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曆史回眸 第五十講 曆史插曲
關燈
小
中
大
,這個很奇怪,那麼荀彧為什麼要走呢?為什麼要到曹操那兒去呢?《三國志》的說法是荀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就是荀彧看透了袁紹是成不了大事的。
那麼我們要問荀彧的大事是什麼呢?和諸葛亮一樣興複漢室,他就是要把東漢王朝重新恢複起來,那麼荀彧要恢複東漢王朝為什麼要去投奔曹操呢?因為荀彧認為要打鬼必須借助鐘馗,現在鬼太多了,隻有鐘馗能打鬼,曹操就是鐘馗,他想的是曹操把這個鬼打了以後,打完了以後這個東漢王朝恢複起來,交給漢皇帝,或者是漢獻帝,或者是漢獻帝的繼承人,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鐘馗在打鬼的過程中自己變鬼了,他要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沒有想到曹操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他沒有想到曹操最後要做魏公了,而荀彧認為曹操一旦做了魏公就意味着曹操要篡漢了。
所以他隻好痛苦的離開了曹操,至于是郁悶死的還是自殺死的,還是被曹操逼死的我認為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們兩個在政治上已經分道揚镖了,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結果呢?就因為荀彧和曹操都是有理想的人,他們的理想發生了沖突。
荀彧的理想是恢複東漢的秩序,而曹操的是要重建新的秩序,一個不同于東漢秩序的秩序,要建立秩序、要統一中國這是一樣的,問題是統一了以後走什麼路?荀彧是想走東漢老路的,而曹操是想走一條新路的,而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就是他屬于這樣的一種人物,所以這是一個悲劇性的沖突。
所謂悲劇性的沖突一定是善的沖突,就是雙方都有道理,放在一起是矛盾的,所以這是一場悲劇的沖突,最後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荀彧的胳膊擰不過曹操的大腿,曹操的胳膊擰不過士族地主階級的大腿。
等他死了以後他兒子馬上就和士族地主階級妥協了,曆史又回到了士族階級所希望的那個軌道上,從這個角度講曹操也是悲劇人物。
畫外音:曹操與荀彧之間有着難以調和的理想沖突,因為曹操想成就自己的霸業,而荀彧則一直以恢複漢室為己任。
既然如此,兩個最終分道揚镖則不可避免,東吳的孫權和魯肅是目标一緻的,魯肅東吳版的隆中對也為孫權的霸業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孫權對魯肅的評價卻不是最高的,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應該如何曆史地看待孫權與魯肅呢? 魯肅可以說是三國時代最先認清形勢的一個人,當曹操和袁紹剛剛在官渡作完戰,很多人還看不清這個形勢的時候,魯肅來到孫權身邊對孫權說了什麼話?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
你要知道七年以後,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話還在說興複漢室呢,你說魯肅多有遠見啊,漢室是扶不起來的了,曹操一時半會兒也除不掉,所以怎麼樣呢?所以将軍你就可以幹點事了,漢室不可複興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孫權霸業可成,反正現在亂哄哄的,你不如現在可以趁早搞一塊地方搞政權出來,曹操既然是不可以卒除的,一下子除不掉的,三分就是必須的,所以魯肅就向孫權提出三分天下的設想,孫權、劉表、曹操三分天下。
那麼既然要這個三分天下,荊州和揚州或者說江東就要聯合起來對抗北方,劃江而治,所以南方對抗北方就是必然的,既然南方對抗北方是必然的,那麼聯劉抗曹就是必定的,這就是魯肅的意義啊。
我現在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最後赤壁之戰之前孫權決定和劉備聯合就因為七年前魯肅已經把事情說清楚了,孫權必裡有這個底,知道這是必由之路,所以孫劉聯盟赤壁之戰魯肅是第一功臣。
魯肅的運氣呢?也在于他遇到了孫權,孫權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前面講了曹操、荀彧是有理想的,但是理想不同發生沖突,孫權和魯肅兩個人都沒有理想,有什麼呢?有目标。
他們隻有目标,目标是什麼呢?就是魯肅提出的“建号帝國,以圖天下”。
要圖天下就得稱帝王,要稱帝王呢,你就先得固江東,你要江東這塊地方都保不住,你還稱什麼帝王,圖什麼天下,你先把江東保住,要保江東怎麼樣呢?就要聯劉備,就要本土化,這是很清楚的一筆帳啊。
所以孫權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毅然和劉備聯合,所以孫權後來毅然把政權和軍權都交給江東士族,我得把江東的士族和我綁在一起我江東才能固,我固了江東我才能稱帝王,我稱了帝王我才能圖天下,他帳算得很清楚。
所以孫權有三個不在乎:第一不在乎漢室是存是亡。
這大漢存不存在無所謂,我覺得它要存在的時候,我說我也是要為了興複漢室,他哪一點做了興複漢室的事啊。
