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關燈
的!原來邀了三爺。

    ” “不但邀我,借望海閣請客,就是由我身上起的因頭。

    ” “喔,”愛珠興味盎然地問,“是怎麼回事?” “話很長,今天講不完了。

    到大後天再細談吧。

    ” “何必大後天,”愛珠略一沉吟,悄聲問道:“三爺明天中午可得閑?” “天天都閑,時時都閑。

    ” “那就屈駕,明天中午來吃便飯。

    ”她似乎唯恐洪鈞辭謝,緊接着又說:“我另外還有事拜托三爺。

    ” 就不說這一句,洪鈞亦決不肯放棄這樣的約會;說了這一句,在他更有如奉綸音,重重地答應一聲“是!” 愛珠滿意地點點頭,然後問道:“穿馬褂來了沒有?” “穿了的。

    ” 于是愛珠便提高了聲音喊:“小王媽,取洪三爺的馬褂來。

    ” 小王媽就是起先為洪鈞卸馬褂的娘姨;這一次她不服侍了,将馬褂交給了愛珠,一言不發地退了出去。

     “來吧!” 愛珠雙手将馬褂提了起來,等洪鈞背手找着袖子,她随即在領口上提了一把;一旋身走到前面,将他的下巴輕輕往上一托,示意仰起了臉,好容她為他扣鈕襻。

     扣了一個又扣第二個,一路往下,她的臉亦由仰而俯,露出雪白的一段後頸;耳後鬓邊,新典發毵毵如絨毛。

    這是處子的特征;洪鈞不由得驚異:莫非還不曾梳攏過? “明天中午。

    ”她揮着他的手低聲囑咐:“别帶朋友來!” “嗯,嗯。

    ”洪鈞重重點頭,表示充分領悟得她的意思;接着探手入懷,躊躇了一下,終于毅然決然地将一張十兩的銀票取了出來,輕輕放在桌上,不好意思地說:“我不大懂規矩,你别笑我。

    ” 這一半做作,一半是實情——望海閣别具一格,不能照一般妓家的規矩行事;不過比照普通的“盤子錢”,出手十兩銀子,自然算是闊客了。

     “不!”愛珠卻另有想法,“這不是一遭兩遭的事,用不着這樣。

    有一兩的小票子沒有?” “沒有。

    ”洪鈞很能領會她的用意,頭一回出手太闊,做成規矩,以後就難以為繼了。

    但一則是真的别無小額銀票,再則亦不能不講面子,所以将愛珠的執着銀票的手捏住,連連說道:“算不了什麼!” “别這樣!”愛珠的聲音很堅決,“三爺,你聽我的,沒有錯!你願意常來,就不能這個樣。

    來,”她用另一隻手将銀票塞在他馬褂口袋裡,“你先收着,我替你墊一兩銀子賞他們!” 洪鈞覺得再要固執己意,反倒是辜負了她的心了;可是臉上總抹不下來,唯有苦笑着說:“真叫我不知道怎麼好了。

    ” “别說了!你請吧!” ※※※ 這一夜的洪鈞,擾攘終宵,比前一夜更甚。

    而且依然是天曙入夢,近午方醒。

    一醒便想到愛珠的密約,急急起身,細細修飾,不帶仆從,隻身到望海閣來踐約。

     應門的仍是阿翠,一言不發,隻狡猾地笑了一下,指指東面,表示愛珠早已在等候了。

     上得樓去,靜悄悄地隻有愛珠一個人在,相見凝眸,然後看了看自鳴鐘笑道:“一點不差,是正午!”接着又問:“剛起身?” “是的,起身就來。

    ”洪鈞問道:“你怎麼知道我剛起身?” “你看!”她攜着他的手,領他到穿衣鏡前,指着說道:“眼泡還腫着。

    昨夜沒有睡好?” “是啊!一閉上眼就看見你的影子。

    ” 鏡中的愛珠不斷眨眼,是有些困惑,有些不信的樣子。

    而終于斂眉垂眼,入于深思。

    等再擡眼時,臉上是不安的神情。

     “近在咫尺,随時可以見面。

    你怎麼想不開?” “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何緣故?”洪鈞答說:“我從來沒有這樣神魂颠倒過。

