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六講 冷暖人生

關燈
弄起來拿個擔架擡着擡出去,然後跟孫權一起進宮,孫權還做檢讨,深刻檢讨,你想張昭這個時候已經半退休狀态,退居二線啊,還這麼硬這麼厲害,他當了丞相還得了。

    所以孫權不希望張昭太重,孫權也不希望他的丞相太重,他看看他的幾任丞相,第一任孫邵我已經說了連個傳都沒有的,估計是個阿彌陀佛的。

    第二任顧雍呢也很會做人,顧雍做丞相他有幾個原則:第一,他從不主動說話,孫權問他他才說。

     第二,他從不背後說話,當面跟孫權說。

    第三他不從象張昭那樣慷慨陳詞,說個沒完,他往往就是一兩句話。

    比方說有一次開會的時候張昭又起來慷慨陳詞了,說現在這個刑法也太繁了,賦稅也太重了,民不聊生了,我們要改啊,什麼什麼如何發了一通,孫權不說話,等張昭說完了以後,孫權回過頭來說丞相的意見呢?顧雍隻有一句話臣聽說的和張公說的一樣,沒了,所以顧雍是把丞相當顧問來做的,這就摸準了孫權設相的形式,孫權要的就是一個顧問型的丞相,而不是一個總理型的丞相,他的要求是什麼呢?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有事做顧問,沒事做象征,所以顧雍做對了,一做19年,76歲去世,壽終正寝,善終。

     畫外音:根據前面易中天先生的講述,孫權任用孫邵和顧雍,不用張昭是因為孫權對丞相之位有自己的設想,他要的是一個顧問型的丞相,而不是一個總理型的,因此張昭的受冷落我們就好理解了,而在孫權的第二任丞相顧雍去世之後,孫權啟用了大名鼎鼎的陸遜擔任丞相,陸遜是東吳後期升起的一顆新星,其才能與周瑜不相上下,但奇怪的是,陸遜僅僅擔任丞相一年就被逼而死,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孫權的丞相之位就隻能是一個無用的擺設嗎? 陸遜擔任吳國的第三任丞相是大有文章,陸家和孫家是有仇的,有國恨家仇,呂蒙擔任上遊統帥的時候不是先生病後去世嗎?孫權兩次問他繼任人,呂蒙說陸遜。

     畫外音:陸家和孫家的矛盾應該從袁術說起,當時陸遜的從祖父陸康是東漢末年的廬江太守,袁術在壽春時因為沒有軍糧便向陸康求援,陸康認為袁術是“叛逆”不予理睬,袁術大怒,派孫策去打陸康,這戰戰争足足打了兩年,最後城被攻破,七十歲的陸康也在一個月以後發病而死,當時追随陸康的陸氏宗族一百多人也受盡了苦難,差不多死了一半。

    所以陸家和孫家是有國恨家仇的,孫權對陸遜也就不能不有所保留,但一方面出于政治需要孫權對陸家不能不籠絡借重,另一方面要是真重用陸遜孫權也會猶豫,所以呂蒙兩次向孫權推薦陸遜,孫權才任命陸遜為丞相。

     而孫權呢對陸遜也是寄予厚望的,陸遜接任以後,孫權和陸遜有過一次談話,這個談話記載在哪裡呢?記載在《三國志》的《呂蒙傳》,不在《陸遜傳》,在這個談話中呢孫權一一評點周瑜、魯肅、呂蒙三人的功過得失,這絕對不是閑聊天,這是有用意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孫權對周瑜的評價非常之高,說到什麼了呢?說到周瑜是“邈焉難斷,君今繼之”說這周瑜這個人實在是太了不起了,了不起到不可能有人繼承他的,不過将軍你今天繼承他了,這是什麼,這是把陸遜看做第二個周瑜啊,這是寄予厚望的,那麼陸遜也不負厚望,确實,為孫權立下汗馬功勞,因此在顧雍去世以後,陸遜就接替顧雍成為吳國的第三任丞相。

    陸遜這個江東名士真正做到了出将入相,将相都當了,這也是陸遜一生的頂峰,但是陸遜擔任丞相不久大概一年,就被孫權逼死。

    前面我們講過孫權的第二任太子孫和和他的第四個兒子孫霸争奪太子的地位,這個叫做南魯黨争,南就是南宮,南方的南,南宮指的就是太子。

     魯就是魯王,就是孫霸,這個時候朝廷當中的人一分為二,叫做舉國中分,就是整個國家分兩派,兩大派,一派擁護太子,一派擁護魯王,陸遜是擁護太子的,陸遜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孫權寫信保太子,而且要求和孫權見面談一次,孫權不聽,不談,還不斷地派人到陸遜那裡去責備陸遜,與此同時,陸遜的幾個外甥因為擁護太子被撤職流放,就是陸遜周圍的人流放的流放,被殺的被殺,陸遜不斷接到孫權的責備,于是陸遜非常憂郁,非常的氣憤,最後活活氣死,所以很多人都認為陸遜之死就死于南魯黨争,就是太子黨和魯王黨的鬥争,但是奇怪的是,陸遜死了以後,太子黨的二号人物諸葛恪接替了陸遜,升官了,魯王黨的一号人物、二号人物、三号人物與都升官了,那就說明陸遜之死絕不簡單是一個南魯黨争的問題,它背後一定還有更深刻的原因,那麼這個原因是什麼呢?請看下集《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