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六講 冷暖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畫外音:張昭和陸遜是孫權的兩位重臣,張昭以托孤之重輔佐孫權,幫助孫權坐穩江山。
陸遜是上遊統帥的後起之秀,為孫權立下了蓋世之功。
然而這兩個人的晚景卻十分凄涼,張昭被冷落,陸遜被逼死,那麼孫昭為什麼被冷落?又是誰逼死了陸遜呢?請敬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冷暖人生》。
公元200年,孫策猝死,十八歲的孫權接管了父兄的基業,但此時孫權面臨的情況是外有強敵曹操的威脅,内有江東士族不肯臣服的憂患,孫權接手的政權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前景并不樂觀。
然而就在孫權驚魂未定,一籌莫展之時,孫策的舊臣張昭猶如擎天巨柱為他撐起即将塌陷的天空,張昭鼎立支持孫權,心甘情願地擁戴和輔佐孫權,幫助他建立威望,穩定民心士氣,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之将傾,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大功臣,在孫權稱王之後,卻倍受孫權的冷落,這是為什麼呢?孫權與張昭有什麼矛盾嗎?夏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坐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冷暖人生》。
我們上一集講了孫權是很會用人的,由于孫權會用人,所以孫權的陣營可謂是人才濟濟,可惜的是他們命運不佳。
怎麼不佳呢?有些人壽命不長,周瑜36歲,魯肅46歲,呂蒙42歲,活得長的是張昭81歲,還有陸遜61歲。
但是張昭和陸遜的命運也不怎麼好,張昭受到冷落,陸遜被逼死,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說張昭。
張昭是什麼人,我也不用多說了,大家已經很熟悉了,他是孫權的大功臣,孫權接班的時候如果不是張昭率群僚立而輔之,孫權的位置就坐不穩,如果不是張昭幫助孫權打理一切,孫權的事情就搞不掂。
你想孫權接班的時候張昭幹了些什麼事? 上奏朝廷、下令郡縣,安排官員們各就各位,這些事情都是張昭幫他打理的,打理這些事情張昭就已經很象一個宰相了。
所以當孫權決定立丞相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認為是張昭啊,當然是張昭當丞相啊,孫權設丞相是什麼時候呢?應該是在他當吳王之後,當皇帝之前就開始設丞相了,事情在黃武年間,這個時候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就是張昭嗎,結果孫權沒有任命張昭,孫權任命了一個孫邵的人,孫權解釋說:如今是個多事之秋,丞相這個工作那任務是很重的,張公年紀大了嘛,怎麼忍心讓他擔任這麼重的職務呢,這不是優待他啊,那麼孫邵當了幾年丞相以後就去世了,又要選丞相大家又說張昭,孫權又不同意,任命顧雍為丞相,從此張昭就永遠失去了當丞相的可能,那麼在孫權稱帝以後,張昭就寫了個報告說老臣身體不好,我所有的職務和權力都交出去,退休了,申請退休。
孫權說退是退,不要休啊,或者休是休,不要退吧,又給了張昭一些榮譽的職務,但是基本上不來上朝了,張昭沒有辦法,他本來是經天緯地的,要大幹一番事業的,沒有辦法隻好回家著書立說,那麼孫權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張昭當丞相呢? 四種說法:第一種,孫權薄情,就是孫權這個人一方面重情,另一方面他薄情,忘恩負義,比方說他對孫策就忘恩負義,他這個權力誰給他的,孫策交給他的,但是他當皇帝以後,他沒有追封孫策為皇帝啊,他追封了孫堅為皇帝,孫策封了個王“長沙桓王”孫策的那些孩子都封侯,他自己的兒子剛生下了的哇哇叫他就封王了,孫策的兒子他隻封侯,所以有人說他忘恩負義,另外我們再看周瑜、魯肅、呂蒙他們的後代怎麼樣,不怎麼樣,優待一下就沒有了,往往後面都沒有下文了,三個家族也沒有成為江東的大族啊,所以有人說他不用張昭是薄情,但是這個說法有點問題,就是一般說薄情是人一走茶就涼,張昭人還沒走呢,茶怎麼就涼了,所以這個不大說得過去。
第二種說法叫做記恨,孫權記恨張昭,為什麼記恨張昭?因為赤壁之戰的時候張昭是主張投降的啊,而且我們也講過這個事故啊,孫權稱帝的時候,講這都是周公瑾的功勞啊,張昭也站起來準備發表一番歌功頌德的言論,孫權把他止住說張公你就算了啊,聯當年要是聽了你的話,現在已經讨飯去了,記恨他,而且邏輯上也講得通嘛,對不對,聯如果投降了曹操,有皇帝當嗎?沒有皇帝當,聯當不上皇帝你能成丞相嗎?也當不上對不對,既然你原本就是當不上丞相的,這回也不要當嘛,但是這種事情你一次就夠了啊,你要羞辱他一下或者報複一下一次就夠了,有人說其實這個不是記恨,是個立場問題說孫權懷疑張昭立場不堅定,其實這個也不必,因為赤壁之戰以後,曹操曾經給孫權寫了一封信講條件,說如果你把張昭和劉備殺了如何如何,如果你舍不得殺張昭,光殺劉備也行,那曹操把張昭列入
