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池大老爺
關燈
小
中
大
高明的手法。
至于說怕孫道台乖覺,當時不肯推莊,也不要緊;往後日子多的是,反正孫道台已經賭開頭了,以後不怕沒有交手的機會。
而且照當時的情形來說,孫道台也一定會推莊;賭錢就賭的一股興,意氣正豪之時,要壓也壓不下去的。
這番理由,說得頭頭是道;小張不能不同意。
不過他又有疑問,做莊在牌上可以動手腳,賭下風又何以看得那麼準,一打一個着? “還是有手腳的,不過手法高明,旁人的眼睛是沒有他的手快而已。
”趙正濤說道:“那副牌是‘對筋’。
早就看熟了的;骰子上一粒是‘替子’,一粒是‘節筒’――” “慢來,慢來!”小張問道:“你說的什麼?” “這是切口,真骰子叫‘替子’;假骰子叫‘節筒’,這粒節筒是灌鉛的,不管滾幾滾,隻出兩點,是池大老爺有意掉包弄進去的。
” “慢點!慢點!算算看。
”劉不才扳着手指,略略算了一下,“這一來隻出六個點;從三到八?” 由于“節筒”固定是二,所以“替子”是麼,便是三點;是六便是八點。
本來兩粒骰子從兩個麼的二,到兩個六的十二,共出十一個點子;如今隻出三、四、五、六、七、八共計六個點子了。
“不錯。
”趙正濤說:“池大老爺賭下風,真正是‘冷、準、狠’,冷就是等;等看準了這條牌九,由小而大,或者由大而小,方始下手。
由小而大打上門;由大而小打下門――” “唷!厲害。
”劉不才失聲說道:“骰子下家赢五把,莊家隻赢一把。
” 趙正濤深深點頭,報以欣賞的一瞥;但小張卻還不懂,因而需煩趙正濤更作解釋。
“譬如說,一條牌九、一點、二點、三點、四點順序排了下來,這時候莊家除非擲一個‘六’,上門拿一點,天門兩點,下門三點,莊家拿四點統吃。
除此以外,因為上門拿牌在莊家之後,所以一定是後來居上,莊家拿一,上家就是二;莊家拿二,上家就是三。
反過來看,下門拿牌在莊家之前,由大而小則點子永遠是下門管住在家,除非‘獨大拎進’,譬如點子順序四、三、二、一,莊家隻有擲‘五在首’,拿第一副四點才能赢下門,其餘不管擲啥,都要配下門。
這就是劉三叔所說的五把對一把的道理。
” 小張終于明白了其中的奧妙,“不過,”他問,“萬一莊家手氣旺偏偏‘獨大拎進’,還不是白費心計?說起來也不是十分的把握。
” “是十分的把握。
萬一五把骰子都赢不過他一把骰子;池大老爺還有五隻手指,可以掉包換牌,不過自己下手搶在頭裡去拿牌,總不比那樣子的赢法,來得漂亮。
” “真不得了!”小張贊歎着問道,“池大老爺的秘密,你又怎麼知道的呢?” “我也是聽人說的。
據說是池大老爺的一個跟班洩了他東家的底。
不過,池大老爺早就洗手了。
” “對了!剛才不說他抓過印把子嗎?那又是怎麼回事?” “就是從孫道台這場賭上來的。
那時的藩台是個旗下大少爺,骠勁十足;偏偏孫道台自以為家世好,本人也是三品道員,不大買他的帳。
這位藩台聽說孫道台在賭上栽了這麼大一個跟鬥,心裡痛快,就對池大老爺另眼相看了;當然不會疑心他是郎中,隻知道他賭得精。
” 為此,特地約見池大老爺;談得亦頗為投機,想要委他一個差使,苦于不得其便。
這樣過了一個月,有個小縣的縣官,由于京中大老一封很懇切的“八行書”,藩司不能不“調劑”他一個好缺。
浙江的縣缺,以平湖第一,嘉善其次,号為“金平湖、銀嘉善”;這兩縣的來頭都極硬,動他不得。
隻有紹興府的山陰縣是藩司同旗的總角之交,不妨暫且委屈他,“挂牌”對調。
對調要辦交代。
