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開香堂
關燈
小
中
大
到得門前一看,是一所荒廢的大宅。
門口站着兩個人,隻問一聲:“來了?” “來了!”引路的人答應着,徑自将他們領了進去。
這所大宅的房屋甚多,但十分破敗,有幾處地方點着一盞油燈;有些人坐着在喝茶,卻都是靜悄悄,而且衣冠相當整齊。
劉不才看看身上,低聲向小張說道:“這樣子狼狽,不便上香堂參祖吧?” 小張拉了他一把,示意他禁聲。
劉不才想到“開口洋盤閉口相”這句話,不便再問;不過引路的人卻接口回答:“不要緊。
備得有幾身幹淨衣服,等下見了‘知客師’再說吧!” 劉不才記起來了。
香堂職事,一共十二位,第一是“當家師”;“知客師”排到第十一位。
十二師以外,另有“主香”一位,有時候由當家師自己兼任;但如當家師有前輩在,則由前輩主香。
看這天香堂的規模不小,定有比孫祥太輩分還長的人來,倒要看看是哪些年高德劭的人物? 正這樣想着,引路的人,已經站住腳;走出來很體面的一個人,大概就是知客師了。
“老大!”那人問劉不才:“貴幫頭?” 這就到了準充不準賴的時候,劉不才有些心慌;但必須沉着,“與武六。
”他說;這是松江的幫派。
“貴字派?” “理字。
” “貴前人尊姓,上下?” “家師姓吳,上行下恭。
” 這句話馬腳大露。
劉不才是充冒松江老大的同參弟兄;吳行恭是“老太爺”的名字,早已故世;幫中稱為“過方”,按理要說“先師”如今回答“家師”,豈不令人大惑不解?因而那知客師也愣住了。
劉不才自己也發覺錯了;不過他究竟機警,立即又說:“先師過方兩年了。
” 這算是掩飾了過去,知客師便又問:“請問老大貴姓?” “好說!”劉不才垂手答道:“敝姓劉。
” “老大在幫?” 這句話又讓劉不才困惑了,已經問過字派,當然知道在幫,何以明知故問?轉念想到,這或許是有意反複盤問;不管他,且照規矩回答:“沾祖師爺的靈光。
” “老大身背幾爐香?” 這句問話,劉不才懂,是問二十四個字派中,他排到第幾個字?可是初次回答卻不容易,因為原是冒充,沒有排過,隻能在心裡先默念一遍“清淨道德,六成佛法、能仁智慧、本來自性、圓明行理”,默念到“理”字,才算排清楚,是第二十個字。
“身背二十爐。
” “頭頂幾爐?”這是問他“前人”的字派,自然是:“頭頂十九爐。
” “請問老大,貴幫頭什麼旗号?吃什麼水、燒什麼柴?什麼所名?裝的何人糧、糧有多少石、什麼地方卸糧?有什麼記号?幾隻太平、幾隻停修?” 這真叫“若要盤駁,性命交脫”!劉不才知道自己冒充得不好,知客師起了疑心。
這也怪不得他,像這樣的香堂,不比收徒弟是樁喜事;動到家法,而且李小毛難逃活命,說不定有他的“死黨”混進來攪香客,掀起極大的波瀾。
職司接待賓客的執事,自然不能不謹慎。
但諒解歸諒解,關口還是要過;幸好預先想到,有一套話可以救急。
說到這套話,就等于生了嫌隙,實在不宜出口;但舍此以外,當場就要難看,隻好不顧一切了。
打定主意,将心一橫,他面無表情地答道:“老大你聽清,在外三分安清,七分交情。
你老大要提起自己人,隻有出五服的本家,沒有出五服的安清。
叫做多一位前人多一條路;多個兄弟多條臂膀。
一師皆師、一徒皆徒。
安清有三準三不準;準充不準賴;準打不準罵;準借不準偷。
如果提起‘道情’,兄弟欠學。
叫做‘叙不完的安清,講不完的道情’。
如今金鬥不在家,雀杆不點頭,糧船不行運;兄弟是‘旱碼頭孝祖’,投師的時候來得慌,去得忙,香爐未冷,燭台未幹,敝家師少慈悲,傳道師少教誨;幫中之事,兄弟一概不知。
望你老大要恕過我兄弟。
你老大是‘老幫四衛’,幫中規矩盡知,要請多多慈悲。
”這一套話,軟中帶硬,似嘲若諷,是經過不知多少年,逐漸形成的範式。
共分三層意思,第一段是指責對方不念自己人,有意刁難,破壞團結。
第二段的着眼在“準充不準賴”;意思是就算冒充,亦不為罪過,何必盤問得太頂真?第三段是解釋為何“提起道情,兄弟欠學”;幫中的曆史叫做“道情”,因為“欠學”,所以“一概不知”。
然則又何以“欠學”?這就因為是“旱碼頭孝祖”的緣故。
“旱碼頭孝祖”是幫中很有名的一個典故,亦是開法領衆的一種特例。
所謂“旱碼頭”,最初是指山東台兒莊;運河在山東境内,本無南北之分,直到鹹豐五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神龍掉尾般,由南往北,在東阿、壽張之間,橫穿運河,由大清河故道入海,這才将山東的運河,斷成兩截,黃河以北的稱為“北運”;黃河以南就是“南運”。
在鹹豐五年以前,山東臨清以南的運河,大都以汶水為源;其中台兒莊到韓莊這一段,河闊水淺,上行的船,滿裝漕糧,又是重載,吃水更深。
這段水路一共八十三裡,卻置有八座水閘,但不管怎麼樣盈虛調劑,總歸走不快,必得借重拉纖。
