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曆史回眸 第五十講 曆史插曲

關燈
權對曹操的稱呼一會兒是曹公如何如何,一會兒是老賊如何如何,他變好幾回了,根本不在乎。

    第三個不在乎呢,不在乎政權屬性,就是他不在乎他的政權是屬于士族地主階級,還是屬于庶族地主階級,他不在乎,他隻在乎一條,姓不姓孫,姓孫就行,所以他在江東成了氣候。

    因為畢竟曹操是漢相,劉備是皇族,孫權是什麼呢?他為什麼能成氣候呢?與這個有關系。

    所以魯肅和孫權之間有種默契,君臣之間有一種默契,但是魯肅也有點可憐,就是他死了以後得了個三七開的評價,孫權評價周瑜、魯肅、呂蒙,對陸遜講的,對周瑜的評價是最高的,對魯肅是三七開的,為什麼那麼說?魯肅不該要我借荊州,那魯肅為什麼要借荊州呢?魯肅他是現實主義者,他就考慮到這個時候你不聯合劉備你對抗不了曹操當然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讨論的,該借不該借我現在也不想說這個問題,我隻是說這兩個人是現實主義者。

     畫外音:以上易中天先生用科學的曆史觀為我們分析了曹操與荀彧都是理想主義者,孫權與魯肅都是現實主義者,這兩對君臣之間又各有各的矛盾,而三國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劉備與諸葛亮,一般認為他們兩個人是如魚得水,君臣之間最信任,要不然怎麼會有永安托孤的曆史佳話呢,那麼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該如何曆史地評價劉備與諸葛亮呢? 劉備和諸葛亮是什麼關系呢?兩個字:微妙。

    如魚得水有沒有,有一點,不多,什麼時候?隆中之對之後是如魚得水的,赤壁之戰以後發生了變化,為什麼呢?因為諸葛亮是有理想的人,劉備有什麼呢?有抱負。

    曹操叫做有理想但是無藍圖,曹操有一個朦胧的想法,他不知道該怎麼做他摸着石頭過河,所以他挨罵最多。

    諸葛亮是有理想有藍圖,他有一個《隆中對》,然後井井有條地在實施,做得非常漂亮。

    孫權他沒有,他有一個目标,建号帝王以圖天下。

    劉備有什麼?有抱負,欲信大義于天下,實際上劉備在見到諸葛亮之前他也不知道他該幹什麼,他隻知道我劉某人男子漢大丈夫我得幹出一番事業來,我不能白活在世界上啊。

    他以他在劉表的那個地方跟劉表流着眼淚說:你看我的大腿都長出贅肉來了,這一把年紀了怎麼辦。

    因為四十多歲在古人已經是老人了,在古時候,他有一個抱負,他沒有目标,沒有藍圖,誰給了目标、藍圖,諸葛亮。

    諸葛亮《隆中對》讓劉備豁然開朗,原來我劉某人還可以這樣啊,那好,那我就幹,兄弟你呢,幫我籌集糧草吧。

    赤壁之戰以後諸葛亮才正式擔任的職務叫軍師中郎将,任務是什麼?調集賦稅以充軍實,就是總後勤部部長兼總裝備部部長再兼财政部長再兼軍需部長,真正的去奪取天下劉備帶的是别人,入蜀帶的是龐統,入漢中帶的是漢正,為什麼不帶諸葛亮?各種解釋,一般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啊,這個糧草問題是很重要的。

    你比方說當時劉邦打天下的時候,蕭何就是做這個事情,最後劉邦評定功臣誰評第一,蕭何第一,對不對?劉邦對那些出生入死的将軍說好比是打獵,一個獵狗去追兔子,最後功勞是誰的獵人的,你們這些打仗的就是功狗,蕭何是功人。

    那麼從這個角度上講諸葛亮當然也是功人他不是功狗,但是我總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這個人太正派了,諸葛亮做人很正派,龐統和法正兩個人不好說了,你看劉備入川的時候去奪劉璋的地盤,這說起來是不夠道義的,你們都是宗室,姓劉的,人家請你來幫忙,你把人家地方占了,這講得過去嗎?龐統怎麼做解釋,說他這個房子他反正也守不住,我們不去拿了曹操就拿了,那與其給我們還是給曹操呢?這是第一筆帳。

    第二個,我們得了益州以後封他個大官不就行了嗎?這什麼話嘛,這等于人家一棟别墅請你去做客,然後你變成别墅主人了說分套大房子給他,這種話諸葛亮肯定說不出來的啊。

    但是這個時候需要這樣的人,那個法正就更糟糕了,他是那個别墅的管家,别墅的主人說請劉備來住住,法正說你把那個主要做了,把這個别墅得了,你說這都是什麼人?但是這個時候劉備就需要這樣的人,不是這樣的人他下不了手,他奪不了地方。

    所以我們看劉備入蜀帶的是龐統,劉備征漢中帶的是法正,關羽攻襄樊諸葛亮一句話沒說,連他贊成反對我們都不知道,最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是贊成還是反對,我們隻知道他事後說了一句如果法正在就好了,法正一定能攔住主公不讓他發動這場戰争,請大家想一想,在這一段時間内諸葛亮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态,實際上諸葛亮一生當中還有很多不解不謎,有哪些不解之謎呢?請看下集《百年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