第二個不在乎,不在乎曹操是忠是奸。
曹操是個忠臣還是奸臣他無所謂,需要你是忠臣的時候你就是漢相,需要認為你是奸臣的時候你就是漢賊,你去看孫
那麼我們要問荀彧的大事是什麼呢?和諸葛亮一樣興複漢室,他就是要把東漢王朝重新恢複起來,那麼荀彧要恢複東漢王朝為什麼要去投奔曹操呢?因為荀彧認為要打鬼必須借助鐘馗,現在鬼太多了,隻有鐘馗能打鬼,曹操就是鐘馗,他想的是曹操把這個鬼打了以後,打完了以後這個東漢王朝恢複起來,交給漢皇帝,或者是漢獻帝,或者是漢獻帝的繼承人,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鐘馗在打鬼的過程中自己變鬼了,他要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沒有想到曹操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他沒有想到曹操最後要做魏公了,而荀彧認為曹操一旦做了魏公就意味着曹操要篡漢了。
所以他隻好痛苦的離開了曹操,至于是郁悶死的還是自殺死的,還是被曹操逼死的我認為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們兩個在政治上已經分道揚镖了,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結果呢?就因為荀彧和曹操都是有理想的人,他們的理想發生了沖突。
荀彧的理想是恢複東漢的秩序,而曹操的是要重建新的秩序,一個不同于東漢秩序的秩序,要建立秩序、要統一中國這是一樣的,問題是統一了以後走什麼路?荀彧是想走東漢老路的,而曹操是想走一條新路的,而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就是他屬于這樣的一種人物,所以這是一個悲劇性的沖突。
所謂悲劇性的沖突一定是善的沖突,就是雙方都有道理,放在一起是矛盾的,所以這是一場悲劇的沖突,最後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荀彧的胳膊擰不過曹操的大腿,曹操的胳膊擰不過士族地主階級的大腿。
等他死了以後他兒子馬上就和士族地主階級妥協了,曆史又回到了士族階級所希望的那個軌道上,從這個角度講曹操也是悲劇人物。
畫外音:曹操與荀彧之間有着難以調和的理想沖突,因為曹操想成就自己的霸業,而荀彧則一直以恢複漢室為己任。
既然如此,兩個最終分道揚镖則不可避免,東吳的孫權和魯肅是目标一緻的,魯肅東吳版的隆中對也為孫權的霸業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孫權對魯肅的評價卻不是最高的,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應該如何曆史地看待孫權與魯肅呢? 魯肅可以說是三國時代最先認清形勢的一個人,當曹操和袁紹剛剛在官渡作完戰,很多人還看不清這個形勢的時候,魯肅來到孫權身邊對孫權說了什麼話?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
你要知道七年以後,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話還在說興複漢室呢,你說魯肅多有遠見啊,漢室是扶不起來的了,曹操一時半會兒也除不掉,所以怎麼樣呢?所以将軍你就可以幹點事了,漢室不可複興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孫權霸業可成,反正現在亂哄哄的,你不如現在可以趁早搞一塊地方搞政權出來,曹操既然是不可以卒除的,一下子除不掉的,三分就是必須的,所以魯肅就向孫權提出三分天下的設想,孫權、劉表、曹操三分天下。
那麼既然要這個三分天下,荊州和揚州或者說江東就要聯合起來對抗北方,劃江而治,所以南方對抗北方就是必然的,既然南方對抗北方是必然的,那麼聯劉抗曹就是必定的,這就是魯肅的意義啊。
我現在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最後赤壁之戰之前孫權決定和劉備聯合就因為七年前魯肅已經把事情說清楚了,孫權必裡有這個底,知道這是必由之路,所以孫劉聯盟赤壁之戰魯肅是第一功臣。
魯肅的運氣呢?也在于他遇到了孫權,孫權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前面講了曹操、荀彧是有理想的,但是理想不同發生沖突,孫權和魯肅兩個人都沒有理想,有什麼呢?有目标。
他們隻有目标,目标是什麼呢?就是魯肅提出的“建号帝國,以圖天下”。
要圖天下就得稱帝王,要稱帝王呢,你就先得固江東,你要江東這塊地方都保不住,你還稱什麼帝王,圖什麼天下,你先把江東保住,要保江東怎麼樣呢?就要聯劉備,就要本土化,這是很清楚的一筆帳啊。
所以孫權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毅然和劉備聯合,所以孫權後來毅然把政權和軍權都交給江東士族,我得把江東的士族和我綁在一起我江東才能固,我固了江東我才能稱帝王,我稱了帝王我才能圖天下,他帳算得很清楚。
所以孫權有三個不在乎:第一不在乎漢室是存是亡。
這大漢存不存在無所謂,我覺得它要存在的時候,我說我也是要為了興複漢室,他哪一點做了興複漢室的事啊。
第二個不在乎,不在乎曹操是忠是奸。
曹操是個忠臣還是奸臣他無所謂,需要你是忠臣的時候你就是漢相,需要認為你是奸臣的時候你就是漢賊,你去看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