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曆史回眸 第五十講 曆史插曲
關燈
小
中
大
曆史人物不能簡單地用道德标準來評判,也就是不能簡單地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因為好人也有不好的一面,壞人也有做好事的時候,所以評價曆史人物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所處的曆史條件和局勢。
那麼漢末究竟是一個什麼局勢呢?在易中天先生眼中誰才是三國時期真的英雄呢? 東漢末年的條件和局勢是什麼呢?八個字:舊政已亡,新政末立。
這個政指政權,也指政治,一方面東漢王朝作為一個政權它實在是不要說行将就木,嚴格地說應該是已經就木了,它是一個空架子了,當然那些人勸曹操當皇帝的時候就說得很清楚,普天之下沒有一寸土地是東漢的,沒有一個子民是東漢的,它憑什麼還存在,是個空架子,隻有一個名,一點實都沒有了,這個政權已經亡了,但是新政權沒有建立起來。
另外,東漢的那個舊秩序,政治秩序沒有了,三根支柱支撐帝國大廈,這個已經不存在了。
東漢哪三根支柱:外戚、宦官、士族。
外戚和宦官在自己内部鬥争中,在董卓入京之前這兩根柱子就已經垮台了,然後士族這根柱子獨木難支,那麼在這樣一個時候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也是八個字:重建秩序,重歸一統,因為這個時候隻有重歸一統天下才能太平,老百姓才能過上安生日子,你想這些軍閥們今天你打過來,明天我打過去,最後吃苦的是誰啊?老百姓啊,不管哪一個軍閥過來都要搶糧、搶錢、抓壯丁,而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國家,我們民族是一個農業民族,農業生産是要緊的是什麼呢?安定,因為農業生産要依天時,春天來了要趕快春耕,夏天來了要趕快夏耘,秋天來了趕快秋收,我這個正種莊嫁,你那兒打仗。
所以人們盼望統一是盼望安定、安甯、安靜、安居,安居才能樂業,樂業才能發展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民族才能昌盛,國家才能富強,人民才能幸福,所以統一是大勢所趨,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我們就好做評價了,怎麼評價呢?誰能做到誰是英雄,就是誰能為國家的重歸統一做出貢獻,把這個統一的事業往前推進,誰就是這個時代的英雄,誰是英雄呢?第一個就是曹操,如果沒有曹操平定北方為将來的三家歸晉打下這樣一個基礎的話,很難說将來曆史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們的人民還要受多少苦難;其次孫權、劉備,孫權把江東平定了,劉備把荊州的一部分益州平定了,也就是說三國鼎立,三家之主都為将來的重歸一統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因此曹操、孫權、劉備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因為這個統一或者一統并不是誰的專利,曹操、劉備、孫權都有都有權利,都有資格,你不能說隻有曹操才有資格統一,也不能說隻有劉備才有資格統一,就因為他姓了個劉,這是沒道理的,而孫權也是想統一的,這個忽視孫權也是沒道理的,孫權稱帝以後也還是不滿意的,當時要孫權去進行一些祭祀儀式孫權都不肯,他說天下沒有統一我怎麼能做,但是這樣麻煩也就來了,因為都有權利,都有資格,都覺得應該由自己來實現天下的統一,這就造成了一個什麼結果呢?就是滄海橫流、英雄輩出、龍争虎鬥,三國鼎立。
所謂曆史插曲就是這樣插進來的,我們一旦知道了怎樣來看待這段曆史我們就很好、很容易來評價這段曆史當中的曆史人物,就可以解開許多謎團了,比方說荀彧之謎。
畫外音:荀彧之死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謎案,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他為曹操霸業的最終确立嘔心瀝血,但是最後與曹操發生分歧,憂憤而死,易中天先生認為荀彧之死是個曆史悲劇,同時他認為曹操其實也是個悲劇人物,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荀彧是三國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說他重要還不僅僅因為他為曹操平定中國北方做了多少多少貢獻,而在于他的身份,他是什麼身份呢?他出身士族,他是屬于士族地主階級的,他的祖父做過朗陵令,朗陵縣令,他的父親做過濟南相,就是濟南國的國相,他的叔叔位至三公,就是他的叔叔荀爽當過司空,所以荀彧這個家族是一個士族,荀彧本人是個名士。
當時有一個著名的人物批評家叫做何颙的,何颙什麼人?何颙南陽人,是當時名士集團的領袖,他和橋玄兩個最早看好曹操的,何颙說荀彧是王佐才也,所以荀彧是士族兼名士。
那麼我們前面講過,曹操建立的政權是非士族政權,曹操是對抗士族不喜歡名士的,比方說他殺孔融啊,殺邊讓啊,那麼這樣兩個人怎麼會合作呢?而且荀彧的重要還不光在于他的身份,還在于時機,就是荀彧去投奔曹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袁紹已經當了冀州牧,曹操是袁紹任命的一個東郡太守,打個比方說荀彧這個人從袁省長的手下跑到曹市長那兒去了
