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三講 風雲際會
關燈
小
中
大
孫堅、孫策父子開創了江東基業,然而兩人都英年早逝,接班的孫權隻有十八歲。
面臨内外交困的局面,孫權不但站穩了腳跟,還将父兄未竟的“霸業”發展為“帝業”,與曹魏、蜀漢鼎足而立。
那麼孫權究竟是如何渡過難關的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您精彩品三國之——風雲際會。
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講到,公元263年,劉禅君臣不戰而降,蜀漢滅亡。
從這一集開始,我們将把目光轉向東吳。
和劉備開創的蜀漢政權一樣,孫堅、孫策父子建立的也是一個外來政權,在江東立足未穩,然而兩人卻都英年早逝。
孫權接班的時候隻有十八歲,他接過的是一個初具規模的地方割據政權,他能不能鎮住那些舊臣老将,他能不能發展父兄的基業,這在當時都是一個個問号。
但孫權不但很快站穩了腳跟,還将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未竟的“霸業”發展為“帝業”,與曹魏、蜀漢鼎足而立,建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東吳政權。
那麼孫權究竟是如何渡過難關的?他的成功之路又是怎樣的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風雲際會”。
易中天: 從這一集開始我們講孫吳,孫吳之主是孫權。
孫權不容易。
很多人說孫權這個人挺有福氣的,小小年紀接過了父兄留下的一片基業,不像曹操和劉備得白手起家,自己打江山。
其實不然,孫權接班的時候是很困難的,怎麼個困難呢?八個字:年幼、勢孤、内憂、外困。
先說年幼。
孫權接班的時候隻有十八歲,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這個說法還要算未成年人。
當然他這個未成年人也非同一般,因為孫權十五歲的時候就當了陽羨縣的縣長。
漢代的規矩,是大縣的長官叫縣令,小縣的長官叫縣長。
陽羨縣看來是一個小縣,孫權十五歲就當了它的縣長。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背景,就是他有一個大後台,孫策。
那再怎麼有後台,你十五歲當縣長,也還是很了不起了,現在三十五歲還不一定當得上是不是。
但是總歸是年幼。
第二,勢孤。
勢力孤單,這話怎麼講呢?《三國志·孫策傳》的傳末有孫盛的一句話,叫做“業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
說孫策創下的這個基業不是一個積德的基業,因此他這個政權是不穩固的。
為什麼?因為孫氏政權和劉備在益州建立的蜀漢政權一樣,也是一個外來政權。
有些人說這個恐怕不對吧,劉備他是涿州人,就是我們現在河北的涿州人,然後南下到了劉表這裡,然後又從荊州帶着兵到益州,建立蜀漢政權它當然是一個外來政權;孫堅、孫策、孫權可是吳人啊,他是吳郡富春人,吳人在吳建立的政權怎麼是外來政權呢?三個原因。
第一,孫氏家族在江東不是世家大族,是寒族。
《三國志》就說孫堅是“孤微發迹”,就是家境是很貧寒的。
但有一個說法說什麼孫家世代仕吳,這個說法是不打靠得住的,因為後人給這個開國君主作傳的時候他總歸要,是吧,粉飾一下,說得好聽一點。
實際上江東士族是看不起他們孫家的。
第二點呢,孫堅發迹也不在江東。
孫堅是袁術的部下,孫堅是在江西。
這個地方還是要交待一下,再交待一遍,三國時代的江東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江南,三國時代的江西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江北,包括江蘇北部還有安徽一些地方,那個叫江西,不是我們現在的江西省那個江西。
他不是在江東發迹的,他招募的将士稱之為淮泗精兵,就是淮河和泗水那一帶招募的一些精兵,這是孫堅的班底。
然後孫策繼承了孫堅,把這支隊伍拿到手上,從袁術手上讨過來,殺回江東,才建立孫氏政權。
而袁術是什麼人呢?袁術是個稱皇帝的,因此在江東的士族、士大夫眼裡這是亂臣賊子;孫堅是亂臣賊子的部下。
那麼孫策就是叫做亂臣餘孽。
這樣三個原因,當孫策帶着孫堅的舊部回到江東的時候,江東的父老鄉親、江東的世家大族一緻認為,孫策這不是回家,這是入侵。
不把他看作自己人啊,沒有什麼江東父老夾道歡迎這種事,反而是一種抵抗的态度。
抵抗的結果是什麼樣呢?抵抗的結果是孫策大開殺戒,盡誅英豪。
其實我們回顧一下當年我講“江東基業”的時候我就講到孫策嗜殺,因為當時還講不到這一步,隻是說他愛殺人,實際上他有他不得已的原因,就是江東士族不歡迎他們。
所以他是靠武力、靠暴力、靠殺戮,建立起來的一個不怎麼得人心的政權,這叫做“業非積德之基”。
對于這一點,孫策自己本人其實是心裡有數的。
我們看他臨終的時候做的兩件事情。
第一個是在他的弟弟當中條一個接班人,大家都認為是要挑一個像他的,結果他挑了一個不像他的孫權。
