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科場奇聞
關燈
小
中
大
治安的行徑,今天跟着你走。
毫無怨言。
如今是與陶公不相幹的事,也勞動團練弟兄,想想于心不甘。
” 陶通判一上來便覺得輸了理,因而言語上節節走下風,越來越難招架。
這時聽出邵定侯言外之意,是借團練欺壓良民,自覺慚愧,越發沒有“還價”了。
“好,好!你也不必發牢騷,我保你就是;想來你偌大家業,也舍不得丢下。
不過,邵老弟,我倒有一句話,不知道該說不該說?” 邵定侯聽他已經一肩擔承,可以脫身,自然什麼委屈都肯受;急忙笑道:“陶公,你說哪裡話?你是我父執輩,就教訓幾句,我也得洗耳恭聽。
” “這倒不敢!隻是我兩句話說得很直。
曆來赴考,叫做‘場中莫論文’;有道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
你這樣養尊處優的人,命運風水,自然是好的;就這陰功積德上頭,你自己心裡要有數。
沁 “是!”邵定侯肅然回答;一副虔誠受教的模樣。
“為什麼說,你自己心裡要有數呢?”說到這裡,陶通判忽然停了下來,望着邵定侯發愣,仿佛有話而礙,不知怎麼說才合适。
這副形容,在聽的人,便有咄咄逼人之感;邵定候強自鎮靜着問:“陶公,怎不說下去?” 又愣了一回,陶通判問道:“‘儒林外史’你看過沒有?” “小時候看過,不大記得清了?”邵定候有意想把氣氛弄得輕松些,不惜自嘲,“陶公大概是要講嚴監生坐人家的船;船老大吃了他的雪片糕,他趁機訛詐人家這段故事,來挖苦我這個監生是不是?” “不是,不是!我決不是挖苦你。
我講的是進場的情形,‘至公堂’前,放過九聲大炮,擺出香案,由書辦跪請三界伏魔大帝關聖帝君進場鎮壓;周倉巡場;文昌帝君主試,魁星來放光。
接下來還要請舉子的‘功德父母’。
你想想看;真正‘舉頭三尺有神明’,考場中有多少神靈?這都不去說它;每号門前一面紅旗,一面黑旗,你道,作啥用處?” 就這時浮雲掩月,涼風大起,将一盞美車油燈,吹得火焰直跳;邵定侯頗有毛骨悚然之感,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也不知是陶通判講得起勁,忘其所以;還是故作驚人之筆,突然拍案說道:“鬼――” 邵定侯一驚,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定定神看陶通判時,已經漏聽了一段話。
這時所聽到的是極怪的聲音――是陶通判正在學“号軍”在場中的吆喝。
“有恩報恩――有怨報怨――”他拉長了聲音,凄厲地學過了這兩句;又用低沉的聲音說:“恩鬼、怨鬼,直待号軍這一喊;方始能夠進場,恩鬼蹲在紅旗下面,怨鬼蹲在黑旗下面。
報恩報怨,花樣百出;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 “是,是!”邵定侯渾身如浸在海水中一般;急于想聽個輕松溫暖的故事――實在也是怕聽報怨的故事,所以不等他講下去,搶着說道:“陶公,你說報思是怎麼報法?” “報思嗎?我說個眼見的故事你聽。
” 陶通判雖非舉人,但應過鄉試;他說他親眼得見的故事是如此:有個姓朱的秀才,書香世家而資質遲鈍;他的那名秀才,也是學政看他五十歲的“老童生”猶自背着考籃,與十幾歲的少年同場角逐,于心不忍,勉強中了他的。
這朱秀才倒有自知之明,能夠中了秀才,不算白丁,自覺對祖宗有了交代,所以絕意進取。
第二年是鄉試的年分,親友都勸他下場;他說什麼也不肯。
到了試期前一個月,做了一個怪夢,夢見他當初周濟過的一個鄰居來告訴他說:“朱相公,你上省去考,一定會中。
不過要拿你最好的硯台帶進場。
” 朱秀才醒來,覺得這個夢可笑;回想了一下,随即丢開。
