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池大老爺

關燈
水裡?” “對!就是這麼回事。

    ” “那末,新郎倌死在什麼地方呢?” “傻小子!我知道地方,案子不就破了嗎?” “老爺,”小福笑嘻嘻地說,“現在破案也容易。

    ” “你倒說!”池大老爺深深點頭,“說對了我有賞。

    ” 有這一番鼓勵,小福越發起勁,“老爺,”他說,“這件案子我去破。

    ” 這就有點得意忘形了,池大老爺沉着臉呵斥:“别張狂!你也不量量你自己。

    ” “老爺以為我一個人破不了?我說出來,老爺就相信了。

    要破這件案子,隻要拿采春的姘頭找出來,便知分曉。

    老爺賞我幾天假,我明查暗訪找出那個人來,不就破了案了?” 池大老爺的臉色和緩了,但也嚴肅了,想了好一會說:“你的話也有道理,不妨試一試。

    要試就在今天晚上;因為今天過堂,如果采春有姘頭,當然關心,要來問個究竟。

    白天不方便;晚上十有八九會去。

    ” 現成的案卷,上有苦主的住址;小福記清楚了,随即悄悄出了後門。

    池大老爺又将案情通前徹後想了一遍,認為小福此行,必有收獲,索性不睡,在燈下坐等。

     一等等到天亮,才見小福回來,神色沮喪;不用說,是空等了一夜。

     “大門一夜未開,圍牆很高,什麼也沒有看出來。

    ” “不要緊,慢慢來!”池大老爺反倒安慰他,“你說,她家圍牆很高,那末,房子很大羅?” “看起來不小。

    ” 池大老爺默默想了一會說:“你先去睡一覺,吃過午飯,我們去私訪。

    ” 吃過午飯,池大老爺與小福由後花園的便門,趁無人見時,溜了出去。

    先找到一家棧房落腳,然後開好購物單子,派小福上街采辦;不過半個時辰,盡皆備辦齊全,一雙串鈴、一具藥箱;箱中是些常用的藥物,以外科用藥為主――池大老爺小時候拜一個打拳頭、賣野藥的為師;這次微眼私訪,為了登堂入室方便,扮成一個“走方郎中”。

     紮扮妥當,拿着串鈴出門;小福背上藥箱,在前領路。

    走到林家的那條巷子,小福指明地方:“這就是林家。

    ” 池大老爺細細打量,林家的石庫門、青磚圍牆,屋字深沉,像是巨室;而林家隻有母女兩人,似乎用不着住這麼大的房子。

    這便又是一個疑窦了。

     心裡這樣在想,手裡已經搖動串鈴,口中吆喝:“善治疑難雜症;包醫跌打損傷!” 走過來、走過去,隻在附近幾條巷子打轉;等到第三次走到林家附近,隻聽得背後有人在喊:“郎中先生、郎中先生!” 池大老爺回頭一看,是個中年婦人,正扶着門張望,便走過去問道:“是你這位大嫂叫我?” “是的。

    ”那婦人問道,“你先生會不會看兒科?” “喔,”池大老爺問道:“什麼病?” “恐怕是‘鵝口’。

    ” “鵝口瘡”是外科,池大老爺懂得治法,點點頭說:“等我看一看!” 未進門之前,先望一望四周,是在林家斜對過,相隔七八家門面;心理暗暗高興,同時也定下了主意。

     走進去一看,蓬門筚窦,境況艱苦。

    抱出個骨瘦如柴的嬰兒來,啼哭不止;小嘴張得老大,口角流涎,口内長滿了雪片似的白斑,咽喉紅腫,是極重的鵝口瘡。

     “唉!”池大老爺說,“看得太遲了。

    ” “原是。

    ”那婦人流着淚說,“看不起郎中。

    ” “不要緊,不要緊!”池大老爺趕緊安慰她說,“我是一半行醫、一半行善;貧病不計,你不必擔心。

    ” 那婦人自然稱謝不止。

    池大老爺便動手替嬰兒治病,先用塊幹淨白絹,拭去白斑,然後吹敷薄荷、冰片。

    這兩樣清涼的藥,減少了嬰兒口中的灼熱痛楚,啼哭居然止住了。

     于是,池大老爺檢點了一下藥箱說:“這鵝口瘡要用‘柳青散’,一共四味藥,我隻有三樣;少一味,功效就差了。

    大嫂,附近有沒有藥店?” “出巷口就有一家達仁堂。

    ” “喔,”池大老爺便抽水筆,取張包藥的紙片,寫了“青黛一錢”四字,拿一百銅錢,叫小福去買藥;特别關照:“快去快回!” 一面說,一面使了個眼色,小福會意,“快去快回”是句反話;盡不妨慢,好讓老爺從容訪問。

     于是池大老爺閑閑問道:“你這位大嫂貴姓?” “我娘家姓吳,夫家姓朱。

    ” “朱大哥呢?” 問到這話,朱大嫂雙淚交流,“死了一年多了。

    ”她說。

    “就留下這個苦命的遺腹。

    ” “看樣子朱大嫂境況艱難。

    ”池大老爺指一指外面,“這條街上,都像是殷實人家,看在街坊鄰合分上,總也有點周濟吧?” 朱大嫂搖搖頭:“誰來看顧我們苦命母子S” “對面呢?”池大老爺說,“對面林家的那位老太太,慈眉善目,倒像個肯做好事的。

