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科場奇聞
關燈
小
中
大
起先,陶通判倒是很夠朋友,親自坐着快艇,追到縣西五十裡的錢清鎮地方,追上了邵定侯的船。
其時是半夜子末醜初時分,燈火盡熄,好在邵定侯那條船既大而新,并且華麗所以很容易發現。
練丁便向陶通判請示,是當時查問,還是到天明再說? “現在就查吧!”陶通判答道:“天亮人多,騷擾不便。
”他心裡在想,邵定侯也是場面上有名的人物;應酬場中,常常遇到,總有香火之情,不如趁此夜靜更深之際,悄悄将他帶回城裡,也留他一個面子。
于是練丁拿條竹篙,叩擊大船船舷,喚起船夫;指名要邵定侯出來答話; 邵定侯沒有露面,派男仆送出來一封沉甸甸的紅包,隻道辛苦,并無别話;自是盡在不言。
練丁當然心照,但有陶通判在,隻好敬謝不敏;到底将邵定侯喚出艙來。
男仆拿燈籠一照,居高臨下很快地看見陶通判坐在快艇中;邵定侯便先招呼:“陶公,陶公!你在這裡?” “特為追了你來的。
”陶通判起身答道:“你請回城吧!” 邵定候是經過高人指點的,對于路上可能遭遇的麻煩,不但―一設想到,而且籌好了應付的對策;此時便不慌不忙地答道:“一切都好說。
陶公先請上我的船來,吃杯茶等我請教。
” 這沒有拒絕的道理,陶通判便上了大船,中艙落座,立刻茶酒齊來;邵定侯使個眼色,讓仆從都退到外艙,靜候客人發話。
“定侯兄,明人不做暗事,我如此,你也應該如此;你的麻煩是躲不掉的,還是趁這時候回城,不傷面子。
” “陶公,你說的話我不大明白。
我有啥麻煩?是不是林家那件案子?” “你既然知道,何必問?” “不是我明知故問。
我隻不過奇怪,陶公專門稽查水路上的奸細,除暴安良,不該找我的麻煩;若說林家那件案子,池大老爺有意要栽在我身上,也應該派捕快來。
陶公出馬,名不正,言不順,算啥名堂?” 陶通判有些失慘,自己太老實了,實話直說,還處處為他設想;哪知反被他堵得啞口無言。
想了一下,隻能這樣答道:“池大令就因為你老兄也是場面上的人物,派捕快來,不大合适。
所以托我來奉邀。
” “承情之至。
”邵定侯連連拱手,“既然池大老爺講交情,又有陶公你的面子在;一切都好說了。
我問心無愧,就此刻回城,亦未嘗不可;不過大比之年,個人的功名也不是小事,一時實在難以應命。
” 這就未免太離奇了!這年雖是舉行鄉試的大比之年,但邵定侯連學都沒有進過,不是秀才,何能鄉試?而況鄉試三場考試,例定八月初八入闱,現在連牛郎織女都還未相會,何須亟亟? 陶通判不便當面指他是“白丁”,隻拿赴試的日期來說:“八月初九才第一場,如今上省,不是還早?就算場前要找個清靜之處,好好用一番功;然而晚個三五天,亦不要緊。
” “不然,陶公!今天七月初三;七月初六就是‘錄遺’之期,怎麼還不要連夜趕到省城?” “錄遺”亦是取得鄉試資格的途徑之一。
向例童生應試取中,入學成為俗稱秀才的“生員”以後,每年還需應考一次,稱為歲試;而在鄉試前一年,又有“科試”,由一省學政,巡行全省,集合一府生員,出題考試,具取中在一等、二等及三等的前三名,下一年方準上省鄉試。
但上一年科試未經錄取,或者因病、因事不能參加延試,還有一個補考的機會,就是“錄遺”。
照定制是在鄉試之前一個月,在省城舉行。
這也是朝廷唯恐阻人上進,補開正途,廣羅遺才的一番德意。
隻是邵定侯既非“遺”才,又何從“錄”起?陶通判笑笑問道:“老兄什麼時候進的學?不曾奉賀,倒是我失禮了。
” 聽得這句譏諷的話,邵定侯臉一紅,“陶公,”他不好意思地說,“實不相瞞我是捐了,一個監生。
” “監”者國子監,原是國家最高的教育機關。
