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八講 殊途同歸
關燈
小
中
大
麼諸葛亮治蜀怎麼樣呢?非常精彩,蜀國是治理得最好的,而且諸葛亮領導的期間蜀國的情況相當之好,而蜀國之所以要滅亡也恰恰就在這裡。
畫外音:劉備深知自己是沒有資格建國的,他雖然有宗室的身份以及将軍的頭銜,但都是空頭支票,并不管用的,所以劉備在建國之路上就盯着曹操走,借鑒曹操發展的經驗教訓,比如他也盡量避免與士族産生正面沖突,再加上劉備很懂得民間疾苦,終于在公元221年稱帝建立蜀漢政權,那麼在劉備之後的諸葛亮又是如何治理蜀國的呢?為什麼易中天先生說蜀國最先滅亡恰恰是因為治理得最好呢? 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曹操是有理想無藍圖,諸葛亮是有理想有藍圖,他做事都是有規劃的,你看他的《隆中對》,為劉備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規劃,然後他治理蜀國的時候井然有序、井井有條、有條不紊,而且上上下下都沒有什麼意見,就說明他做事情之細緻之周密,但是問題他有理想,有理想就有點麻煩,為什麼呢?我們看看他理想有什麼:第一,依法治國,這一點我多次已經講過了,諸葛亮的依法治國是他政治生涯當中是光輝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因為他确确實實做到了公開、公正、公平,在我們今天看來不是非常好嘛,我們今天就是要依法治國啊,但是你要知道,那是一個什麼時代,依法意味着什麼? 不依人,因為法治和人治是相對的,而士族地主階級要的是什麼,依人,不但依人,還依人的家族,不但依人的家族還要依家庭的門第、門望、閥閱,隻要我出身好,哪怕我是個豬呢,我蠢得象頭豬我也得做大官,對不對,你們那些寒民、庶族出身的再聰明,再有能力你也不能去做,這是士族要士的事情啊,那麼諸葛亮公開、公正、公平就和這個是矛盾的,實際上諸葛亮的政治理想就是要建設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和公平、清明的社會,這在今天看來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你要高效你就不能看出身,你要公平你就不能偏袒士族,你要廉潔你就不能容忍貪腐,你要清明你就不能允許霸道,所以諸葛亮做的這些在我們今天看值得肯定的事情都是當時士族不滿意的,都是士族地主階級不滿意的,他就把士族得罪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諸葛亮治蜀獨立自主,所謂獨立自主包括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對曹魏獨立自主,第二個就是堅持荊州集團第一的這樣一個原則,你看他指定的接班人,蔣琬、費祎、姜維都不是益州人,也就是說他堅決不象孫權搞吳人治吳那樣搞蜀人治蜀,我們可以看出吳、蜀兩國的區别就在于,吳國是吳人治吳,蜀國是絕不是蜀人治蜀,不但不蜀人治蜀,諸葛亮對于本土的土著那些豪強、士族還在政治上排擠,經濟上盤剝,法律上制裁,不能讓他們造了反,不但不讓他們造反還讓他們出錢,出錢幹什麼呢?北伐啊,你想軍費從哪裡來,一大筆,而且諸葛亮他執法是公平的,他公平你就可以想象最後出錢多的是誰?肯定是誰的錢多,誰出得多,公平攤派嘛,所以這些土豪們恨死他了,恨死他了以後不合作,何況還有第三個問題就是興複漢室,這個興複漢室一直是諸葛亮的旗号、口号,但是這是一個過時的口号,你說諸葛亮執政的時候,天底下還有誰想興複漢室,誰都不想,士族地主階級也不想,是平民老百姓也不想,那個漢室還要它幹嘛,而且曹魏那邊,曹丕已經接受陳群的建議在搞九品官人法,士族覺得這會兒比東漢還好,東漢那個蛋糕三家分着吃,外戚、宦官、我們,現在曹魏這個蛋糕是我們士族一家吃,我幹嘛要興複漢室,有病啊。
那蜀漢的這些土著的士族一想,你看諸葛亮依法治國把我們弄得這麼苦,你看曹丕那個地方,是吧,我們這些人多開心,趕快來解放我們吧,我們歡迎曹魏來解放我們。
所以蜀漢在諸葛亮的領導下治理得最好,最先滅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魏、蜀、吳三國都是非士族政權,從這個角度講它們都是逆流而上,但是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蜀漢堅持,正因為他堅持,所以它最先滅亡,正因為曹魏放棄所以他也要滅亡,正因為孫吳是妥協當然也要滅亡,所以三國都滅亡了。
公元263年魏滅蜀,公元265年晉滅魏,公元280年晉滅吳,三家都歸于西晉,天下重歸一統,中國曆史在全國範圍内進入了士族地主階級時代。
畫外音:易中天先生用一年半的時間以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為主線為我們細緻點評了三國這段曆史中的各色人物的性格與命運,易中天先生認為西晉的建立标志着士族地主階級重新掌握了統治地方,三國隻是一段曆史的插曲,那麼易中天先生為什麼認為三國隻是一段曆史插曲呢?他有什麼根據呢?我們又該用怎樣的方法和價值标準來看待這段曆史和這段曆史中的人物,請大家繼續收看易中天品三國第49集《天下大勢》。
