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四十二講 無力回天
關燈
小
中
大
恐不受降,如之何?”人家不讓我們投降怎麼辦?谯周說不會,怎麼會不接受我們投降呢,東吳還沒有滅亡嘛,曹魏要室我們做個榜樣嘛,所以他肯定接受我們的投降,不但接受我們的投降,還有客客氣氣地對待我們,還要給我們陛下封一塊土地、封個爵位。
如果他們居然不這樣做,諸位放心,我瞧周親自到洛陽據理力争,憑什麼虧待我們這些投降派?谯周把這個話講完了以後大家都不說話了。
劉禅還猶豫,劉禅總覺得這個投降也不是個事兒啊,我還是跑南邊去吧。
谯周又跟他說,不行啊,南邊是些什麼人?是蠻夷嘛,是少數民族,本來就不服我們,那是垂相發兵壓下來的,原來他們跟我們就沒有什麼關系;垂相一去了以後他們跟我們有關系了,每年都要進貢啊、交稅啊,它本來就不高興。
你現在跑到那去以後,我們這麼多人要生活,不是又要加重收稅了嗎,你不多收稅怎麼過日子?你再一加重收稅,他們不反了嗎?去不得的。
劉禅就投降了。
所以,可以說,蜀漢之亡就是谯周說亡的。
劉禅投降就是谯周說降的。
陳壽就說:“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
”這話是正面在說,說劉禅一家平安無事,蜀漢百姓免遭戰禍,這都是谯周的深謀遠慮啊!謀劃得好啊!和平哪!那麼這個事情就很麻煩了,後世很多曆史學家都是痛罵谯周的,賣國賦,這個蜀漢就是被你賣了。
想我們昭烈皇帝,想我們諸葛垂相,千辛萬苦,打下了這麼個江山,你不爛三寸之舌卻把它說沒了。
有很多人提起谯周是氣都不打一處來,小人,賊人。
這當然有道理,是吧!這種義憤是可以理解的。
*在國家命懸一線的時候,作為有職無權的大臣谯周沒有退敵良策也就不說了,他竟然在朝廷上大談起投降曹魏的好處,散布投降理論,引導蜀漢朝臣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可以說蜀漢的投降,谯周是很有責任的,因此曆史上罵谯周是“誤國”和“卑鄙小人”的不絕于耳。
那麼谯周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是小人嗎? 谯周是個什麼人呢?通儒。
什麼叫“通儒”啊?就是學問非常大的,把書都讀通了的一個大儒,他學問非常之好。
當然馬上就會有人來反駁,說學問好不等于人品好,對不對?現在學問很大、人品很差的人咱也見多了。
問題是我們從《三國志·谯周傳》裡面我們看不到谯周有什麼不良記錄,相反我們還看到他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方說安貧樂道。
谯周家裡是非常貧窮的,而谯周本人不置産業,埋頭讀書,廢寝忘食,讀古人的書讀到會心的地方自己就笑起來了,飯都顧不得吃。
安貧樂道嘛,不是要肯定的嗎?第二個,谯周對諸葛亮非常敬重。
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到成都,谯周第一個沖出去就往漢中跑,奔喪。
結果谯周沖到漢中以後,劉禅下一道命令,誰都不準奔喪,所以其他人都沒有去,就是谯周去吊唁了。
英雄惜英雄嘛,既然諸葛亮是君子,不會有一個小人崇拜他,對不對。
第三點,敢于直谏。
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禅就開始管不住自己了,要修宮殿啊,要增加樂隊啊,還要增加那些歌舞伎,歌伎、舞伎啊,還出去遊山玩水啊,沒人管了嘛。
是谯周上疏直谏,說陛下不能這樣啊。
這難道是小人嗎?所以,谯周不是小人,至少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他是小人。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谯周并不是一個小人,而是一個大儒。
那麼谯周作為一個以修身、齊家、治國你、平天下為己任的儒家學者,為什麼在大敵當前不想想退敵之策,而是帶頭散布投降理論呢?谯周心裡究竟是怎麼想的? 因為我們一般的思維就是一個賣國賊肯定是小人,君子怎麼會賣國呢。
一個不是小人的人,而出賣蜀漢,什麼道理?請大家想一想是什麼道理?我看隻有一個解釋,就是這個國,該亡。
或者說,在谯周看來這個國該亡,早就該亡了。
為什麼呢?因為在三國時代,除了國家還有天下,是兩個概念。
那個時候的國家概念和我們現在國家概念不是一個概念,天下是高于國家的,而天下是必須統一的。
如果一個國家被認為阻礙了天下的統一,它就該亡,就該讓那個應該統一天下的國來統一。
這就是谯周的思想。
那麼這樣說有證據嗎?有,而且我可以告訴大家谯周這個思想的來源在哪裡。
它從哪裡來的呢?從杜瓊那裡來的。
杜瓊是什麼人呢?杜瓊也是益州的大學問家。