監生自然可以應考試,亦可以應“考職”做官:所以花錢捐一個監生,亦成捷徑。
但邵定侯是做不來文章的纨绔,又不會應“考職”做小官;如說為了“榮宗耀祖”,可以請個诰封,或者想擡高身份,在官場中與人稱兄道弟,平起平坐,很可以照一般豪富子弟的辦法,捐個三品道員。
此刻說是捐了監生上省去鄉試,這話就不大靠得住了。
苦在明知其然,卻不能讓他拿“國子監執照”出來驗一驗;也就無法說他靠不住。
所以陶通判愣在那裡,半晌作聲不得。
邵定侯卻跟他相反,真所謂振振有詞,“朝廷不絕人上進之路,多方優遇通融,想來池大老爺也一定能夠體念朝廷的意思,不教我錯過這個機會。
”他接着又說,“錄遺不取,我馬上回來;如果僥幸取了,當然要在省城裡留下來,到鄉試出闱,才能回紹興。
不過,那也隻是一個多月的事;頂遲八月底,我一定回來。
” “話是不錯。
不過這是命案――” “陶公,”邵定侯趕緊打斷,臉上有凜然不可侵犯之色,“人家的命案,與我何幹?池大老爺是外省人,你是本地人,難道不幫同鄉?再說,我邵某人有家有業,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
有什麼不能放心的?就算我誤遭官司,應該到案;照現在這種情形,也該有個通融之處。
我就請陶公你替我保一保。
” “保?”陶通判詫異,“怎麼保法?” “請你跟池大老爺去說,我試期過後,一定回紹興;我亦微有薄産,祖宗的基業,豈肯輕易抛掉?還有妻兒老小,如何割舍得下?官司打到那裡,我都奉陪。
” 這番話說在情理上,陶通判覺得很難駁得倒他;但不遇見還則罷了,已經追上,卻又放他走路,回到城裡,如何跟朋友交代? 就這躊躇之際,邵定侯又開口了,“王法不外乎人情。
陶公,如果你覺得我說的話;不合道理,我就跟你走。
不過,陶公,”他略停一下毅然說了出來:“倘或我是窩藏奸細,或者做了什麼有害地方
其時是半夜子末醜初時分,燈火盡熄,好在邵定侯那條船既大而新,并且華麗所以很容易發現。
練丁便向陶通判請示,是當時查問,還是到天明再說? “現在就查吧!”陶通判答道:“天亮人多,騷擾不便。
”他心裡在想,邵定侯也是場面上有名的人物;應酬場中,常常遇到,總有香火之情,不如趁此夜靜更深之際,悄悄将他帶回城裡,也留他一個面子。
于是練丁拿條竹篙,叩擊大船船舷,喚起船夫;指名要邵定侯出來答話; 邵定侯沒有露面,派男仆送出來一封沉甸甸的紅包,隻道辛苦,并無别話;自是盡在不言。
練丁當然心照,但有陶通判在,隻好敬謝不敏;到底将邵定侯喚出艙來。
男仆拿燈籠一照,居高臨下很快地看見陶通判坐在快艇中;邵定侯便先招呼:“陶公,陶公!你在這裡?” “特為追了你來的。
”陶通判起身答道:“你請回城吧!” 邵定候是經過高人指點的,對于路上可能遭遇的麻煩,不但―一設想到,而且籌好了應付的對策;此時便不慌不忙地答道:“一切都好說。
陶公先請上我的船來,吃杯茶等我請教。
” 這沒有拒絕的道理,陶通判便上了大船,中艙落座,立刻茶酒齊來;邵定侯使個眼色,讓仆從都退到外艙,靜候客人發話。
“定侯兄,明人不做暗事,我如此,你也應該如此;你的麻煩是躲不掉的,還是趁這時候回城,不傷面子。
” “陶公,你說的話我不大明白。
我有啥麻煩?是不是林家那件案子?” “你既然知道,何必問?” “不是我明知故問。
我隻不過奇怪,陶公專門稽查水路上的奸細,除暴安良,不該找我的麻煩;若說林家那件案子,池大老爺有意要栽在我身上,也應該派捕快來。
陶公出馬,名不正,言不順,算啥名堂?” 陶通判有些失慘,自己太老實了,實話直說,還處處為他設想;哪知反被他堵得啞口無言。
