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三雄聚會

關燈
在上海,有啥為難之處,一定可以擺平。

    至于小張,我看也跟我的情形差不多――” “一點不錯。

    ”小張很懇切地說,“老孫,我們是想幫你打開一條路子。

    這條路子,打開了我們還有大大借重你老大哥的地方。

    說實在的,這也是為你老大哥的老本行打算。

    ” “光棍眼裡揉不得沙子,”聽他言語閃爍。

    孫祥太立刻追問:“老弟台,這跟我的老本行有啥牽連?” 小張不即回答,反問一句:“你想不想恢複老本行?” 問到這話就難以回答了。

    因為孫祥太先自勾起無窮感慨;定定神,理一理思路答道:“我們漕船這個老本行,從海運一來,好像走到末路了。

    不過一兩百年下來,總不能說在我們這一代裡就完結。

    所以也不知道費過多少氣力,總想從沙船幫裡拿漕運收回來。

    哪知道遇到這種時世,還談點啥?除非――”他咽了口唾沫,很吃力地将下面的話縮了回去。

     話雖不曾說完,意思大家都懂,除非長毛滅亡,南北運河,依然一葦可航。

    不然一切無從談起。

     他心裡有這番意思,話就容易入港了。

    張劉二人交換了一個眼色,還是由小張說下去,“老孫,”他問,“我倒再請問你一句話,你看将來運河會不會通?” 這句話真個問到孫樣太的老本行,“一條運河,來回我走過上百趟,真是閉了眼睛,隻聽聲音就曉得是哪個碼頭。

    要問到運河将來會不會通?這話說起來,三天三夜都談不完。

    不過,千言并一句,”他停了一下很有力地說:“時世不平靖,就永遠不會通。

    ” 接下來便滔滔不絕地談運河的情形,哪裡淤塞不通,哪裡管理不善,應該如何修浚。

    如何改良?但是,說來說去總要時世平靖了,才能動手。

    現在連歲修都已停頓,何能期望大修? “河工是個無底洞。

    ‘南河’上的大小官兒,那份闊綽,想都想不到;人家都說揚州的鹽商闊,從前兩江總督陶大人沒有整頓淮鹽的時候,大鹽商我也見過,他們的闊,闊得還有道理,河工上的闊就闊得沒有道理了。

    ” 談到這裡,有跑野馬的模樣,劉不才便把話拉了回來,“我也聽說過,河工上一年三百六十天,不管有人聽還是沒人聽,戲,天天照唱不誤。

    又說,一個廚子隻做一樣菜,這樣菜上了席,他自己就到堂子裡吃花酒去了。

    這都不去說他;孫老大,你倒說說河工的歲修看。

    ” “河工的歲修,一年有好幾百萬銀子的經費,真正用到河工上的,隻有一兩成;用到三四成,除非這年雨水特别多,不然一定可以‘報安瀾’;若是用到一半,那真是刮刮叫的好官。