畫外音:劉備深知自己是沒有資格建國的,他雖然有宗室的身份以及将軍的頭銜,但都是空頭支票,并不管用的,所以劉備在建國之路上就盯着曹操走,借鑒曹操發展的經驗教訓,比如他也盡量避免與士族産生正面沖突,再加上劉備很懂得民間疾苦,終于在公元221年稱帝建立蜀漢政權,那麼在劉備之後的諸葛亮又是如何治理蜀國的呢?為什麼易中天先生說蜀國最先滅亡恰恰是因為治理得最好呢? 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曹操是有理想無藍圖,諸葛亮是有理想有藍圖,他做事都是有規劃的,你看他的《隆中對》,為劉備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規劃,然後他治理蜀國的時候井然有序、井井有條、有條不紊,而且上上下下都沒有什麼意見,就說明他做事情之細緻之周密,但是問題他有理想,有理想就有點麻煩,為什麼呢?我們看看他理想有什麼:第一,依法治國,這一點我多次已經講過了,諸葛亮的依法治國是他政治生涯當中是光輝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因為他确确實實做到了公開、公正、公平,在我們今天看來不是非常好嘛,我們今天就是要依法治國啊,但是你要知道,那是一個什麼時代,依法意味着什麼? 不依人,因為法治和人治是相對的,而士族地主階級要的是什麼,依人,不但依人,還依人的家族,不但依人的家族還要依家庭的門第、門望、閥閱,隻要我出身好,哪怕我是個豬呢,我蠢得象頭豬我也得做大官,對不對,你們那些寒民、庶族出身的再聰明,再有能力你也不能去做,這是士族要士的事情啊,那麼諸葛亮公開、公正、公平就和這個是矛盾的,實際上諸葛亮的政治理想就是要建設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和公平、清明的社會,這在今天看來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們要知道,你要高效你就不能看出身,你要公平你就不能偏袒士族,你要廉潔你就不能容忍貪腐,你要清明你就不能允許霸道,所以諸葛亮做的這些在我們今天看值得肯定的事情都是當時士族不滿意的,都是士族地主階級不滿意的,他就把士族得罪了,這是第一點。
第二,諸葛亮治蜀獨立自主,所謂獨立自主包括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對曹魏獨立自主,第二個就是堅持荊州集團第一的這樣一個原則,你看他指定的接班人,蔣琬、費祎、姜維都不是益州人,也就是說他堅決不象孫權搞吳人治吳那樣搞蜀人治蜀,我們可以看出吳、蜀兩國的區别就在于,吳國是吳人治吳,蜀國是絕不是蜀人治蜀,不但不蜀人治蜀,諸葛亮對于本土的土著那些豪強、士族還在政治上排擠,經濟上盤剝,法律上制裁,不能讓他們造了反,不但不讓他們造反還讓他們出錢,出錢幹什麼呢?北伐啊,你想軍費從哪裡來,一大筆,而且諸葛亮他執法是公平的,他公平你就可以想象最後出錢多的是誰?肯定是誰的錢多,誰出得多,公平攤派嘛,所以這些土豪們恨死他了,恨死他了以後不合作,何況還有第三個問題就是興複漢室,這個興複漢室一直是諸葛亮的旗号、口号,但是這是一個過時的口号,你說諸葛亮執政的時候,天底下還有誰想興複漢室,誰都不想,士族地主階級也不想,是平民老百姓也不想,那個漢室還要它幹嘛,而且曹魏那邊,曹丕已經接受陳群的建議在搞九品官人法,士族覺得這會兒比東漢還好,東漢那個蛋糕三家分着吃,外戚、宦官、我們,現在曹魏這個蛋糕是我們士族一家吃,我幹嘛要興複漢室,有病啊。
那蜀漢的這些土著的士族一想,你看諸葛亮依法治國把我們弄得這麼苦,你看曹丕那個地方,是吧,我們這些人多開心,趕快來解放我們吧,我們歡迎曹魏來解放我們。
所以蜀漢在諸葛亮的領導下治理得最好,最先滅亡,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魏、蜀、吳三國都是非士族政權,從這個角度講它們都是逆流而上,但是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蜀漢堅持,正因為他堅持,所以它最先滅亡,正因為曹魏放棄所以他也要滅亡,正因為孫吳是妥協當然也要滅亡,所以三國都滅亡了。
公元263年魏滅蜀,公元265年晉滅魏,公元280年晉滅吳,三家都歸于西晉,天下重歸一統,中國曆史在全國範圍内進入了士族地主階級時代。
畫外音:易中天先生用一年半的時間以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為主線為我們細緻點評了三國這段曆史中的各色人物的性格與命運,易中天先生認為西晉的建立标志着士族地主階級重新掌握了統治地方,三國隻是一段曆史的插曲,那麼易中天先生為什麼認為三國隻是一段曆史插曲呢?他有什麼根據呢?我們又該用怎樣的方法和價值标準來看待這段曆史和這段曆史中的人物,請大家繼續收看易中天品三國第49集《天下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