向例憑首縣首監交核算;所以“首縣十字令”的第四句,叫做“能識古董”,因為常有前任虧空公款,無法交代,隻好拿古董字畫抵給後任,估價就憑他一句話,非識貨不可――其時的首縣卧病在床,不能應差,藩司就派一兩個候補知縣,分别監交核算。
派到山陰縣的就是池大老爺。
因為藩司的關系,很幫前任的忙,得以順利移交;到省以後,自然要告訴藩司,亦很見他的情。
哪知後任福薄,接印不到十天,得了絞腸痧,一命嗚呼。
藩司自然不便讓他的總角之交回任,索性就派池大老爺署理,平地一聲雷,得這麼一個好缺,羨煞了多少候補官兒。
這就是郎中當縣官的故事。
小張聽得津津有味,不免好奇。
“郎中做縣官,坐在大堂上像不像?” “怎麼不像?池大老爺的官聲還好得很呢!到任沒有幾天,問一件案子就大出風頭。
” 這件案子起于一枚銀圓,一碗湯圓。
有個鄉下人嫁女兒,進城備辦喜事用品,經過一家點心店,想吃湯圓,吃完才發覺,沒有制錢,隻有銀子;“我有事進城,身上隻有銀子,沒有銅錢,你記一記帳,我等下來還。
” 老闆不肯。
鄉下人倒也爽氣,拿一塊銀圓押在那裡,回頭取贖。
哪知事華再來,點心店已經不肯認帳了。
一枚銀圓倒還是小事;這口氣咽不下。
紹興的刀筆,天下聞名,他有個姓趙的親戚就是訟師;正好求救。
趙訟師想了半天說:“你家跟那家點心店,都歸會稽縣管轄;會稽縣這位縣太爺,有名大而化之的濫好人,這種小事未必肯細心去管,說不定各責二十闆,那就大倒其楣了。
聽說新任山陰縣,人很精明;新官上任,當然要好好辦點事。
如果你皮肉願意受苦,官司可以打赢。
” 趙訟師說了計策,鄉下人情願皮肉受苦。
第二天進城,等在山陰縣衙門。
山陰、會稽都是附郭之縣,一在府城之西,一在府城之東,這天正好地大老爺出城勘荒,等他回衙門時,鄉下人直沖“導子”,當然被“紅黑帽”的差役抓了起來。
“小人是會稽縣人;大老爺是――山陰縣,就算小人犯法,要送會稽縣。
” 這是有意挺撞,池大老爺大怒:“天下官管天下事;犯在我手裡,就不能饒你。
來,打二十闆!” 二十闆打過,鄉下人從身上摸出一張狀子送了上去。
看過狀子,池大老爺說道:“你這件事該會稽縣管轄,我管不到。
” “大老爺!”鄉下人說:“天下官管天下事;不是大老爺說過的嗎?” 就這一句話,池大老爺恍然大悟,也非常得意;他的心思快,馬上就想到,所争的不過一個銀圓,而情願挨幾十下闆子到山陰縣來打官司,如非冤氣難伸,确信他會秉公審理,決不肯出此下策。
“好!”池大老爺說。
“我準你的狀子。
” 進了衙門,請刑名師爺來商量;師爺是前任所聘,因為池大老爺出手漂亮,語言有趣,都樂為所用,得悉案情,都認為所告不假。
刑房書辦亦是如此看法。
刑名案子;生殺予奪之權,盡操諸手;縣官可以得“滅門縣令”的惡稱,但也可獲“青夭”的美名,其間的關鍵,就在判斷案情,分别曲直。
既然大家都認為告狀的鄉下人受了屈,事情就好辦了。
于是池大老爺坐堂傳點心店的老闆來問,被告當然不承認:“一碗湯圓才多少錢,他肯拿一塊銀洋押在小人這裡嗎?大老爺倒想想,有這種道理沒有?” “現在不是講道理,是講有這回事沒有?” “沒有。
”點心店老闆斷然決然答說。
“這案子問不清楚了。
退堂!” 退堂之前,應該宣示被告與原告如何處理?照此情形應是原告饬回,被告還押;而籠統以一句“退堂”了結,不合規制。
好在屬下的書辦、差役都知道這位署理的大老爺,不是等閑之輩,不敢欺他,所以照例辦理,将點心店老闆先扣留在班房裡再說。
池大老爺打官腔是外行,辦案卻不是外行,傳一個差役到内堂,親自囑咐,到點心店找老闆娘說話。
這個差役到點心店找到老闆娘,開口就說:“你們老闆都招供了。
