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三雄聚會

關燈


    ” 果然是善後局的一對燈籠,照着孫樣太來赴約;他一進門便是長揖,連聲道歉:“來遲了,來遲了!” 彼此略作寒暄,阿狗嫂又趕來巴結;小張告訴她不必費心,隻找兩個“雌頭”陪善後局的小夥計喝酒。

    然後肅客入内;而孫祥太到底是真正江湖中人,抓一把碎銀子塞在那兩人手裡,同時一再緻謝;将小張的面子做足了才随他入内。

     坐下來,他少不得又為那天招待不周而緻歉。

    話說到一半,阿招來招呼入席,菜是阿狗嫂在前面預備好了送來的,四盤四碗一火鍋,倒有六樣是羊身上的東西――時世艱難,有什麼吃什麼;阿狗嫂養了一隻羊,打算拿它做年菜,因為小張要請客,特為提前宰殺。

     安排好了席位、酒菜、茶煙,阿招十分知趣,悄悄放下棉門簾,退了出去。

    主客三人,把杯談心;孫祥太接着未完的話頭,講他的“麻煩”。

     “說起來實在是家醜,不過兩位連我們的香堂都到過,不能算是外人,談談不妨――” 原來那天開香堂處置李小毛,曾起了極大的争執;李小毛的引見師,與李小毛家有特殊淵源,極力護短。

    此人口才來得,頗難招架,虧得幫裡“三老四少”畢竟主張正義的多,結果還是将李小毛依照家法處置。

    那引見師一怒而去,就此結成怨家。

     在幫裡這叫“結梁子”;依照正規。

    不管哪一方受了怎麼深的委屈,隻能邀自己人來評理“叫開”。

    而那引見師卻做了件半吊子的勾當;假借公家――自然是長毛的勢力找孫祥太的麻煩。

     “喔,”小張聽到這裡,為孫祥太不平,但忍不住插嘴問道:“麻煩怎麼樣子找法?” “我有一條船,一直停在拱宸橋;船上有幾包米,是帶出來自己吃的。

    長毛上船來,一翻就在艙底下翻到,說我‘囤積居奇’,指我是‘奸商’。

    你說,氣人不氣人?” “你先講完!”小張說道:“我替你出氣。

    你當時怎麼說?” “我說,第一,米在我手裡撥上撥下,少說說出有百把萬擔,不過我不做米生意,談不到商不商,更談不到奸不奸。

    第二,就算囤積居奇,也不至于隻有這幾包米。

    囤米都國在倉裡,沒有困在船上的道理。

    ”孫祥太又說:“最氣人的是,我說,”如果你們一定要說我囤積居奇,那就拿這幾包米充公好了。

    你道他們怎麼說?說是充公也不行,還要抓人扣船。

    ” “這不是有意‘裝榫頭’。

    老孫,”小孫拍一拍胸脯,“這件事你交給我。

    有面子的長毛,我也認識幾個;等我來他個以毒攻毒。

    ” “謝謝!我倒也想到,該來求老弟幫忙。

    不過轉念想一想,我不能這麼做;不然也就跟他一樣,變成半吊子了” 劉不才點點頭:“這話不錯!不過,你老大哥的麻煩總還在啊!” “還好。

    好在我的朋友也不少。

    ” 當時是有一名職位較高的長毛,原是洪門弟兄,跟孫祥太舊識,而且孫祥太曾經“放交情”給他過;适逢其會地遇到了這件事,仗義執言,硬壓了下去。

    孫祥太就為了料理這樁麻煩,所以延到此刻才能赴約。

     這番叙述在小張和劉不才心中,引起了不同的聯想。

    劉不才顧慮的是那引見師一計不成,害人之心未見得就會消滅。

    俗話說的是:“隻有千年做賊,沒有千年防賊”,像這些情形,道理也是一樣;孫祥太隻以為事情已經過去,而對方卻在俟機而動,明槍好躲,暗箭難防,倘或朱家眷屬坐了孫祥太的船,而對方來尋仇找麻煩,豈不受了池魚之殃? 這話不便明說,隻能旁敲側擊。

