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關燈
的大架子,犯不着。

    ” 犯不着什麼呢?自然是犯不着去讨沒趣。

    洪鈞倒有些不甘心,當即站起身來,說一聲:“走!” 洪鈞是迫不及待地要一訪望海閣。

    賈福探知他的趨向,微言勸阻,說愛珠目空一切,不知幾許達官,登門碰壁,連想見一面都難如願。

    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卻又何苦?話說得委婉而懇切;無奈洪鈞愛慕加上好奇,必不肯罷此一行。

    心裡在想:哪怕見不着愛珠的面,看一看望海閣是何樣子,也是慰情聊勝于無。

     賈福拗不過他,隻得依從。

    他不知道望海閣的名稱,隻知道愛珠的豔幟在毓璜山,與煙台山相去不遠,而由奇山往北折回,卻有好一段路。

    因而雇了兩頭毛驢,趕到毓璜山時,已經紅日西沉,山南山北,炊煙處處了。

     “老爺請下來歇一歇。

    我去打聽一下,看望海閣在哪裡?” “何用打聽。

    喏,那不是!” 順着他的手指望去,但見玉皇廟後面偏東,有一帶粉牆;牆外垂楊,牆内桃李,紅白青翠掩映之中,矗起一座高樓,隐約有一塊綠地泥金匾額懸在那裡,而字迹卻難辨識,然則又何以見得那就是望海閣? “絕不會錯!”洪鈞解釋:“你看,柳樹下挂着兩匹馬,一白一黑,那就是我在奇山見過的。

    ” 原來如此!賈福打發了驢亻夫,随着洪鈞緩步行去;走近了仰頭一看,匾額上果然是“望海閣”三字。

     “你敲門!”洪鈞用手拂一拂衣襟上的灰塵,“隻說我來訪騎白馬的姑娘。

    ” 賈福點點頭,将黑漆雙扉上擦得雪亮的銅獸環叩了幾下。

    來應門的是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兒,眉目如畫,穿一身淡青洋布夾襖褲,外套一件黑軟緞的坎肩,一條黑绉紗的帶子,将腰束得極緊;臉上一樣塗脂抹粉,長辮子上還佩一支金押發,完全是一副“小大人”的樣子。

     “找誰?”她問。

     “我家老爺來訪騎白馬的姑娘。

    ”賈福照本宣科地答說。

     “我家姑娘今天累了,不見客!” 賈福聽了這話便有氣,見那女孩兒是勾欄人家的打扮,料知硬闖不礙,便冷笑着說:“不見也要見!”一面說,一面便舉手将門抵住,同時一隻腳已伸了進去。

     這便煞風景了!洪鈞急忙喊道:“賈福,不要魯莽!等我來跟這小妹妹說。

    ” 一聲“小妹妹”消了她的怒氣,瞪了賈福一眼,閃開兩步向洪鈞問詢:“尊姓?” “我姓洪。

    ” “洪老爺以前來過沒有?” “今天是第一次。

    ” “請洪老爺明天再來。

    我家姑娘真的累了,歇在那裡。

    ” “我知道。

    你家姑娘騎馬去看梨花,累了要休息。

    我不驚動她,隻上樓去看一看。

    ” 那女孩兒有些發楞,仿佛對洪鈞的來意,感到莫測高深似地。

    最後終于表示,須禀命而行,不敢作主。

     不多片刻,那女孩兒去而複回;遠遠便招手示意,請客上樓。

    這是登堂入室的第一步,洪鈞留下賈福在門房等候,自己精神抖擻地迎了上去,笑盈盈地問道:“你告訴你家姑娘了?” “不是。

    是告訴我婆婆。

    我說是很好的一位客人,她說:那就請上樓吃杯茶也不礙。

    ” 洪鈞喜她言語乖巧,模樣伶俐,便從口袋中取出兩枚番舶帶來、簇簇生新的小銀圓,塞在她手裡,“這個給你玩兒。

    ”他問:“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阿翠。

    ” “喔。

    你說的婆婆又是誰?” “姑姑的媽媽,就是婆婆。

    ”阿翠一面引客上樓,一面答說。

     “姑姑?姑姑又是誰呢?” “就是你想看一看的人。

    ” “原來她是你的姑姑?”洪鈞突然想起,一個鸨兒,手下不止一個姑娘,不要弄錯了人,卻是笑話,因又問道:“你姑姑叫愛珠?” “嗯!” 這下洪鈞放心了,坦然登樓,對樓梯便是門,阿翠揭開門簾,洪鈞頓覺眼界一寬。

