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六講 冷暖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了他的黑名單就等于證明張昭對你孫權來說是立場堅定的嘛,凡事敵人擁護的咱們就要反對嗎,所以這個恐怕也不通。
第三種說法呢,說孫權不是記恨,是忌憚,是怕張昭,陳壽就有這個說法,陳壽說張昭不能當丞相是“以嚴見憚,以高見外”,就是張昭這個人太嚴厲了,所以孫權害怕他,張昭這個人太高尚了,所以孫權疏遠他,這個也有證據。
我們知道孫權接班以後,是以師傅之禮為對待張昭的,也就是把張昭當老師的,既當叔也當老師,張昭呢也當仁不讓,你既然把我當老師,我就要有個老師的樣子,我就管你,孫權呢其它是一個很英武的人,他喜歡打獵,經常是親自騎着一匹馬就出去打獵射老虎,還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發生老虎的前爪抓住了孫權的馬鞍很危險,這個時候張昭就去擋橫,張昭說一個做君王的駕馭的應該是英雄而不是駿馬,對付的應該是敵人而不是野獸,這不是一個仁君該做的事情,孫權說:不好意思嘛,年輕嗎,不懂事嗎,我下回不了,好吧。
孫權是不騎馬打老虎了,改坐車,孫權發明了一個車子射虎車,自己坐在車子裡面,拿着箭還是射,就這樣還有老虎或者别的猛獸撲到車子上來,孫權親自去殺這些猛獸,很高興,很開心,張昭一看這怎麼又,這老頭子又去唠叨他,你這樣不對,做仁君不能這樣子,也就是這些道理,這時候孫權就隻笑不答了,笑一笑不回答,照做。
在這裡我們也看出來孫權和張昭他們這種家庭感,是不是有家庭感,在這個故事裡面張昭象個婆婆媽媽的大叔,孫權象個調皮搗蛋的侄子,就這麼個感覺,這個唠唠叨叨沒完沒了,你出門多加件衣服,天冷,被子有沒有蓋好啊,這個老蹬被子,就這種感覺,這也沒有什麼,我們經常也看到大管家管着那個小少爺,有這種事,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人他是要變的,第一這個侄子他要長大的,而且他越做越大,他做到皇帝的,等他越做越大做到吳王,做到皇帝,你還是個唠唠叨叨的大叔,這個時候就不靈了吧,問題是張昭他不變啊。
應該是孫權稱吳王之後,有一次在武昌釣魚台,我再說一遍,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鄂州,鄂州是臨長江的,江上有一個釣魚台,不是咱那個釣魚台國賓館啊,孫權在那兒搞了個釣魚台宴會廳,有天晚上大宴群臣,所有人都喝得七歪八倒,孫權大醉看大家都歪倒在這個地方,說來人啊,往他們臉上灑水,灑冷水,把他們弄起來,來來來,繼續喝,今天非得有個人從台上掉下去才行,那才算喝好了,張昭聽了這個話以後臉一拉,一句話不說,出門到他那“寶馬”車上坐着生悶氣,孫權想張昭呢?說張昭回他他那“寶馬”車上去了,正在生氣呢,孫權說哎呀,張公啊,今天晚上不是很快樂嗎?幹嘛呢?生什麼氣啊?張昭坐着:快樂,很快樂,告訴你說當年殷纣王把酒糟堆成山,把美酒做成池子,整天整天,整夜整夜地喝酒他也說很快樂,他沒說不快樂。
孫權沒有辦法:好,散會散會。
這個實際上讓孫權掃興的,所以孫權第二次解釋他為什麼不任命張昭做丞相的時候,孫權就說得很清楚:大家知道丞相這個職務的重要性,而且丞相這個職務是要跟所有人聯系的,此公性剛,這位老人家這個性子太剛烈了,當了丞相,人家肯定要提建議,提意見,要建言獻策,參政議政,對不對,這些意見如果他多半是不會接受的,因為他剛啊,他剛愎啊,他不接受大家的意見,最後還不是弄得怨聲載道,還不是弄得麻煩很多,這不是害了張公嗎?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昭這個人不合适當丞相,但是我們要問,孫權選的那個孫邵他就合适嗎? 畫外音:根據前面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在張昭能不能當丞相這個問題上孫權給出的解釋是張昭盡管水平很高,能力很強,功勞很大,但此人言行舉止過于威嚴,性格過于剛烈,容易惹麻煩、遭抱怨,因此張昭的丞相之路就此打住,孫權任命了一個叫孫邵的擔任東吳的第一位丞相,那麼孫邵是何許人也?他難道比張昭更适合這個丞相之位嗎? 好象也不合适,孫邵這個人我們知道是在《三國志》裡面連傳都沒有的,第一任丞相連個傳都留不下來,可見他沒幹什麼事,我估計他就是沒幹什麼事。
那麼孫權為什麼選他呢,因此有第四種觀點,就是孫權選擇的第一任丞相原本就是個擺設,原本就不打算用一個什麼相才來擔任,關于這個問題田餘慶先生是談過的,田餘慶先生在談到張昭為什麼沒有當丞相的時候他說一方面張昭這個人一直是不直接主事的,就是從來沒有直接管過事的,另一方面孫權這個人一直是大權在握的,就是說根據田先生的研究張昭這個人的重要性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