哪知過了幾天又夢見這個鄰居,苦口相勸,諄諄叮囑,一定要帶最好的硯台。
這就有些不可思議了。
朱秀才推醒老伴,說起經過;他的妻子倒也是豁達明快的性情,便說:“管他呢!你就不妨去試一試。
考不上,科場裡是怎麼個景緻,也開開眼界。
何況八月裡的西湖,正是一年最好的時候;你何妨也逛一逛。
” “這倒可行!”朱秀才動了遊興,“這樣,你陪我去;我進場‘觀光’,你就到三天竺去燒香。
” 秀才娘子笑了:“哪有個帶了老婆去趕考的?” 話雖如此,秀才婆子還是興緻勃勃地收拾行李,檢點考籃,定船做路菜;一應齊備,老夫妻雙雙從湖州到省城去趕考燒香。
到了八月初八進場,秀才娘子親手将考籃又檢查了一遍;當然,最要緊的是那方“最好的硯台”。
這方硯台,不是有名的端硯,顔色發黃,質地堅實細緻,極其發墨;是朱秀才祖傳下來的,看過的人都說好,卻不知是何名目?形制異常樸實;無款無銘,而長有一尺二,寬有八寸,厚達寸許,秤秤總有十斤重。
朱秀才帶了這麼一塊狼犭亢的硯台進場,見到的舉子無不當做笑話在講。
朱秀才自己也覺得很不好意思,因而文思越加遲鈍;磨得一硯好墨,卻隻是擱筆相對,從一早想到日色偏西,草稿上還隻是疏疏落落,三兩行文字。
就在他死了心,打算弄飯吃過;好好打個盹,繳白卷趕第一次啟闱出場的當兒,夕陽影裡走來一位銀髯老者,到得朱秀才号舍前面站住了;眼睛盯在那方硯台上。
朱秀才心裡寬慰了些,自覺五十來歲應鄉試,愧對後生,不道還有年邁如此的人;便即招呼:“尊駕貴姓!” “敝姓吳。
” 兩個人互通了姓名,朱秀才又問:“尊駕高壽?” “七十七。
”吳老者扳着手指數了一下:“從十七歲起,連恩科在内,這裡我來過二十四回了。
” “龍頭屬老成!”朱秀才安慰他說,“這番必是高中了。
” “難說得很。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科場裡真的有鬼。
”吳老者說,“我是不服氣,每隔三年要來吃一次苦頭。
小孫是我親自督課的,上科已點了翰林;我倒不相信連一榜都巴結不
毫無怨言。
如今是與陶公不相幹的事,也勞動團練弟兄,想想于心不甘。
” 陶通判一上來便覺得輸了理,因而言語上節節走下風,越來越難招架。
這時聽出邵定侯言外之意,是借團練欺壓良民,自覺慚愧,越發沒有“還價”了。
“好,好!你也不必發牢騷,我保你就是;想來你偌大家業,也舍不得丢下。
不過,邵老弟,我倒有一句話,不知道該說不該說?” 邵定侯聽他已經一肩擔承,可以脫身,自然什麼委屈都肯受;急忙笑道:“陶公,你說哪裡話?你是我父執輩,就教訓幾句,我也得洗耳恭聽。
” “這倒不敢!隻是我兩句話說得很直。
曆來赴考,叫做‘場中莫論文’;有道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
你這樣養尊處優的人,命運風水,自然是好的;就這陰功積德上頭,你自己心裡要有數。
沁 “是!”邵定侯肅然回答;一副虔誠受教的模樣。
“為什麼說,你自己心裡要有數呢?”說到這裡,陶通判忽然停了下來,望着邵定侯發愣,仿佛有話而礙,不知怎麼說才合适。
這副形容,在聽的人,便有咄咄逼人之感;邵定候強自鎮靜着問:“陶公,怎不說下去?” 又愣了一回,陶通判問道:“‘儒林外史’你看過沒有?” “小時候看過,不大記得清了?”邵定候有意想把氣氛弄得輕松些,不惜自嘲,“陶公大概是要講嚴監生坐人家的船;船老大吃了他的雪片糕,他趁機訛詐人家這段故事,來挖苦我這個監生是不是?” “不是,不是!我決不是挖苦你。
我講的是進場的情形,‘至公堂’前,放過九聲大炮,擺出香案,由書辦跪請三界伏魔大帝關聖帝君進場鎮壓;周倉巡場;文昌帝君主試,魁星來放光。
接下來還要請舉子的‘功德父母’。
你想想看;真正‘舉頭三尺有神明’,考場中有多少神靈?這都不去說它;每号門前一面紅旗,一面黑旗,你道,作啥用處?” 就這時浮雲掩月,涼風大起,将一盞美車油燈,吹得火焰直跳;邵定侯頗有毛骨悚然之感,連話都說不出來了。