因為好人也有不好的一面,壞人也有做好事的時候,所以評價曆史人物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所處的曆史條件和局勢。
那麼漢末究竟是一個什麼局勢呢?在易中天先生眼中誰才是三國時期真的英雄呢? 東漢末年的條件和局勢是什麼呢?八個字:舊政已亡,新政末立。
這個政指政權,也指政治,一方面東漢王朝作為一個政權它實在是不要說行将就木,嚴格地說應該是已經就木了,它是一個空架子了,當然那些人勸曹操當皇帝的時候就說得很清楚,普天之下沒有一寸土地是東漢的,沒有一個子民是東漢的,它憑什麼還存在,是個空架子,隻有一個名,一點實都沒有了,這個政權已經亡了,但是新政權沒有建立起來。
另外,東漢的那個舊秩序,政治秩序沒有了,三根支柱支撐帝國大廈,這個已經不存在了。
東漢哪三根支柱:外戚、宦官、士族。
外戚和宦官在自己内部鬥争中,在董卓入京之前這兩根柱子就已經垮台了,然後士族這根柱子獨木難支,那麼在這樣一個時候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也是八個字:重建秩序,重歸一統,因為這個時候隻有重歸一統天下才能太平,老百姓才能過上安生日子,你想這些軍閥們今天你打過來,明天我打過去,最後吃苦的是誰啊?老百姓啊,不管哪一個軍閥過來都要搶糧、搶錢、抓壯丁,而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國家,我們民族是一個農業民族,農業生産是要緊的是什麼呢?安定,因為農業生産要依天時,春天來了要趕快春耕,夏天來了要趕快夏耘,秋天來了趕快秋收,我這個正種莊嫁,你那兒打仗。
所以人們盼望統一是盼望安定、安甯、安靜、安居,安居才能樂業,樂業才能發展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民族才能昌盛,國家才能富強,人民才能幸福,所以統一是大勢所趨,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我們就好做評價了,怎麼評價呢?誰能做到誰是英雄,就是誰能為國家的重歸統一做出貢獻,把這個統一的事業往前推進,誰就是這個時代的英雄,誰是英雄呢?第一個就是曹操,如果沒有曹操平定北方為将來的三家歸晉打下這樣一個基礎的話,很難說将來曆史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們的人民還要受多少苦難;其次孫權、劉備,孫權把江東平定了,劉備把荊州的一部分益州平定了,也就是說三國鼎立,三家之主都為将來的重歸一統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因此曹操、孫權、劉備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因為這個統一或者一統并不是誰的專利,曹操、劉備、孫權都有都有權利,都有資格,你不能說隻有曹操才有資格統一,也不能說隻有劉備才有資格統一,就因為他姓了個劉,這是沒道理的,而孫權也是想統一的,這個忽視孫權也是沒道理的,孫權稱帝以後也還是不滿意的,當時要孫權去進行一些祭祀儀式孫權都不肯,他說天下沒有統一我怎麼能做,但是這樣麻煩也就來了,因為都有權利,都有資格,都覺得應該由自己來實現天下的統一,這就造成了一個什麼結果呢?就是滄海橫流、英雄輩出、龍争虎鬥,三國鼎立。
所謂曆史插曲就是這樣插進來的,我們一旦知道了怎樣來看待這段曆史我們就很好、很容易來評價這段曆史當中的曆史人物,就可以解開許多謎團了,比方說荀彧之謎。
畫外音:荀彧之死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謎案,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他為曹操霸業的最終确立嘔心瀝血,但是最後與曹操發生分歧,憂憤而死,易中天先生認為荀彧之死是個曆史悲劇,同時他認為曹操其實也是個悲劇人物,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荀彧是三國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說他重要還不僅僅因為他為曹操平定中國北方做了多少多少貢獻,而在于他的身份,他是什麼身份呢?他出身士族,他是屬于士族地主階級的,他的祖父做過朗陵令,朗陵縣令,他的父親做過濟南相,就是濟南國的國相,他的叔叔位至三公,就是他的叔叔荀爽當過司空,所以荀彧這個家族是一個士族,荀彧本人是個名士。
當時有一個著名的人物批評家叫做何颙的,何颙什麼人?何颙南陽人,是當時名士集團的領袖,他和橋玄兩個最早看好曹操的,何颙說荀彧是王佐才也,所以荀彧是士族兼名士。
那麼我們前面講過,曹操建立的政權是非士族政權,曹操是對抗士族不喜歡名士的,比方說他殺孔融啊,殺邊讓啊,那麼這樣兩個人怎麼會合作呢?而且荀彧的重要還不光在于他的身份,還在于時機,就是荀彧去投奔曹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袁紹已經當了冀州牧,曹操是袁紹任命的一個東郡太守,打個比方說荀彧這個人從袁省長的手下跑到曹市長那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