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科場奇聞
關燈
小
中
大
上。
” 聽這一說,朱秀才不免慚愧;原來以為他連考二十三回,名落孫山,必是跟自己一樣,肚子裡要“火燭小心”,誰知他能教出一名翰林來,可知筆下來得。
“然則,倒要請教!”朱秀才改口了,“老丈又何緻于白吃二十三回苦?” “我說過,科場裡有鬼。
”說着,将頭低了下去,細細欣賞着那方硯台,好久才問:“請問老弟台,這一硯墨,是什麼時候磨的?” “中午。
” “中午到此刻,墨汁猶在?”吳老者驚異地說,“我倒要仔細看看。
” 于是摩挲鑒賞,一會兒點頭,一會兒念念有詞,看上去是頗為困惑的樣子。
“吾知之矣!吾知之矣!”突然間吳老者興奮地喊着;然後問說:“老弟台,這方硯台,得自何處?” “是家傳舊物。
”朱秀才答道,“先人服官從山東帶回來的。
” “這就完全合攏了!”吳老者拍着手說,“這是日本石硯。
明朝倭寇用來壓船的;直隸通州、山東福山都出現過,發于牆壁。
其色有黃、紫、黑三種,不知哪一種最上?不過就眼前這一方來說,已非凡品。
不瞞老弟台說,我平生有米颠之癖,寒齋亦頗有幾方有來曆的硯。
久聞日本石硯之名,未曾見過,今天讓我開了眼界,足慰平生。
” 朱秀才心想:你得感謝我那已下世的鄰居;如果不是他來連托怪夢,你又哪裡去開這眼界? “好了!”吳老者戀戀不舍地問:”老弟台尊寓在哪裡?場後我來奉訪;細細拜觀。
” 朱秀才便說了旅寓的地址;吳老者欣然作别,口号謄他的卷子。
過不多久,去而複回,手裡握着一柬紙;在蒼茫的暮色中,隐約可以看出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奇怪,凝重之中顯出一種絕望的豁達。
“到此為止了!” 沒頭沒腦的一句話,朱秀才不解所謂,不由得定睛細看;這一看看出異樣了來。
吳老者七十多歲的高壽,卻以善于養生,須眉并未盡自;花白長髯中,隐隐水光,是染的墨汁。
“老丈,尊髯有墨!” “就是為的胡子上染了墨!喏,”吳老者指着硯台,“我想明白了,都為貪看這方異觀,染了墨汁,竟不自知。
” “來,來!”朱秀才拿起一方手巾遞了過去,“請擦一擦。
” “現在來擦,已經晚了。
”吳老者不接手巾,遞過來他手裡的一束紙。
打開來一看,是一份卷子,隻寫了半行,而卷面布滿黑紋。
朱秀才想一想明白了,必是他回去謄稿時,不知道胡子上有墨,無意間染污了。
問起來果然如此,朱秀才倒覺得老大過意不去:“這怎麼辦?”他說,“這份卷子一定被‘貼’出去;不又白吃一趟辛苦麼?” “這都是命,無話可說。
可惜了我這篇‘制藝’,一掴一條痕,語語著實,針針見血。
”吳老者望一望朱秀才的草稿,“老弟台想來尚未完卷!聊以奉贈。
”他緊接着又說,“順水人情,不必謝我!” 朱秀才大喜;但轉念之間,又覺心灰意冷,“盛情可感。
不過,”他搖搖頭說,“無濟于事。
” “怎麼呢?” “還有第二場、第三場。
”朱秀才很慚愧地說,“不瞞老丈說,文思鈍拙;隻怕完卷都很難。
” “這話倒也是。
等我來想一想。
” 吳老者心裡在想,自己這份卷子一定是“貼”出去了――科場規矩,考場必須符合“程式”。
不中程式的,輕則看主司的寬嚴,蔔自己的運氣,可黜可不黜;如果情形嚴重,譬如白卷,或者寫上些莫名其妙的字句之類,則在一場終了,一定出一張榜,将這些不中程式的試卷貼在上面。
”由于這些不中程式的卷子,在内收掌官那裡,便已黜落;而闱中用五色筆,内收掌官與同考官一樣用的藍筆,所以這一榜,名為“藍榜”。
藍榜貼出的舉子,第二場就不能再入場;吳老者有心想替他下兩場效勞,亦苦于不能插翅飛進棘闱。
