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八講 殊途同歸

關燈
逐步把權力交到江東士族的手上,比如說顧雍為丞相,陸遜為統帥,那四大家族的顧、陸兩家分了文武大權,而且江東士族的子弟進入孫權的幕府和政府的數以千以,這樣一個狀态,我們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吳人治吳”,吳人治吳就是江東化就是本土化,這樣一來江東士族和孫吳政權就成為了一個利益共同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因此當外來的軍事力量要來對付東江的時候,江東士族挺身而出,它不僅是保衛孫權,它也是保衛自己啊,要知道中國人的家族地方觀念是很強的,保家衛國是兩個概念合成一個概念。

    但是任何方案都是雙刃劍,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孫權的江東化、本土化,本土化生存保證了他這個政權的存在,同時也造成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孫權本人的内心分裂,因為這種江東化他本人不代表江東士族,他對江東士族是無可柰何的依靠,他并不相信啊。

    所以他在晚年疑神疑鬼,剛愎自用,行事乖張,内心分裂嘛,結果弄到什麼呢?結果他用刑嚴峻,吳國上下言路不通,大家都不能說話,都不提意見,都不講真話,這樣的國家豈有不亡之理啊,何況江東士族也不是中原士族的對手啊,當天下大部分歸了晉以後,它怎麼對抗得了,所以吳國也要滅亡。

     畫外音: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為了建國,孫權隻得吸取曹操與士族階級矛盾的教訓,他順勢而為采取了吳人治吳的辦法,把孫吳的命運與江東士族的命運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孫權這樣才在漢末群雄中獲得了一席之地,如果說孫權靠父兄打下的基業在漢帝國大廈還算有一套房子住,那麼劉備是連房子也沒有的,都是借别人的住,那麼劉備建國道路又是怎樣的呢? 那麼蜀國呢?我前面講曹魏是非和平演變或者說曹魏是非和平過渡,孫吳是本土化生存,那麼蜀漢我就稱之為“計劃外單列”。

    因為曆史原本沒有它的計劃,我前面講過長江流域三州,三個州牧都是宗室,劉繇揚州牧,劉表荊州牧,劉焉益州牧,北邊還有一個劉虞幽州牧,劉備也是宗室州牧,豫州牧,但是他那個豫州牧是空的啊,豫州也不歸他。

    所以魯肅為孫權做規劃的時候說三分天下沒有劉備,是孫權、劉表、曹操三分天下,劉備是冒出來的,那麼劉備這個人呢他也有優勢,什麼優勢呢?名為宗室實為寒門,曹操閹豎之後,宦官的家庭,曹操叫出身污濁,孫權呢叫做出身孤微,劉備這個出身我想了半天自己發明了一個詞,因為劉備既不是富貴也不是貧殘,他是貴,宗室嘛,但是貧,我就發明了一個詞,叫做貧貴,又貧窮又高貴。

    所以他這個很有意思,兩邊都喜歡他,至少兩邊都能接受他,他跟兩邊都能打交道,但是實際上你看他的隊伍沒有人出身名門望族,劉、關、張都不出身名門望族,尤其是關羽,關羽是最瞧不起士族,張飛相反,關羽、張飛在這個問題上是相反的,張飛對士大夫非常客氣,對士兵不好,關羽對他的士兵非常之好,就是瞧不起那些士大夫,什麼文化人,他根本不放在眼裡,所以我覺得曹操那麼喜歡關羽可能有一個沒有說出來的原因,就是發現關羽比他還蔑視士族,太過瘾了。

     那麼他是這樣的一個出身,碰上了一個曆史的機緣,應該說是,因為當時曹操如果不打荊州,我們現在也很難講以後怎麼發展,剛好曹操一打荊州,剛好劉表又死了,孫權又跟他聯盟了,我們赤壁之戰把曹操又打敗了,他趁機奪了荊州的南方四郡,然後慢慢發展,又碰巧劉璋是個不中用的,又把益州給了他,他發展起來,所以他計劃外單列,沒有這個事兒,而且你們看他這個整個建國過程,基本上是跟着曹操走,所以劉備最聰明的就是在這兒,他盯着曹操,你曹操不在前面闖路嗎,曹操是第一個出來和士族地主階級對抗的人,所以被罵死掉,他盯着曹操看,他有一段話,他跟龐統說的,他說我每與操與,我都是跟曹操反着來的,曹操這樣我就那樣,曹操那樣我就這樣,我反正跟他反着來,我就成功了,聰明吧。

    所以造成不要跟風,跟風是最蠢的,但是他有一條是跟着的建國之路,曹操稱魏王,我當漢中王,曹丕說我是魏帝,那我當漢帝,所以田餘慶先生說蜀漢的建國之路是抄襲曆史,剽竊臨國,沒什麼創意的,這不是否定劉備的意思,劉備本人還是個英雄,而且我覺得劉備的出身給他一個很好的條件就是他比其他人懂得民間疾苦,他這個從小織席子、賣草鞋的那個生涯我覺得是很重要的,更懂人心,更懂人性,養尊處優的人是不好的,袁紹為什麼失敗?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公子哥兒,纨绔子弟,養尊處優,不懂民間疾苦,因此也不懂人性和人心,曹操比他懂,劉備更懂。

    但是劉備稱帝兩年以後就去世了,真正治理蜀國的不是他劉備,是諸葛亮,所以我們在講三國主要領導人的時候,我提出的是四個人,就是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諸葛亮雖然不是國王,不是皇帝,但是實際上的領導核心,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