那塊銀圓快拿出來!不是什麼大了不得的事,快拿出來,縣大老爺好結案。
” “我本勸他為人不能沒有良心,到底鬧出來了。
” 老闆娘将鄉下人押在那裡的一枚銀圓,原物照繳。
一到池大老爺手裡,立刻傳宣升堂。
“你,”他對鄉下人說,“你的銀洋錢大概掉在旁的地方了;他不肯承認,我亦不便動刑拷問;隻有一個法子,我賠你!” “我不要。
” “這你就不對了!”池大老爺發怒,“你告狀無非為了一塊銀洋,我給你,你又不要;到底是什麼意思?”一面說,一面擲下來兩塊銀洋,铿然有聲,“你撿一塊!” 兩塊銀洋中,有一塊特别顯眼,上面貼着一個紅紙剪成的“喜”字。
“咦!”鄉下人詫異,“這塊銀洋,是小人的。
” “是你的?”池大老爺問道:“有什麼憑證?” “這是小人女婿家送來的聘金,上面有紅紙雙喜。
”鄉下人說,“大老爺如果不信,小人身上還有,可以拿來比一比。
” 說着鄉下人又取出一塊銀洋,呈堂驗認,上面的雙喜字一式無二。
“你怎麼說?”池大老爺問湯圓店老闆。
湯圓店老闆已經臉色大變,除了連連磕頭求饒外,别無話說。
“好了,”池大老爺對鄉下人說,“你的錢你拿了回去。
” “是。
”鄉下人磕個頭,“大老爺明見萬裡,真正青天。
不過――” 鄉下人遲疑着想說不敢說,池大老爺當然要追問:“你還有話說?” “是。
”鄉下人說,“小人為了要告到大老爺這裡,有意沖犯導子――” 語氣未完,但池大老爺已明白了,“你是覺得受了委屈不是?” “小人不敢說委屈。
不過,這個人實在不對。
” 鄉下人的意思是,湯圓店老闆應該受罰;至少也該像他那樣,挨二十闆子。
如今看堂上沒有下文,這口氣出得不夠,所以不能不申訴。
池大老爺也有池大老爺的想法,“我曉得我沒有罰他,你覺得委屈。
不過,”他說,“你看在我的面上。
” “不
至于說怕孫道台乖覺,當時不肯推莊,也不要緊;往後日子多的是,反正孫道台已經賭開頭了,以後不怕沒有交手的機會。
而且照當時的情形來說,孫道台也一定會推莊;賭錢就賭的一股興,意氣正豪之時,要壓也壓不下去的。
這番理由,說得頭頭是道;小張不能不同意。
不過他又有疑問,做莊在牌上可以動手腳,賭下風又何以看得那麼準,一打一個着? “還是有手腳的,不過手法高明,旁人的眼睛是沒有他的手快而已。
”趙正濤說道:“那副牌是‘對筋’。
早就看熟了的;骰子上一粒是‘替子’,一粒是‘節筒’――” “慢來,慢來!”小張問道:“你說的什麼?” “這是切口,真骰子叫‘替子’;假骰子叫‘節筒’,這粒節筒是灌鉛的,不管滾幾滾,隻出兩點,是池大老爺有意掉包弄進去的。
” “慢點!慢點!算算看。
”劉不才扳着手指,略略算了一下,“這一來隻出六個點;從三到八?” 由于“節筒”固定是二,所以“替子”是麼,便是三點;是六便是八點。
本來兩粒骰子從兩個麼的二,到兩個六的十二,共出十一個點子;如今隻出三、四、五、六、七、八共計六個點子了。
“不錯。
”趙正濤說:“池大老爺賭下風,真正是‘冷、準、狠’,冷就是等;等看準了這條牌九,由小而大,或者由大而小,方始下手。
由小而大打上門;由大而小打下門――” “唷!厲害。
”劉不才失聲說道:“骰子下家赢五把,莊家隻赢一把。
” 趙正濤深深點頭,報以欣賞的一瞥;但小張卻還不懂,因而需煩趙正濤更作解釋。
“譬如說,一條牌九、一點、二點、三點、四點順序排了下來,這時候莊家除非擲一個‘六’,上門拿一點,天門兩點,下門三點,莊家拿四點統吃。
除此以外,因為上門拿牌在莊家之後,所以一定是後來居上,莊家拿一,上家就是二;莊家拿二,上家就是三。
