難分辯,如俗語所說的“越描越黑”,越分辯似乎越顯得情虛。
藹如唯有報以無可奈何的苦笑。
“人呢?”張仲襄又問,“回衙門去了?” 這也是問洪鈞。
藹如覺得是一個解釋的機會,便從容答道:“你是問洪三爺?他起課蔔卦,玩了大半夜,到天亮才睡,中午才起身,匆匆忙忙趕回衙門去了。
” 為了證明她不是說假話,藹如特地取出那副月老簽來給張仲襄看,又談洪鈞所抽的是怎樣一支簽。
可是,盡管言者諄諄,張仲襄始終将信将疑。
等到客人絡繹應約而來,起哄的就更多了;衆口一詞,要洪鈞的“定情詩”看。
他隻是分辯:“既未定情,雲何有詩?”但沒有人肯信他的話。
唯一的例外是作為兩位主客之一的萬士弘,默默坐在一旁,含笑不語。
那笑容很奇怪,有些衆醉獨醒的意味;又像是看庸人自擾,隻覺得好笑。
張仲襄很機警,知道他别有會心,便湊近他身邊問道:“你怎麼不說話?” “我說什麼?我說了,你們也未見得肯信。
” “喔,”張仲襄更注意了,“怎麼,其中有何講究?” “有!大有講究!”萬士弘答說:“我說一句,你們恐怕會當笑話:藹如還是黃花閨女。
” 張仲襄大感意外,脫口回答:“這倒是聞所未聞的事。
” “是不是?我知道你不相信!就好比說是積年老妓要造貞節牌坊那樣,荒唐得可笑。
” “不,不!”張仲襄省悟了,萬士弘不是輕率好弄玄虛的人,他是望海閣的“護法”。
若非确有所知,不會這樣說。
因而用虛心請教的語氣問道:“其中必有講究,看來老兄知道?” “不錯,隻有我知道。
藹如的娘跟我談過。
堂子裡隻有冒充‘清倌人’的,‘清倌人’冒充‘紅倌人’,在我亦是聞所未聞,不過說破了,亦就不足為奇,照堂子裡的規矩――” 萬士弘談的是上海堂子裡的規矩,未破瓜的雛妓稱為“清倌人”;初次為客梳栊,照例高燒紅燭,如入洞房,因而稱為“點大蠟燭”。
在此以前,“清倌人”賣嘴不賣身,而狎客亦隻能眼皮供養,不可存非份之想。
這樣,也就不會有人常常“做花頭”,報效無窮了。
藹如之以“清倌人”冒充“紅倌人”,說穿了無非為了淫業,想引人上鈎。
“然而這還不是主要的原因。
”萬士弘說:“主要的原因是,她非此不足以保其處子之身!” “這,”張仲襄搖搖頭,“說是為了示人以随時可為入幕之賓,以廣招徐,這種煞費苦心的做法,在情理上還講得通。
若以為非如此不足以保其處子之身,其故安在,可就莫測高深了。
” “不深,不深。
道理很淺,隻是足下想不到而已。
譬如有人看中了她,說要梳攏,一擲萬金,在所不惜,不達目的不止!請問,在那種推車撞壁的情勢之下,你如何應付?” 想想果然,從來妓家拒客,隻能獅子大開口,用大價錢将人家吓回去;從未聽說,花足了錢也不行的!果然如此,又何必幹這一行辱沒祖宗的營生? “如果是‘紅倌人’的身份,便無此‘點大蠟燭’之窘。
至于想一親芳澤的,藹如怎麼樣閃轉騰挪,那是她的手段,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 “這才是‘出淤泥而不染’!真想不到‘北裡志’中有這樣别開生面的一篇。
真值得好好做兩首詩,感歎一番!” “現在你明白了吧?”萬士弘欣慰地說,“你想,她是那樣守身如玉,即使對洪文卿一見傾心,亦決不會輕易相就,是不是呢?” “誠然、誠然!不過,”張仲襄皺着眉說:“我倒有些替洪文卿擔心。
” “你是說他可望而不可即?” “不是!”張仲襄答道:“看樣子,藹如志氣很高,不會肯甘于妾侍之列;洪文卿又是有太太的,隻怕到頭來是一場空。
” “那就要看他們的緣份了。
” 談到這裡,小王媽來請入席。
洪鈞與萬士弘少不得又是一番推讓,結果是叙齒,萬士弘年長,坐了首席。
張仲襄提議,将藹如亦算作客人,奉為上座。
她卻說什麼也不肯,理由是:從無這樣的規矩。
其實,她是因為大家鬧着要看洪鈞的“定情詩”,心裡有些受屈而無可剖白的不舒服之感,因而有意疏遠洪鈞,借着照料廚房為名,連席面上都很少來。
她這種态度,在珠圍翠繞、飛觞醉月的熱鬧場面掩蓋之下,旁人是不容易察覺得出來的。
而萬士弘與張仲襄不同,洪鈞更是不同。
一直到席散,她也沒有跟他說上十句的話,更沒有留他不走的意思。
見此光景,洪鈞當然很知趣。
為了怕引起旁人的揣測:為何藹如的态度突然一變,與他仿佛格格不入的模樣?他有意表示并無留戀之意,高聲向張仲襄問說:“張二哥,今天晚上可有功夫?” “快十一點了,”張仲襄掏出懷表,打開蓋子看看說,“回家睡覺,你還想到哪裡去玩?” “我想邀你到我下處去坐坐。
有些窗稿想請你指點。
” “不敢當,不敢當!”張仲襄受寵若驚似地,“不過,時文我實在是外行。
” 所謂“時文”就是闱中獵取功名的八股文章。
多讀了些書,或者比較不俗的文人,多薄此不談。
洪鈞當然也不會向他請教此道,微笑答說:“張二哥該罰!怎麼門縫裡張眼,就将人看扁了,以為我要跟你請教時文?” “是,是。
該罰,該罰!”張仲裹一連疊聲地說:“走吧。
我去拜讀拜讀你錦心繡口的好詩文。
” ※※※ 論文談藝,原是一個借口。
洪鈞的本意,是着實想交張仲襄這個朋友。
所以延入寓所,煮茗清談,首先就問張仲襄的家世。
“張二哥今年貴庚?” “整三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