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徒弟與師娘

關燈
話,小張不能強人所難;隻有這樣問他:“雖說不能預定,大緻總有個日子吧?” “當然。

    我想有十天工夫,一定可以料理清楚了。

    ” “那就隻好等。

    ” “真是對不起!”孫祥太歉意溢于言表,“老弟台第一次交下來的事情,我就沒法子說做就做,心裡很難過。

    ” “老大哥,老大哥!”小張趕緊拱拱手,“你這樣子說法,變成我心裡要難過了。

    ” 于是重新回到原處。

    當着孫祥太,小張不便細說究竟;隻簡簡單單告訴劉不才,十天以後,孫祥太親自護送朱大器全家到上海。

     一樁大事,居然順順利利地有了結果,劉不才喜不可言;連連稱謝,滿意而歸。

     到了城裡,小張才說明孫樣太所以要十天以後才能分身的緣故。

    劉不才又起了好奇心,向小張問起,孫祥太開香堂,用家法處治惡徒,能不能想辦法讓他開一開眼界? “這——”小張大搖其頭,“恐怕不成功。

    ” “你倒探探口氣看。

    ” 小張倒真夠朋友。

    為此第二天又去了一趟拱宸橋,但是見到了孫祥太卻幾次三番開不得口;這種出乎情理、觸犯忌諱的要求,确是難以啟齒。

     孫樣太是“光棍眼、賽夾剪”,豈有看不出來的道理?“老弟台,”他說,“自己弟兄,你有啥話不好意思說?是不是輸得多了?三五百兩銀子,我是随時都有的。

    ” “不是,不是!我要錢用會跟你要;這件事倒真是不好意思說。

    ‘開口洋盤閉口相’,我要開出口來,你心裡一定會笑我洋盤。

    ” “沒有這話,你盡管說。

    ” “你們開香堂外人可以不可以在場?” 這像是明知故問,其實是一種試探。

    孫祥太心裡明白,小張着實不是洋盤,難開口的話,說來極有分寸;自己隻要答一句“照規矩決不可以”,他就不會再說下去了。

     然而交情到底不同,這話他不肯說,隻是沉吟着。

     小張料知他拒受兩難。

    交朋友何苦老叫人“穿小鞋”,所以搖着手說:“算了,算了!我那個朋友樣樣落檻,就這樁事情太沒有道理。

    不理他了!” “你不要慌,等我來動個腦筋。

    ”孫祥太說,“幫裡的規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幫規不可犯,“有的可以通融。

    像開香堂不準外人參與,原是防着有奸細來竊盜幫裡秘密,或者引進些公門差役,惹出麻煩;再不然空子不懂,到處去瞎說,也不大妥當。

    像你老弟台跟你那位令友,都是落門落檻的人,看看開香堂也不要緊。

    何況這次開香堂你也是有關系的人;别人真要問到,我自有話說。

    至于你那位令友是啥人,我已經猜到,不過我要裝糊塗;我不問,你也不必告訴我。

    ” “好!”小張笑道:“‘光棍好做,過門難逃’,你的不問,我的不說,也就是一個過門。

    不過,我那個朋友怎麼進去呢?” “這要弄個障眼法。

    ”孫祥太說:“清理‘準允不準賴’,你那個朋友不會冒充檻裡的人來‘趕香堂’?” 小張恍然大悟,知道這是孫祥太的默許。

    到了開香那天,孫祥太既是“主香”,香堂執事自然都聽他的;他也一定會暗中關照,隻要劉不才冒充得像,不露馬腳,就決不會有人來查問。

     “多謝你指點!”小張笑嘻嘻地說道:“我就等你的信了。

    ” “好的。

    不過有幾句話,我先要關照。

    第一,行家請的香堂跟‘孝祖’的香堂是一樣的,都是‘大香堂’;這次的香堂,我預備在半夜裡開。

    一出通知,你要早點來,等在那裡。

    ” “我曉得。

    ” “第二,香堂的規矩。

    我跟你談過,你恐怕記不全了?” “大緻還記得。

    ” “這錯不得一點。

    不然會拆穿西洋鏡,我對同道,不好交代。

    等我再跟你說一遍。

    ” 于是孫祥太—一細講,小張緊記在心;回去轉告了劉不才,他怕記不住,都用筆寫了下來。

     到第七天上,通知來了,”這天晚上子正二刻開香。

    孫樣太告訴小張,帶着他的“朋友”,在拱宸橋利源客棧休息,到時候他會派人來引領到堂。

     劉不才大為興奮。

    但是“香堂規範”第一講究的就是神态靜穆,切忌飛揚浮躁,因而不得不靜下心來;早早吃了晚飯,上床先睡一覺,自然沒有睡着,隻不過閉目養神。

    到了自鳴鐘剛打十下,孫祥太派來引領的人到了。

     子正二刻是十二點半;十點鐘就來迎接,似乎太早了些。

    問起來才知道香堂在深山之中,要走一個多鐘頭才能到。

     “怎麼樣?”小張問道:“我看免了吧?” “沒有這個道理。

    ”劉不才說,“天上下小刀子都要去。

    ” 于是劉不才首先檢點衣飾,不能穿馬褂,也不能戴帽。

    最要緊的是,将那張自己筆錄下來的“香堂規範”帶在身上,必要時,可以悄悄“對證古本”,免得錯了規矩。

     那天雨雪載途,又濕又冷,半夜裡提一盞燈籠走泥濘坎坷的長路,實在是一件絕大苦事;同時還要為小張陪着受苦而增加一份濃重的歉厭之意,更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越走越荒涼,也越走越吃力,一腳下去,爛泥沒到靴幫子上,拔出腳來,十分費勁,因而走得很慢,這樣一步捱一步,好不容易發見遠處有隐隐的光亮,忍不住問道:“快到了吧?” “是的。

    ”帶路的人說,“前面就是。

    ” 這句話就如仙丹,劉不才頓覺精神大振;餘下的這段路,走起來就輕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