反過來看,下門拿牌在莊家之前,由大而小則點子永遠是下門管住在家,除非‘獨大拎進’,譬如點子順序四、三、二、一,莊家隻有擲‘五在首’,拿第一副四點才能赢下門,其餘不管擲啥,都要配下門。
這就是劉三叔所說的五把對一把的道理。
” 小張終于明白了其中的奧妙,“不過,”他問,“萬一莊家手氣旺偏偏‘獨大拎進’,還不是白費心計?說起來也不是十分的把握。
” “是十分的把握。
萬一五把骰子都赢不過他一把骰子;池大老爺還有五隻手指,可以掉包換牌,不過自己下手搶在頭裡去拿牌,總不比那樣子的赢法,來得漂亮。
” “真不得了!”小張贊歎着問道,“池大老爺的秘密,你又怎麼知道的呢?” “我也是聽人說的。
據說是池大老爺的一個跟班洩了他東家的底。
不過,池大老爺早就洗手了。
” “對了!剛才不說他抓過印把子嗎?那又是怎麼回事?” “就是從孫道台這場賭上來的。
那時的藩台是個旗下大少爺,骠勁十足;偏偏孫道台自以為家世好,本人也是三品道員,不大買他的帳。
這位藩台聽說孫道台在賭上栽了這麼大一個跟鬥,心裡痛快,就對池大老爺另眼相看了;當然不會疑心他是郎中,隻知道他賭得精。
” 為此,特地約見池大老爺;談得亦頗為投機,想要委他一個差使,苦于不得其便。
這樣過了一個月,有個小縣的縣官,由于京中大老一封很懇切的“八行書”,藩司不能不“調劑”他一個好缺。
浙江的縣缺,以平湖第一,嘉善其次,号為“金平湖、銀嘉善”;這兩縣的來頭都極硬,動他不得。
隻有紹興府的山陰縣是藩司同旗的總角之交,不妨暫且委屈他,“挂牌”對調。
對調要辦交代。
向例憑首縣首監交核算;所以“首縣十字令”的第四句,叫做“能識古董”,因為常有前任虧空公款,無法交代,隻好拿古董字畫抵給後任,估價就憑他一句話,非識貨不可――其時的首縣卧病在床,不能應差,藩司就派一兩個候補知縣,分别監交核算。
派到山陰縣的就是池大老爺。
因為藩司的關系,很幫前任的忙,得以順利移交;到省以後,自然要告訴藩司,亦很見他的情。
哪知後任福薄,接印不到十天,得了絞腸痧,一命嗚呼。
藩司自然不便讓他的總角之交回任,索性就派池大老爺署理,平地一聲雷,得這麼一個好缺,羨煞了多少候補官兒。
這就是郎中當縣官的故事。
小張聽得津津有味,不免好奇。
“郎中做縣官,坐在大堂上像不像?” “怎麼不像?池大老爺的官聲還好得很呢!到任沒有幾天,問一件案子就大出風頭。
” 這件案子起于一枚銀圓,一碗湯圓。
有個鄉下人嫁女兒,進城備辦喜事用品,經過一家點心店,想吃湯圓,吃完才發覺,沒有制錢,隻有銀子;“我有事進城,身上隻有銀子,沒有銅錢,你記一記帳,我等下來還。
” 老闆不肯。
鄉下人倒也爽氣,拿一塊銀圓押在那裡,回頭取贖。
哪知事華再來,點心店已經不肯認帳了。
一枚銀圓倒還是小事;這口氣咽不下。
紹興的刀筆,天下聞名,他有個姓趙的親戚就是訟師;正好求救。
趙訟師想了半天說:“你家跟那家點心店,都歸會稽縣管轄;會稽縣這位縣太爺,有名大而化之的濫好人,這種小事未必肯細心去管,說不定各責二十闆,那就大倒其楣了。
聽說新任山陰縣,人很精明;新官上任,當然要好好辦點事。
如果你皮肉願意受苦,官司可以打赢。
” 趙訟師說了計策,鄉下人情願皮肉受苦。
第二天進城,等在山陰縣衙門。
山陰、會稽都是附郭之縣,一在府城之西,一在府城之東,這天正好地大老爺出城勘荒,等他回衙門時,鄉下人直沖“導子”,當然被“紅黑帽”的差役抓了起來。
“小人是會稽縣人;大老爺是――山陰縣,就算小人犯法,要送會稽縣。
” 這是有意挺撞,池大老爺大怒:“天下官管天下事;犯在我手裡,就不能饒你。
