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八講 殊途同歸
關燈
小
中
大
,但是希望曹操把房子裝修好了以後還給屋主,還給業主,就是漢王朝,你不能得了,你如果要裝修完了自己得了,他要反對,荀彧是代表,荀彧一直幫着曹操,但是曹操要稱魏公的時候荀彧不贊成,因為他骨子裡擁漢,荀彧這個人叫做表面上擁曹,骨子裡擁漢,地地道道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荀彧。
那麼第三種是什麼呢?也認你這個裝修工,也讓你搞裝修,也幫你搞裝修,等你把房子裝修完了以後說,其實房子應該這樣裝修,按我們的方案裝,最後發現這個房子還真按他們的方案裝出來了,以誰為代表呢? 陳群,陳群是表面上看是擁曹派,荀彧反對曹操魏公,曹操當個魏公荀彧都不同意,陳群怎麼樣呢?陳群說你應該當皇帝,曹操當了魏王以後,勁進的人就是陳群,但是曹操一死,沒多久陳群就拿出一個方案來“九品官人法”,又叫九品中正制。
這個方案是什麼呢?保護士族壟斷仕途的特殊權力。
我們現在沒有辦法仔細講這個九品官人法,它實質就是保護士族地主階級壟斷做官權力的特權,把這個方案交給曹丕,曹丕拿來一看馬上明白了,原來你們這些喊着擁護漢王朝、要複興漢室,不讓我們曹家篡位,說白了你是要這個。
什麼擁漢,就是要你們士族的特權,好嘛,我跟你做交易,我同意,實行九品官人之法或者叫做九品中正制。
于是這些人馬上說我們大家都盼望已久啊,不好意思,殿下趕快稱帝吧,曹丕說不好意思我怎麼能稱帝,哎呀你要不稱帝,武王在這個墳墓裡頭睡不安穩嘛,曹丕當皇帝了。
所以士族是不一樣的,孔融、荀彧、陳群代表三種不同的立場和态度,如果我們要評價一下,我覺得是孔融高傲,荀彧高尚,陳群高明。
他還是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實現了本階級的目的。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曹丕的想法不等于曹操的想法,曹操并沒有說一定要當皇帝,這曹操當不當皇帝的問題一直是争論不休的問題,關鍵就是曹操說的那一句“如果天命在君,吾為周文王矣”這個話到底怎麼理解?呂思勉先生說那就是不想當皇帝,很多曆史學家說那其實就是暗未他兒子當皇帝,其實我的看法曹操那個時候就是聽天由命,因為曹操這個人的特點是有理想無藍圖,他根本不知道他自己的路怎麼走,他的路是摸石頭過河,一步一步摸出來的,走到哪兒算哪兒,你去看他的《述志令》他講得很清楚,你就這麼一步一步走過來走到最後快死的時候聽天由命吧,該怎麼着怎麼着吧,我不管,是這個意思。
但是曹丕和士族地主階級達到這樣一筆政治交易以後,就使曹魏政權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性質變了,由法家寒族之政權演變為儒家士族之政權,雖然表面上他獲得了皇帝的稱号,實際上背離了曹操當年的初衷,是曹丕的勝利,曹操的失敗,曹丕的喜劇,曹操的悲劇。
所以曹丕之魏朝已非曹操之魏國,當皇袍加在了曹丕身上的時候,曹操就不可避免地要被人畫成一張大白臉了,所以曹丕稱帝之日即是曹魏滅亡之時,以後的司馬代魏那不過是履行一個手續,為已經變成士族地主階級的政權再來一次加冕儀式,這是曹魏。
畫外音:自從漢天子被曹操迎奉到許都之後,漢朝廷被曹操一步步掏空,公元218年,曹操被冊封為魏公,他的魏王政府成為事實上新朝廷,但是曹操在當不當皇帝這個問題上面對象孔融、荀彧等士族或明或暗的反對,必裡還是很矛盾的,事實上曹操最終并沒有稱帝,而稱霸江東的孫權卻于公元229年稱帝了,難道孫權不知道士族的厲害嗎?孫權的建國道路又是怎樣的呢? 如果說曹操是借東漢的房子搞裝修,那麼孫權呢?孫權是在帝國大廈裡面有一個套房,江東嘛,名義上還是東漢帝國的,孫權沒有産權證。
劉備呢?對不起,套房也沒有,借别人的房子住,那麼他們怎麼成功了呢?前有車後有轍,看曹操啊。
曹操給他們提供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曹操提供的正面經驗是士族階級并不可怕,可以戰勝的,曹操提供的反面經驗是士族階級力量很大,不能硬來。
所以曹操說是逆流而上,孫權是順勢而為,而劉備是繞道而行,怎麼講?孫權順勢而為,什麼叫順勢而為?就是江東化,既然這個天下總歸是士族的,我這個地方就先給它算了,所以孫權的道路我稱之為“本土化生存”,就是孫權的哥哥孫策打回江東的時候,他依靠的力量主要是淮泗将領和流亡北士,就是都不是江東人,他是靠那些非江東人,也非江東士族的一些人建立起來的政權,他早期依靠的主要是周瑜、張昭,周瑜是淮泗将領的代表。