    ” 愛珠不答,隻低頭為他去解鈕扣,卸了他的馬褂,徑往裡面走去。

    洪鈞跟在後面,進門就發現,桌上已鋪了兩幅箋紙,磨了一大海碗的墨在那裡,仿佛愛珠正待揮毫似地。

     “你能寫大字?”他問。

     “我哪裡會!”愛珠将馬褂挂在衣架上;拔一枝鬥筆,雙手捧上,“奉煩大筆。

    ” 這下洪鈞有些躊躇了。

    他倒是寫得一筆“黑大光圓”的“館閣體”,雖是秀才,而在殿試的“大卷子”上,已頗下了些功夫。

    可是寫對聯的擘窠大字,卻很少嘗試。

     “不必客氣,請,”愛珠走到桌子另一頭:“我替你牽紙。

    ” 逼到這地步,說不得隻好硬着頭皮上前。

    執筆在手,先相度紙幅,但見已用眉筆做好記号,每一聯五個小圈。

    洪鈞頓時意會,愛珠是希望他将那“樓觀滄海日,月是故鄉明”的集句,寫成對聯,好配她先人的那幅“一筆虎”。

     這倒也是很有趣的“雅人深緻”!洪鈞這樣想着,意興勃勃,也不知哪裡來的信心,覺得一定可以寫得出色。

    這一念之轉,頓覺氣定神閑,凝視的是白紙,看到的卻是那十個字的章法與氣勢。

     于是個筆儒染,墨渖猶未滴落,毫端已經在紙。

    愛珠也配合得嚴絲台縫,等他寫完“樓、觀”二字,剛剛将筆提起,便輕輕拿紙往懷中一帶,移上尺許;給洪鈞的空白地位,十分合适,寫來便更覺得心應手了。

     他倆合作的一副集句楹聯,洪鈞一氣呵成;放下鬥筆,背手端詳,相當稱心。

    愛珠更是眉目軒揚,倒像是自己做了一件異常得意的事;手扶着洪鈞的肩,指點筆畫,贊不絕口。

     “該落款了。

    ”洪鈞換了支筆,蘸飽了墨,俯下身去;眼看要下筆了,忽又仰起身子來,拿筆杆搔搔頭皮。

     “怎麼?”愛珠問道:“有什麼不妥?” “愛珠,”洪鈞反問:“我說一句話,不知道你會不會生氣?” “你說!”愛珠毫不遲疑地答說:“一定是句好話,我不生氣。

    ” “你樣樣出色,隻有芳名,嫌俗氣了些。

    ” “果不其然,是句好話!我自己也嫌我的名字不好。

    莫非身為女人,就隻愛珠寶不愛才?”她略一沉吟,忽然長眉一掀,仿佛想到了一個很好的主意似地,“三爺,索性請你替我改一個名字。

    ” “這倒是我當仁不讓的事。

    我得用心想一想,替你起個好名字,才配得你的人。

    ” 說着,洪鈞坐向東窗之下,望着浩瀚海波,悄然思索。

    愛珠見此光景,不願去打攪他,隻将為他所沏而已微涼的一盞六安茶,傾去一半,對上滾水,捧放在他身旁的紫檀條幾上。

    然後,靜靜地挨着坐下。

     “我在想,”洪鈞握着她的手說,“愛珠這個名字,雖嫌俗氣,到底叫了好些年了,驟然一改,彼此都覺得不便,似乎也不大合适。

    所以,宜乎起個音同字異的新名。

    你以為如何?” “說得是!能這樣子,起碼我娘就不會反對。

    ” “那麼,你愛怎樣的字面?濃麗的呢?還是素雅一點?” “不管濃麗素雅,隻要大方就好。

    ” 于是洪鈞拉過她的手來,在那染了胭脂痕迹,紅白相映,鮮豔的手心中,一點一畫地寫了兩個字。

    愛珠看得出來:一個是“藹”,一個是“如”。

     “怎麼樣?” “可有什麼出典麼?” “草木繁盛,香氣馥郁,雲彩舒卷,都可以用‘藹藹’來形容。

    不過,‘藹如’另有解釋,韓愈的文章中有句話:‘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多謝,多謝!不敢當!”藹如笑逐顔開,長長的睫毛亂閃亂眨,有着受寵若驚的神情,“給我這麼一個好名字。

    ” 這反應使得洪鈞微感詫異。

    細想一想,方始了然她另有意會——他的本意是因為她有“架子大”的名聲,不是好事,所以借這個名字,作為規勸;而她卻以為他視之為“仁義之人”,因而才有“不敢當”的謙詞。

