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七講 逆流而上
關燈
小
中
大
析,可以看出陸遜并不隻是因為卷入到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争奪儲位而被逼死,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是江東士族的代表人物,孫權雖然利用江東士族在江東坐穩了江山,但是對江東集團一直是不信任的,所以總想有機會收拾江東人,孫權終于借這次奪儲之争收拾了一批以陸遜為首的江東人,而在此之前孫權就曾收拾過江東士族,那麼孫權骨子裡為什麼要與江東人過不去呢?
剛才我說到了虞翻,虞翻就是差一點被孫權殺掉的,怎麼回事呢,就是有一次孫權請大家喝酒,孫權這個人很喜歡喝酒,我們前面也講過一喝就醉,一醉方休,到了喝得差不多的時候,孫權就起來給大家斟酒,一個一個倒過來,到了虞翻,快到虞翻跟前的時候,虞翻就裝作喝醉了往地上一倒,等到孫權一看他醉了,算了别倒了,就到别人那去斟酒,孫權一走過去他一爬起來坐起來,坐好了,孫權勃然大怒,你這太不給我面子,你這是存心的嘛,拔出劍來就要殺虞翻,是被大司農劉基上前一把抱住說主公啊主公,虞翻殺不得,虞翻是天下名士啊,請你想想殺一個名士是什麼樣惡劣的影響,這時候孫權說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他說(畫面字:曹孟德尚殺孔文舉,孤于虞翻何有哉):“曹孟德能夠殺孔融,孤為什麼就不能殺虞翻?”虞翻有什麼殺不得,劉基就抱住孫權說,是是是是啊,曹孟德是殺了孔融,但是大家不是都在罵他嗎?那不是一片罵聲嗎?
殿下要學就學堯舜吧,不要學曹操,曹操怎麼可以學習呢,孫權這酒才醒過來,嗯,對,曹操學不得,好了,不殺虞翻了,下道命令以後大家記住了我喝醉酒說殺誰不算數啊,不要執行,但是虞翻最後還是被打發到交州去了,交州就是現在的廣東、廣西再加上越南的一部分,為什麼呢?虞翻口出狂言,有一次孫權和張昭兩個人讨論神仙的問題,這本來也是個僞命題,說得正帶勁的時候,虞翻插嘴把手指着張昭對孫權說那都是死人,他們都變成死人了還談什麼神仙,天底下哪有什麼神仙,孫權勃然大怒,就把他打發到交州去了,我們看孫權啊是把虞翻當做吳國的孔融來看待,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還有一個人也說了類似的話,這個人是誰呢,諸葛亮,諸葛亮在蜀國也象曹操和孫權一樣對待過幾個士族和名士,比方說廖立被諸葛亮廢了,來敏被諸葛亮廢了就是廢為平民,而且諸葛亮在廢來敏的時候說了一句什麼話呢?他說:“來敏亂群,過于孔文舉”。
孫文舉就是孔融,就是來敏這個破壞搗亂散布流言蜚語,制造反動言論,破壞安定團結,比孔融還嚴重,這意思很清楚,孔融破壞大局被曹操殺了,你來敏的罪過比孔融還嚴重,我不殺你是寬大為懷。
那麼也就是說虞翻是吳的孔融,來敏是蜀國的孔融,不管是蜀國的孔融還是吳國的孔融還是魏國的孔融,都不會被這三個國家的統治者所容,也就是說魏、蜀、吳三國的主要領導人都和這些名士都和這些士族是有矛盾的,而且正是這些矛盾才使得我們的三國的曆史呈現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畫外音: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孫權與江東士族的矛盾是有着深層的社會背景的,可以說前有車,後有轍。
曹操、諸葛亮與士族和名士也都是有着不可調和的矛盾,易中天先生認為正是這種矛盾才造成了三國現在的樣子。
那麼為什麼三國時期這些實力派要與這些名士們過不去呢?當時的士族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為了講清楚這個道理,我們必須給大家講講什麼是士族,士族就是世代為官之家族。
就是一個家族裡面世世代代都有人做官這個就叫做士族,那麼大家可能要問一個家族怎麼世世代代就做官呢?難道做官就是他們家的事兒?是的,在東漢末年,做官确确實實就是某些家族的專門的事兒。
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做官不容易,他有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士人,第二必須通曉經學,第三必須被舉為孝廉。
孝廉就是孝子廉士,就是道德品質優秀,就是德的要求,通曉經學不是經典啊,經學就是熟悉儒家的學說,這是才的要求,必須是士人是身份的要求,士人又是什麼呢?士人就是士,士在春秋戰國時代是最低一級的貴族。
春秋戰國時代貴族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士。
那麼到了秦漢呢?士是平民的最高一個等級,平民也有四個等級:士、農、工、商。
士就是士民,農就是農民,工就是工民、商就是商民。
商民經商,工民做工,農民務農,士民讀書。
士就是以讀書為職業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腦力勞動者,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勞心者,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所以士勞工商士的地位是最
孫文舉就是孔融,就是來敏這個破壞搗亂散布流言蜚語,制造反動言論,破壞安定團結,比孔融還嚴重,這意思很清楚,孔融破壞大局被曹操殺了,你來敏的罪過比孔融還嚴重,我不殺你是寬大為懷。
那麼也就是說虞翻是吳的孔融,來敏是蜀國的孔融,不管是蜀國的孔融還是吳國的孔融還是魏國的孔融,都不會被這三個國家的統治者所容,也就是說魏、蜀、吳三國的主要領導人都和這些名士都和這些士族是有矛盾的,而且正是這些矛盾才使得我們的三國的曆史呈現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畫外音: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孫權與江東士族的矛盾是有着深層的社會背景的,可以說前有車,後有轍。
曹操、諸葛亮與士族和名士也都是有着不可調和的矛盾,易中天先生認為正是這種矛盾才造成了三國現在的樣子。
那麼為什麼三國時期這些實力派要與這些名士們過不去呢?當時的士族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為了講清楚這個道理,我們必須給大家講講什麼是士族,士族就是世代為官之家族。
就是一個家族裡面世世代代都有人做官這個就叫做士族,那麼大家可能要問一個家族怎麼世世代代就做官呢?難道做官就是他們家的事兒?是的,在東漢末年,做官确确實實就是某些家族的專門的事兒。
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做官不容易,他有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士人,第二必須通曉經學,第三必須被舉為孝廉。
孝廉就是孝子廉士,就是道德品質優秀,就是德的要求,通曉經學不是經典啊,經學就是熟悉儒家的學說,這是才的要求,必須是士人是身份的要求,士人又是什麼呢?士人就是士,士在春秋戰國時代是最低一級的貴族。
春秋戰國時代貴族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士。
那麼到了秦漢呢?士是平民的最高一個等級,平民也有四個等級:士、農、工、商。
士就是士民,農就是農民,工就是工民、商就是商民。
商民經商,工民做工,農民務農,士民讀書。
士就是以讀書為職業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腦力勞動者,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勞心者,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所以士勞工商士的地位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