“也罷!我早說過,科場裡有鬼。
鬼使神差要教我跟老弟台來結這重出格的‘翰墨因緣’;那就隻有這麼辦了。
”吳老者放低聲音招招手:“且聽我說個計較。
” 吳老者的“計較”是舞弊。
科場弊案,無代無之,而以明朝末年為尤甚;弊端百出,匪夷所思,最惡毒的是“割卷”與“換卷”,因為這都是損人利己,傷陰骘的事。
割卷與換卷,都要買通闱中執事。
割卷須彌封房的書辦下手,拿好卷子的卷面割下來,換到行了賄的壞卷子上去;張冠李戴,掠人之美,也就是巧奪了他人的功名富貴。
換卷之法是,一面探明某一舉子,筆下來得,必定可中;一面買通謄錄生,等這本好卷一到,先壓了下來,然後等壞卷子投到,彼此互換,壞的卷成好的,好的謄成壞的,與割卷異曲同工。
到了清朝,由于順治年間的辛百科場案,興起大獄;雍正、乾隆兩朝,又格外注意此事,所以科場風紀,遠勝前朝。
但亦很難做到弊絕風清,不過舞弊的方法已少到隻有兩種,一種是“買關節”,一種“找槍手”。
“買關節?又稱“買字眼”;大緻是由房考官說知兩個字,約定拿這兩個字嵌在某一篇文章的第幾句,什麼位置,考官人眼便知,不管文章好壞,呈薦主考――當然,文章總要過得去,過于荒謬不通,主考堅持不取,亦是無可奈何之事。
找槍手就是代考。
這行買賣,有一項極巧妙的付款方式;大緻是先付一小部分,餘數等到榜上有名以後付清。
不須合同,不須保人,隻寫一張借據;借到某人名下紋銀若幹兩,準于某月某日全數清償;立借據人具名必得加上一個街頭:“新科舉人”,而日期則在發榜以後。
這一來,如果槍手本事不濟,不能為人獵取一名舉人,則此“新科舉人”的借據,顯然出于僞造,立借據人可以不必還錢。
如果取中了,新科舉人哪怕家裡再窮,總有親友願意在他身上“下本錢”,槍手亦不愁會賴債。
吳老者此刻就是要為朱秀才做一個不必寫借據的槍
” 聽這一說,朱秀才不免慚愧;原來以為他連考二十三回,名落孫山,必是跟自己一樣,肚子裡要“火燭小心”,誰知他能教出一名翰林來,可知筆下來得。
“然則,倒要請教!”朱秀才改口了,“老丈又何緻于白吃二十三回苦?” “我說過,科場裡有鬼。
”說着,将頭低了下去,細細欣賞着那方硯台,好久才問:“請問老弟台,這一硯墨,是什麼時候磨的?” “中午。
” “中午到此刻,墨汁猶在?”吳老者驚異地說,“我倒要仔細看看。
” 于是摩挲鑒賞,一會兒點頭,一會兒念念有詞,看上去是頗為困惑的樣子。
“吾知之矣!吾知之矣!”突然間吳老者興奮地喊着;然後問說:“老弟台,這方硯台,得自何處?” “是家傳舊物。
”朱秀才答道,“先人服官從山東帶回來的。
” “這就完全合攏了!”吳老者拍着手說,“這是日本石硯。
明朝倭寇用來壓船的;直隸通州、山東福山都出現過,發于牆壁。
其色有黃、紫、黑三種,不知哪一種最上?不過就眼前這一方來說,已非凡品。
不瞞老弟台說,我平生有米颠之癖,寒齋亦頗有幾方有來曆的硯。
久聞日本石硯之名,未曾見過,今天讓我開了眼界,足慰平生。
” 朱秀才心想:你得感謝我那已下世的鄰居;如果不是他來連托怪夢,你又哪裡去開這眼界? “好了!”吳老者戀戀不舍地問:”老弟台尊寓在哪裡?場後我來奉訪;細細拜觀。
” 朱秀才便說了旅寓的地址;吳老者欣然作别,口号謄他的卷子。
過不多久,去而複回,手裡握着一柬紙;在蒼茫的暮色中,隐約可以看出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奇怪,凝重之中顯出一種絕望的豁達。
“到此為止了!” 沒頭沒腦的一句話,朱秀才不解所謂,不由得定睛細看;這一看看出異樣了來。