有一次谯周去問杜瓊,說現在大家都說“代漢者,當途高”,什麼意思?我先跟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當途高,“當途高”就是正當大路上,很高大,正當大路很高大的是一定要取代大漢的。
這是當時一句
如果他們居然不這樣做,諸位放心,我瞧周親自到洛陽據理力争,憑什麼虧待我們這些投降派?谯周把這個話講完了以後大家都不說話了。
劉禅還猶豫,劉禅總覺得這個投降也不是個事兒啊,我還是跑南邊去吧。
谯周又跟他說,不行啊,南邊是些什麼人?是蠻夷嘛,是少數民族,本來就不服我們,那是垂相發兵壓下來的,原來他們跟我們就沒有什麼關系;垂相一去了以後他們跟我們有關系了,每年都要進貢啊、交稅啊,它本來就不高興。
你現在跑到那去以後,我們這麼多人要生活,不是又要加重收稅了嗎,你不多收稅怎麼過日子?你再一加重收稅,他們不反了嗎?去不得的。
劉禅就投降了。
所以,可以說,蜀漢之亡就是谯周說亡的。
劉禅投降就是谯周說降的。
陳壽就說:“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也。
”這話是正面在說,說劉禅一家平安無事,蜀漢百姓免遭戰禍,這都是谯周的深謀遠慮啊!謀劃得好啊!和平哪!那麼這個事情就很麻煩了,後世很多曆史學家都是痛罵谯周的,賣國賦,這個蜀漢就是被你賣了。
想我們昭烈皇帝,想我們諸葛垂相,千辛萬苦,打下了這麼個江山,你不爛三寸之舌卻把它說沒了。
有很多人提起谯周是氣都不打一處來,小人,賊人。
這當然有道理,是吧!這種義憤是可以理解的。
*在國家命懸一線的時候,作為有職無權的大臣谯周沒有退敵良策也就不說了,他竟然在朝廷上大談起投降曹魏的好處,散布投降理論,引導蜀漢朝臣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可以說蜀漢的投降,谯周是很有責任的,因此曆史上罵谯周是“誤國”和“卑鄙小人”的不絕于耳。
那麼谯周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是小人嗎? 谯周是個什麼人呢?通儒。
什麼叫“通儒”啊?就是學問非常大的,把書都讀通了的一個大儒,他學問非常之好。
當然馬上就會有人來反駁,說學問好不等于人品好,對不對?現在學問很大、人品很差的人咱也見多了。
問題是我們從《三國志·谯周傳》裡面我們看不到谯周有什麼不良記錄,相反我們還看到他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方說安貧樂道。
谯周家裡是非常貧窮的,而谯周本人不置産業,埋頭讀書,廢寝忘食,讀古人的書讀到會心的地方自己就笑起來了,飯都顧不得吃。
安貧樂道嘛,不是要肯定的嗎?第二個,谯周對諸葛亮非常敬重。
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到成都,谯周第一個沖出去就往漢中跑,奔喪。
結果谯周沖到漢中以後,劉禅下一道命令,誰都不準奔喪,所以其他人都沒有去,就是谯周去吊唁了。
英雄惜英雄嘛,既然諸葛亮是君子,不會有一個小人崇拜他,對不對。
第三點,敢于直谏。
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禅就開始管不住自己了,要修宮殿啊,要增加樂隊啊,還要增加那些歌舞伎,歌伎、舞伎啊,還出去遊山玩水啊,沒人管了嘛。
是谯周上疏直谏,說陛下不能這樣啊。
這難道是小人嗎?所以,谯周不是小人,至少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他是小人。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谯周并不是一個小人,而是一個大儒。
那麼谯周作為一個以修身、齊家、治國你、平天下為己任的儒家學者,為什麼在大敵當前不想想退敵之策,而是帶頭散布投降理論呢?谯周心裡究竟是怎麼想的? 因為我們一般的思維就是一個賣國賊肯定是小人,君子怎麼會賣國呢。
一個不是小人的人,而出賣蜀漢,什麼道理?請大家想一想是什麼道理?我看隻有一個解釋,就是這個國,該亡。
或者說,在谯周看來這個國該亡,早就該亡了。
為什麼呢?因為在三國時代,除了國家還有天下,是兩個概念。
那個時候的國家概念和我們現在國家概念不是一個概念,天下是高于國家的,而天下是必須統一的。
如果一個國家被認為阻礙了天下的統一,它就該亡,就該讓那個應該統一天下的國來統一。
這就是谯周的思想。
那麼這樣說有證據嗎?有,而且我可以告訴大家谯周這個思想的來源在哪裡。
它從哪裡來的呢?從杜瓊那裡來的。
杜瓊是什麼人呢?杜瓊也是益州的大學問家。
有一次谯周去問杜瓊,說現在大家都說“代漢者,當途高”,什麼意思?我先跟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當途高,“當途高”就是正當大路上,很高大,正當大路很高大的是一定要取代大漢的。
這是當時一句