想了一下,隻能這樣答道:“池大令就因為你老兄也是場面上的人物,派捕快來,不大合适。
所以托我來奉邀。
” “承情之至。
”邵定侯連連拱手,“既然池大老爺講交情,又有陶公你的面子在;一切都好說了。
我問心無愧,就此刻回城,亦未嘗不可;不過大比之年,個人的功名也不是小事,一時實在難以應命。
” 這就未免太離奇了!這年雖是舉行鄉試的大比之年,但邵定侯連學都沒有進過,不是秀才,何能鄉試?而況鄉試三場考試,例定八月初八入闱,現在連牛郎織女都還未相會,何須亟亟? 陶通判不便當面指他是“白丁”,隻拿赴試的日期來說:“八月初九才第一場,如今上省,不是還早?就算場前要找個清靜之處,好好用一番功;然而晚個三五天,亦不要緊。
” “不然,陶公!今天七月初三;七月初六就是‘錄遺’之期,怎麼還不要連夜趕到省城?” “錄遺”亦是取得鄉試資格的途徑之一。
向例童生應試取中,入學成為俗稱秀才的“生員”以後,每年還需應考一次,稱為歲試;而在鄉試前一年,又有“科試”,由一省學政,巡行全省,集合一府生員,出題考試,具取中在一等、二等及三等的前三名,下一年方準上省鄉試。
但上一年科試未經錄取,或者因病、因事不能參加延試,還有一個補考的機會,就是“錄遺”。
照定制是在鄉試之前一個月,在省城舉行。
這也是朝廷唯恐阻人上進,補開正途,廣羅遺才的一番德意。
隻是邵定侯既非“遺”才,又何從“錄”起?陶通判笑笑問道:“老兄什麼時候進的學?不曾奉賀,倒是我失禮了。
” 聽得這句譏諷的話,邵定侯臉一紅,“陶公,”他不好意思地說,“實不相瞞我是捐了,一個監生。
” “監”者國子監,原是國家最高的教育機關。
監生自然可以應考試,亦可以應“考職”做官:所以花錢捐一個監生,亦成捷徑。
但邵定侯是做不來文章的纨绔,又不會應“考職”做小官;如說為了“榮宗耀祖”,可以請個诰封,或者想擡高身份,在官場中與人稱兄道弟,平起平坐,很可以照一般豪富子弟的辦法,捐個三品道員。
此刻說是捐了監生上省去鄉試,這話就不大靠得住了。
苦在明知其然,卻不能讓他拿“國子監執照”出來驗一驗;也就無法說他靠不住。
所以陶通判愣在那裡,半晌作聲不得。
邵定侯卻跟他相反,真所謂振振有詞,“朝廷不絕人上進之路,多方優遇通融,想來池大老爺也一定能夠體念朝廷的意思,不教我錯過這個機會。
”他接着又說,“錄遺不取,我馬上回來;如果僥幸取了,當然要在省城裡留下來,到鄉試出闱,才能回紹興。
不過,那也隻是一個多月的事;頂遲八月底,我一定回來。
” “話是不錯。
不過這是命案――” “陶公,”邵定侯趕緊打斷,臉上有凜然不可侵犯之色,“人家的命案,與我何幹?池大老爺是外省人,你是本地人,難道不幫同鄉?再說,我邵某人有家有業,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
有什麼不能放心的?就算我誤遭官司,應該到案;照現在這種情形,也該有個通融之處。
我就請陶公你替我保一保。
” “保?”陶通判詫異,“怎麼保法?” “請你跟池大老爺去說,我試期過後,一定回紹興;我亦微有薄産,祖宗的基業,豈肯輕易抛掉?還有妻兒老小,如何割舍得下?官司打到那裡,我都奉陪。
” 這番話說在情理上,陶通判覺得很難駁得倒他;但不遇見還則罷了,已經追上,卻又放他走路,回到城裡,如何跟朋友交代? 就這躊躇之際,邵定侯又開口了,“王法不外乎人情。
陶公,如果你覺得我說的話;不合道理,我就跟你走。
不過,陶公,”他略停一下毅然說了出來:“倘或我是窩藏奸細,或者做了什麼有害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