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七講 逆流而上
關燈
小
中
大
軍閥為閥靠的是什麼?靠的得武裝力量,說得再通俗一點有槍杆子,那麼如果天下太平,中央政府對于地方有控制能力令行禁止,大家都服從這個時候什麼管用呢?印把子管用,我發一個紅頭文件“啪”蓋個公章下去就搞掂了,如果天下大亂,中央政府控制不了地方,甚至皇帝由天子變成了流子到處流浪,這個時候管用的是什麼呢?
槍杆子,這個時候隻能用拳頭說話啊,所以門閥不敵軍閥,鬥不過軍閥。
東漢末年恰恰是這樣一個狀态,天下大亂,諸侯割據,烽煙四起,占事頻仍,誰也不理誰,誰也不聽誰的,各自為政,門閥不管用得靠軍閥,那麼第一個殺上曆史舞台的軍閥是誰呢?董卓,董卓就是個地方豪強又擁有自己獨立的武裝力量,那當然是軍閥,我剛才說過帝國國是三個力量在支持着:外戚、宦官、士族。
董桌進京之前以袁紹為代表的士族聯合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和以張讓為代表的宦官進行鬥争,結果兩敗全俱傷,何進被宦官殺了,宦官被袁紹殺了,這兩個柱就沒了,倒了,剩下一個士族,董卓進京以後還是想跟士族合作的,他甚至把一些士族綁架來到朝廷來做官,但是問題是董卓這個人他不會合作,他不懂怎麼跟士族合作,士族也不願意跟他合作,最後董卓和士族鬧翻,董卓變成孤家寡人燒了洛陽、劫持皇帝,跑到西安,這些士族們紛紛在各地擁兵自重變成軍閥了。
畫外音:董卓登上了曆史舞台首先給士族當頭一棒,士族階級才知識他們的好日子快要結束了,他們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于是他們選出士族代言人袁紹準備重新奪回士族的統治地位,那麼袁紹能夠擔當起這個重任嗎?他們的士族階級将會遇到怎樣的挑戰呢?他們想重新獲得統治地位的願望最終能夠實現嗎? 這個時候曆史就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或者說到了一個三貧路口,中國向何處去,大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最有想法的兩個人就是袁紹和曹操。
袁紹的想法很簡單走東漢的老路,恢複東漢的秩序,而且甚至不再有外戚和宦官這兩股政治力量,最好就是我們士族這一家來統治這個國家,奉行一條“儒家士族路線”,所以當時很多人支持袁紹啊,你想當時各路諸侯成立關東聯軍的時候為什麼要選袁紹做盟主,袁紹當時的官職并不大,官職最高的是袁術,左将軍,袁紹是渤海太守,第二位是韓馥,冀州牧,袁紹等于是現在一個地級市的市長,那上面還有省長,為什麼選他做盟主?就是士族地主階級看好袁紹,袁紹家四世三公,袁紹自己其實也還是很有才能的,所以當曆史進入軍閥時代的時候,門閥便寄希望于袁紹,這才有袁紹和曹操的官渡之戰,我們現在回頭去看官渡之戰曹操勝得是非常險,都看好袁紹,劉備叛逃,董孫政變嘛,這個劉表是心裡面偏袁紹嘛,孫策在後面做小動作,偷襲許都嘛,還有周圍的郡縣都背叛曹操投了袁紹,孔融那更加是在許都大放厥詞,散布袁紹不可戰勝之神話嘛,被荀彧駁斥,後來曹操戰勝袁紹以後從彭紹大本營裡搜到很多自己這邊人給袁紹寫的那些書信他不敢追究一把火燒掉,他其實是不敢追究,但是結果怎麼樣呢? 結果是官渡之戰曹操勝利了,袁紹失敗了,這樣的士族地主階級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而曹操走的是什麼路線呢?他要建設的是什麼政權呢?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是“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而曹操的路線在北方中國得到了推行,一個法家寒族的政權開始建立起來,但是曹操終于沒有實現自己的這個理想,為什麼呢?南方對抗北方,他過不了長江,當時長江沿線三個州,揚州、荊州、益州、州牧都姓劉,揚州牧劉繇,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焉,劉焉死了以後劉璋都是宗室,劉表本人還是名士,由于長江的阻隔,由于南方對北方的對抗,孫權和劉備起來了,孫權和劉備起來以後就有了第三次重要的戰争夷陵之戰,夷陵之戰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孫權吃不掉劉備,劉備也吃不掉孫權,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實際上是諸葛亮和孫權成達協議,二帝并尊,瓜分天下,三國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
