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二講 無力回天
關燈
小
中
大
劉備死後,諸葛亮對内依法治蜀,做事公平,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
然而,在他死後二十九年,一位有職無權的大臣谯周,竟然憑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把蜀國給說降了。
那麼諸葛亮創下蜀國大業,為什麼經不住谯周的三言兩語呢?這裡面究竟有着怎樣的玄機?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無力回天。
公元263年,在曹魏軍出兵兩個月之後,原本經營不錯的蜀漢政權被劉禅拱手送給了魏國,成為魏、蜀、吳三國當中最先滅亡的。
這讓許多曆史學家感到困惑。
劉禅君臣的不戰而降,是蜀漢史上最後一個不解之謎。
回溯蜀漢政權危機存亡之秋,大敵當前,沒有人能夠提出退敵良策,朝臣們是投降聲一片。
然而蜀漢一把手劉禅第一個反應是不想投降的,想逃到南方去避避風頭。
就在劉禅猶猶豫豫的過程中,有職無權的光祿大夫谯周在朝廷上侃侃而談,竟然把劉禅說得心服口服,最後不戰而降了。
那麼谯周為什麼要極力主張投降曹魏呢?谯周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劉禅又為什麼要聽他的呢?在蜀漢迅速滅亡的背後,究竟有着怎樣的深層政治背景?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無力回天”。
易中天: 事實上,曹魏政權一直是把滅孫吳放在第一位的,後來才調整政策來先滅蜀漢。
而且,從出兵到蜀漢滅亡,一共隻有兩個月的時間,迅速滅亡。
這是為什麼呢?曆史上的解釋,一般是四個原因:劉禅昏庸,黃皓弄權,陳袛亂政,礁周誤國。
劉禅就是後主了,不說他了,大家都知道;黃皓是他身邊的一個宦官;陳抵是讓黃皓得逞的一個人。
那麼這些事情今天沒有時間講,請大家去看我的《品三國》(下部書),我今天就講第四個原因:谯周誤國。
我們先把事情的情況交待一下。
當時,司馬昭命鄧艾和鐘會各率一支軍隊南下滅蜀。
八月份從洛陽出發,十月份鄧艾的軍隊就已經打到了成都的跟前,打到哪兒呢?打到現在四川的廣漢,是到成都門口了。
消息傳來,蜀漢朝廷一片混亂。
因為此前,劉禅身邊的宦官壞了事。
一年前,姜維就已經發現曹魏有滅蜀漢的可能,姜維是給劉禅上了疏的,希望劉禅命令張翼和廖化趕緊在路上設防。
這封信送來以後落到黃皓手上,黃皓是個信兔神的,黃皓就去問巫婆,也可能是巫公啊,反正是問這些巫師,說你看這個事情可能不可能哪?這個巫師或者巫公或者巫婆說,哎呀,不可能,不會打來的。
黃皓就跟劉禅說不會打來的,這個事我們就扣下吧,就扣下了。
但是沒想到人家真打過來了,而且呼兩個月就過來了,一片恐慌,老百姓都跑到山裡面去了,躲起來了。
劉禅召開禦前會議,說大家看看怎麼辦呢?兩派意見,兩派意見都主張跑,但是一派說跑吳國去,一派說跑南中去。
吵個沒完,劉禅也沒主張。
這個時候有一位光祿大夫,這個光祿大夫是個榮譽職務,沒有權力的,相當于什麼國務院參事室的參事之類這樣的,叫做谯周。
谯周就出來說話了,谯周說跑到吳國是不可以的,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
”就是自從咱們有了皇帝,有沒有跑到别人國家去當皇帝的?沒有吧,一個皇帝跑到了别人的國家隻能稱臣。
那麼既然反正是要稱臣,反正是要做小,那為什麼不挑個大國家呢?也就說你既然稱臣,與其向孫吳稱臣,不如向曹魏稱臣,你反正是稱臣嘛。
而且根據政治鬥争的規律,從來都是大國兼并小國,所以吳國終究要被魏國吞并,等到那一天,我們難道再跟看吳國去投降第二回?如果說投降是一種恥辱的話,谯周說:“再辱之恥,何與一辱?”就是投降反正是恥辱嘛,那你是恥辱兩回合算呢,是恥辱一回合算呢?那還不如恥辱一回投降曹魏嘛,你何必那麼麻煩投降兩回呢,所以不能奔吳。
那麼為什麼不能去南中呢?谯周說,南中嘛還是可以去的,因為南中還是蜀國的地盤,就是孟獲他們那些人的地盤。
說那個地方去去也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早做準備啊,你這個時候去你來不及了呀,為什麼來不及呢?“群小之心,無一可保”,說陛下啊,你以為你現在手下的那些小兵、小卒、小1各、小官、小吏們他們都擁護咱們嗎?他們不擁護,他們一聽說陛下要往南跑,恐怕陛下還沒有擡足,他們先鬧起來了。
哪裡去得了南方?去不了的!結論很簡單一一投降曹魏。
谯周這個投降理論一發表,朝廷上面一片安靜,誰都不說話。