來,打二十闆!” 二十闆打過,鄉下人從身上摸出一張狀子送了上去。
看過狀子,池大老爺說道:“你這件事該會稽縣管轄,我管不到。
” “大老爺!”鄉下人說:“天下官管天下事;不是大老爺說過的嗎?” 就這一句話,池大老爺恍然大悟,也非常得意;他的心思快,馬上就想到,所争的不過一個銀圓,而情願挨幾十下闆子到山陰縣來打官司,如非冤氣難伸,确信他會秉公審理,決不肯出此下策。
“好!”池大老爺說。
“我準你的狀子。
” 進了衙門,請刑名師爺來商量;師爺是前任所聘,因為池大老爺出手漂亮,語言有趣,都樂為所用,得悉案情,都認為所告不假。
刑房書辦亦是如此看法。
刑名案子;生殺予奪之權,盡操諸手;縣官可以得“滅門縣令”的惡稱,但也可獲“青夭”的美名,其間的關鍵,就在判斷案情,分别曲直。
既然大家都認為告狀的鄉下人受了屈,事情就好辦了。
于是池大老爺坐堂傳點心店的老闆來問,被告當然不承認:“一碗湯圓才多少錢,他肯拿一塊銀洋押在小人這裡嗎?大老爺倒想想,有這種道理沒有?” “現在不是講道理,是講有這回事沒有?” “沒有。
”點心店老闆斷然決然答說。
“這案子問不清楚了。
退堂!” 退堂之前,應該宣示被告與原告如何處理?照此情形應是原告饬回,被告還押;而籠統以一句“退堂”了結,不合規制。
好在屬下的書辦、差役都知道這位署理的大老爺,不是等閑之輩,不敢欺他,所以照例辦理,将點心店老闆先扣留在班房裡再說。
池大老爺打官腔是外行,辦案卻不是外行,傳一個差役到内堂,親自囑咐,到點心店找老闆娘說話。
這個差役到點心店找到老闆娘,開口就說:“你們老闆都招供了。
那塊銀圓快拿出來!不是什麼大了不得的事,快拿出來,縣大老爺好結案。
” “我本勸他為人不能沒有良心,到底鬧出來了。
” 老闆娘将鄉下人押在那裡的一枚銀圓,原物照繳。
一到池大老爺手裡,立刻傳宣升堂。
“你,”他對鄉下人說,“你的銀洋錢大概掉在旁的地方了;他不肯承認,我亦不便動刑拷問;隻有一個法子,我賠你!” “我不要。
” “這你就不對了!”池大老爺發怒,“你告狀無非為了一塊銀洋,我給你,你又不要;到底是什麼意思?”一面說,一面擲下來兩塊銀洋,铿然有聲,“你撿一塊!” 兩塊銀洋中,有一塊特别顯眼,上面貼着一個紅紙剪成的“喜”字。
“咦!”鄉下人詫異,“這塊銀洋,是小人的。
” “是你的?”池大老爺問道:“有什麼憑證?” “這是小人女婿家送來的聘金,上面有紅紙雙喜。
”鄉下人說,“大老爺如果不信,小人身上還有,可以拿來比一比。
” 說着鄉下人又取出一塊銀洋,呈堂驗認,上面的雙喜字一式無二。
“你怎麼說?”池大老爺問湯圓店老闆。
湯圓店老闆已經臉色大變,除了連連磕頭求饒外,别無話說。
“好了,”池大老爺對鄉下人說,“你的錢你拿了回去。
” “是。
”鄉下人磕個頭,“大老爺明見萬裡,真正青天。
不過――” 鄉下人遲疑着想說不敢說,池大老爺當然要追問:“你還有話說?” “是。
”鄉下人說,“小人為了要告到大老爺這裡,有意沖犯導子――” 語氣未完,但池大老爺已明白了,“你是覺得受了委屈不是?” “小人不敢說委屈。
不過,這個人實在不對。
” 鄉下人的意思是,湯圓店老闆應該受罰;至少也該像他那樣,挨二十闆子。
如今看堂上沒有下文,這口氣出得不夠,所以不能不申訴。
池大老爺也有池大老爺的想法,“我曉得我沒有罰他,你覺得委屈。
不過,”他說,“你看在我的面上。
”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