吳老者七十多歲的高壽,卻以善于養生,須眉并未盡自;花白長髯中,隐隐水光,是染的墨汁。
“老丈,尊髯有墨!” “就是為的胡子上染了墨!喏,”吳老者指着硯台,“我想明白了,都為貪看這方異觀,染了墨汁,竟不自知。
” “來,來!”朱秀才拿起一方手巾遞了過去,“請擦一擦。
” “現在來擦,已經晚了。
”吳老者不接手巾,遞過來他手裡的一束紙。
打開來一看,是一份卷子,隻寫了半行,而卷面布滿黑紋。
朱秀才想一想明白了,必是他回去謄稿時,不知道胡子上有墨,無意間染污了。
問起來果然如此,朱秀才倒覺得老大過意不去:“這怎麼辦?”他說,“這份卷子一定被‘貼’出去;不又白吃一趟辛苦麼?” “這都是命,無話可說。
可惜了我這篇‘制藝’,一掴一條痕,語語著實,針針見血。
”吳老者望一望朱秀才的草稿,“老弟台想來尚未完卷!聊以奉贈。
”他緊接着又說,“順水人情,不必謝我!” 朱秀才大喜;但轉念之間,又覺心灰意冷,“盛情可感。
不過,”他搖搖頭說,“無濟于事。
” “怎麼呢?” “還有第二場、第三場。
”朱秀才很慚愧地說,“不瞞老丈說,文思鈍拙;隻怕完卷都很難。
” “這話倒也是。
等我來想一想。
” 吳老者心裡在想,自己這份卷子一定是“貼”出去了――科場規矩,考場必須符合“程式”。
不中程式的,輕則看主司的寬嚴,蔔自己的運氣,可黜可不黜;如果情形嚴重,譬如白卷,或者寫上些莫名其妙的字句之類,則在一場終了,一定出一張榜,将這些不中程式的試卷貼在上面。
”由于這些不中程式的卷子,在内收掌官那裡,便已黜落;而闱中用五色筆,内收掌官與同考官一樣用的藍筆,所以這一榜,名為“藍榜”。
藍榜貼出的舉子,第二場就不能再入場;吳老者有心想替他下兩場效勞,亦苦于不能插翅飛進棘闱。
“也罷!我早說過,科場裡有鬼。
鬼使神差要教我跟老弟台來結這重出格的‘翰墨因緣’;那就隻有這麼辦了。
”吳老者放低聲音招招手:“且聽我說個計較。
” 吳老者的“計較”是舞弊。
科場弊案,無代無之,而以明朝末年為尤甚;弊端百出,匪夷所思,最惡毒的是“割卷”與“換卷”,因為這都是損人利己,傷陰骘的事。
割卷與換卷,都要買通闱中執事。
割卷須彌封房的書辦下手,拿好卷子的卷面割下來,換到行了賄的壞卷子上去;張冠李戴,掠人之美,也就是巧奪了他人的功名富貴。
換卷之法是,一面探明某一舉子,筆下來得,必定可中;一面買通謄錄生,等這本好卷一到,先壓了下來,然後等壞卷子投到,彼此互換,壞的卷成好的,好的謄成壞的,與割卷異曲同工。
到了清朝,由于順治年間的辛百科場案,興起大獄;雍正、乾隆兩朝,又格外注意此事,所以科場風紀,遠勝前朝。
但亦很難做到弊絕風清,不過舞弊的方法已少到隻有兩種,一種是“買關節”,一種“找槍手”。
“買關節?又稱“買字眼”;大緻是由房考官說知兩個字,約定拿這兩個字嵌在某一篇文章的第幾句,什麼位置,考官人眼便知,不管文章好壞,呈薦主考――當然,文章總要過得去,過于荒謬不通,主考堅持不取,亦是無可奈何之事。
找槍手就是代考。
這行買賣,有一項極巧妙的付款方式;大緻是先付一小部分,餘數等到榜上有名以後付清。
不須合同,不須保人,隻寫一張借據;借到某人名下紋銀若幹兩,準于某月某日全數清償;立借據人具名必得加上一個街頭:“新科舉人”,而日期則在發榜以後。
這一來,如果槍手本事不濟,不能為人獵取一名舉人,則此“新科舉人”的借據,顯然出于僞造,立借據人可以不必還錢。
如果取中了,新科舉人哪怕家裡再窮,總有親友願意在他身上“下本錢”,槍手亦不愁會賴債。
吳老者此刻就是要為朱秀才做一個不必寫借據的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