    “孫老大。

    ”他說,“冤家宜解不宜結。

    你們這個梁子,總要叫開才好;不然你在明裡,他在暗裡,再來這樣一下,不見得剛好有一位洪門弟兄出來幫你的忙。

    ” “說得是。

    ”孫祥太點點頭,“我已經托人遞話過去了。

    現在上了幾歲年紀,火氣沒有了;這件事我就再受委屈,也要拿它擺平。

    不比早年,遇到這種花樣,非硬上不可。

    ” 有此一句話,劉不才比較可以放心了。

    但是小張的心事卻一直沒有機會說;因為孫樣太接着便跟劉不才談起送朱家家眷的細節。

    照劉不才的意思,最好年前能夠趕到上海;但孫祥太認為年底下趕路是件最不聰明的事,倒不如過了年初五,路上清閑,一切都有把握。

     “一切都有把握”這六個字中,包括了許多未盡之言。

    劉不才以安全為重,覺得付托了人家,便得尊重人家的意思,便同意過了年初五再走。

     談到此處,小張心裡的一個念頭,盤算了又盤算,已經頭頭是道,迫不及待地要講出來,但卻必須先征求劉不才的同意,而又不能當着孫祥太講,這就得要打個過門了。

     “你們坐一下,”他站起來說:“我跟我局子裡的小夥計去交代一點事。

    ” 走到外面,找到阿招,用“有人在外面找”的托詞,将劉不才也調了出來,這才吐露了他的想法。

     “我們将來做那件接應官軍的事,要不要拿老孫也拉了進來?”他向劉不才附耳說道:“有老孫的船經常往來,這條線就很通暢了。

    ” 劉不才想了一下,認為這個主意不錯,不過:“應該先探探他的口氣。

    ” “那當然。

    隻要你贊成,一切我都有了安排。

    進去吧,時候太久,老孫會起疑心。

    ” 于是一先一後回到座位上,小張便問孫祥太,有沒有意思做點生意?” “有啥生意好做?”孫祥太答說,“現在漕運沒有了,坐吃山空,也不是回事;如果有生意好做,倒不妨試一試。

    ” “這樁生意天時、地利、人和,三樣俱全,不做拉倒,做起來一定順手。

    ” 聽小張說得神氣十足,就不但孫祥太要聽,連劉不才都很注意了,“是啥生意?”他說,“我倒也要聽聽。

    ” 小張靈機一動,馬上又修改了他的盤算,“如果你有意思,大家也不妨合做。

    ”他說,“這樁生意老孫最在行,是雜貨生意。

    ” 孫祥太領漕船的時候,南來北往,一向帶做這樣買賣,這是人和;水路碼頭,他無不熟悉,就是地利;如今大亂之後,百業凋零,不過地方秩序慢慢在恢複,重整家園,什麼都要新置,所以日常動用的雜貨一定吃香,照小張的說法,這就是天時。

     “有道理。

    ”劉不才大感興趣,“這樁生意大可做得。

    夷場上的洋廣雜貨,挑最實用的販了下來,隻怕一船貨沒有到杭州就光了。

    ” “就是這話羅。

    杭州有我,碼頭關卡上我來打招呼;上海辦貨,自然歸你。

    ” “歸我,歸我。

    ”劉不才滿口應承,“本錢我來墊。

    其實沒有本錢也可以做;我有個朋友,這方面很熟,先賒了一批貨來,賣完了再結帳都可以。

    ” 聽他們兩個人談得興高采烈,孫祥太那顆心越發熱了:“那就一起來做,我們三股開。

    你們兩位在上海、杭州‘坐莊’,路上的一切都歸我。

    ” 提到這一層,劉不才有意見了,他是好自由的性情,坐莊絆住了身子,殊非所願。

    而且出身纨绔,凡事看得不在乎;這幾年跟朱大器在一起,耳濡目染,眼界更高,覺得這是個小生意,做着玩可以,一定要當樁正經大事,将全副精神擺在上頭,大可不必。

    一因此,他說:“孫老大,事情不是這麼做法,這樁生意,要以你為主。

    不過,我一定幫忙。

    要辦貨,要墊本錢,有一分力量,一定盡一分力量;至于上海坐莊,瑣瑣碎碎的事情很多,說實話,我沒有這份耐心,還是要你自己派個得力的夥計在那裡。

    好在有‘家門’的照應;松江老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