而且跟孫權說得很清楚,說這個南征北戰、馳
面臨内外交困的局面,孫權不但站穩了腳跟,還将父兄未竟的“霸業”發展為“帝業”,與曹魏、蜀漢鼎足而立。
那麼孫權究竟是如何渡過難關的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您精彩品三國之——風雲際會。
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講到,公元263年,劉禅君臣不戰而降,蜀漢滅亡。
從這一集開始,我們将把目光轉向東吳。
和劉備開創的蜀漢政權一樣,孫堅、孫策父子建立的也是一個外來政權,在江東立足未穩,然而兩人卻都英年早逝。
孫權接班的時候隻有十八歲,他接過的是一個初具規模的地方割據政權,他能不能鎮住那些舊臣老将,他能不能發展父兄的基業,這在當時都是一個個問号。
但孫權不但很快站穩了腳跟,還将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未竟的“霸業”發展為“帝業”,與曹魏、蜀漢鼎足而立,建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東吳政權。
那麼孫權究竟是如何渡過難關的?他的成功之路又是怎樣的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風雲際會”。
易中天: 從這一集開始我們講孫吳,孫吳之主是孫權。
孫權不容易。
很多人說孫權這個人挺有福氣的,小小年紀接過了父兄留下的一片基業,不像曹操和劉備得白手起家,自己打江山。
其實不然,孫權接班的時候是很困難的,怎麼個困難呢?八個字:年幼、勢孤、内憂、外困。
先說年幼。
孫權接班的時候隻有十八歲,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這個說法還要算未成年人。
當然他這個未成年人也非同一般,因為孫權十五歲的時候就當了陽羨縣的縣長。
漢代的規矩,是大縣的長官叫縣令,小縣的長官叫縣長。
陽羨縣看來是一個小縣,孫權十五歲就當了它的縣長。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背景,就是他有一個大後台,孫策。
那再怎麼有後台,你十五歲當縣長,也還是很了不起了,現在三十五歲還不一定當得上是不是。
但是總歸是年幼。
第二,勢孤。
勢力孤單,這話怎麼講呢?《三國志·孫策傳》的傳末有孫盛的一句話,叫做“業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
說孫策創下的這個基業不是一個積德的基業,因此他這個政權是不穩固的。
為什麼?因為孫氏政權和劉備在益州建立的蜀漢政權一樣,也是一個外來政權。
有些人說這個恐怕不對吧,劉備他是涿州人,就是我們現在河北的涿州人,然後南下到了劉表這裡,然後又從荊州帶着兵到益州,建立蜀漢政權它當然是一個外來政權;孫堅、孫策、孫權可是吳人啊,他是吳郡富春人,吳人在吳建立的政權怎麼是外來政權呢?三個原因。
第一,孫氏家族在江東不是世家大族,是寒族。
《三國志》就說孫堅是“孤微發迹”,就是家境是很貧寒的。
但有一個說法說什麼孫家世代仕吳,這個說法是不打靠得住的,因為後人給這個開國君主作傳的時候他總歸要,是吧,粉飾一下,說得好聽一點。
實際上江東士族是看不起他們孫家的。
第二點呢,孫堅發迹也不在江東。
孫堅是袁術的部下,孫堅是在江西。
這個地方還是要交待一下,再交待一遍,三國時代的江東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江南,三國時代的江西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江北,包括江蘇北部還有安徽一些地方,那個叫江西,不是我們現在的江西省那個江西。
他不是在江東發迹的,他招募的将士稱之為淮泗精兵,就是淮河和泗水那一帶招募的一些精兵,這是孫堅的班底。
然後孫策繼承了孫堅,把這支隊伍拿到手上,從袁術手上讨過來,殺回江東,才建立孫氏政權。
而袁術是什麼人呢?袁術是個稱皇帝的,因此在江東的士族、士大夫眼裡這是亂臣賊子;孫堅是亂臣賊子的部下。
那麼孫策就是叫做亂臣餘孽。
這樣三個原因,當孫策帶着孫堅的舊部回到江東的時候,江東的父老鄉親、江東的世家大族一緻認為,孫策這不是回家,這是入侵。
不把他看作自己人啊,沒有什麼江東父老夾道歡迎這種事,反而是一種抵抗的态度。
抵抗的結果是什麼樣呢?抵抗的結果是孫策大開殺戒,盡誅英豪。
其實我們回顧一下當年我講“江東基業”的時候我就講到孫策嗜殺,因為當時還講不到這一步,隻是說他愛殺人,實際上他有他不得已的原因,就是江東士族不歡迎他們。
所以他是靠武力、靠暴力、靠殺戮,建立起來的一個不怎麼得人心的政權,這叫做“業非積德之基”。
對于這一點,孫策自己本人其實是心裡有數的。
我們看他臨終的時候做的兩件事情。
第一個是在他的弟弟當中條一個接班人,大家都認為是要挑一個像他的,結果他挑了一個不像他的孫權。
而且跟孫權說得很清楚,說這個南征北戰、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