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三講 風雲際會

關燈
騁疆場弟弟,你不如哥哥我;如果說是要得人心、保江東,這個哥哥不如你。

    就是孫策也知道不能這樣殺下去了。

    第二就是孫策托孤于張昭,而且跟張昭說了這樣的話:“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就是我這個弟弟老二他如果抵擋不住的話,就請先生取而代之。

    後面還有一句話非常重要,怎麼說的呢?這樣的話,即便不能成功,“正複不克捷,緩步西歸”,緩步西歸也沒有什麼關系。

    很重要的這樣四個字:緩步西歸。

    什麼意思?就是說如果孫權在江東立足不了,請張昭先生帶領我這個部隊回江西去,咱不在江東待了。

    “緩步西歸”那個“歸”字是非常重要的,回江西去啊,也就是自己也不認為是江東的,江西才是根據地。

    所以是勢孤。

     内憂。

    《三國志·吳主傳》講到了孫權接班時的那個形勢,是什麼呢?是邊遠地區的人民沒有臣服,就指的是山越,就是指當時江東還有一些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是不服的。

    江東世族呢?它這個原話叫“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實際上意思就是說,江東這些世家大族也是不合作的、不支持的。

    而一些北方來的流亡的那些士人是持觀望态度的。

    事實上甚至孫權接班以後有個廬江太守叫做李術的他還果然就造反了,他馬上宣布不服從孫權的領導,而且專門招降納叛,誰不服從孫權的領導跑他那兒去他都收留。

    所以這是内憂。

     還有外困。

    當時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北方袁紹和曹操正在打官渡之戰,這一戰不管誰赢誰輸,對孫權都不是什麼好事,不管誰赢了,下面就要來收拾他孫權了。

    何況孫權的隔壁還有一個劉表,劉表的大将江夏太守黃祖就緊挨着孫權的地盤,孫堅就是劉表的大将黃祖殺死的。

    所以孫權接班的時候,他的情況是什麼呢?遠有強敵,近有世仇,内存憂患,身無寸功。

    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什麼功勞都沒有立,憑什麼做主子?有那麼多老将呢。

    所以孫策去世以後,孫權哭個沒完,他沒有辦法不哭。

    因為他實際上接手的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有點像諸葛亮接管蜀漢政權。

    我講過諸葛亮接管蜀漢政權的時候,蜀漢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劉備建國基礎不牢,夷陵戰敗地動山搖,是不穩定的。

    這個話同樣适用于孫權,我們也可以說這樣十六個字:孫氏入吳,基礎不牢;老大一死,地動山搖。

    根本就鎮不住。

     *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讓我們明白,十八歲的孫權接過了兄長孫策留下的割據政權,其實也就是坐到了一個火藥桶上。

    稍有不慎,這個火藥桶就有可能爆發,孫策之死帶來的“地動山搖”就有可能變成“地烈山崩”。

    那麼孫權究竟是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渡過這個危機的?誰會在關鍵時刻助他一臂之力呢? 那麼孫權又是如何渡過難關的呢?這就得益于兩個人,張昭和周瑜。

    就在孫權哭個沒完、一籌莫展的時候,張昭和周瑜像兩根擎天大柱,幫孫權把這片天頂起來了。

    張昭走到孫權的跟前,對孫權說:孝廉啊,——孫權當時是舉了孝廉的,——現在是哭的時候嗎?想想看我們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我們周圍到處都是豺狼,小将軍要是哭個沒完,那是開門揖盜了。

    再說了,一個接班人,重要的是繼承父兄的事業,把它們發展壯大,而不是婆婆媽媽沒完沒了得哭,像個匹夫匹婦似的,打起精神來!然後讓孫權換上衣服,親自扶孫權上馬,擺開儀仗隊,讓孫權出去巡視三軍,讓所有人都知道我們這個集團有新主子了。

    然後張昭“率群僚立而輔之”,率領所有的手下立孫權為主。

    這是張昭。

    那麼周瑜呢?周瑜從外地趕回吳縣,從此留在孫權旁邊幫助他。

    而且因為當時孫權的職務他不過是一個将軍,不是君主,所以當時手下的人還有那些賓客們對于孫權的禮節是比較簡慢的,也就是下級對上級的那樣一種禮節而已。

    而周瑜帶頭行臣子禮,就帶頭把孫權看作君主,自己做臣子,這樣來支持孫權。

     而這個意義非常地重大。

    這個意義為什麼重大呢?我們來看一下孫權的政治地圖。

    東吳政權和蜀漢政權一樣,也是由三種力量組成的。

    蜀漢政權講過了,三股政治力量,第一個是劉備代表的或者說劉備、諸葛亮代表的荊州集團,第二個是李嚴為代表的東州集團,第三個是以谯周等人為代表的益州集團。

    它這三股力量是像雞尾酒一樣的三個層面,荊州集團是最高層,東州集團是中層,益州集團是底層,這是蜀漢政權的情況。

    那麼東吳政權呢?東吳政權也是由三股政治力量組成。

     這三股政治力量,第一種是孫堅、孫策留下的這些人,是孫堅和孫策當年在江西發展,然後帶到江東來的,我們稱為淮泗軍事集團,簡稱“淮泗将領”。

    那麼這一部分人又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孫堅舊部,有程普、黃蓋、韓當;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