陸遜是上遊統帥的後起之秀,為孫權立下了蓋世之功。
然而這兩個人的晚景卻十分凄涼,張昭被冷落,陸遜被逼死,那麼孫昭為什麼被冷落?又是誰逼死了陸遜呢?請敬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冷暖人生》。
公元200年,孫策猝死,十八歲的孫權接管了父兄的基業,但此時孫權面臨的情況是外有強敵曹操的威脅,内有江東士族不肯臣服的憂患,孫權接手的政權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前景并不樂觀。
然而就在孫權驚魂未定,一籌莫展之時,孫策的舊臣張昭猶如擎天巨柱為他撐起即将塌陷的天空,張昭鼎立支持孫權,心甘情願地擁戴和輔佐孫權,幫助他建立威望,穩定民心士氣,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之将傾,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大功臣,在孫權稱王之後,卻倍受孫權的冷落,這是為什麼呢?孫權與張昭有什麼矛盾嗎?夏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坐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冷暖人生》。
我們上一集講了孫權是很會用人的,由于孫權會用人,所以孫權的陣營可謂是人才濟濟,可惜的是他們命運不佳。
怎麼不佳呢?有些人壽命不長,周瑜36歲,魯肅46歲,呂蒙42歲,活得長的是張昭81歲,還有陸遜61歲。
但是張昭和陸遜的命運也不怎麼好,張昭受到冷落,陸遜被逼死,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先說張昭。
張昭是什麼人,我也不用多說了,大家已經很熟悉了,他是孫權的大功臣,孫權接班的時候如果不是張昭率群僚立而輔之,孫權的位置就坐不穩,如果不是張昭幫助孫權打理一切,孫權的事情就搞不掂。
你想孫權接班的時候張昭幹了些什麼事? 上奏朝廷、下令郡縣,安排官員們各就各位,這些事情都是張昭幫他打理的,打理這些事情張昭就已經很象一個宰相了。
所以當孫權決定立丞相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認為是張昭啊,當然是張昭當丞相啊,孫權設丞相是什麼時候呢?應該是在他當吳王之後,當皇帝之前就開始設丞相了,事情在黃武年間,這個時候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就是張昭嗎,結果孫權沒有任命張昭,孫權任命了一個孫邵的人,孫權解釋說:如今是個多事之秋,丞相這個工作那任務是很重的,張公年紀大了嘛,怎麼忍心讓他擔任這麼重的職務呢,這不是優待他啊,那麼孫邵當了幾年丞相以後就去世了,又要選丞相大家又說張昭,孫權又不同意,任命顧雍為丞相,從此張昭就永遠失去了當丞相的可能,那麼在孫權稱帝以後,張昭就寫了個報告說老臣身體不好,我所有的職務和權力都交出去,退休了,申請退休。
孫權說退是退,不要休啊,或者休是休,不要退吧,又給了張昭一些榮譽的職務,但是基本上不來上朝了,張昭沒有辦法,他本來是經天緯地的,要大幹一番事業的,沒有辦法隻好回家著書立說,那麼孫權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張昭當丞相呢? 四種說法:第一種,孫權薄情,就是孫權這個人一方面重情,另一方面他薄情,忘恩負義,比方說他對孫策就忘恩負義,他這個權力誰給他的,孫策交給他的,但是他當皇帝以後,他沒有追封孫策為皇帝啊,他追封了孫堅為皇帝,孫策封了個王“長沙桓王”孫策的那些孩子都封侯,他自己的兒子剛生下了的哇哇叫他就封王了,孫策的兒子他隻封侯,所以有人說他忘恩負義,另外我們再看周瑜、魯肅、呂蒙他們的後代怎麼樣,不怎麼樣,優待一下就沒有了,往往後面都沒有下文了,三個家族也沒有成為江東的大族啊,所以有人說他不用張昭是薄情,但是這個說法有點問題,就是一般說薄情是人一走茶就涼,張昭人還沒走呢,茶怎麼就涼了,所以這個不大說得過去。
第二種說法叫做記恨,孫權記恨張昭,為什麼記恨張昭?因為赤壁之戰的時候張昭是主張投降的啊,而且我們也講過這個事故啊,孫權稱帝的時候,講這都是周公瑾的功勞啊,張昭也站起來準備發表一番歌功頌德的言論,孫權把他止住說張公你就算了啊,聯當年要是聽了你的話,現在已經讨飯去了,記恨他,而且邏輯上也講得通嘛,對不對,聯如果投降了曹操,有皇帝當嗎?沒有皇帝當,聯當不上皇帝你能成丞相嗎?也當不上對不對,既然你原本就是當不上丞相的,這回也不要當嘛,但是這種事情你一次就夠了啊,你要羞辱他一下或者報複一下一次就夠了,有人說其實這個不是記恨,是個立場問題說孫權懷疑張昭立場不堅定,其實這個也不必,因為赤壁之戰以後,曹操曾經給孫權寫了一封信講條件,說如果你把張昭和劉備殺了如何如何,如果你舍不得殺張昭,光殺劉備也行,那曹操把張昭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