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曆史回眸 第五十一講 百年孤獨

關燈
畫外音:這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形象,然而這又一個最另人着磨的人物。

    他是忠誠的典型、智慧的化身、人臣的楷模,在他身後也留了一個個未解之謎,如果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諸葛亮會出山嗎?劉備稱帝以後他為什麼還承認孫權稱帝,劉備死後他是否大權獨攬,架空劉禅,種種猜測沒衷一是,我們該如何看待諸葛亮,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百年孤獨》。

     三國時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煥發人性光輝的時代。

    諸葛亮就是一個典範,他二十六歲出山,輔佐劉備,在隆中決策時已經預見到劉備後來可以三分三下有其一,三足鼎立之時他對内依法治蜀,對外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直到病逝于五丈原軍中,這就是諸葛亮傳奇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同樣也引起了後人很多的争論。

    三顧茅廬被認為是擺足架子不肯出山,代行君權被認為是效法曹操架空皇帝,那麼諸葛亮留下了一個個未解之謎,易中天先生如何評價?諸葛亮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品三國之《百年孤獨》。

     易中天:上一集我們講到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我們從這種關系中讀出了兩個字“孤獨”。

    可能有觀衆朋友會懷疑諸葛亮孤獨嗎?孤獨。

    凡是偉大的人物都孤獨,曹操孤獨、諸葛亮孤獨,曹操孤獨到連兒子都不理解他,是的,諸葛亮在後世倍受推崇,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曆史人物在後代越是受到推崇,那麼他就越孤獨。

    比方說孔子,孔子被推崇到大成至聖先師的這樣一個地位,而北京大學李零教授對孔子的判斷是什麼呢?三個字“喪家狗”。

    這是見于《史記?孔子世家》的,而且是孔子本人認可的。

    所以諸葛亮也一樣,他的一生當中有許多的謎團,這些謎團被他的光輝掩蓋了,在這一集我就給大家講關于諸葛亮講的四個謎團。

    第一個出山之謎。

    諸葛亮怎麼出山的?公認的說法三顧茅廬,是不是事實?是。

    但是與此同時還有一個說法登門自薦,我在《三顧茅廬》這一集已經講過了,而且我得出一個結論,登門自薦和三顧茅廬是并存的,一個在前,一個在後。

    立馬遭到很多人的痛罵,說你怎麼敢貶低諸葛亮,我的觀點很鮮明,如果是事實我們必須憑着良知和良心把這個事實說出來,顧不上你擡高還是貶低。

    第二也不是貶低,為什麼呢?我們現在看三顧的說法,三顧的說法有沒有依據?有,在那裡?《出師表》,所以肯定是事實,但絕不是諸葛亮端着架子不肯出山,非得劉備三請四請才出來,也絕不是他原本不打算出山,要三顧以後才出山,他原本就是要出山的,證據在哪裡?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每自比管仲樂毅”。

    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絕不會老死隆中,就是我在節目裡問的,他在隆中待着幹什麼?他是肯定要出來的,那麼為什麼《出表師》會有另一種似乎是另一種的說法呢?似乎,我們看看《出表師》怎麼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很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那麼這裡面有一個問題呢?一個是“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似乎原本就是打算如此的,是劉備把他請出來的,這就和每自比管仲樂毅是矛盾的,那麼他自己矛盾嗎?不是,你要理解古人,這是謙辭。

    下面兩個字詞也是謙辭:卑鄙和感激。

    卑鄙呢,不是我們現在道德意義上的卑鄙,卑是地位低下,鄙是居住偏遠,翻譯成現代漢語鄙就是小地方人,翻譯成現代漢語卑是普通老百姓,這是謙辭。

    “由是感激”是什麼呢?感是感奮,激是激勵,不是現在的感謝的意思,我本來是一個小地方人,也沒有什麼地位,先帝不因此看不起我,來跟我讨論天下大事,所以我受到感奮和激勵,我才出出山的,這是謙辭啊。

    是對先帝的追念啊,是歸功于先帝啊,實際上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國士,無雙國士。

    國士的特點是什麼?以天下為己任。

    我們有一首歌叫《畢業歌》,大家都很熟悉嘛,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

    一個普通的大學生他都有這個志向要做國家的棟梁,要擔負起天下的興亡,難道諸葛亮連這點志向都沒有?否定他這個志向才是貶低諸葛亮呢!而且如果諸葛亮真是打算死守隆中不出來的,不肯出山的人,劉備不會看得起他,我在《春梅煮酒》一集講過一個事實,就是有一個叫做詐汜的人去找陳登,陳登見了他以後自己睡大床,讓他睡小床,這個耿耿于懷跟劉備說,劉備說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