張昭是流亡北士的代表,那麼這些人在江東沒有根基,沒有勢力,可以放心地使用,那所以孫權的前期你看他的君臣關系是比較和睦和諧的,因為這些人可以放心啊,但問題在于這些人是外來的他沒有根基,孫吳要在江東紮根你必須依靠本土士族,也就是你必須江東化,所以孫權到中後期就
那麼第三種是什麼呢?也認你這個裝修工,也讓你搞裝修,也幫你搞裝修,等你把房子裝修完了以後說,其實房子應該這樣裝修,按我們的方案裝,最後發現這個房子還真按他們的方案裝出來了,以誰為代表呢? 陳群,陳群是表面上看是擁曹派,荀彧反對曹操魏公,曹操當個魏公荀彧都不同意,陳群怎麼樣呢?陳群說你應該當皇帝,曹操當了魏王以後,勁進的人就是陳群,但是曹操一死,沒多久陳群就拿出一個方案來“九品官人法”,又叫九品中正制。
這個方案是什麼呢?保護士族壟斷仕途的特殊權力。
我們現在沒有辦法仔細講這個九品官人法,它實質就是保護士族地主階級壟斷做官權力的特權,把這個方案交給曹丕,曹丕拿來一看馬上明白了,原來你們這些喊着擁護漢王朝、要複興漢室,不讓我們曹家篡位,說白了你是要這個。
什麼擁漢,就是要你們士族的特權,好嘛,我跟你做交易,我同意,實行九品官人之法或者叫做九品中正制。
于是這些人馬上說我們大家都盼望已久啊,不好意思,殿下趕快稱帝吧,曹丕說不好意思我怎麼能稱帝,哎呀你要不稱帝,武王在這個墳墓裡頭睡不安穩嘛,曹丕當皇帝了。
所以士族是不一樣的,孔融、荀彧、陳群代表三種不同的立場和态度,如果我們要評價一下,我覺得是孔融高傲,荀彧高尚,陳群高明。
他還是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實現了本階級的目的。
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就是曹丕的想法不等于曹操的想法,曹操并沒有說一定要當皇帝,這曹操當不當皇帝的問題一直是争論不休的問題,關鍵就是曹操說的那一句“如果天命在君,吾為周文王矣”這個話到底怎麼理解?呂思勉先生說那就是不想當皇帝,很多曆史學家說那其實就是暗未他兒子當皇帝,其實我的看法曹操那個時候就是聽天由命,因為曹操這個人的特點是有理想無藍圖,他根本不知道他自己的路怎麼走,他的路是摸石頭過河,一步一步摸出來的,走到哪兒算哪兒,你去看他的《述志令》他講得很清楚,你就這麼一步一步走過來走到最後快死的時候聽天由命吧,該怎麼着怎麼着吧,我不管,是這個意思。
但是曹丕和士族地主階級達到這樣一筆政治交易以後,就使曹魏政權發生了本質的變化,性質變了,由法家寒族之政權演變為儒家士族之政權,雖然表面上他獲得了皇帝的稱号,實際上背離了曹操當年的初衷,是曹丕的勝利,曹操的失敗,曹丕的喜劇,曹操的悲劇。
所以曹丕之魏朝已非曹操之魏國,當皇袍加在了曹丕身上的時候,曹操就不可避免地要被人畫成一張大白臉了,所以曹丕稱帝之日即是曹魏滅亡之時,以後的司馬代魏那不過是履行一個手續,為已經變成士族地主階級的政權再來一次加冕儀式,這是曹魏。
畫外音:自從漢天子被曹操迎奉到許都之後,漢朝廷被曹操一步步掏空,公元218年,曹操被冊封為魏公,他的魏王政府成為事實上新朝廷,但是曹操在當不當皇帝這個問題上面對象孔融、荀彧等士族或明或暗的反對,必裡還是很矛盾的,事實上曹操最終并沒有稱帝,而稱霸江東的孫權卻于公元229年稱帝了,難道孫權不知道士族的厲害嗎?孫權的建國道路又是怎樣的呢? 如果說曹操是借東漢的房子搞裝修,那麼孫權呢?孫權是在帝國大廈裡面有一個套房,江東嘛,名義上還是東漢帝國的,孫權沒有産權證。
劉備呢?對不起,套房也沒有,借别人的房子住,那麼他們怎麼成功了呢?前有車後有轍,看曹操啊。
曹操給他們提供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曹操提供的正面經驗是士族階級并不可怕,可以戰勝的,曹操提供的反面經驗是士族階級力量很大,不能硬來。
所以曹操說是逆流而上,孫權是順勢而為,而劉備是繞道而行,怎麼講?孫權順勢而為,什麼叫順勢而為?就是江東化,既然這個天下總歸是士族的,我這個地方就先給它算了,所以孫權的道路我稱之為“本土化生存”,就是孫權的哥哥孫策打回江東的時候,他依靠的力量主要是淮泗将領和流亡北士,就是都不是江東人,他是靠那些非江東人,也非江東士族的一些人建立起來的政權,他早期依靠的主要是周瑜、張昭,周瑜是淮泗将領的代表。
張昭是流亡北士的代表,那麼這些人在江東沒有根基,沒有勢力,可以放心地使用,那所以孫權的前期你看他的君臣關系是比較和睦和諧的,因為這些人可以放心啊,但問題在于這些人是外來的他沒有根基,孫吳要在江東紮根你必須依靠本土士族,也就是你必須江東化,所以孫權到中後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