所以我們現在回過頭來一看就很清楚整個三國的曆史就是士族地主階級謀略成為統治階級而被另外一些力量所阻擋的曆史,曹操、劉備、孫權都是阻擋潮流的力量,所以我稱之為逆流而上,是反潮流的,但是魏、蜀、吳三國最後都歸于晉,而晉就是地地道道的士族主地階級政權,三家歸晉就是天下歸士族,但是魏、蜀、吳三家它們的建國道路是不同的,它們的歸晉原因也是不同的,那麼它們的建國之路和它們的歸晉原因又何在呢?請看下集《殊途同歸》。
東漢末年恰恰是這樣一個狀态,天下大亂,諸侯割據,烽煙四起,占事頻仍,誰也不理誰,誰也不聽誰的,各自為政,門閥不管用得靠軍閥,那麼第一個殺上曆史舞台的軍閥是誰呢?董卓,董卓就是個地方豪強又擁有自己獨立的武裝力量,那當然是軍閥,我剛才說過帝國國是三個力量在支持着:外戚、宦官、士族。
董桌進京之前以袁紹為代表的士族聯合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和以張讓為代表的宦官進行鬥争,結果兩敗全俱傷,何進被宦官殺了,宦官被袁紹殺了,這兩個柱就沒了,倒了,剩下一個士族,董卓進京以後還是想跟士族合作的,他甚至把一些士族綁架來到朝廷來做官,但是問題是董卓這個人他不會合作,他不懂怎麼跟士族合作,士族也不願意跟他合作,最後董卓和士族鬧翻,董卓變成孤家寡人燒了洛陽、劫持皇帝,跑到西安,這些士族們紛紛在各地擁兵自重變成軍閥了。
畫外音:董卓登上了曆史舞台首先給士族當頭一棒,士族階級才知識他們的好日子快要結束了,他們當然不會善罷甘休,于是他們選出士族代言人袁紹準備重新奪回士族的統治地位,那麼袁紹能夠擔當起這個重任嗎?他們的士族階級将會遇到怎樣的挑戰呢?他們想重新獲得統治地位的願望最終能夠實現嗎? 這個時候曆史就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或者說到了一個三貧路口,中國向何處去,大家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最有想法的兩個人就是袁紹和曹操。
袁紹的想法很簡單走東漢的老路,恢複東漢的秩序,而且甚至不再有外戚和宦官這兩股政治力量,最好就是我們士族這一家來統治這個國家,奉行一條“儒家士族路線”,所以當時很多人支持袁紹啊,你想當時各路諸侯成立關東聯軍的時候為什麼要選袁紹做盟主,袁紹當時的官職并不大,官職最高的是袁術,左将軍,袁紹是渤海太守,第二位是韓馥,冀州牧,袁紹等于是現在一個地級市的市長,那上面還有省長,為什麼選他做盟主?就是士族地主階級看好袁紹,袁紹家四世三公,袁紹自己其實也還是很有才能的,所以當曆史進入軍閥時代的時候,門閥便寄希望于袁紹,這才有袁紹和曹操的官渡之戰,我們現在回頭去看官渡之戰曹操勝得是非常險,都看好袁紹,劉備叛逃,董孫政變嘛,這個劉表是心裡面偏袁紹嘛,孫策在後面做小動作,偷襲許都嘛,還有周圍的郡縣都背叛曹操投了袁紹,孔融那更加是在許都大放厥詞,散布袁紹不可戰勝之神話嘛,被荀彧駁斥,後來曹操戰勝袁紹以後從彭紹大本營裡搜到很多自己這邊人給袁紹寫的那些書信他不敢追究一把火燒掉,他其實是不敢追究,但是結果怎麼樣呢? 結果是官渡之戰曹操勝利了,袁紹失敗了,這樣的士族地主階級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而曹操走的是什麼路線呢?他要建設的是什麼政權呢?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是“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而曹操的路線在北方中國得到了推行,一個法家寒族的政權開始建立起來,但是曹操終于沒有實現自己的這個理想,為什麼呢?南方對抗北方,他過不了長江,當時長江沿線三個州,揚州、荊州、益州、州牧都姓劉,揚州牧劉繇,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焉,劉焉死了以後劉璋都是宗室,劉表本人還是名士,由于長江的阻隔,由于南方對北方的對抗,孫權和劉備起來了,孫權和劉備起來以後就有了第三次重要的戰争夷陵之戰,夷陵之戰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孫權吃不掉劉備,劉備也吃不掉孫權,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實際上是諸葛亮和孫權成達協議,二帝并尊,瓜分天下,三國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
所以我們現在回過頭來一看就很清楚整個三國的曆史就是士族地主階級謀略成為統治階級而被另外一些力量所阻擋的曆史,曹操、劉備、孫權都是阻擋潮流的力量,所以我稱之為逆流而上,是反潮流的,但是魏、蜀、吳三國最後都歸于晉,而晉就是地地道道的士族主地階級政權,三家歸晉就是天下歸士族,但是魏、蜀、吳三家它們的建國道路是不同的,它們的歸晉原因也是不同的,那麼它們的建國之路和它們的歸晉原因又何在呢?請看下集《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