    ” 朱大嫂微微撇嘴,笑了一下;是苦笑也像冷笑。

     “怎麼?”池大老爺緊追着問,“莫非我看錯了人?” “郎中先生見過那位林大太?” “沒有。

    我不過聽人說起。

    ” “怎麼說法?” “說林家那位老太太人很好,卻想不到會遭那麼一件禍事――真正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好心不得好報。

    ” 朱大嫂搖搖頭:“心好不好,不知道。

    不得好報卻不見得。

    ” 這話就深了,池大老爺不敢大意,越發裝得不經意的閑談樣子,“一個入贅女婿無緣無故投了河;老來無靠,豈不是不得好報?” “誰說他老來無靠?” “靠誰?” 這句話問得太急;朱大嫂似乎突然警覺,強笑着說:“她家有田有地;愁什麼老來無靠?” 顯然的,這不是真話。

    池大老爺深為失慘,不該操之過急,引起她的猜疑;也因為如此,不宜再問,當然也不能枯坐相對;想一想,正好從孩子身上獻些殷勤,争取朱大嫂的好感。

     于是,他又用新絹替嬰兒拭嘴,再一次上了吹藥,口中問道:“孩子斷了奶沒有?” “斷了。

    ”朱大嫂說,“我身子不好,沒有奶,隻好讓孩子受苦。

    ” 池大老爺擡起眼;眼中一半真、一半假的憐惜之色,“朱大哥去世了,就留下這點親骨血。

    朱大嫂,”他用一種似乎唐突,但充滿了善意聲音勸說:“你也該早作個打算。

    ” 這是勸她再嫁;朱大嫂的臉紅了,低聲答道:“也要有人要我呀!” 池大老爺說不下去了。

    再說下去,倒像打算毛遂自薦似的。

    然而又不能不說下去;想一想把話拉了回來,“撫孤守節,當然是好事。

    ”他說,“我說你要早作個計算,是總要想個活得下去的辦法。

    朱大嫂現在的日子怎麼過?” “原來是‘幫人家’;幫的就是郎中先生你剛才說的林家。

    後來――”朱大嫂無緣無故地住了口。

     池大老爺大為興奮,但也大為焦急;朱大嫂欲言又止,自是有礙口的話。

    看樣子她很謹慎,不是那種好說是非的“長舌婦”,所以套問無用,必得施展什麼手段,才能通她吐露幾句要緊話。

     于是他凝神想了一下說道:“我知道了。

    必是她家出了什麼是非;朱大嫂是安分守己的人,所以在她家待不下去了。

    ” “不是。

    她家有是非,與我們做下人的不相幹。

    ” 這話又漏出點意思,林家确有是非;池大老爺裝作不解,點點頭說:“看起來外面的話靠不住,說林太太為人好;其實不好。

    ” “那倒也不見得。

    ” “我隻當是她待下人刻薄,所以你待不下去。

    既然還不錯,何必辭出來?” “因為,”朱大嫂說,“她家鬧鬼。

    ” 越說越玄了!池大老爺靈機一動,突然間收斂閑談時常有的微笑,正色問道:“朱大嫂,怎麼個鬧法,請你說給我聽聽。

    ” “其實我也不大清楚。

    半夜裡常有響動,說說笑笑,有時候第二天還掃出一地的雞骨頭;我問那裡的一個老傭人,他告訴我說:鬧鬼!還教我不要多問。

    我看看不是路數,心裡怕得很;所以就辭了東家。

    後來――”朱大嫂咽口唾沫,又把話縮回去了。

     光是這段“鬧鬼”的情形,在池大老爺已大有所獲;為了印證确實,還得問一句:“響動是在什麼地方?” 朱大嫂緊閉着嘴,息了好一會才說:“郎中先生,我不便說了。

    再說就是是非。

    ” 不用說,響動是在采春房裡。

    池大老爺臉色越發深沉,“朱大嫂,你不可不相信鬧鬼。

    ”他說,“我在茅山學過法術,會書符篆,專門拿妖捉鬼。

    回頭我在你家看過了病,請你帶我到林家;我去替她們捉鬼。

    ” “不,不!”朱大嫂驚惶失措地說,“現在不鬧了。

    她們家也忌諱;請你不必多事。

    ” 這一下越發證實了其中大有文章;而且朱大嫂定知其詳。

    隻是話已說得很明白,不願招惹是非;那就不必再問,問亦無用。

     于是等小福配了藥來,池大老爺親自動手,用乳缽研成“柳青散”,留下一個吹管,指點了用法,收拾藥箱離去。

    朱大嫂千恩萬謝,送出門外;卻還不甚放心“捉鬼”那件事,眼看郎中先生往林家相反的方向走遠了,方始關門進屋。

     到了傍晚時分,有人來敲門;開開來一看,門外一個粗壯的中年漢子,一個五十來歲的老婆子,擦一臉怪粉,戴一頭紅花,一看就知是三姑六婆之流。

    朱大嫂平日不跟這些人交往,當即問道:“你們找誰?” “你是朱大嫂不是?怎麼倒不認識我了?”那老婆子說,“你倒再想想看!在哪裡見過?” “實在想不起了。

    ”朱大嫂使勁搖頭。

     “真是想不起,我來告訴你。

    ” 她的身子如泥鳅滑溜,等鑽了進去,朱大嫂方始發覺,自然不能再摒諸門外;好在那漢子倒還知趣,隻在門口張望,并未進來,也就無所謂了。

     “朱大嫂你道我是那個。

    你總聽說過何三嬸婆吧?” 原來是她!朱大嫂自然聽說過:何三嬸婆是“官媒”,在縣衙門吃一份糧。

    凡有妓女從良,丫頭買賣,發生糾葛,告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