也不知是陶通判講得起勁,忘其所以;還是故作驚人之筆,突然拍案說道:“鬼――” 邵定侯一驚,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定定神看陶通判時,已經漏聽了一段話。
這時所聽到的是極怪的聲音――是陶通判正在學“号軍”在場中的吆喝。
“有恩報恩――有怨報怨――”他拉長了聲音,凄厲地學過了這兩句;又用低沉的聲音說:“恩鬼、怨鬼,直待号軍這一喊;方始能夠進場,恩鬼蹲在紅旗下面,怨鬼蹲在黑旗下面。
報恩報怨,花樣百出;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 “是,是!”邵定侯渾身如浸在海水中一般;急于想聽個輕松溫暖的故事――實在也是怕聽報怨的故事,所以不等他講下去,搶着說道:“陶公,你說報思是怎麼報法?” “報思嗎?我說個眼見的故事你聽。
” 陶通判雖非舉人,但應過鄉試;他說他親眼得見的故事是如此:有個姓朱的秀才,書香世家而資質遲鈍;他的那名秀才,也是學政看他五十歲的“老童生”猶自背着考籃,與十幾歲的少年同場角逐,于心不忍,勉強中了他的。
這朱秀才倒有自知之明,能夠中了秀才,不算白丁,自覺對祖宗有了交代,所以絕意進取。
第二年是鄉試的年分,親友都勸他下場;他說什麼也不肯。
到了試期前一個月,做了一個怪夢,夢見他當初周濟過的一個鄰居來告訴他說:“朱相公,你上省去考,一定會中。
不過要拿你最好的硯台帶進場。
” 朱秀才醒來,覺得這個夢可笑;回想了一下,随即丢開。
哪知過了幾天又夢見這個鄰居,苦口相勸,諄諄叮囑,一定要帶最好的硯台。
這就有些不可思議了。
朱秀才推醒老伴,說起經過;他的妻子倒也是豁達明快的性情,便說:“管他呢!你就不妨去試一試。
考不上,科場裡是怎麼個景緻,也開開眼界。
何況八月裡的西湖,正是一年最好的時候;你何妨也逛一逛。
” “這倒可行!”朱秀才動了遊興,“這樣,你陪我去;我進場‘觀光’,你就到三天竺去燒香。
” 秀才娘子笑了:“哪有個帶了老婆去趕考的?” 話雖如此,秀才婆子還是興緻勃勃地收拾行李,檢點考籃,定船做路菜;一應齊備,老夫妻雙雙從湖州到省城去趕考燒香。
到了八月初八進場,秀才娘子親手将考籃又檢查了一遍;當然,最要緊的是那方“最好的硯台”。
這方硯台,不是有名的端硯,顔色發黃,質地堅實細緻,極其發墨;是朱秀才祖傳下來的,看過的人都說好,卻不知是何名目?形制異常樸實;無款無銘,而長有一尺二,寬有八寸,厚達寸許,秤秤總有十斤重。
朱秀才帶了這麼一塊狼犭亢的硯台進場,見到的舉子無不當做笑話在講。
朱秀才自己也覺得很不好意思,因而文思越加遲鈍;磨得一硯好墨,卻隻是擱筆相對,從一早想到日色偏西,草稿上還隻是疏疏落落,三兩行文字。
就在他死了心,打算弄飯吃過;好好打個盹,繳白卷趕第一次啟闱出場的當兒,夕陽影裡走來一位銀髯老者,到得朱秀才号舍前面站住了;眼睛盯在那方硯台上。
朱秀才心裡寬慰了些,自覺五十來歲應鄉試,愧對後生,不道還有年邁如此的人;便即招呼:“尊駕貴姓!” “敝姓吳。
” 兩個人互通了姓名,朱秀才又問:“尊駕高壽?” “七十七。
”吳老者扳着手指數了一下:“從十七歲起,連恩科在内,這裡我來過二十四回了。
” “龍頭屬老成!”朱秀才安慰他說,“這番必是高中了。
” “難說得很。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科場裡真的有鬼。
”吳老者說,“我是不服氣,每隔三年要來吃一次苦頭。
小孫是我親自督課的,上科已點了翰林;我倒不相信連一榜都巴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