隻有個别人出來怯生生地間了一句,說谯大夫啊,不行吧,鄧艾都到廣漢了啊,他會接受我們的投降嗎?“
然而,在他死後二十九年,一位有職無權的大臣谯周,竟然憑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把蜀國給說降了。
那麼諸葛亮創下蜀國大業,為什麼經不住谯周的三言兩語呢?這裡面究竟有着怎樣的玄機?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無力回天。
公元263年,在曹魏軍出兵兩個月之後,原本經營不錯的蜀漢政權被劉禅拱手送給了魏國,成為魏、蜀、吳三國當中最先滅亡的。
這讓許多曆史學家感到困惑。
劉禅君臣的不戰而降,是蜀漢史上最後一個不解之謎。
回溯蜀漢政權危機存亡之秋,大敵當前,沒有人能夠提出退敵良策,朝臣們是投降聲一片。
然而蜀漢一把手劉禅第一個反應是不想投降的,想逃到南方去避避風頭。
就在劉禅猶猶豫豫的過程中,有職無權的光祿大夫谯周在朝廷上侃侃而談,竟然把劉禅說得心服口服,最後不戰而降了。
那麼谯周為什麼要極力主張投降曹魏呢?谯周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劉禅又為什麼要聽他的呢?在蜀漢迅速滅亡的背後,究竟有着怎樣的深層政治背景?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無力回天”。
易中天: 事實上,曹魏政權一直是把滅孫吳放在第一位的,後來才調整政策來先滅蜀漢。
而且,從出兵到蜀漢滅亡,一共隻有兩個月的時間,迅速滅亡。
這是為什麼呢?曆史上的解釋,一般是四個原因:劉禅昏庸,黃皓弄權,陳袛亂政,礁周誤國。
劉禅就是後主了,不說他了,大家都知道;黃皓是他身邊的一個宦官;陳抵是讓黃皓得逞的一個人。
那麼這些事情今天沒有時間講,請大家去看我的《品三國》(下部書),我今天就講第四個原因:谯周誤國。
我們先把事情的情況交待一下。
當時,司馬昭命鄧艾和鐘會各率一支軍隊南下滅蜀。
八月份從洛陽出發,十月份鄧艾的軍隊就已經打到了成都的跟前,打到哪兒呢?打到現在四川的廣漢,是到成都門口了。
消息傳來,蜀漢朝廷一片混亂。
因為此前,劉禅身邊的宦官壞了事。
一年前,姜維就已經發現曹魏有滅蜀漢的可能,姜維是給劉禅上了疏的,希望劉禅命令張翼和廖化趕緊在路上設防。
這封信送來以後落到黃皓手上,黃皓是個信兔神的,黃皓就去問巫婆,也可能是巫公啊,反正是問這些巫師,說你看這個事情可能不可能哪?這個巫師或者巫公或者巫婆說,哎呀,不可能,不會打來的。
黃皓就跟劉禅說不會打來的,這個事我們就扣下吧,就扣下了。
但是沒想到人家真打過來了,而且呼兩個月就過來了,一片恐慌,老百姓都跑到山裡面去了,躲起來了。
劉禅召開禦前會議,說大家看看怎麼辦呢?兩派意見,兩派意見都主張跑,但是一派說跑吳國去,一派說跑南中去。
吵個沒完,劉禅也沒主張。
這個時候有一位光祿大夫,這個光祿大夫是個榮譽職務,沒有權力的,相當于什麼國務院參事室的參事之類這樣的,叫做谯周。
谯周就出來說話了,谯周說跑到吳國是不可以的,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
”就是自從咱們有了皇帝,有沒有跑到别人國家去當皇帝的?沒有吧,一個皇帝跑到了别人的國家隻能稱臣。
那麼既然反正是要稱臣,反正是要做小,那為什麼不挑個大國家呢?也就說你既然稱臣,與其向孫吳稱臣,不如向曹魏稱臣,你反正是稱臣嘛。
而且根據政治鬥争的規律,從來都是大國兼并小國,所以吳國終究要被魏國吞并,等到那一天,我們難道再跟看吳國去投降第二回?如果說投降是一種恥辱的話,谯周說:“再辱之恥,何與一辱?”就是投降反正是恥辱嘛,那你是恥辱兩回合算呢,是恥辱一回合算呢?那還不如恥辱一回投降曹魏嘛,你何必那麼麻煩投降兩回呢,所以不能奔吳。
那麼為什麼不能去南中呢?谯周說,南中嘛還是可以去的,因為南中還是蜀國的地盤,就是孟獲他們那些人的地盤。
說那個地方去去也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早做準備啊,你這個時候去你來不及了呀,為什麼來不及呢?“群小之心,無一可保”,說陛下啊,你以為你現在手下的那些小兵、小卒、小1各、小官、小吏們他們都擁護咱們嗎?他們不擁護,他們一聽說陛下要往南跑,恐怕陛下還沒有擡足,他們先鬧起來了。
哪裡去得了南方?去不了的!結論很簡單一一投降曹魏。
谯周這個投降理論一發表,朝廷上面一片安靜,誰都不說話。
隻有個别人出來怯生生地間了一句,說谯大夫啊,不行吧,鄧艾都到廣漢了啊,他會接受我們的投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