第三種說法呢,說孫權不是記恨,是忌憚,是怕張昭,陳壽就有這個說法,陳壽說張昭不能當丞相是“以嚴見憚,以高見外”,就是張昭這個人太嚴厲了,所以孫權害怕他,張昭這個人太高尚了,所以孫權疏遠他,這個也有證據。
我們知道孫權接班以後,是以師傅之禮為對待張昭的,也就是把張昭當老師的,既當叔也當老師,張昭呢也當仁不讓,你既然把我當老師,我就要有個老師的樣子,我就管你,孫權呢其它是一個很英武的人,他喜歡打獵,經常是親自騎着一匹馬就出去打獵射老虎,還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發生老虎的前爪抓住了孫權的馬鞍很危險,這個時候張昭就去擋橫,張昭說一個做君王的駕馭的應該是英雄而不是駿馬,對付的應該是敵人而不是野獸,這不是一個仁君該做的事情,孫權說:不好意思嘛,年輕嗎,不懂事嗎,我下回不了,好吧。
孫權是不騎馬打老虎了,改坐車,孫權發明了一個車子射虎車,自己坐在車子裡面,拿着箭還是射,就這樣還有老虎或者别的猛獸撲到車子上來,孫權親自去殺這些猛獸,很高興,很開心,張昭一看這怎麼又,這老頭子又去唠叨他,你這樣不對,做仁君不能這樣子,也就是這些道理,這時候孫權就隻笑不答了,笑一笑不回答,照做。
在這裡我們也看出來孫權和張昭他們這種家庭感,是不是有家庭感,在這個故事裡面張昭象個婆婆媽媽的大叔,孫權象個調皮搗蛋的侄子,就這麼個感覺,這個唠唠叨叨沒完沒了,你出門多加件衣服,天冷,被子有沒有蓋好啊,這個老蹬被子,就這種感覺,這也沒有什麼,我們經常也看到大管家管着那個小少爺,有這種事,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人他是要變的,第一這個侄子他要長大的,而且他越做越大,他做到皇帝的,等他越做越大做到吳王,做到皇帝,你還是個唠唠叨叨的大叔,這個時候就不靈了吧,問題是張昭他不變啊。
應該是孫權稱吳王之後,有一次在武昌釣魚台,我再說一遍,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鄂州,鄂州是臨長江的,江上有一個釣魚台,不是咱那個釣魚台國賓館啊,孫權在那兒搞了個釣魚台宴會廳,有天晚上大宴群臣,所有人都喝得七歪八倒,孫權大醉看大家都歪倒在這個地方,說來人啊,往他們臉上灑水,灑冷水,把他們弄起來,來來來,繼續喝,今天非得有個人從台上掉下去才行,那才算喝好了,張昭聽了這個話以後臉一拉,一句話不說,出門到他那“寶馬”車上坐着生悶氣,孫權想張昭呢?說張昭回他他那“寶馬”車上去了,正在生氣呢,孫權說哎呀,張公啊,今天晚上不是很快樂嗎?幹嘛呢?生什麼氣啊?張昭坐着:快樂,很快樂,告訴你說當年殷纣王把酒糟堆成山,把美酒做成池子,整天整天,整夜整夜地喝酒他也說很快樂,他沒說不快樂。
孫權沒有辦法:好,散會散會。
這個實際上讓孫權掃興的,所以孫權第二次解釋他為什麼不任命張昭做丞相的時候,孫權就說得很清楚:大家知道丞相這個職務的重要性,而且丞相這個職務是要跟所有人聯系的,此公性剛,這位老人家這個性子太剛烈了,當了丞相,人家肯定要提建議,提意見,要建言獻策,參政議政,對不對,這些意見如果他多半是不會接受的,因為他剛啊,他剛愎啊,他不接受大家的意見,最後還不是弄得怨聲載道,還不是弄得麻煩很多,這不是害了張公嗎?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昭這個人不合适當丞相,但是我們要問,孫權選的那個孫邵他就合适嗎? 畫外音:根據前面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在張昭能不能當丞相這個問題上孫權給出的解釋是張昭盡管水平很高,能力很強,功勞很大,但此人言行舉止過于威嚴,性格過于剛烈,容易惹麻煩、遭抱怨,因此張昭的丞相之路就此打住,孫權任命了一個叫孫邵的擔任東吳的第一位丞相,那麼孫邵是何許人也?他難道比張昭更适合這個丞相之位嗎? 好象也不合适,孫邵這個人我們知道是在《三國志》裡面連傳都沒有的,第一任丞相連個傳都留不下來,可見他沒幹什麼事,我估計他就是沒幹什麼事。
那麼孫權為什麼選他呢,因此有第四種觀點,就是孫權選擇的第一任丞相原本就是個擺設,原本就不打算用一個什麼相才來擔任,關于這個問題田餘慶先生是談過的,田餘慶先生在談到張昭為什麼沒有當丞相的時候他說一方面張昭這個人一直是不直接主事的,就是從來沒有直接管過事的,另一方面孫權這個人一直是大權在握的,就是說根據田先生的研究張昭這個人的重要性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