    先當張挂着一幅碩大無朋的橫披,定睛細看,不由得失笑,原來北面一溜長窗,盡皆敞啟,海景入樓,恰好補壁,以緻有這樣可笑的錯覺。

     “客人請坐!” 接待客人的,另是一個修飾得頭光面滑的中年婦女,但看衣着是南班名為娘姨、北班喚做跟媽的傭仆,便點點頭坐了下來再說。

     “大爺貴姓?” “我姓洪。

    ” “洪大爺,請寬衣。

    ” 狎妓多是便衣,但長袍上加一件俗名馬褂的“卧龍袋”,即成常禮服,所以妓家往往先為客人卸馬褂。

    然後絞來手巾把,奉上蓋碗茶,遞過水煙袋;照例也還有幹濕果碟,多寡不等。

    望海閣的果碟很夠氣派,八個錾銀的高腳盤,四幹四濕,極其精緻。

    最難得的是,有洪鈞久未得嘗的鄉味:松子糖。

     正當周旋之際,西面門啟,出現一個五十來歲的老婦人,身材極高;花白頭發梳得光亮閃閃;穿的是一條貢呢紮腳褲,步履極健。

    洪鈞心知這就是阿翠所說的“婆婆”,不自覺起身迎候。

     “不敢當,請坐、請坐!”婆婆含笑招呼,随後問道:“洪老爺行幾?” “我行三。

    ” “三爺!” 婆婆站住腳福一福,這是見禮;洪鈞回了一揖,然後相将落坐。

     “以前沒有見過三爺。

    ” “我是最近才聽說煙台有這麼一個好地方。

    果然好!” 做主人的淡淡地笑了,“是三爺說得好。

    ”她問:“在哪個衙門恭喜?” “我在洋關幫忙。

    ” “怪不得!跟潘大人是一個口音。

    ”那婆婆語氣熱了些,“潘大人真是菩薩,一點官架子都沒有。

    ” “喔,”洪鈞問道:“潘大人也到這裡來過?” “來過一回,坐了好一會兒才走。

    以潘大人的身份,肯到這裡來,實在很承他的情了。

    ” 洪鈞正要接話,隻見娘姨疾趨到主人家身邊,低聲說了兩句。

    接着,聽見樓下有男子的聲音。

    洪鈞知道是預約在此設宴的客人到了,心中不免躊躇;照人情上說,理當“讓賢”,可是由南到北,好辛苦來一趟,凳子都不曾坐熱,便要起身,似乎情有不甘。

     盤算未定之際,那老婆子開口了:“三爺不說要上樓來看看,有處地方風景好!”說着,首先起身,徑往東走。

     妓家若有兩三撥客人同時而至,如何調撥分派,能夠彼此避開,而又各得其所,便全看主政的手腕。

    洪鈞知道她是攆他讓正屋,雖覺得不是滋味,但當然也隻有隐忍。

     及至進入東面的屋子,不快之感,頓時消失。

    老婆子沒有騙他,東屋所見的風景,果然又勝于正屋,因為視界更廣,北、東兩面,都宜眺望。

     等主人告罪退了出去,另一撥客人接踵上樓,腳步聲顯示隻不過兩個人。

    洪鈞先靜靜地聽了一會兒,從主客對話中,聽出示是稱為“錦幫”的錦州帆船幫的頭腦,借望海閣款待來自上海的一批辦海味的商人。

    隻以為時尚早,來客為主人邀到西面小屋中去油大煙,正屋中頓顯清寂。

     洪鈞這時才定下心來,打量四周。

    最惹人注目的是東面玻璃窗下,安着一張大書桌,水墨丹青,筆硯箋紙,應有盡有。

    然而壁上并無愛珠的畫稿,隻有一幅灑金朱箋的中堂,大筆淋漓一個“一筆虎”,上面記明年月:“雍正十年閏端午”。

    下款署名“又玠”。

    洪鈞似乎在什麼“缙紳錄”中見過這兩個字,卻一時想不起是誰的别号。

     再看到西面闆壁上,懸一張琴,挂一把劍——這把劍特具親切之感;由劍及人,眼前頓時浮起白馬紅裙的飒爽英姿,心癢癢又恨不得能立刻見一見愛珠了。

     因此,他有些拿不定主意,頗有留既不可、去則難舍的苦悶。

    轉念又想:此是何地?哪來如許顧慮?花叢覓趣,原該随遇而安。

    且定定心,看那老婆子如何安排,再作道理。

     這樣想着,便坐了下來;恰好面對東窗,腦中不由自主地浮起一句唐詩:“樓觀滄海日”。

     細想一想,用這句詩寫望海閣,貼切異常;不妨再找句唐詩配上,做副集句的楹聯,倒也有趣。