船上原有纖夫,隻是其他地方可以應付,到這段路
門口站着兩個人,隻問一聲:“來了?” “來了!”引路的人答應着,徑自将他們領了進去。
這所大宅的房屋甚多,但十分破敗,有幾處地方點着一盞油燈;有些人坐着在喝茶,卻都是靜悄悄,而且衣冠相當整齊。
劉不才看看身上,低聲向小張說道:“這樣子狼狽,不便上香堂參祖吧?” 小張拉了他一把,示意他禁聲。
劉不才想到“開口洋盤閉口相”這句話,不便再問;不過引路的人卻接口回答:“不要緊。
備得有幾身幹淨衣服,等下見了‘知客師’再說吧!” 劉不才記起來了。
香堂職事,一共十二位,第一是“當家師”;“知客師”排到第十一位。
十二師以外,另有“主香”一位,有時候由當家師自己兼任;但如當家師有前輩在,則由前輩主香。
看這天香堂的規模不小,定有比孫祥太輩分還長的人來,倒要看看是哪些年高德劭的人物? 正這樣想着,引路的人,已經站住腳;走出來很體面的一個人,大概就是知客師了。
“老大!”那人問劉不才:“貴幫頭?” 這就到了準充不準賴的時候,劉不才有些心慌;但必須沉着,“與武六。
”他說;這是松江的幫派。
“貴字派?” “理字。
” “貴前人尊姓,上下?” “家師姓吳,上行下恭。
” 這句話馬腳大露。
劉不才是充冒松江老大的同參弟兄;吳行恭是“老太爺”的名字,早已故世;幫中稱為“過方”,按理要說“先師”如今回答“家師”,豈不令人大惑不解?因而那知客師也愣住了。
劉不才自己也發覺錯了;不過他究竟機警,立即又說:“先師過方兩年了。
” 這算是掩飾了過去,知客師便又問:“請問老大貴姓?” “好說!”劉不才垂手答道:“敝姓劉。
” “老大在幫?” 這句話又讓劉不才困惑了,已經問過字派,當然知道在幫,何以明知故問?轉念想到,這或許是有意反複盤問;不管他,且照規矩回答:“沾祖師爺的靈光。
” “老大身背幾爐香?” 這句問話,劉不才懂,是問二十四個字派中,他排到第幾個字?可是初次回答卻不容易,因為原是冒充,沒有排過,隻能在心裡先默念一遍“清淨道德,六成佛法、能仁智慧、本來自性、圓明行理”,默念到“理”字,才算排清楚,是第二十個字。
“身背二十爐。
” “頭頂幾爐?”這是問他“前人”的字派,自然是:“頭頂十九爐。
” “請問老大,貴幫頭什麼旗号?吃什麼水、燒什麼柴?什麼所名?裝的何人糧、糧有多少石、什麼地方卸糧?有什麼記号?幾隻太平、幾隻停修?” 這真叫“若要盤駁,性命交脫”!劉不才知道自己冒充得不好,知客師起了疑心。
這也怪不得他,像這樣的香堂,不比收徒弟是樁喜事;動到家法,而且李小毛難逃活命,說不定有他的“死黨”混進來攪香客,掀起極大的波瀾。
職司接待賓客的執事,自然不能不謹慎。
但諒解歸諒解,關口還是要過;幸好預先想到,有一套話可以救急。
說到這套話,就等于生了嫌隙,實在不宜出口;但舍此以外,當場就要難看,隻好不顧一切了。
打定主意,将心一橫,他面無表情地答道:“老大你聽清,在外三分安清,七分交情。
你老大要提起自己人,隻有出五服的本家,沒有出五服的安清。
叫做多一位前人多一條路;多個兄弟多條臂膀。
一師皆師、一徒皆徒。
安清有三準三不準;準充不準賴;準打不準罵;準借不準偷。
如果提起‘道情’,兄弟欠學。
叫做‘叙不完的安清,講不完的道情’。
如今金鬥不在家,雀杆不點頭,糧船不行運;兄弟是‘旱碼頭孝祖’,投師的時候來得慌,去得忙,香爐未冷,燭台未幹,敝家師少慈悲,傳道師少教誨;幫中之事,兄弟一概不知。
望你老大要恕過我兄弟。
你老大是‘老幫四衛’,幫中規矩盡知,要請多多慈悲。
”這一套話,軟中帶硬,似嘲若諷,是經過不知多少年,逐漸形成的範式。
共分三層意思,第一段是指責對方不念自己人,有意刁難,破壞團結。
第二段的着眼在“準充不準賴”;意思是就算冒充,亦不為罪過,何必盤問得太頂真?第三段是解釋為何“提起道情,兄弟欠學”;幫中的曆史叫做“道情”,因為“欠學”,所以“一概不知”。
然則又何以“欠學”?這就因為是“旱碼頭孝祖”的緣故。
“旱碼頭孝祖”是幫中很有名的一個典故,亦是開法領衆的一種特例。
所謂“旱碼頭”,最初是指山東台兒莊;運河在山東境内,本無南北之分,直到鹹豐五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神龍掉尾般,由南往北,在東阿、壽張之間,橫穿運河,由大清河故道入海,這才将山東的運河,斷成兩截,黃河以北的稱為“北運”;黃河以南就是“南運”。
在鹹豐五年以前,山東臨清以南的運河,大都以汶水為源;其中台兒莊到韓莊這一段,河闊水淺,上行的船,滿裝漕糧,又是重載,吃水更深。
這段水路一共八十三裡,卻置有八座水閘,但不管怎麼樣盈虛調劑,總歸走不快,必得借重拉纖。
船上原有纖夫,隻是其他地方可以應付,到這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