     這自是個誤會,但誤會得妙!洪鈞便微笑着不作聲,站起身來,在那副對聯上題款,上寫“藹如女史雅屬”;下款署的是“陶士洪鈞”。

     “這是三爺的别号?” “是我的字。

    ”洪鈞答說,“我的号叫文卿。

    ” “原來就是洪文卿!”藹如有着意外的喜色,“我聽人談過。

    ” “喔,”洪鈞也有同樣的欣喜,“誰談過我?” “福山的王二爺王懿榮。

    三爺可認識他?” 洪鈞不識其人,但知其名。

    福山王氏是巨族,王懿榮的姐夫,就是上年癸亥科的探花,以淵博出名的張之洞。

    王懿榮跟着姐夫讀書,涉獵很廣,訓诂、金石、考訂,都已有相當成就,是個少年名士。

     “我還不認識他,倒很想見一見。

    ”洪鈞問道,“他怎麼說我?” “有一天王二爺跟朋友在這裡喝酒,品評當今文士。

    王二爺說,聽說有個洪文卿,喜歡輿地之學,又在元史上用功,元史是很冷的學問,居然有人肯下功夫,可見其人不俗。

    ” 聽得這話,洪鈞頓生知遇之感。

    為了他攻研元史與西北輿地,頗為在蘇州的一班年輕朋友所笑,那班朋友除了八股“闱墨”以外,不知道天地間還有學問。

    洪鈞每聽他們自以為是地高談闊論,笑他迂闊不識時務,唯有報以苦笑。

    這積了好些年的委屈苦悶,如今總算遇見一個“識貨”而肯說公道話的人了!想想真是悲喜交集,不知不覺地眼角潤濕了。

     “怎的?”藹如大驚,“三爺為什麼傷心?莫非我說錯話了?” “哪裡?”洪鈞拭一拭眼角,笑道:“我是高興的眼淚。

    有句詩,叫做‘也應有淚流知己’,就是這個意思。

    ” 藹如不會了解他心内的感觸,也就不明白“知己”指的是誰。

    隻覺得他多情而忠厚,越發得意于自己的賞識非虛了。

     “小姐,”小王媽在門外問:“飯開在哪裡?” “什麼時候了?” “自鳴鐘上一點半。

    ” “啊!”藹如倏然起身,“談得忘了時候了,你餓了吧?” “你不說我不餓。

    奇怪,剛才怎麼不覺得餓,”洪鈞摩着肚子說:“莫非真的秀色可餐?” 藹如笑一笑,不理他;掀簾出屋,親自安排桌椅杯筷,等一切齊備,方始命小翠到裡面來請。

     入席一看,洪鈞的鄉思油然而生,因為四盤四碗,居然都是蘇州風味。

    尤其是那一碗兩寸見方紅豔如火的醬汁肉,讓洪鈞想起每次枵腹經過“陸稿薦”時的感受,不由得暗暗咽了一口唾沫。

     “怎麼樣?”藹如微笑問道:“可合你的胃口?” “這還用說?”洪鈞搓一搓手坐下來,“我平日中午不喝酒,今天非破例不可了。

    ” “有酒,在燙。

    ”小王媽說。

     這時洪鈞聽出她的口音,“你是常熟?”他問。

     “常熟鄉下。

    ” “你倒會燒蘇州菜?” 小王媽看着藹如笑了,笑得相當詭秘,仿佛内中大有文章似地。

     “怎麼?”洪鈞問道:“不是你燒的?” “三爺先不要問,嘗嘗看,能吃不能吃。

    ” 洪鈞如言夾了少許醬汁肉送入嘴中,隻覺得其爛如泥、香甜無比,脫口贊了句:“真不錯!”說着,又下筷了。

     “總算還好!”小王媽一面從阿翠手裡接過酒壺,為他斟滿,一面說道:“小姐關照,一定要弄幾樣蘇州菜請三爺。

    這個難題目,真正難倒我了。

    煙台會做蘇州菜的,隻有潘大人府上的廚子老周,說不得隻好老着臉去攀鄉親。

    老周自己,因為潘大人今天請客,無論如何分不開身,派了他的下手小張來。

    偏偏小姐又說,隻要蘇州家常菜,連小張都為難了。

    廚子做家常菜,不一定好。

    三爺,你再嘗嘗别樣,到底好不好?” 這哪裡還有不好之理?洪鈞自是不斷地稱贊。

    但口舌的滋味再美,不如心裡的滋味。

    為款待一頓家常便飯,藹如竟如此費心,這盛情就不是可感二字所能形容的了。

     因為如此,洪鈞格外努力加餐、吃到一半,洪鈞才想起一件事,頗為不安——從上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