     于是他起身走到窗前,背着手不斷吟哦:“樓觀滄海日!樓觀滄海日!” 在唐詩中找一句作對不難,難在出語豪闊,對句不得其偶。

    洪鈞想了幾個,都不惬意,而此時此地亦非可以從容推敲,正待罷手時,忽聽得有人朗然在念:“月是故鄉明”。

     是女人的聲音,越使洪鈞驚奇,急急回頭去看,一個長身玉立的病人,含笑凝睇,正是念念不忘的愛珠。

     如此識面,頗不尋常。

    洪鈞不願依俗套行事,笑笑說道:“字面不太工,不過很渾成,能明點旅居,暗寓鄉思,尤其難得!佩服之至。

    ” “班門弄斧,叫三爺見笑。

    ”愛珠大大方方地說:“聽說三爺是第二次見到我?” “是的。

    一日之間的第二次。

    ”說着,洪鈞低頭去看愛珠的雙腳;意思之間是纖纖蓮足,何能騎馬馳劍。

     愛珠卻不讓他看,裙幅一抖,遮住腳尖。

    洪鈞雖有些失望,卻也喜她莊重;雖是這樣的身分,依然不讓人看見雙足,足見知書識禮,難怪能集成這樣一幅不算太壞的楹聯。

     想到那幅楹聯,便即問道:“聽你口音是兩淮?” “也差不多。

    ”愛珠答說:“燕子樓的月亮,是要比這裡好些。

    ” “喔,原來是徐州。

    ”洪鈞反客為主地擺一擺手,“請坐下來談。

    ” “你看我,竟忘了招呼!三爺請坐!”愛珠忙着搶先在主位坐下。

     洪鈞一見傾心,刻意結識,便從頭問起:“你姓什麼?” “不說也罷,說出來辱沒先人。

    ”愛珠搖搖頭,果真不再說下去了。

     越是如此,洪鈞越要問,但這一問,自非反激不會有滿意的答複,因而歉然地說:“對不起!我不該問的。

    是我不識深淺。

    ” “不!我沒有拿三爺當普通客人看待,我姓李。

    ”說完,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向壁上的那幅“一筆虎”看了一眼。

     這一看,使得洪鈞恍然大悟,想起“又玠”是雍正年間善于捕盜的名臣,與河南巡撫田文鏡同受世宗特達之知,當過浙江巡撫、直隸總督的李衛的别号。

     “原來你是李果敏之後!”他驚異地說——“果敏”是李衛的谥。

     “三爺。

    ”愛珠正色說道,“我從來沒有跟人提過這話,請你不要說出去。

    ” “我知道。

    ”洪鈞鄭重答應,然後又惋惜地問:“怎,怎麼會到煙台?” “還不是時勢所迫。

    ”愛珠黯然不歡地,“不要去提它了,不是什麼能叫人高興的事。

    ” “是!”洪鈞歉疚地自責:“是我不好!不該惹起你的身世之痛。

    ” 愛珠生來是服軟不服硬的性情,這兩年淪落青樓,自覺名臣之裔,才色雙全,而遭遇如此,過于委屈,所以待人接物,更為偏激。

    惡客俗客,不屑一顧;遇到低聲下氣、溫柔體貼的好客人,她的心卻又比人家更軟。

    如今見洪鈞一再抱歉,惶恐之情,溢于言表,自然感動;而且覺得他有些可憐,本為尋歡買笑,何用這樣子如入廟堂般戰戰兢兢? 就這一念之憐,愛珠的方寸間浮起無可言喻、亦無可捉摸的異樣感覺,仿佛心酸酸地想哭,想避開洪鈞卻又唯恐失去洪鈞。

    一時竟有心慌意亂、坐立不安的模樣。

     洪鈞當然不會了解她此時的心理,隻當她有預約的客人需要應酬,而身子絆住在這裡,有着說不出的苦。

    既然如此,自己應該識趣。

    來日方長,千萬不要第一次就讓她留下一個“讨厭”的印象。

     想到便做,他站起身來說:“你今天有客,我不再打攪了。

    好在大後天,我們還有見面的機會。

    ” “大後天?”愛珠想了一下問道:“三爺,你跟萬士弘萬二爺是朋友?” “對了,相識不久,不過一見如故。

    他不是定了大後天在你這裡請客?”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