    到‘大計’的時候,包定高升。

    這樣子,你們想想,就算它每年用一兩成,也有幾十萬銀子花在河工上;現在呢,哪個去管,哪裡來的錢修?好好一條運河,要弄到不可收拾。

    這件事,唉!”孫祥太痛心疾首地說:“真正是劫數。

    ” “大家都遭劫,不過,”小張急轉直下地說:“三十年風水輪流轉,先是這面得勢,現在看起來,這面又要得勢了。

    這面倒像‘放花筒’一樣,虛好看了一陣子。

    ” 同是口中的“這面”,要看小張的手勢,才能分辨出來,先頭的這面是提長手,現在的這面是提朝廷,而“虛好看了一陣子”的也是長毛。

     “是的。

    ”孫祥太點點頭,“我看他們的氣數也就是那麼一點點。

    不過,局面一拖長總不是辦法。

    ” “拖長、縮短全在自已。

    ”小張湊過臉去問道:“老孫,如果官兵打過來,你怎麼樣?” “我?”孫祥太很仔細地看了看小張,“我還是要官兵。

    ” 小張和劉不才相視笑了。

     話到此處,無須再有所猶豫,小張率直表明,他決定幫官軍的忙,打探消息,策反接應;希望孫祥太也“站到一起來”,一面做雜貨生意,一面負責往來聯絡之責。

    他雖沒有提出朱大器的名字,但有劉不才在座,也就可以想象得到,必有關聯。

     孫祥太到底上了幾歲年紀,做事穩重;所以聽得小張吐露心曲,一時卻并無表示,隻低着頭喝酒。

    但見他濃眉掀動,雙眼不住眨動,是在往深處去想的神情。

     劉不才和小張都有些焦急,但卻不是擔憂;江湖道上到了這種信得過的地步,孫祥太即使不願參與密議,也一定守口如瓶,點滴不漏,大可放心。

    焦急的是,這件大事,實在少不得孫祥太這樣一位可以将杭州、上海以及兩地之間各碼頭貫串起來的人物,所以丞待他的一諾。

     重如千金的一諾,終于有了,“好的,算我一份。

    ”孫祥太說:“事情可以做,也應該做。

    ” “孫老大,”劉不才到這時候才開口表明态度,“這件應該做的事,做得決不會錯!幾時到上海,跟大器碰碰頭。

    孫老大,這件事做好了,将來你們幫裡,就算你是頂幾尖兒的人物了。

    ” “但願如此。

    ”孫樣太也要說明他的看法,“照規矩說,清幫骨子裡是要反清複明;不過做事也要睜眼睛看一看,動腦筋想一想。

    反清複明四個字一定要聯在一起講,長毛雖說跟洪幫山頭有關系,他們的所作所為,哪裡有一點恢複大明江山的味道?說實話,恢複大明江山是假,為老百姓是真。

    我就是為了這個,不贊成長毛,比較起來,還是清朝的皇帝好。

    ” 孫祥太有此想法,劉不才倒不免驚奇:看他像個草莽英豪,不道還有一番為國為民的大道理,倒要聽聽他的。

     于是他問:“孫老大,你行的路多,見的事廣,倒說說看,比較之下,高在何處,矮在哪裡?” “這一層說來話長,我們在漕船上的人最清楚。

    明朝末年,不管軍饷也好,宮裡頭的胭脂花粉也好,統通都堆在種田人頭上,隻要一遇刀兵水旱就‘加派’;結果弄到種田的有田不敢種,情願到外路地方讨飯。

    所以田地的田字,有兩句話,叫做‘昔為富之基,今為累字頭’。

    照老輩講起來,明朝的皇帝,混帳的多;到了末年的腐敗,不亡是沒有天理了。

    ” 這番話更令人悚然動容,劉不才對明朝末年的情形,不大清楚,隻是聽他的語氣如此有決斷、有把握,便不知不覺地聽從了。

     “這一點,說起來就是清朝的皇帝好了。

    不說别樣,光說一條亂糟糟的運河,能夠把它修好;從杭州到北通州,一路暢通無阻,就是件了不起的事。

    ” 接下來,孫祥太便大談康熙年間,皇帝如何教靳輔興于成龍治河的故事。

    然後提到“永不加賦”的诏令。

     “這也是清朝皇帝了不起的地方,從康熙到現在,永不加賦,沒有哪個皇帝敢違背家法;所以種田人的日子,說起來還是好過的。

    ” “那倒也不見得。

    ”小張說道,“遇到貪官,照樣刮得‘天高三尺地無皮’。

    ” “那是一時的,有貪官也有清官。

    如果聖旨說要加派,清官亦沒有辦法。

    ”說到此處,孫樣太覺得話該收束了,便下了個結論:“總而言之,哪個做皇帝都要納糧。

    隻看這個皇帝是不是真為百姓?真為百姓,心甘情願納糧;不然随便他說得天花亂墜,大家表面聽聽他的,心裡有數,到了辰光,對你不起,皇帝請你不要做!現在長毛就快到這步田地,他們越垮得快越好。

    ” “老孫,”小張異常滿意他的态度;但因為如此,反倒似有些不信以為真,不知本覺地脫口問道:“你這話是真的?” 這句話在孫祥太覺得很嚴重,臉色都有些變了;一言不發,斟滿了一杯酒,然後取出一把“解手刀”,伸出左手小指,用刀尖一刺一擠,瀝了幾滴在酒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